•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大莊嚴論經(jīng)》中“所”的用法①

      2021-12-22 13:56:29鄭斯亮
      寧波開放大學學報 2021年1期
      關鍵詞:中古用例代詞

      鄭斯亮

      (北京語言大學 人文社科學部,北京100083)

      《說文》:“所,伐木聲也?!倍巫ⅲ骸胺ツ韭暷舜俗直玖x。用為處所者,假借為‘處’字也,若‘王所’‘行在所’之類是也?!闭摷啊八钡男再|(zhì)歸屬及用法,主要是看其在“所”字結構中的特征和語法意義?!八弊纸Y構是指“所”字和動詞(動詞詞組)或介詞結合而成的一種結構。目前學界對“所”字結構中“所”的詞性,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觀點:

      一是認為“所”字結構中的“所”字是代詞?!恶R氏文通》(2000:58)最早提出“所”字的詞性歸屬,將其歸入接讀代字。王力(1997:363)認為“‘所’字也是一個特別的指示代詞,它通常用在及物動詞的前面和動詞組成一個名詞性詞組,表示‘所……的人’‘所……事物”。呂叔湘(1962)認為,“所”字的作用在指示,兼有稱代的作用。二是認為“所”字是助詞,依附于動詞,組成名詞性的“所”字結構。陳承澤《國文法草創(chuàng)》將“者”定為“近指助字”,放在“專用于指示之助字”中加以介紹;稱“所”為“助字之含有指示作用者”。楊伯峻《文言語法》(2016)認為“所”字是一個小品詞,本身不能獨立,一定要粘附于其他詞語或句子,才能起作用。胡安順(2010)認為“所”既無代替作用,也無指示作用,只是一個結構助詞。關于“所”的性質(zhì),學界眾說紛紜。從“所”自身特點看,其不單獨作句法成分,不單獨表義,故獨立性差,只能附著于詞語前改變詞語的語法意義,具有助詞的特性;此外,“所”字結構有指示作用,并不意味著“所”字本身有指代作用,“所”字只是幫助構成具有指代作用的“所”字結構,所以我們認為把“所”歸入助詞更好。

      《大莊嚴論經(jīng)》中用于“所”字結構的“所”字占絕大多數(shù),達640 例。此外,文中多見“NP所”結構(即后置詞“所”),達117 例,我們將從句式分布、句法功能等角度進行分析。作為中古時期典型的被動句式,《大莊嚴論經(jīng)》中“為……所”結構用例豐富,但不出現(xiàn)引進施事的介詞“為”字,僅用“所”字結構表被動的用例,19條。本文擬針對后秦鳩摩羅什所譯《大莊嚴論經(jīng)》中的“所”的使用情況進行考察,并以考察結果為參照點,討論相關語法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

      一、“所”字結構

      (一)“所”字結構的類型

      1.“所”字后面不帶介詞的,有兩種格式

      其一,所B 式/(A)所B 式,B 表示動詞或動詞詞語,A 是與動詞B 有直接關系的代詞或名詞,共563 例。

      (1)汝今能信敬,悲愍之大仙。所說語真實,未曾有二言。先所伏藏財,盡以用還汝。更復以財寶,而以供養(yǎng)汝。能敬信調(diào)御,善逝實語故。(卷六 34 0290a)

      (2)世尊所說庵羅果喻,內(nèi)生外熟,外生內(nèi)熟,莫妄稱量前人長短,一念之中,亦可得道。(卷一 3 0261b)

      (3)時婦問夫:“造何等事劬勞乃爾?”其夫答曰:“今我所為,欲害怨家?!保ň硎?66 0328c)

      (4)一切大地莊嚴映飾未曾有,如波阇波提比丘尼所作莊嚴。(卷十四 68 0335c)

      以上用例從詞性或語法關系看,例(1)的B是動詞,例(2)B 是動賓詞組。例(3)的A 和B 之間是主謂關系,(4)的A 和B 之間是定中關系。

      其二,A 之所B 式,“所”字前面有助詞“之”,70 例。

      (1)智者觀已:“是王不久,必當成佛,可往親近。”帝釋答言:“彼之所作,不移動耶?”(卷十二 64 0321b)

      (2)我若有過失,聽我使懺悔。眾生更不見,佛之所作業(yè)。(卷十五 78 0344c)

      2.“所”字后面帶介詞的,也有兩種格式

      其一,所介B 式,共5 例。

      (1)我未睹佛時,愿大悲至家。見佛到家已,心中不喜樂。所以不喜者,以有非法故。(卷十三67 0330a)

      (2)王告之言:“汝鹿盡耶,云何自來?”鹿王答言:“由王擁護鹿倍眾多,所以來者,為一妊身牸鹿,欲代其命身詣王廚?!保ň硎?69 0338c)

      其二,A 所介B 式,共2 例。

      (1)先舊智人作如是語:“如來所以先度優(yōu)波離者,為欲摧破諸釋種等憍慢心故。諸釋于是舍棄憍慢,順出家法。亦為未來貴族出家,所順法故。拔陀釋等,久習憍慢,今拔其根。為優(yōu)波離,接足作禮。當禮之時,大地、城郭、山林、河海悉皆震動?!敝T天唱言:“釋種今日憍慢山崩?!保ň戆?47 0300b)

      (2)爾時,王語法師言:“向所解義,今可顯說?!狈◣煷鹧裕骸拔蚁蛩灾竿獾勒?,以諸外道各生異見,有顛倒心,是故名為癡狂之人?!保ň硎?76 0343b)

      《大莊嚴論經(jīng)》所見用例中,“A 所介B 式”結構里的介詞僅見“以”字,且以上4 例中的“所以”均表因果關系。

      上述的四種“所”字結構,不帶助詞“之”的有三種。帶“之”的“A 之所B”,實際是“A 所B”結構的變式?!爸痹凇八弊纸Y構中可有可無,“之”存在與否,即不影響A 和B 的關系,也不影響“所”字結構在句中的表達作用。正如黎錦熙(1958)所說“此等‘之’字,于文法誠贅疣,特微有緩宕辭氣、參伍句法之作用耳”。

      (二)“所”字結構的語法作用

      “所”字常用在動詞、介詞的前面,與動詞、介詞組成一個名詞性詞組,作用相當于名詞,在句中作主語、謂語、定語、賓語。

      1.“所”字結構用作主語

      (1)怖者覩之已,尚能除恐懼。況佛在世時,所濟甚弘多。今遭大苦厄,形像免濟我。(卷二4 0263b)

      (2)如經(jīng)中說:“不見四諦,邪正不定。邪正不定,所見錯謬。”是故應當勤修四諦。若見諦者,所見真正,永離邪趣。(卷四 19 0276b)

      2.“所”字結構用作謂語

      (1)我昔曾聞, 師子諸國, 爾時有人, 得摩尼寶, 大如人膝。其珠殊妙, 世所希有, 以奉獻王。(卷二 4 0262c)

      (2)今者此人,具諸貪欲,瞋恚愚癡。仙圣所行,無有少分。是故當知,夫少欲者,不在錢財,多諸寶物。(卷二 5 0263c)

      3.“所”字結構用作定語

      (1)釋種具大悲,牛王正道者,所說之法耶?。ň砣?16 0274b)

      (2)時,諸釋等聞優(yōu)波離語已,出家諸釋盡以所著衣服瓔珞嚴身之具,成一寶聚,盡與優(yōu)波離,語優(yōu)波離言:“以此雜物,足用給汝,終身自供。”(卷八 47 0299b)

      (3)爾時,父母兄弟諸親舉床到已。彼人專念:“迦葉如來三藐三菩提?!碧槠?,以己所持栴檀之香,悲哀向塔,而說偈言:……。(卷十三 66 0327a)

      《大莊嚴論經(jīng)》中作定語的“所”字結構和中心語之間,用助詞“之”來連接,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

      4.“所”字結構用作賓語

      (1)希求無厭足,不名為少欲。雖復具眾物,心無所染著。修行樂圣道,是乃名少欲。(卷二5 0263c)

      (2)汝欲有所須,張手速受之。諸發(fā)菩薩心,一切無悋惜。隨汝所須者,悉當舍與汝。(卷十三68 0337b)

      (三)其他

      1. 詞組“所以”

      《大莊嚴論經(jīng)》中“所+介”結構,“所”字僅與介詞“以”搭配,20 例。

      (1)《毘世師論》非但今者不可取信,于昔已來,善觀察者,久不可信。所以然者?昔佛十力未出世時,一切眾生皆為無明之所覆蔽。(卷一1 0259b)

      (2)愿和上解我違,和上語言:“我本愚癡,欲舍佛禁。聽我出家,我不報怨,亦不用王,所以者何?樂欲味少,苦患眾多。怨恚過惡,我悉證知。我今唯欲得解脫法。我無志定,輕躁眾生,不善觀察。于諸智者,不共語言。為一切眾生,所呵罵器。唯愿和上,度我出家。于苦惱時,現(xiàn)悲愍相。我于苦惱中,和上悲愍我。(卷十二 65 0326a)

      (3)所以畜身者,正為救濟故。設得代一命,舍身猶草芥。(卷十四 69 0338b)

      上述用例的“所以”均用于表原因的句中,與“者”搭配表示“……的原因/緣故是……”?!八浴辈皇沁B接詞,不起連接分句的作用,應為詞組。

      當“所以”后不帶詞或詞組而獨立使用時,相當于一個名詞,譯為“緣由”“情由”,文中僅見下述2 例。

      (1)時彼諸人,聞是語已,即便顧盻,心意不安。爾時,法師未解其意,怪其所以,即問眾人:“汝等何故視瞻改常,心意錯亂?汝豈不知,死來迅速,猶如奔馬,是故宜勤修諸善行。”(卷四 20 0277a)

      (2)彼時上座,不為呪愿。爾時大眾,疑怪所以,而作是言:“先者貧賤,兩錢施時,起為呪愿。今者乃為王之夫人,珍寶瓔珞,種種財物,而用布施,不為呪愿。”(卷四 22 0279c)

      2. 疑問代詞“何所”

      李建生(2008)指出“何所”先秦已見用例,且分兩類,一是疑問代詞“何”修飾處所義名詞“所”構成偏正短語“何所”,詢問處所;一是“何所V”結構,分析為“何/所V”,是主謂倒裝結構,即“所 V(者)何”,詢問事物。太田辰夫(1987)指出:東漢時,“何所”已是一個口語化程度較高的疑問代詞,因為在當時的訓詁著作里常常被注家用來對譯先秦典籍中的疑問代詞“何”“害”和“奚”。中古時期“所”的前面可以有能愿動詞和副詞,已不能把“何所V”分析為“何/所V”,如果這樣分析的話,則不成句?!洞笄f嚴論經(jīng)》中,“何所”為疑問代詞,所見用例25 條。

      (1)時病比丘,說是偈已,心懷惶悸。其兄見之,生大憂愍,而作是言:“善哉!善哉!子今乃能深生悔恨,發(fā)于誓愿,但先教汝,不用我語,驚悔于后,將何所及!”(卷三 13 0271c)

      (2)爾時世尊作是思惟:“尸利毱多得信敬心,受緣時至,當何所作?我當為滅煩惱之火,除邪見毒,佛如應為說《四真諦法》。聞法信解,斷見諦結。除身見毒,滅諸結火?!保ň硎?67 0332c)

      俞理明(1993)指出,偏正結構問處所的“何所”與由“何所……”凝固成疑問代詞“何所”不僅同行,而且語法地位也一致,因此兩者混同發(fā)展中都可以簡縮成“所”。經(jīng)檢索發(fā)現(xiàn),《大莊嚴論經(jīng)》中未見“所”作疑問代詞的用例。

      二、后置詞“所”

      太田辰夫(1991)注意到中古時期“所”和“許”有特殊的助名詞用法,一“為‘處所’‘跟前’之意,指近的場所,近處(類似的詞有‘邊’)。后來失去實義,僅僅表示‘對于……’,類似于元代‘行’的用法”。二“為‘所有’之略,意為‘……的東西’,‘……的所用物’”。江藍生(1999)指出,處所義的“所”和“許”用在名詞、代詞后面,有時意義會虛化。曹廣順(1999)對“所”“許”在中古漢譯佛經(jīng)里的領格用法不僅提供了新的材料,而且做了深入探討。趙長才(2009)通過分析“Prep+NP 所/邊+VP”或“VP+Prep+NP 所/邊”結構中的“所/邊”,認為“所/邊”由方位詞語法化為表示對象關系的后置詞,具有格標記功能。竺家寧(2005)通過探索“何所”“我所”“方所”等詞語,認為中古時期“所”是一個構詞力很強的新生后綴。根據(jù)《大莊嚴論經(jīng)》中117 條“NP 所”的用例來看,筆者認為“所”為表示動作行為對象的后置詞,而非詞綴。

      (一)“NP 所”中,“NP”的性質(zhì)

      1. 指人身份或指物的名詞/名詞短語,83 例。

      (1)我昔曾聞,有一沙門與婆羅門,于空林中,夏坐安居。于時,沙門數(shù)數(shù)往返婆羅門所,與其共事,不存親踈,正處其中。(卷二 60264a)

      (2)時,諸群象咸皆來集,菩薩象王,作是思惟:“彼諸象等,得無傷害,于彼人乎?”作是念已,向獵師所,語彼獵人:“向我腹下,我覆護汝。彼諸象等,脫加傷害?!保ň硎?68 0337a)

      2. 指示代詞,19 例。

      (1)吾雖為人帝,貧窮忽至我。貧窮世所畏,速疾至我所。(卷五 27 0283a)

      (2)牙如拘勿頭,亦似白藕根,六牙盡施汝。諸牙中最上,施汝使安樂。小待我責心,漸使苦痛息。使我于汝所,得敬重信心。(卷十四 68 0337c)

      (3)爾時,田中有一耕人,聞佛阿難說有毒蛇,作是念言:“我當視之,沙門以何為惡毒蛇?”即往其所,見真金聚,而作是言:“沙門所言是毒蛇者,乃是好金?!保ň砹?34 0289c)

      《大莊嚴論經(jīng)》中“所”字前出現(xiàn)的指示代詞,有“我”“汝”“其”三個。

      3. 處所名詞,15 例。

      (1)復有黃公,耳插眾華,玄黃朱紫,彩畫其身。歡笑戲謔,種種巧嘲。亦復舉手,指前指后。于其路中,香氣四塞,鼓樂弦歌,往至寺所。(卷四 20 0276c)

      (2)侍從千人,往詣塔所,去塔不遠,下馬步進,著寶天冠,嚴飾其首。(卷六 31 0287a)

      (二)“N 所”出現(xiàn)在句法結構“V(VP)/Prep+N 所”中

      此時,“NP 所”前均有V/VP 或Prep。

      (1)夫聞其言,即往其所。見憍尸迦,端坐思惟。(卷一 1 0259a)

      (2)彼病比丘,即便命終,還生人中。時阿羅漢,以天眼觀,知其生處,數(shù)到其家。此兒漸大,乳母抱持,將詣僧坊,至羅漢所。(卷三 13 0271c)

      (3)爾時,魔王見首羅歡喜,作是念言:“我今當往詣首羅所,破其善心。(卷八 47 0301b)

      (4)一切諸災害,皆由是寶生。能招種種苦,為害甚可怖。故我于寶所,不生貪近想。(卷二4 0267a)

      (5)我從彼師所,聞說如是言。此語我耳聞,一切種智說。(卷五 26 0282c)

      從上面所列舉的例子看,“所”字不可缺少,如果去掉,則與原文意思不相符或文意不通。此外,“NP 所”主要是做位移動詞“到、至、往、向、往詣”等的處所賓語?!癗P 所”主要是與介詞“于、從、向”等組成介詞結構,在句中作狀語或者補語。

      (三)“NP 所”中,“所”非后綴

      針對竺家寧(2005)提出的“中古時期‘所’是一個構詞成分,充當后綴”的觀點,筆者持有異議。根據(jù)后置詞“所”出現(xiàn)的句法環(huán)境可知,“NP 所”前均有V/VP 或Prep,表示在某處發(fā)生某事,或某動作行為在某處產(chǎn)生、出現(xiàn)。趙長才(2009)認為,“所”由處所義向?qū)ο罅x轉(zhuǎn)變經(jīng)過了轉(zhuǎn)喻,該轉(zhuǎn)喻過程的實現(xiàn)是以整個介詞結構自身語義功能發(fā)生變化為前提的。具體來看,“Prep+NP 所”只是提供事件發(fā)生的處所背景,處所論元“NP 所”并不是句子的主要論元成分,VP 表示的動作、行為也并不直接跟充當介詞賓語的“NP 所”發(fā)生語義關系。Hopper&Traugott(1993)提出,漢語詞匯語法化的機制一般離不開重新分析。重新分析主要是對詞語之間的邊界進行調(diào)整與分配,來創(chuàng)立一個新的語法標記或形式。經(jīng)過轉(zhuǎn)喻后,原來的處所論元“NP 所”變成了與VP 關系更密切的對象論元,“Prep+NP 所”與VP 的語義關系也發(fā)生了改變,從表處所義發(fā)展為表對象義。因此,“Prep+NP 所”結構中的“NP 所”有了從“定語+中心語”重新分析為“中心語+附著成分”的可能。重新分析以后,“所”從中心語變成了后置詞,由一個實義項而語法化為一個附著成分。

      (1)以我先身修行之時,于父母、師長所、沙門、婆羅門,雖為忠孝,心生恭敬,然于其所,不能殷懃恭敬禮拜,迎來送去。(《雜寶藏經(jīng) 八天次第問法緣》,引自趙長才2009)

      詞綴有一定的附著性,只構成詞的一部分,有些“所”是位于復雜或者較長的名詞性短語后,如上例所示,并非詞法層面參與構詞的后綴,故將其看做是詞綴并不妥當。此外,“所”的能產(chǎn)性也不是很強。因此,我們認為將“所”看做表示動作行為對象的后置詞更為妥當。

      三、被動句中的“所”

      《大莊嚴論經(jīng)》中用于被動結構或表被動的“所”字,共107 例,主要有“為……所”和“所”字結構兩類。

      (一)為……所

      “為……所”結構表被動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該結構是漢譯佛經(jīng)被動句的主流,在書面語中沿用至今。《大莊嚴論經(jīng)》中“為……所”結構用例豐富,達88 例,主要有四種不同的結構形式:

      1. 為+A+所+V

      “為”字后面出現(xiàn)施事者,且由單個體詞或者體詞性短語所充當,65 例。

      (1)我以愚癡故,不能善觀察。為癡火所燒,愿當暫留住。(卷十一 63 0321a)

      (2)種族雖卑微,內(nèi)有實道行,為人所尊奉,是則名尊貴。(卷三 16 0274b)

      (3)爾時,化鴿為鷹所逐,鴿現(xiàn)恐怖,于大眾前,來入尸毘王腋下。(卷十二 64 0321b)

      2. 為+A+所+V+D

      “為”字后出現(xiàn)施事者,謂語動詞后引進動作行為的受事者,2 例。

      (1)雹唯害于財,利養(yǎng)毀修道。為雹所害田,必有少遺余。(卷七 41 0292c)

      (2)我于往昔,為一切施婆羅門,所斬項時,無有恚恨。況于今日,斷一保證,而當于汝,有嫌恨心。(卷十三 67 0332b)

      3. 為+A+之所+V

      “所”字前帶“之”,19 例。

      (1)譬如壓甘蔗,取汁棄其滓,人身亦如是,為死之所壓。(卷三 13 0274b)

      (2)爾時,富蘭那語尸利毱多言:“汝今勿為瞿曇幻術之所惑亂!”(卷十三 67 0331a)

      4. 為+所+V

      介詞“為”直接在“所+V”前面出現(xiàn),“為”字后面的施事賓語不出現(xiàn),2 例。

      (1)雖無有我,猶有縛解,何以故?煩惱覆故,則為所縛。若斷煩惱,則得解脫。(卷一 1 0259b)

      (2)飲食及醫(yī)藥,房舍臥具等,欲愛身命者,節(jié)量得時宜。于此眾美饌,不應生染著,亦不全舍離,譬如大火聚。體性是燒然,智者隨時用。種種生利益,然不為所燒。(卷十 58 0314a)

      《大莊嚴論經(jīng)》中“為……所”句的謂語多是單純動詞,即動詞前面不帶狀語,后面不帶補語;少數(shù)用例動詞后帶結果補語,如“燒滅”;而且動詞可以是單音節(jié)或雙音節(jié),單音節(jié)略多于雙音節(jié)?!八焙蟮碾p音節(jié)動詞,多為同義并列的動詞或形容詞,如“追隨”“輕賤”等。在“為……所”句的語用附加義中,常有表示“不如意”等貶義色彩的動詞,如“嗤笑”“欺弄”等;有表示“敬重”等褒義色彩的動詞,如“尊奉”“尊敬”等;有不帶感情色彩的動詞,如“追隨”“漂”等。

      (二)“所”字句

      《大莊嚴論經(jīng)》中還有一類只用“所”字作為標志的被動句,19 例。

      1. 所+V

      該結構中,引進施事的“為+O”中的介詞“為”被省略,只剩下“所+V”,9 例。

      (1)世尊神力,乃以死尸,而系其頸。慚恥無顏,人天所笑。(卷四 20 0277c)

      (2)云何不陷沒,而能載于我?怪哉,欲所燒,焚滅諸善行。為欲所迷惑,入于闇藪中。(卷十三 66 0326b)

      例(2)中“欲所燒”與“為欲所迷惑”語義相對應,均表示被動含義,“欲所燒”省略了引進施事的介詞“為”。

      (3)時有奉事婆羅門語比丘言:“彼龍極惡,若伐此樹,多所傷害,莫斫破此樹?!保ň硎?79 0345a)

      (4)佛成三藐三菩提道,十力具足,心愿已滿。以大悲心,多所拯拔。(卷十五 82 0346a)

      竺家寧(2005)認為“多所”中的“所”為詞綴,無實質(zhì)意義。龍國富(2013)對勘發(fā)現(xiàn)《妙法蓮華經(jīng)》中“多所失望”譯自antardhiyante(被忘記),“所”譯自被動標記ya?!洞笄f嚴論經(jīng)》中僅見“多所”2 例,例(3)譯文“那個龍極其惡毒,如果你砍伐這棵樹,多被傷害,所以還是不要砍伐了”,例(4)可譯為“憑借一顆大慈大悲的心,多能被拯救”。根據(jù)上下文語境,可知以上用例“多所”中的“所”表達被動功能。

      2. D+A+所+V:

      該結構中,“所”字前面施事和受事都出現(xiàn),“為”字省略,8 例。

      (1)時,有小國主,施設飲食,復來至寺,而作是言:“愿諸僧等,受我供養(yǎng)。”知事人言:“我等諸僧,先受他請,更覓余日?!睍r彼小王,殷懃啟白:“我今已眾務所逼,愿受我請?!保ň硎?4 0342b)

      該格式的施事和受事間,通常會有一個逗號出現(xiàn),起停頓作用。

      (2)雹唯害于財,利養(yǎng)毀修道。為雹所害田,必有少遺余。利養(yǎng)之所害,功德都消盡。如彼提婆達,利養(yǎng)雹所害。(卷七 41 0292c)

      (3)昔我為于白象之時,毒螫所中害。(卷十三 67 0332b)

      3. A+(之)所+V

      “所”字前出現(xiàn)施事,但引進施事的介詞“為”字不出現(xiàn),2 例。文中見兩類用例,一是“所”字前有“之”,二是“所”字前沒有“之”,各1 例。

      (1)諸比丘等,既被草縛,恐犯禁戒,不得挽絕,身無衣服,為日所炙,蚊虻蠅蚤,之所唼嬈。(卷三 11 0268c)

      (2)牟尼說眾生,為欲愛所盲。盲無慧目故,不得趣涅盤。譬如任婆葉,蜜著蟲所唼。為貪之所惑,至死而不舍。(卷四 20 0278a)

      例(1)受事為“諸比丘”,“唼嬈”這一行為動作的施事為“蚊虻蠅蚤”;前一分句以“為……所”結構表被動義,但該句為保持四字格,省略了介詞“為”。例(2)表示受事者“任婆葉”被“蜜著蟲”所吃。

      《大莊嚴論經(jīng)》中“為……所”結構和“所”字結構的語用附加義有三類:

      表示順意13 例、表示不如意76 例、表示中性18 例。“為……所”和“所”字結構的語用義,均以不如意居多,表示順意和中性數(shù)量相當且差別較小。無論表達哪種意思,語義指向均是受事。

      四、余論

      《大莊嚴論經(jīng)》“所”的用法,上文主要從“所”字結構、后置詞“所”、被動結構中的“所”三方面進行分析,然而“所”字結構和被動結構中的“所”均為助詞,后置詞“所”從語法和語義上看與前述兩種“所”字是否有關系呢?因該經(jīng)中的“所”字結構無論結構類型還是語法作用,均承襲了上古時期的用法,故不做討論。

      董秀芳(1998)指出,“所”表示動作對象的格標記用法在《史記》中已有萌芽,在中古漢譯佛經(jīng)中發(fā)展得更為成熟。

      (1)后人來至蛇所。(《史記 高祖本紀》)

      (2)釋提恒因從佛所聞般若波羅蜜,即受誦。(《道行般若經(jīng)》)

      (3)其人不獨于一佛,所作功德不于二若三若十,悉于百佛所聞是三昧。(《般舟三昧經(jīng)》)

      經(jīng)檢索CCL 語料庫,關于后置詞“所”的用例,中古時期本土文獻所見極少,漢譯佛經(jīng)文獻用例較多。正如梁銀峰(2018)指出,實義名詞“所”是“處所”的意思,在先秦時期就常跟在指人名詞或人稱代詞后,句法位置固定,成為一個后置詞,表示動作發(fā)生的處所;西漢以后,指示處所的后置詞“所”衍生出了表示動作對象的用法,到中古漢譯佛經(jīng)中,受原典語言名詞屬格形式影響,處所指示詞“所”加速語法化為名詞格標記。因此,中古漢譯佛經(jīng)后置詞“所”的形成實際上是一種由于梵漢兩種語言的接觸而引發(fā)的語法化現(xiàn)象。因此,《大莊嚴論經(jīng)》中后置詞“所”和其他“所”沒有關系,只是同形字。

      就被動結構中的“所”字用法來看,“為N 所V”結構自漢代起使用頻率漸提高,魏晉南北朝時期與其他被動式相比占壓倒性優(yōu)勢,成為了漢語最主要的被動形式:

      (1)和嶠為武帝所親重。(《世說新語 方正》)

      (2)臣門宗二百余口,為孟德所誅略盡。(《三國志 蜀書 馬超傳》)

      根據(jù)唐鈺明(1988)調(diào)查的唐代語料顯示,自唐代開始“為N 所V”結構迅速衰退,被動句的核心地位被“被”字句取代。

      中古時期,漢譯佛經(jīng)中??梢姷健八弊纸Y構被動句,而中土文獻里此種用法較少見:

      (1)猶村外不遠,有深水池,蒿草所覆蓋。(《中阿含經(jīng)》)

      (2)如此癡人,世間所笑。(《百喻經(jīng)》)

      (3)胡文才、楊整修皆涼州大人,而司徒王允素所不善也。(《三國志 魏志 董卓傳》)

      (4)淫祀妖邪,禮律所禁。(《抱樸子 內(nèi)篇道意》)

      就上文來看,“所”字結構表被動從“為……所”省去介引施事的“為”字而來,但與同期中土文獻相比,“所”字結構表被動在漢譯佛經(jīng)中出現(xiàn)頻率遠高于中土文獻,原因何在?

      (1)世尊神力,乃以死尸,而系其頸。慚恥無顏,人天所笑。(卷四 20 0277c)

      (2)王曰:何所施行,人所愛敬?(《佛說孛經(jīng)抄》)

      我們發(fā)現(xiàn)“所”字結構表被動多出現(xiàn)在四字格中,朱慶之《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匯研究》提出,佛典有“刻意講求節(jié)律”(通常以四字為一頓,組成一個大節(jié)拍;每個大節(jié)拍又以二字為一小節(jié))和“不押韻,不求駢偶對仗”的特點。因此,譯經(jīng)師在翻譯佛經(jīng)的過程中,為求音節(jié)整齊,常有省略的情況發(fā)生,即使在遇到表被動義的句子時,亦采用四字格,這樣就容易引起省略。此外,譯經(jīng)者翻譯受當時中土文獻駢體文風影響,故“所”字結構表被動在漢譯佛經(jīng)中出現(xiàn)頻率遠高于中土文獻也就不足為奇。

      同時期的本土文獻中,存在表數(shù)助詞“所”的例子?!八北玖x是伐木聲,假借為“處所”義,后用為表數(shù)助詞,在數(shù)詞或者數(shù)量值后,表約數(shù),該用法上古已出現(xiàn),中古時期沿用。

      (1)北部督郵西平郢伯夷,年三十所,大有才決,長沙太守郢軍章孫也。(《風俗通義》)

      (2)彗星出天船北,長二尺所,稍北行至亢南,百三十五日去。(《后漢書》)

      經(jīng)檢索,我們發(fā)現(xiàn)“所”字的上述用法在中土文獻中用例不多,在同期漢譯佛經(jīng)文獻中未見相關用例。

      小結

      《大莊嚴論經(jīng)》中“所”字結構類型豐富,用例最多。根據(jù)“所”字結構后是否帶介詞,分為所B 式/(A)所B 式、A 之所B 式、所介B 式、A所介B 式四種類型,其中所B 式/(A)所B 式占絕對優(yōu)勢。另外,被動句中含“所”的類型,有“為……所”和“所”字結構兩類,其中“為……所”是同期漢譯佛經(jīng)被動句的主流,且在《大莊嚴論經(jīng)》里用例較多,結構形式多樣。此外,《大莊嚴論經(jīng)》中還出現(xiàn)“所”字結構表被動的用例,語義指向均是受事,表不如意居多。通過檢索發(fā)現(xiàn),中古時期關于后置詞“所”和被動結構中的“所”,漢譯佛經(jīng)所見用例遠多于同期的中土文獻。我們認為,后置詞“所”的形成實際上是由于梵漢兩種語言的接觸而引發(fā)的語法化現(xiàn)象;“所”字結構表被動主要是由于四字格節(jié)律的影響,在譯經(jīng)過程中省略了介引標記“為”而導致的。因此,《大莊嚴論經(jīng)》中“所”的用法不僅反映了當時漢語的實際,而且對研究中古時期語言現(xiàn)象有一定價值。

      【注釋】

      ①本文譯經(jīng)來自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

      猜你喜歡
      中古用例代詞
      復合不定代詞點撥
      中古之家
      UML用例模型中依賴關系的比較與分析
      代詞(一)
      代詞(二)
      聯(lián)鎖軟件詳細設計的測試需求分析和用例編寫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這樣將代詞考分收入囊中
      論中古時期佛教類書的編纂
      敦煌學輯刊(2017年2期)2017-11-09 03:02:29
      西南官話中古泥來母的今讀類型與演變層次
      施秉县| 庆安县| 昌黎县| 红安县| 武宁县| 井冈山市| 宣汉县| 资阳市| 镇江市| 凌云县| 贵定县| 山丹县| 额济纳旗| 济源市| 宣恩县| 新乡市| 天祝| 七台河市| 沅陵县| 阿城市| 平利县| 延寿县| 普定县| 巴中市| 高阳县| 祁东县| 宣化县| 丰县| 津市市| 团风县| 仁布县| 东城区| 丽水市| 河池市| 永和县| 平原县| 灵宝市| 鹿邑县| 陈巴尔虎旗| 闻喜县| 宁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