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60歲的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大師斯科特·派克,獲得了喬治敦大學頒發(fā)的知識、信仰和自由獎章,但在這一至高無上榮耀的背后,是這位老人漸漸枯萎的靈魂。古語道:“六十不老?!笨伤箍铺貐s覺得自己已經(jīng)活了三輩子那么久,趁還有余力應該去收拾生命中尚未完成的工作,于是便有了《少有人走的路:在焦慮的年代獲得精神的成長》這本書。這已經(jīng)是《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的第四本書,從第一本《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時充滿活力的40歲到憂心忡忡的60歲,他一直筆耕不輟。與以往相同的是,這本書依然寫的是他自己,但不同的是,他的筆觸變得愈發(fā)沉重。
在書中,斯科特描寫了自己從上學、結婚、養(yǎng)育孩子、接受職業(yè)訓練到開診所這一串真實生活的焦慮,并對生命做出了總結:生命是復雜的,沒有簡單的答案。在他看來,生命中交織著生與死,自由與服從,依賴與獨立……當這些互相矛盾的力量同時席卷而來,就會在我們的內心造成激烈的摩擦和碰撞,讓我們身心疲憊、思維混亂,變得越發(fā)焦慮。唯有反抗草率的思考,在焦慮中思考,在思考中抉擇,掏空內心,放下自我,才能獲得精神的超越。這是一個關于焦慮、關于思考、關于成長,更關于治愈的故事。在當下這個充滿困惑和焦慮的年代,每個人在這本書中,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