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祝堯《古賦辯體》的宋賦觀論略

      2021-12-23 10:32:22
      唐都學刊 2021年6期
      關鍵詞:賦體宋體楚辭

      余 丹

      (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北京 100875)

      唐宋時期科舉考試以律賦取士,蒙元前期廢止科舉,到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才下詔恢復科舉,廢律賦而試古賦(1)有關元代科舉與辭賦、古律之辨的問題,參見黃仁生《論元代科舉與辭賦》,載于《文學評論》1995年第3期;許結《中國賦學歷史與批評》,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祖騷宗漢的復古之風逐漸成為元代辭賦創(chuàng)作的主流,并直接促進了辭賦總集編選與理論批評風氣的盛行,出現(xiàn)了郝經(jīng)《皇朝古賦》、虞廷碩《古賦準繩》、吳萊《楚漢正聲》、陳繹曾《文筌·楚漢賦譜》等賦學專著。祝堯《古賦辯體》的編纂也是順應賦體復古的時代潮流而生,旨在“由今之體復古之體”[1]9,成為“配合元代科舉制度為試子取法的圭臬”[2]。該書融賦選、賦史、賦論于一體,是我國古代第一部以“辯體”命名的賦學專著,被當代學者視為賦學史上繼劉勰《文心雕龍·詮賦》之后“最有理論價值的主要賦論專著”[3]。其中針對宋賦做了斷代式、系統(tǒng)性的理論批評,是對宋代晁補之、朱熹辭賦觀的全面總結,還對明代的宋賦批評產(chǎn)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響。目前,學界對于祝堯辨體理論體系及其漢賦觀、駢文觀、文賦觀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對祝堯的宋賦觀的關注不多(2)有關祝堯辭賦辨體理論體系的相關研究參見蹤凡《〈祝堯古賦辨體〉的漢賦觀》,載于《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于景祥《從〈古賦辨體〉看祝堯的駢文觀》,載于《社會科學輯刊》2008年第6期;任競澤《祝堯〈古賦辯體〉的辨體理論體系》,載于《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曹栓姐、徐禮節(jié)《祝堯〈古賦辯體〉》的文賦觀及其現(xiàn)代啟示》,載于《殷都學刊》2016年第3期。。本文擬在祝堯《古賦辯體》辨體理論體系的整體觀照下,全面考察祝堯宋賦觀的內(nèi)涵特征及其成因、影響并做出理論性總結。

      一、先辨體、后評文的宋體賦批評理念

      祝堯本著“因時代之高下而論其述作之不同,因體制之沿革而要其指歸之當一”[1]9的著述原則,將《古賦辯體》的正集分為楚辭體、兩漢體、三國六朝體、唐體、宋體五種體式,在外錄選編后騷、辭、文、操、歌五種賦之別流?;趶凸诺木幾肽康?,祝堯在評述《楚辭》以下兩漢、三國、六朝、唐、宋各個歷史時期的賦體時,都先著眼于辨體,其中對于宋體的批評尤為如此?!豆刨x辯體》卷8“宋體”小序開篇就明確指出先辨體、后評文的批評理念:

      王荊公評文章,嘗先體制,觀蘇子瞻《醉白堂記》曰:《韓白優(yōu)劣論》爾。后山云:退之作記,記其事爾;今之記乃論也。少游謂《醉翁亭記》亦用賦體。范文正公《岳陽樓記》用對句說景,尹師魯曰傳奇體爾。宋時名公于文章必辯體,此誠古今的論。然宋之古賦,往往以文為體,則未見其有辯其失者。[1]381

      祝堯援引王安石先觀體制、后評文章的辨體觀念,本事可見于黃庭堅《書王元之竹樓記后》:“或傳王荊公稱《竹樓記》勝歐陽公《醉翁亭記》,或曰此非荊公之言也。某以謂荊公出此言未失也。荊公評文章,常先體制,而后文之工拙。蓋嘗觀蘇子瞻《醉白堂記》,戲曰:‘文詞雖極工,然不是《醉白堂記》,乃是《韓白優(yōu)劣論》耳?!源丝贾瑑?yōu)《竹樓記》而劣《醉翁亭記》,是荊公之言不疑也?!盵4]除了王安石對蘇軾《醉白堂記》的評論,祝堯還援引了陳師道《后山詩話》中秦觀評歐陽修《醉翁亭記》、尹洙評范仲淹《岳陽樓記》的記載:“退之作記,記其事爾;今之記乃論也。少游謂《醉翁亭記》亦用賦體?!段恼珵椤对狸枠怯洝罚脤φZ說時景,世以為奇。尹師魯讀之曰:‘傳奇體爾?!秱髌妗罚婆徼櫵≌f也。”[5]309-310祝堯肯定王安石、陳師道等名家重視文章辨體的正確論斷,提出對于宋代古賦也應該先辨體再評論。

      祝堯?qū)λ未x家賦作的批評,正是基于宋人以來先辨體制、后評文章的賦學觀念。一方面,祝堯否定宋賦中以文體為賦的作家作品,認為其并非賦之正體,失去了賦之本義。這集中體現(xiàn)在《古賦辯體》卷8的歐陽修、蘇過、黃庭堅諸家小傳和賦作題解當中:

      歐陽修《秋聲賦》題解:真歐公專以此為宗,其賦全是文體,以掃積代俳律之弊,……后山談叢云:歐陽永叔不能賦。其謂不能者,不能進士律賦爾,抑不能風所謂賦耶?迂齋云:此賦模寫工轉(zhuǎn)折妙,悲壯頓挫,無一字塵涴,自是文中著翹者。[1]393

      蘇過《颶風賦》題解:小坡此賦,尤為人膾炙。若夫文體之弊,乃當時所尚然。此賦前半篇猶是賦,若其《思子臺賦》則自首至尾有韻之論爾。[1]415

      黃庭堅《悼往賦》題解:山谷諸賦中,此篇猶有意味,他如《江西道院》《休亭》《煎茶》等賦,不似賦體,只是有韻之銘贊,如此類例,不復錄。[1]419

      祝堯非常明確地以是否用“文體”作為賦評標準,由此呈現(xiàn)出評判賦家賦作優(yōu)劣高下的矛盾心態(tài)。他雖然從文章本身的藝術成就出發(fā)流露出肯定態(tài)度,提出歐陽修《秋聲賦》、蘇過《颶風賦》諸作是膾炙人口的文章翹楚;但又基于辨體理論的批評立場進行否定,認為蘇過《思子臺賦》是有韻之論,黃庭堅《煎茶賦》《江西道院賦》《休亭賦》是有韻之銘贊,都不是賦之正體。

      另一方面,祝堯又肯定宋賦中那些沒有文體之弊的賦作,尤其是取法《楚辭》和漢賦的作品。祝堯祖騷宗漢的復古理念始見于卷3“兩漢體”的小序:“古今言賦,自騷之外,咸以兩漢為古,已非魏晉以還所及。心乎古賦者,誠當祖騷而宗漢,去其所以淫,而取其所以則可也。今故于此,備論古今之體制,而發(fā)明揚子麗則、麗淫之旨,庶不失古賦之本義云。”[1]135祝堯不滿于宋賦中大量存在的文體弊病,同時又非??隙ㄆ渲腥》ā冻o》和漢賦的作品。這集中體現(xiàn)在《古賦辯體》卷8的蘇軾、蘇轍、秦觀諸家小傳和賦作題解當中:

      蘇軾《屈原廟賦》題解:賦也。雖不規(guī)規(guī)于《楚辭》之步驟,中間描寫原心,如親見之。末意更高,真能發(fā)前人所未發(fā)。[1]397

      秦觀《黃樓賦》題解:賦也。子由《黃樓賦》,其漢賦之流,與少游《黃樓賦》,楚辭之流與。[1]422

      張耒《病暑賦》題解:賦也。全用《招魂》《大招》意脈,鄰于騷人之賦矣。[1]427

      唐代以降,賦體以律賦為大宗,騷體賦及楚辭之學在總體上漸趨衰微,但中唐時期韓愈、柳宗元、劉禹錫、李翱諸家,北宋時期王禹偁、梅堯臣、蔡襄、王安石、黃庭堅、秦觀諸家,都很重視楚漢辭賦,呼喚屈騷傳統(tǒng)。以蘇轍、秦觀同題賦《黃樓賦》為例,祝堯評價蘇轍賦無當時文體之病,是漢賦之流;秦觀賦則是《楚辭》之流,對兩者都大為贊賞。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七月黃河決口,知徐州的蘇軾親率軍民防守救險、平息水患,并于元豐元年(1078)在徐州城東門造樓,堊以黃土,取名黃樓。當年重陽佳節(jié),蘇軾親率名士三十余人登臨黃樓,作《九日黃樓作》詩以追述七月水災和當天黃樓宴樂。蘇轍、秦觀有《黃樓賦》以贊蘇軾治水功績。蘇軾稱秦觀“有屈宋才”[6],作《太虛以黃樓賦見寄作詩為謝》詩酬謝,有“雄辭雜古今,中有屈、宋姿”[7]之語。清人胡應麟《詩藪》云:“蘇長公極推秦太虛《黃樓賦》,謂屈宋遺風固過許,然此賦頗得仲宣步驟,宋人殊不多見。”[8]林紓也評說此賦說:“‘哀彈豪吹’以下四句,真掇得宋玉之精華,自是才人極筆。”[9]

      可見,蘇軾、蘇轍、秦觀諸家對以屈原、宋玉為代表的楚騷傳統(tǒng)的繼承,符合祝堯《古賦辯體》的復古理念和編纂標準。綜上,先辨體、后評文的批評理念,體現(xiàn)在批駁宋賦以文為賦的弊病,肯定對楚騷漢賦傳統(tǒng)的繼承。這是祝堯宋賦觀的第一個內(nèi)涵特征。也基于此,《古賦辯體》呈現(xiàn)出選篇源流論、賦史價值論的內(nèi)涵特征。

      二、分賦之文、取文之賦的選篇源流論

      賦體在生成、發(fā)展和衍變過程中,形成騷體、散體、駢體、律體、文體等不同體式,到宋代已諸體兼?zhèn)?。祝堯?qū)τ谫x體之源與流、正與變的認識,也是《古賦辯體》辨體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祝堯在《古賦辯體》中細致辨析了“賦中之文”和“文中之賦”兩個概念及其成因:

      是故為賦者不知賦之體而反為文,為文者不拘文之體而反為賦,賦家高古之體不復見于賦而其支流軼出,賦之本義乃有見于他文者?!w于其同而求其異,則賦中之文誠非賦也;于其異而求其同,則文中之賦獨非賦乎。必也分賦中之文而不使雜吾賦,取文中之賦而可使助吾賦。[1]447-449

      這很顯然是針對宋代文體之弊提出的,所謂“分賦中之文”“取文中之賦”正是為了在正本清源中促進賦體復歸古體。祝堯?qū)τ谖捏w之弊的探討很多,最早見于兩漢體序:“有情有辭,則讀之者有興起之妙趣;有辭有理,則讀之者有詠歌之遺音。……失之于辭,尚理而不尚辭,則無詠歌之遺,而于麗乎何有,后代賦家之文體是已?!盵1]131他認為文體之弊始于司馬相如《子虛賦》:“其首尾之文,以議論為駛,而專于理者,則流為唐末及宋之文體,性情益遠,六義澌盡,賦體遂失?!盵1]144由此可見,革除宋賦文體之弊是祝堯編纂《古賦辯體》的主旨之一。

      在此基礎之上,祝堯在卷8宋體小序中舉例探討了宋賦文體之弊:

      今觀《秋聲》《赤壁》等賦,以文視之,誠非古今所及;若以賦論之,恐坊雷大使舞劍,終非本色。學者當以荊公、尹公、少游等語為法,其曰論體、賦體、傳奇體,既皆非記之體,則文體又果可為賦體乎?[1]384

      祝堯肯定歐陽修《秋聲賦》、蘇軾《赤壁賦》的文學成就,但認為這類以文為賦之作已經(jīng)失去了賦之正體和賦之本義,不應該稱為賦體,應當從賦中分離出來。這是祝堯?qū)ι衔乃觥胺仲x中之文而不使雜吾賦”的具體闡釋,旨在讓賦回歸祖騷宗漢的古體。那么,如何回歸古體?祝堯進一步說:“欲求賦體于古者,必先求之于情,則不刊之言自然于胸中流出,辭不求工而自工,又何假于俳?無邪之思自然于筆下發(fā)之,理不求當而自當,又何假于文?胸中有成思,筆下無費辭,……動蕩乎天機,感發(fā)乎人心,而兼出于風比興雅頌之義焉,然后得賦之正體而合賦之本義?!盵1]385-386祝堯給出的詳細方案是求之于情,也就是《毛詩序》所謂“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10]。祝堯提倡感發(fā)性情,吟詠精神,以樂、怨、怒、哀之情作賦,最終使讀者達到躍然而喜、愀然而吁、按劍而起、掩袂而泣的狀態(tài),這其實就是對《詩經(jīng)》六義的強調(diào)。

      此外,祝堯?qū)τ谒钨x源流的認識,除了卷8宋體對于“分宋賦之文”的辨析,還體現(xiàn)在外錄卷9“取宋文之賦”的選篇中。《古賦辯體》卷8、卷9的選篇情況見表1、表2:

      表1 《古賦辯體》卷8宋體選篇

      表2 《古賦辯體》卷8外錄選篇

      《古賦辯體》正錄卷8宋體選錄北宋宋祁、歐陽修、蘇軾、蘇轍、蘇過、黃庭堅、秦觀、張耒和南宋洪咨夔九位賦家,凡十五篇賦作;外錄卷9選錄北宋王安石、黃庭堅、邢居實和南宋楊萬里四位賦家,凡五篇賦作。祝堯以正錄、外錄結合的編選方式,既明確了宋賦本身的范圍,又兼顧近似賦體的作品選錄。這其實并非祝堯獨創(chuàng),他自稱“其意實與續(xù)騷及《楚辭后語》之意同”[1]451?!豆刨x辯體》外錄選篇也與晁補之《續(xù)楚辭》(以下簡稱《續(xù)》)、《變離騷》(以下簡稱《變》)與朱熹《楚辭后語》(以下簡稱《后語》)非常相近。晁補之編選《續(xù)》《變》,是為“韓愈構建的儒學學統(tǒng)補苴充實文統(tǒng)的內(nèi)涵”[11],其中收錄了王安石《書山石辭》、黃庭堅《毀壁》、邢居實《秋風三疊》。朱熹認為“入本朝來,騷學殆絕,秦黃晁張之徒不足學也”[12],其后增刪《續(xù)》《變》而成《后語》,旨在“以程、朱道統(tǒng)取代晁補之所構建的孟、屈、荀、楊下至韓、柳、歐、蘇的文統(tǒng)”[11],新增了王安石《寄蔡氏女》、張載《鞠歌》、呂大臨《擬招》三篇。祝堯出于復歸古賦的現(xiàn)實目的,對《續(xù)》《變》《后語》選篇有所增刪,宋代部分新增篇目包括黃庭堅《濓溪辭》、楊萬里《延陵懷古辭》。

      祝堯外錄兩卷正是出于辨體而設,選錄“以歷代祖述楚語者為本,而旁及他有賦之義者”[1]449。具體而言,祝堯認為后騷、辭、文、操、歌等文體,名雖非賦,但實出于賦,殊流而同源,都屬于古賦之流。卷8外錄中對于宋代賦家賦作的批評是基于分宋賦之文、取宋文之賦的源流論。譬如,祝堯評論王安石《寄蔡氏女》、邢居實《秋風三迭寄秦少游》都是興而賦,邢賦中還有比義;又稱黃庭堅《毀璧》《濓溪辭》、楊萬里《延陵懷古辭》都是用賦義。祝堯?qū)τ谒钨x源流論的探討,其實是以詩之六義為批評準則貫穿于宋賦批評始終。總之,《古賦辯體》體現(xiàn)了分宋賦之文、取宋文之賦的源流論,選篇的出發(fā)點在于辨體、而非選文,關注的重心在文體史意義,而非文學史意義。這正是祝堯宋賦觀的第二個內(nèi)涵特征。

      三、惡俳以成文、尚理而失情的價值論

      從上文所論可知,祝堯《古賦辯體》雖然肯定了宋賦中部分取法楚騷、漢賦的賦作價值,但總體上還是對宋賦持否定態(tài)度。祝堯?qū)λ钨x價值的否定性評價,歸根結底是祝堯祖騷宗漢的復古觀念和服務科舉考試的現(xiàn)實需要所致。

      一方面,祝堯在賦史流變的歷史脈絡中,細致梳理促成宋賦體制演變的因素。祝堯視《楚辭》和漢賦為賦之本體,將三國六朝以降各個時期的賦體都視為變體,并基于此提出唐宋賦體之弊有二,即俳律之弊和文體之弊。這在卷7唐體、卷8宋體的小序中有系統(tǒng)論述:

      毋亦惡俳律之過,而特尚理以矯其失與。……豈知古人所賦,其有理也;以其有辭,其有辭也;以其有情,其情正則辭合于理,而正其情邪,則辭背于理而邪?!?!辭者,情之形諸外也。理者,情之有諸中也。有諸中故見其形諸外,形諸外故知其有諸中,辭不從外來,理不由他,得一本于情而已矣。若所賦專尚辭,專尚理,則亦何足見其平時素蘊之懷,他日有為之志哉?[1]329-330

      本以惡俳終以成文,舍高就下,俳固可惡,矯枉過正,文亦非宜。俳以方為體,專求于辭之工,文以圓為體,專求于理之當。殊不知專求辭之工而不求于情,工則工矣,若求夫“言之不足”與“詠歌嗟嘆”等義有乎否也;專求理之當而不求于辭,當則當矣,若求夫“情動于中”與“手舞足蹈”等義有乎否也?!垶椴蝗?,雖能脫于對語之俳而不自知,又入于散語之文。[1]384-386

      北宋初期楊億、劉筠、夏竦、晏殊諸公,在“禮樂明備,頌聲洋溢”(3)參見王稱《東都事略》,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的時代風尚下,作賦歌時頌圣,未脫唐末、五代俳律之氣。真、仁之際士大夫從文章型向經(jīng)術型轉(zhuǎn)變,尤其是仁宗親政后澄清吏治期間的賦作,彰顯宋學的議論精神和實用精神,歐陽修、范仲淹等人筆下呈現(xiàn)以文為賦的新變。陳師道《后山詩話》指出了這種流變:“國初士大夫例能四六,然用散語與故事爾。楊文公刀筆豪贍,體亦多變,而不脫唐末與五代之氣。又喜用古語,以切對為工,乃進士賦體爾。歐陽少師始以文體為對屬,又善敘事,不用故事陳言而文益高。”[5]310以文為賦本是宋賦變革唐賦俳律之弊做出的努力,在唐宋古文運動的批評視域下歷來受到積極的評價。但祝堯卻認為宋賦之文體在本質(zhì)上與唐賦之俳律一樣,都遠離了古賦之旨,并在宋祁《圓丘賦》題解中說:“宋賦雖稍脫俳律,又有文體之弊,精于義理,而遠于情性,絕難得近古者?!盵1]388錢溥也在明憲宗成化二年(1466)《古賦辯體序》中說,賦體發(fā)展到宋代“雖能脫略于唐人對語之徘,而又不知自入于宋人散語之文,未見其能古也”[1]5。

      另一方面,祝堯在賦體得失的理論批評中,全面總結宋賦惡俳律以成文體的結果,即遠離《詩經(jīng)》六義之旨,尚理而失情。祝堯認為賦之本義是直述其事,《離騷》之所以是辭賦之祖,是因為“情形于辭而其意思高遠,辭合于理而其旨趣深長”[1]29。只有達到情形于辭、辭合于理的要求,方能使古賦呈現(xiàn)意思高遠、旨趣深長的最高境界。古賦之所以可貴,是因為“以本心之情,有為而發(fā),六義之體,隨寓而形”[1]327,強調(diào)古賦的妙處是從情上得來,兼具《詩經(jīng)》六義之旨。以情為本,要求“其賦古也則于古有懷,其賦今也則于今有感,其賦事也則于事有觸,其賦物也則于物有況。情之所在,索之而愈深,窮之而愈,妙彼其于辭直寄焉而已矣”[1]244;賦兼六義,要求“當諷刺則諷刺而取之風,當援引則援引而取諸比,當假托則假托而取諸興,當正言則正言而取諸雅,當歌詠則歌詠而取諸頌”[1]144-145。

      祝堯認為初盛唐賦家多學六朝徘律,尚辭失情,雖然中唐韓柳有尚情復古之勢,但晚唐以文為體的尚理之風又蔚然興起。賦體發(fā)展到宋代,專求論理精當而不求措辭工巧,完全變成了押韻的文章,導致“性情益遠,六義澌盡,賦體遂失”[1]144的局面形成。鑒于此,祝堯以吟詠情性、賦兼六義為準則,反復申述宋賦復歸古體的路徑:

      詩之義六,惟風、比、興三義,真是詩之全體;至于賦、雅、頌三義,則已鄰于文體。何者?詩所以吟詠情性,如風之本義,優(yōu)柔而不直致;比之本義,托物而不正言;興之本義,舒展而不刺促。得于未發(fā)之性,見于已發(fā)之情,中和之氣形于言語,其吟詠之妙,真有永歌、嗟嘆、舞蹈之趣,此其所以為詩,而非他文所可混。[1]445-446

      祝堯為了得賦之正體,合賦之本義,以六義為法,以情為本,祖述賦體沿革,評點賦家賦作。針對揚雄“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13]的觀點,認為唐賦失“則”,宋賦失“麗”,意即徘律尚辭而不尚意,無興起之妙;文體尚理而不尚辭,缺乏性情與文彩??傊?,《古賦辯體》體現(xiàn)了惡俳以成文、尚理而失情的賦史價值論,認為祖騷宗漢、吟詠情性是掃除徘律、文體之弊的不二法門。這正是祝堯宋賦觀的第三個內(nèi)涵特征。

      綜上所述,祝堯的《古賦辯體》以辨體復古為宗旨,以祖騷宗漢為典范,將宋賦觀貫穿于宋體小序、賦家小傳和賦作解題之中,包括先辨體、后評文的宋體賦批評理念,分賦之文、取文之賦的選篇源流論,惡俳以成文、尚理而失情的賦史價值論。這些觀點彼此映證,互為補充,共同構成一個內(nèi)容賅備、體系嚴整、有理論深度的宋賦批評體系,成為祝堯辨體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祝堯的宋賦觀是我國古代宋賦辨體批評的承前啟后之論,既是對宋代晁補之《續(xù)楚辭》《變離騷》、朱熹《楚辭后語》以來宋賦批評理論的全面總結和選擇性繼承,也對元代以降的宋賦批評產(chǎn)生了直接而廣泛的影響。吳訥《文章辨體》、徐師曾《文體明辨》兩部明代辨體批評的代表之作,正是在充分吸收祝堯《古賦辯體》的特色和成就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4)如《文章辨體》第5卷古賦四“宋”及附錄總計13篇,其中9篇(歐陽修《秋聲賦》、蘇軾《屈原廟賦》《前赤壁賦》《后赤壁賦》、蘇轍《屈原廟賦》、秦觀《黃樓賦》、張耒《大禮慶成賦》)出自《古賦辯體》卷8宋體;2篇(邢居實《秋風三疊》、楊萬里《延陵懷古辭》)出自《古賦辯體》卷9外錄“反騷”“辭”;4篇(蘇軾《服胡麻賦》、朱熹《感春賦》《空同賦》《虞帝廟樂歌辭》)為新增篇目。。明代的宋賦批評既有對祝堯宋賦觀的承繼,也有時代之異的特性。不過這是需要另加詳述的話題了。

      猜你喜歡
      賦體宋體楚辭
      《文心雕龍·詮賦》“雖合賦體,明而未融”辨
      名作欣賞(2023年20期)2023-09-28 00:58:59
      《楚辭·九章·惜往日》校讀一則
      屈原和楚辭
      秋夜讀《楚辭》
      中學語文(2019年7期)2019-03-27 01:21:40
      “述客主以首引”成因新探
      文學教育(2016年6期)2016-05-14 14:09:27
      魏晉南北朝時期楚辭的接受
      文學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34
      詞章與經(jīng)義
      社會科學(2015年5期)2015-07-25 09:50:11
      論賦韻批評與寫作規(guī)范
      福布斯中國大陸50富豪排行榜
      全國新書目(2001年5期)2001-06-20 18:27:40
      武漢迅通集郵收藏品有限公司——售品目錄
      收藏(2001年3期)2001-06-14 05:12:36
      昌都县| 广河县| 江源县| 卓资县| 彰化市| 灵台县| 东光县| 武平县| 高安市| 龙岩市| 子长县| 洛川县| 海安县| 南部县| 金湖县| 双柏县| 宁武县| 临沂市| 合川市| 改则县| 富源县| 叶城县| 宝兴县| 茶陵县| 彰武县| 吕梁市| 铜川市| 阜康市| 称多县| 图片| 潢川县| 亚东县| 万山特区| 大埔县| 杭锦后旗| 奉节县| 云龙县| 托克托县| 霍邱县| 青阳县| 临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