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管子》對儒、道、法的吸納與雜糅
      ——基于政治倫理思想的視域

      2021-12-23 15:36:21桑東輝
      關(guān)鍵詞:諸子法家中華書局

      桑東輝

      (黑龍江大學(xué) 哲學(xué)學(xué)院 國學(xué)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在先秦諸子中,《管子》一書號稱難讀、難解,主要是作者不詳、各篇成書時間不一,學(xué)派性質(zhì)有爭議。一般認(rèn)為,《管子》是管子學(xué)派思想的總匯①對于《管子》一書的學(xué)派性質(zhì),有的認(rèn)為是齊法家,有的認(rèn)為是黃老道家,有的認(rèn)為是雜家,在此不展開討論。,匯集了戰(zhàn)國時期仰慕管子治理思想的齊國稷下學(xué)者們的思想精華。馮友蘭先生曾指出,《管子》一書雖然是管子學(xué)派的思想總集,但管子本人只是個政治家,并不代表一個學(xué)派。因而,《管子》一書也不是某個學(xué)派的著作,而是許多學(xué)派著作的總集。②參見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史史料學(xué)》,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9-40頁。作為匯集各學(xué)派思想的總集,《管子》對諸子百家的思想多有吸納。本文主要從政治倫理思想的視域,重點圍繞《管子》對儒、道、法三家思想的吸納和雜糅,作一分析和討論。

      一、民本·名分·忠君——《管子》對儒家思想的吸納

      在政治倫理思想領(lǐng)域,《管子》對儒家思想的吸納主要表現(xiàn)在民本思想、名分觀念、忠君道德等方面。

      (一)《管子》與儒家民本理念

      在民本理論方面,《管子》對往圣先賢的思想多有吸納?!豆茏印防^承了“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古訓(xùn),強調(diào)人主能安民是保證政權(quán)長治久安的關(guān)鍵。換句話說,只有“人主能安其民”,“民事其主”才能“如事其父母”。⑥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331頁,第327頁。概言之,“蒞民如父母,則民親愛之。”⑦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331頁,第327頁。在安民、愛民問題上,《管子》認(rèn)為不恤民力是國家危亡的根源,主張統(tǒng)治者要節(jié)制私欲,所謂“地之生財有時,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無窮。以有時與有倦養(yǎng)無窮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間,則上下相疾也。是以臣有殺其君,子有殺其父者矣。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國雖小必安;取于民無度,用之不止,國雖大必危。”①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7頁,第7頁,第349頁,第349-350頁。

      在安民、愛民的同時,《管子》還提出了牧民思想,明確“民之不牧者,非吾民也”②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7頁,第7頁,第349頁,第349-350頁。的觀念。有研究者認(rèn)為,《管子》的牧民思想“說到底,就是君王要掌握王權(quán),從而占有和統(tǒng)治民眾”,并指出《管子》“繼承和發(fā)揮了周公以來重民的思想傳統(tǒng),認(rèn)為‘牧民’必須‘愛民’,并把兩者概括為取與予的關(guān)系”。③劉文英主編:《中國哲學(xué)史》上卷,天津: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2002年,第46頁。

      事實上,《管子》的民本思想與早期儒家④主要指對孔子儒家思想產(chǎn)生深刻影響的孔子時期以前的政治家、思想家,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周公。思想有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一方面,《管子》吸納了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另一方面,又對孔子民本思想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孔子多次稱揚管仲的功績,在《論語·憲問》中更深許管仲為“仁”??梢?,受早期儒家影響的管仲愛民思想又反哺影響了春秋時期的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

      (二)《管子》與儒家名分觀念

      先秦儒家非常重視名分思想??鬃泳蜆O其重視名,提出了“正名”思想,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雹葜祆洌骸端臅ⅰ?,長沙:岳麓書社,1987年,第206頁,第488頁,第93頁,第416頁,第187頁,第318頁。孟子也主張循名責(zé)實,所謂“先名實者,為人也。”⑥朱熹:《四書集注》,長沙:岳麓書社,1987年,第206頁,第488頁,第93頁,第416頁,第187頁,第318頁。進而將地位、年齡和道德等納入到名的范疇,明確了爵、齒、德為天下“三達尊”。荀子繼承了孔子的“正名”思想,著有《正名》,強調(diào)“制名以指實,上以明貴賤,下以辨同異”。進而,《荀子》提出了“群分”思想,人與自然界其他生命體的區(qū)別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而群的基礎(chǔ)是“分”,所謂“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松荒軣o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離,離則弱,弱則不能勝物?!雹咄跸戎t:《荀子集解》,《諸子集成》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04-105頁,第166頁??偟目矗惹厝寮业拿炙枷肫浜诵木驮谟诰S護宗法制下的上下有等、長幼有序之社會秩序。

      《管子》也非常重視名分。談到“名”,《管子·樞言》指出:“名正則治,名倚則亂,無名則死,故先王貴名?!闭劦健胺帧保豆茏印っ鞣ń狻窂娬{(diào)君臣各守本分,明確“制群臣,擅生殺,主之分也;縣令仰制,臣之分也。威勢尊顯,主之分也;卑賤畏敬,臣之分也。令行禁止,主之分也;奉法聽從,臣之分也?!薄豆茏印ぶ婧稀芬浴白蟛傥逡簦覉?zhí)五味”作喻,指出君臣之分在于“君出令佚,故立于左。臣任力勞,故立于右?!币簿褪钦f,“君臣各能其分,則國寧矣?!卑凑铡豆茏印返挠^點,君臣名分是天經(jīng)地義的,所謂“君臣相與,高下之處也,如天之與地也,其分晝之不同也,如白之與黑也?!雹啻魍骸豆茏有U?,《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7頁,第7頁,第349頁,第349-350頁。通過凸顯君臣之間的名分差異,目的在于使得“君臣之間明別,則主尊臣卑。如此,則下之從上也,如響之應(yīng)聲;臣之法主也,如景之隨形。故上令而下應(yīng),主行而臣從,以令則行,以禁則止,以求則得”⑨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7頁,第7頁,第349頁,第349-350頁。的天下“易治”效果。實際上,“管仲學(xué)派政治主張的核心是‘尊君’”⑩沈善洪、王鳳賢:《中國倫理思想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8頁。,而重名分的目的就是“尊君”。

      (三)《管子》與儒家忠君道德

      忠君道德作為儒家政治倫理思想的核心,在先秦時期主要還是一種君明臣忠(或者說君仁臣忠)的雙向度道德。在孔子那里強調(diào)的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11]朱熹:《四書集注》,長沙:岳麓書社,1987年,第206頁,第488頁,第93頁,第416頁,第187頁,第318頁。,在孟子那里則是“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事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事君如寇讎?!盵12]朱熹:《四書集注》,長沙:岳麓書社,1987年,第206頁,第488頁,第93頁,第416頁,第187頁,第318頁。在對待剛愎自用暴君的問題上,孔子主張“以道事君,不可則止?!盵13]朱熹:《四書集注》,長沙:岳麓書社,1987年,第206頁,第488頁,第93頁,第416頁,第187頁,第318頁。孟子激進地贊賞湯武革命,所謂“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wù)D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盵14]朱熹:《四書集注》,長沙:岳麓書社,1987年,第206頁,第488頁,第93頁,第416頁,第187頁,第318頁。荀子則把君臣看作是舟與水、儀與影的關(guān)系,贊揚“從道不從君”[15]王先謙:《荀子集解》,《諸子集成》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04-105頁,第166頁。的諫諍輔拂之臣。

      《管子》深受儒家忠德觀影響,也將忠君作為忠德的重要內(nèi)容。在《管子》看來,忠君來自于兩個方面:一個是人的內(nèi)在道德情感,即《管子·宙合》所謂的“心欲忠”①有研究者認(rèn)為:管仲學(xué)派“確實非常重視道德作用。但是,由于他們完全是從‘尊君’、‘治國’的需要來談?wù)摰赖拢虼?,不可避免地會把道德單純看作是一種鞏固王權(quán)的統(tǒng)治術(shù),這就造成了這一學(xué)派忽視道德本身固有特點,即忽視啟發(fā)人們內(nèi)心道德自覺的缺陷。這是他們不如孔孟倫理思想之所在”(見沈善洪、王鳳賢:《中國倫理思想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4頁)。實際上,這是不審《管子》“心欲忠”思想的判斷。事實上,《管子》不僅強調(diào)由法和禮來促使臣子對君王的服從和盡忠,更強調(diào)忠君應(yīng)作為臣民內(nèi)心的道德律令。;另一個是名分秩序的外在規(guī)制,所謂“明名章實,則士死節(jié)”②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40頁,第64頁,第165頁,第331頁,第43頁,第286頁。。而追本溯源,這兩個來源都歸結(jié)到“道”。一方面,所謂“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③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40頁,第64頁,第165頁,第331頁,第43頁,第286頁。,故而“心欲忠”是一種道心。另一方面,“別交正分之謂理,順理而不失之謂道,道德定而民有軌矣。”④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40頁,第64頁,第165頁,第331頁,第43頁,第286頁。名分、道德等都是一種道,一種理。這種道就要求為人臣者要忠于君主的道德義務(wù),所謂“道者,所以變化身而之正理者也。故道在身,則言自順,行自正,事君自忠,事父自孝,遇人自理。故曰:‘道之所設(shè),身之化也。’”⑤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40頁,第64頁,第165頁,第331頁,第43頁,第286頁?!豆茏印钒阎?、孝等道德的起源歸之于道,極大地抬高了忠君道德的地位,并使之成為達致王道政治的路徑和工具,即“身仁行義,服忠用信,則王?!雹薮魍骸豆茏有U?,《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40頁,第64頁,第165頁,第331頁,第43頁,第286頁。

      按照舒爾曼的觀點,這也正是為什么應(yīng)當(dāng)特別重視案例的主要原因:“案例存在于理論與實踐、觀念和經(jīng)驗以及規(guī)范性理論和可實現(xiàn)現(xiàn)實之間的領(lǐng)域.”“案例最吸引人的地方莫過于它是存在于理論與實踐、想法與經(jīng)驗、標(biāo)準(zhǔn)的理想與可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之間的情境.”進而,做好案例分析的關(guān)鍵就在于:“案例的組織與運用要深刻地、自覺地帶有理論色彩.”“沒有理論理解,就沒有真正的案例知識.”[5]

      二、守一·無為·處卑一——道家思想在《管子》中的體現(xiàn)

      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不僅法家深受其影響,《管子》也與道家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有研究者指出:“管子學(xué)派的道家篇章不只所謂‘《管子》四篇’,其屬于黃老之學(xué)的計有《形勢》、《宙合》、《樞言》、《心術(shù)》上下、《白心》、《內(nèi)業(yè)》、《水地》、《正》、《勢》及《九守》等篇?!雹吆衣敚骸豆茏有绿健罚本褐袊鐣茖W(xué)出版社,2003年,第93頁。

      (一)《管子》與道家守一思想

      在老子看來,一生于道,所謂“道生一”。一與道一樣也具有本體價值,即“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雹嗤蹂觯骸独献幼ⅰ罚吨T子集成》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24-25頁,第25頁,第35頁,第44頁。一雖然不像道和無那樣是世界本根,但也是萬物之始生。故而,莊子認(rèn)為“道通為一”⑨王先謙:《莊子集解》,《諸子集成》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0頁,第73頁。,并指出“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雹馔跸戎t:《莊子集解》,《諸子集成》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0頁,第73頁。就是說,一是僅次于道的,介于無與有之間,是從無到有、萬物始生之初始階段。老子還將守一觀念推廣到政治生活中,強調(diào)“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11]王弼:《老子注》,《諸子集成》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24-25頁,第25頁,第35頁,第44頁。的道理,將一抬高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

      受道家守一思想的影響,《管子》也極其重視在政治倫理觀念中樹立守一的意識,并將守一作為君權(quán)合理性的理論基礎(chǔ)?!豆茏印ぐ匝浴匪^“使天下兩天子,天下不可理也。一國而兩君,一國不可理也?!币粋€社會組織不能沒有首領(lǐng),但也不能人人自為首領(lǐng),而必須要建立一元化的首領(lǐng)機制?!豆茏印こ笋R》所謂“一國之人,不可以皆貴。皆貴,則事不成而國不利也。”也就是說,國家只能有一個君主,所謂“一國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盵12]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40頁,第64頁,第165頁,第331頁,第43頁,第286頁?!豆茏印凡粌H在社會組織建構(gòu)層面高揚守一的理念,而且還將守一的觀念推擴到臣德層面,提倡臣子一心忠君,事君無二,反對“一人兩心”的不忠和悖論。

      (二)《管子》與道家無為觀念

      在政治倫理方面,道家是主張無為而治的,即“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13]王弼:《老子注》,《諸子集成》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24-25頁,第25頁,第35頁,第44頁。希望統(tǒng)治者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以無為之道來治國。老子看到社會矛盾突出的本質(zhì)在于統(tǒng)治者的貪得無厭和“有為”,指出“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14]王弼:《老子注》,《諸子集成》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24-25頁,第25頁,第35頁,第44頁。,因此極力強調(diào)“我無為而民自化”的無為之治。

      《管子》深受老子無為思想影響,也認(rèn)為現(xiàn)實社會問題出自統(tǒng)治者的貪欲,所謂“主好本,則民好墾草萊;主好貨,則人賈市;主好宮室,則工匠巧;主好文采,則女工靡。夫楚王好小腰,而美人省食。吳王好劍,而國士輕死。死與不食者,天下之所共惡也。然而為之者何也?從主之所欲也?!雹俅魍骸豆茏有U罚吨T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286頁,第236頁,第236頁。《管子》勸告統(tǒng)治者要有限作為,保持相對無為。在《管子·君臣上》中,明確提出君主在治理國家時主要就是分事任官,即所謂的“主畫之,相守之”,亦即“論材、量能、謀德”而任官,而不是越俎代庖,“下及官中之事”。一言以蔽之,君在做好選官用官的基礎(chǔ)上,主要是運用賞罰二柄來管理群下,而不是事必躬親。在《管子·心術(shù)上》中,強調(diào)君主要“恬愉無為,去智與故”,指出:“心術(shù)者,無為而制竅者也?!逼浜诵氖菫榻y(tǒng)治者“提出一套統(tǒng)治臣民的方法”,“是為加強君主集權(quán)服務(wù)的”。②中國哲學(xué)教研室、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中國哲學(xué)史》,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5年,第74頁。

      (三)《管子》與道家處卑觀念

      先秦道家主張謙抑居下,像水一樣謙卑,所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③王弼:《老子注》,《諸子集成》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4頁,第16頁,第6頁,第16頁。,提倡處卑守雌,所謂“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fù)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fù)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fù)歸于樸。”④王弼:《老子注》,《諸子集成》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4頁,第16頁,第6頁,第16頁。認(rèn)為統(tǒng)治者要“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⑤王弼:《老子注》,《諸子集成》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4頁,第16頁,第6頁,第16頁。,功成弗居,這樣才是一種玄德,一種常德,并因而“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⑥王弼:《老子注》,《諸子集成》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4頁,第16頁,第6頁,第16頁。。

      受道家思想影響,《管子》也主張要謙抑處卑。在《管子》看來,“人皆赴高,己獨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雹叽魍骸豆茏有U罚吨T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286頁,第236頁,第236頁。將處卑看作是“道之室”,看作是“王者之器”,無疑是深受道家思想影響的。不僅如此,《管子》還強調(diào)“素也者,五色之質(zhì)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⑧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286頁,第236頁,第236頁。,體現(xiàn)了道家的處卑居下、見素抱樸理念。正因為《管子》中包含一些與老子道家相近的思想內(nèi)容,學(xué)界有人提出《管子》思想與黃老之術(shù)關(guān)系密切,認(rèn)為黃老思想深受《管子》思想影響。

      三、重法·尊勢·尚術(shù)——《管子》對法家思想的發(fā)展

      正如老子思想對法家思想產(chǎn)生很大影響一樣,吸納老子思想精華的《管子》也與法家思想關(guān)系密切,而且在文字比重上,《管子》一書有關(guān)法、術(shù)、勢的表述最多。羅國杰先生更是直接指出《管子》是齊法家思想的代表,其特點是“強調(diào)法治和德治的相輔相成,強調(diào)法律制裁和道德教化的相互配合”⑨羅國杰:《傳統(tǒng)倫理與現(xiàn)代社會》(增訂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18年,第226頁。。

      (一)《管子》與法家重法思想

      戰(zhàn)國中后期,隨著“大一統(tǒng)”的吁求越來越強烈,對現(xiàn)實更具現(xiàn)實指導(dǎo)意義的法家學(xué)說逐漸成為顯學(xué)。法家之所以名為法家,無疑是以重視法而聞名于世的。法家常將法比喻成衡量輕重的度量衡,以凸顯法對社會的衡平和制約作用。如慎到認(rèn)為:“有權(quán)衡者不可欺以輕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長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詐偽。”⑩馬總:《意林》卷二《慎子》十二卷,四庫全書文淵閣本?!渡叹龝ば迿?quán)》亦有言:“法者,國之權(quán)衡也”;“先王懸權(quán)衡,立尺寸,而至今法之,其分明也。”并把法抬高到“國之權(quán)衡”的歷史高度。韓非子也認(rèn)為:“椎鍜者,所以平不夷也。榜檠者,所以矯不直也。圣人之為法也,所以平不夷、矯不直也?!盵11]王先慎:《韓非子集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259頁。

      與上述法家思想一樣,《管子》也認(rèn)為法具有類似度量衡的作用。如《管子·七法》曰:“尺寸也,繩墨也,規(guī)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謂之法?!薄豆茏印て叱计咧鳌芬嘣唬骸胺烧钫?,吏民規(guī)矩繩墨也?!睆垏A先生指出:《管子》“像其他法家一樣,往往把‘法’比擬為度量衡。”①張國華:《中國法律思想史新編》,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8年,第153頁。這些先秦法家著作或早于《管子》、或晚于《管子》,或與《管子》成書時代相近,他們之間有一個互相影響的關(guān)系。但不管是最初誰影響誰,在戰(zhàn)國時期人們已經(jīng)習(xí)慣于用度量衡來比喻法,以此凸顯法的客觀性和平等性。張晉藩先生將法的隆顯與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及度量衡的使用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認(rèn)為,“中國古代度量衡的發(fā)展與應(yīng)用是和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密切聯(lián)系著的,是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的產(chǎn)物,因此以度量衡器比喻法律也只有在戰(zhàn)國地主經(jīng)濟興起的時代才是可能的?!雹趶垥x藩:《中國法律的傳統(tǒng)與近代轉(zhuǎn)型》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55頁。不管怎么說,《管子》是非常重視法的權(quán)衡和準(zhǔn)繩作用的?!豆茏印っ鞣ń狻吩唬骸皺?quán)衡者,所以起輕重之?dāng)?shù)也?!拭髦髟谏衔?,則官不得枉法,吏不得為私,民知事吏之無益,故財貨不行于吏。權(quán)衡平正而待物,故奸詐之人不得行其私。故明法曰:‘有權(quán)衡之稱者,不可以欺輕重?!辈⑦M而將法高揚到天下程式、萬事儀表的高度,所謂“明主者,一度量,立表儀,而堅守之,故令下而民從。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以上僅從法與度量衡的關(guān)系來簡析在對法的解讀上《管子》與法家的異同,尚不是《管子》重法思想之全貌??偟目?,“《管子》書中所立‘法’之先后界說不一。雖含義不盡相同,合而觀之,則法為一切政治制度之總稱,似無可疑?!雹凼捁珯?quán):《中國政治制度史》上冊,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1年,第198頁。

      《管子》還將法與律、令等結(jié)合在一起,都籠而統(tǒng)之地歸結(jié)為國家的衡平度量和規(guī)矩繩墨?!豆茏印て叱计咧鳌方缍ǖ溃骸胺蚍ㄕ撸耘d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fàn)幰?。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guī)矩繩墨也。夫矩不正,不可以求方。繩不信,不可以求直。法令者,君臣之所共立也。”《管子》非常重視令,不僅專有《重令》一篇,而且其他篇什中也隨處可見強調(diào)人君重令的文字表述,并將令抬高到人主“大寶”的地位?!豆茏印しǚā分赋觯骸叭酥鞑豢梢圆簧髌淞睿涣钫?,人主之大寶也?!睆娬{(diào)說:“令重于寶,社稷先于親戚。法重于民,威權(quán)貴于爵祿?!绷钆c法和勢(即威權(quán))相提并論,足見其重要性。重視令,則法律彰而威權(quán)顯;反之,則君權(quán)削而國益危。即所謂的“上令輕,法制毀,則君毋以使臣,臣毋以事君矣?!雹艽魍骸豆茏有U罚吨T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76頁,第258頁,第79-80頁?!豆茏印窂娬{(diào)臣子要“遵主令而行”,不可“非主令而行”,凸顯的是“下之事上也,如響之應(yīng)聲也。臣之事主也,如影之從形也。故上令而下應(yīng),主行而臣從,此治之道也?!雹荽魍骸豆茏有U罚吨T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76頁,第258頁,第79-80頁。

      在《管子》的語境中,令是打通法與勢的關(guān)鍵,溝通法權(quán)與君權(quán)的樞機。這正如《管子·明法解》所指出的,“法政獨出于主,則天下服德。故威勢分于臣,則令不行。法政出于臣,則民不聽。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勢獨在于主,而不與臣共。法政獨制于主,而不從臣出。故明法曰:‘威不兩錯,政不二門?!比绻f,法具有一定的長期穩(wěn)定性,不可以朝夕改易,那么令則往往是君王威權(quán)和個人意志的體現(xiàn),即便朝令夕改也沒有什么可制約的。而且君王之令的落實往往是檢驗君王權(quán)威和君勢的一種衡量標(biāo)準(zhǔn)?!胺簿龂仄髂赜诹?,令重則君尊,君尊則國安。令輕則君卑,君卑則國危。故安國在乎尊君,尊君在乎行令,行令在乎嚴(yán)罰。罰嚴(yán)令行,則百吏皆恐。罰不嚴(yán),令不行,則百吏皆喜?!雹薮魍骸豆茏有U?,《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76頁,第258頁,第79-80頁。由法而延伸到令,由令而涉及到君尊和君勢,尊勢也是《管子》與法家思想血脈關(guān)系的一個重要觀察面。

      (二)《管子》與法家尊勢思想

      在先秦早期法家中,慎到比較重視勢。慎子非常注重強調(diào)君王權(quán)威的重要性,其曰:“恃君而不亂矣,失君必亂。”⑦錢熙祚校:《慎子》,《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5頁,第5頁。慎子特別看重一元化權(quán)威的作用,所謂“立天子者,不使諸侯疑焉。立諸侯者,不使大夫疑焉。立正妻者,不使嬖妾疑焉。立嫡子者,不使庶孽疑焉。疑則動,兩則爭,雜則相傷?!雹噱X熙祚校:《慎子》,《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5頁,第5頁。慎子在《威德篇》中的一段關(guān)于勢的經(jīng)典論述也被韓非子所引用。《韓非子·難勢》有云:“慎子曰:飛龍乘云,騰蛇游霧,云罷霧霽,而龍蛇與螾螘同矣,則失其所乘也。賢人而詘于不肖者,則權(quán)輕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賢者,則權(quán)重位尊也。堯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為天子,能亂天下。吾以此知勢位之足恃,而賢智之不足慕也。

      《管子》對勢也給予了非常充分的重視。在梁啟超看來,《管子》是先秦法家思想中“勢治主義”①梁啟超認(rèn)為法家的“法治主義”派中又分為“術(shù)治主義”和“勢治主義”。見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197頁。的代表?!豆茏印氛J(rèn)為,令體現(xiàn)了勢,君王之尊、之威集中體現(xiàn)在政令的貫徹落實上,所謂“主尊臣卑,上威下敬,令行人服,理之至也。”②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44頁,第91頁,第345頁,第78頁。臣民對君王服從也并非出自敬愛,而是攝于君王的威勢,《管子·明法解》所謂“明主在上位,有必治之勢,則群臣不敢為非。是故群臣之不敢欺主者,非以愛主也,以畏主之威勢也。百姓之爭用,非以愛主也,以畏主之法令也。故明主操必勝之?dāng)?shù),以治必用之民。處必尊之勢,以制必服之臣。故令行禁止,主尊而臣卑。故明法曰:‘尊君卑臣,非計親也,以勢勝也?!贝偈谷酥髡顣惩ǖ牟皇莿e的,主要是人主的地位和權(quán)勢,所謂“凡人君之所以為君者,勢也。故人君失勢,則臣制之矣?!雹鄞魍骸豆茏有U?,《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44頁,第91頁,第345頁,第78頁?!叭酥髦灾瞥枷抡撸菀?。故威勢在下,則主制于臣。威勢在上,則臣制于主。夫蔽主者,非塞其門,守其戶也,然而令不行,禁不止,所欲不得者,失其威勢也。故威勢獨在于主,則群臣畏敬?!雹艽魍骸豆茏有U罚吨T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44頁,第91頁,第345頁,第78頁。

      在《管子》看來,君王之所以能“勝”,關(guān)鍵就在于“勢”。是“勢勝”而不是其他別的什么東西,讓君王具有了獨一無二的權(quán)力。《管子·正世》指出:“夫君人之道,莫貴于勝,勝故君道立。君道立,然后下從。下從,故教可立而化可成也?!薄豆茏印て叱计咧鳌芬矎娬{(diào):“權(quán)勢者,人主之所獨守也。故人主失守則危,臣吏失守則亂,罪決于吏則治,權(quán)斷于主則威,民信其法則親。是故明王審法慎權(quán),上下有分。夫凡私之所起,必生于主。”如果君主不能“同人心,一國威,齊士義”⑤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44頁,第91頁,第345頁,第78頁。,則必將失勢,導(dǎo)致大臣權(quán)重、小臣循利的亂象。

      (三)《管子》與法家尚術(shù)思想

      先秦法家強調(diào)的是法、術(shù)、勢。相對于慎到的“勢治主義”,申不害則重術(shù),即梁啟超所謂的“術(shù)治主義”。申不害的術(shù)論也被韓非子所繼承?!俄n非子》論術(shù)強調(diào)人君要以賞罰二柄來畜臣御下,所謂“明主之牧臣也,說在畜鳥?!雹尥跸壬鳎骸俄n非子集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231頁,第238頁,第69頁?!胺蝰Z鳥者斷其下翎,則必恃人而食,焉得不馴乎?夫明主畜臣亦然?!雹咄跸壬鳎骸俄n非子集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231頁,第238頁,第69頁。韓非子將術(shù)論建立在人性自私自利的人性論基礎(chǔ)之上。在韓非子看來,“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雹嗤跸壬鳎骸俄n非子集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231頁,第238頁,第69頁。所謂輿人欲人富貴、匠人欲人夭死,乃至君臣互市、父子互計等,都是人的自為利己之本性。韓非子認(rèn)為君臣之間也逃不過互市功利之心,因此,君王要善于用賞罰等術(shù)來駕馭、控制臣下。

      《管子》不僅重法、尊勢,而且尚術(shù)。在《管子》看來,為人君者首先要周密,既不能傷了忠臣的心,又不能讓臣下結(jié)成朋黨?!豆茏印しǚā匪^“人主不周密,則正言直行之士危。正言直行之士危,則人主孤而毋內(nèi)。人主孤而毋內(nèi),則人臣黨而成群。使人主孤而毋內(nèi),人臣黨而成群者,此非人臣之罪也,人主之過也?!薄豆茏印しń愤M而明確提出:“以朋黨為友,以蔽惡為仁,以數(shù)變?yōu)橹?,以重斂為忠,以遂忿為勇者,圣王之禁也。”在傳統(tǒng)政治語境和邏輯中,結(jié)黨必然營私,《管子》作者也持這一觀點,《管子·君臣上》曰:“朋黨而下比,飾巧以成其私?!?/p>

      與韓非子一樣,《管子》也強調(diào)君王的畜臣之術(shù),所謂“富人貧人,使人相畜也。貴人賤人,使人相臣也。人主操此六者(六者謂生殺富貴貧賤——戴望注)以畜其臣,人臣亦望此六者以事其君。君臣之會,六者謂之謀?!雹岽魍骸豆茏有U?,《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92頁,第344頁,第258頁?!豆茏印っ鞣ń狻窂娬{(diào):“明主操術(shù)任臣下,使群臣效其智能,進其長技。故智者效其計,能者進其功,以前言督后事。所效當(dāng)則賞之,不當(dāng)則誅之?!?/p>

      《管子》的人君畜臣御下之術(shù)內(nèi)容較為豐富,如:“明主者,兼聽獨斷,多其門戶”⑩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92頁,第344頁,第258頁。強調(diào)的是對臣下的監(jiān)視;“所謂治國者,主道明也。所謂亂國者,臣術(shù)勝也”[11]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92頁,第344頁,第258頁。強調(diào)的是君王要掌握治國之術(shù),而不可給臣子有“術(shù)勝”的機會;“君知臣,臣亦知君知己也。故臣莫敢不竭力俱操其誠以來”①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6頁,第88-89頁,第343頁,第349頁,第30頁,第8頁。強調(diào)的是君王對臣下的心理鉗制;“明君在上位,民毋敢立私議自貴者。國毋怪,嚴(yán)毋雜,俗毋異禮,士毋私議,倨傲易令,錯儀、畫制、作議者,盡誅,故強者折,銳者挫,堅者破,引之以繩墨,繩之以誅戮,故萬民之心皆服而從上……私議立則主道卑矣”②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6頁,第88-89頁,第343頁,第349頁,第30頁,第8頁。則強調(diào)的是專制強權(quán)和思想輿論控制對人主的重要性??梢姡豆茏印分鲝埲酥饕莆沼轮g(shù),而不可使臣下掌握術(shù),所謂“明主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私術(shù)者,下之所以侵上亂主也。故法廢而私行,則人主孤特而獨立,人臣群黨而成朋。如此,則主弱而臣強,此之謂亂國。故明法曰:‘所謂亂國者,臣術(shù)勝也?!雹鄞魍骸豆茏有U?,《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6頁,第88-89頁,第343頁,第349頁,第30頁,第8頁。

      在談到人君御下術(shù)時,《管子》也強調(diào)要善用賞罰二柄,所謂“明主之道,立民所欲,以求其功,故為爵祿以勸之。立民所惡,以禁其邪,故為刑罰以畏之。故案其功而行賞,案其罪而行罰。如此,則群臣之舉無功者不敢進也,毀無罪者不能退也?!雹艽魍骸豆茏有U罚吨T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6頁,第88-89頁,第343頁,第349頁,第30頁,第8頁。在《管子》看來,人君要賞罰得當(dāng),“不為愛人枉其法,……不為重爵祿分其威,……治人如治水潦,養(yǎng)人如養(yǎng)六畜,用人如用草木。”⑤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6頁,第88-89頁,第343頁,第349頁,第30頁,第8頁。反之,如果違背了賞罰適當(dāng)?shù)脑瓌t,則會導(dǎo)致上下無序,人主不尊的局面。一方面,要賞合其功,否則,“爵服加于不義,則民賤其爵服。民賤其爵服,則人主不尊”,“祿賞加于無功,則民輕其祿賞。民輕其祿賞,則上無以勸民”,從而造成“令不行矣”⑥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16頁,第88-89頁,第343頁,第349頁,第30頁,第8頁。的后果;另一方面,要罰當(dāng)其罪,反之,如“猛毅之君者輕誅,輕誅之流道正者不安”,“懦弱之君者重誅,重誅之過行邪者不革”,其結(jié)果是前者“為敵謀我”,后者“群臣比周”,“蔽美揚惡”,這些都是造成內(nèi)憂外患的原因。⑦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94頁,第259頁。總之,《管子》是反對“主以譽為賞,以毀為罰”的,認(rèn)為這是“官之失其治”⑧戴望:《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94頁,第259頁。的根源。

      綜上所述,“《管子》治國之道的基本精神是運用政令、法律、刑威、恩德、教化等各種手段進行綜合治理?!雹釓堝a勤等主編:《中國倫理思想通史》上冊,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40頁。而這些手段在諸子百家思想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xiàn)。誠如梁啟超先生所言,“《管子》書本儒、墨、道、法群言雜糅。”⑩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262頁。本文僅擷取《管子》與儒、道、法三家在政治倫理思想方面的相關(guān)內(nèi)容,以揭示《管子》對諸子思想的吸納和雜糅。

      猜你喜歡
      諸子法家中華書局
      周文疲弊與諸子起源——論牟宗三的諸子起源說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青年生活(2020年23期)2020-08-04 10:42:28
      先秦諸子談大小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建筑史話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
      谷城县| 岚皋县| 静海县| 宣恩县| 海安县| 西丰县| 神木县| 灵寿县| 古蔺县| 正阳县| 信阳市| 临颍县| 绥芬河市| 墨江| 唐河县| 河西区| 平果县| 镶黄旗| 新宁县| 临沭县| 铜梁县| 德庆县| 桃园市| 保山市| 柏乡县| 柳河县| 龙海市| 资阳市| 顺义区| 白城市| 渝中区| 三台县| 淮南市| 叶城县| 清原| 青神县| 牟定县| 通许县| 格尔木市| 宁河县| 大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