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龍
摘要:目的:分析認知行為療法結合藥物治療焦慮癥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9年7月~2021年2月收治的焦慮癥患者120例,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給予藥物治療,試驗組在藥物治療基礎上給予認知行為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結果: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HAMA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討論:認知行為療法結合藥物治療焦慮癥效果較顯著,能緩解患者焦慮情緒。
關鍵詞:焦慮癥;認知行為;藥物治療
焦慮癥是以廣泛、持續(xù)性焦慮或反復產(chǎn)生過度強烈且持續(xù)時間較長的擔憂和恐懼,常伴有植物神經(jīng)癥狀和運動性緊張,表現(xiàn)為心率加快、失眠等,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本研究選取我院2019年7月~2021年2月收治的焦慮癥患者,分析認知行為療法結合藥物治療焦慮癥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7月~2021年2月我院接受診治的焦慮癥患者120例,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60例。試驗組男42例,女18例;年齡65~83歲,平均年齡(72.0±3.2)歲。對照組男40例,女20例;年齡64~84歲,平均年齡(73.0±3.1)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颊呒凹覍倬榍液炇鹬橥鈺?,且確診為焦慮癥。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藥物治療,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國藥準字J20100165),每天1次,每次10 mg,連續(xù)用藥1周后增加藥量為每次20 mg。試驗組在藥物治療基礎上給予認知行為,包括:(1)通過交談了解患者當前病情的嚴重程度,并分析導致患者出現(xiàn)焦慮的各種情況,按照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排列;然后向患者講解病理病因和相關臨床表現(xiàn),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了解,同時向患者講解心態(tài)對于焦慮癥治療的優(yōu)點、治療需要的周期和相關并發(fā)癥。醫(yī)生根據(jù)各種情況從易到難進行治療,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引導患者思考自己的非理性懷疑態(tài)度,并及時告知患者該態(tài)度對自身及他人的危害,引導患者做出正確的判斷。(2)指導患者舒緩情緒:指導患者平躺放松全身肌肉,雙手放松置于雙膝,自然閉眼,保持緩慢均勻的呼吸持續(xù)5 min。(3)指導患者想象暴露治療:引導患者想象自身害怕的場景,同時想象如何面對這些恐懼。反復進行恐懼回顧和面對恐懼,長時間堅持便不再恐懼,而恐懼導致的焦慮感也會得到緩解。治療頻率前3天每天1次,然后每3天1次。兩組患者均持續(xù)治療1個月。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漢密爾頓焦慮評分(HAMA)。顯效:患者焦慮情況完全消失,相關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有效:患者焦慮情況有所改善,相關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患者焦慮情況無變化或更加重,相關臨床癥狀無變化或加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HAMA評分對比
治療后兩組HAMA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隨著人們社會生活壓力的增加,焦慮癥發(fā)病率越來越高,對患者工作、學習、生活均帶來較大影響。臨床上對于焦慮癥治療通常采用藥物治療,雖然能夠有效緩解癥狀,但其治療時間長、不良反應多,甚至一些患者使用藥物后會加重病情。認知療法是使患者自身了解到自己的病情,根據(jù)人的認知過程,影響其情緒和行為的理論假設,通過認知和行為技術來改變患者的不良認知,從而矯正并適應不良行為的心理治療方法[1]。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試驗組HAMA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認知療法聯(lián)合藥物治療對緩解焦慮癥效果較好,可降低患者焦慮情緒,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陳強,劉彭雪.單純藥物治療與藥物聯(lián)合認知行為心理治療在焦慮癥中的應用比較[J].黑龍江醫(yī)藥,2019,32(5):110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