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洲
得理不饒人者常受詬病。對此,他往往還十分委屈:明明是自己“占理”,為什么不能使對方“服軟”,也得不到周圍人的同情與支持呢?
得理不饒人者,輸在一個“偏”字上。再大的“理”,也需要人的理解與認同,才能轉化為行動。理若不能深入人心,如何彰顯其價值?得理不饒人者只是片面強調自己占理,而不考慮如何讓對方理解、認同、接受,一味地執(zhí)拗死纏,除了催生逆反,豈可服人?
所謂“理”,或是為人處世的原則,或是分割利益“蛋糕”時的規(guī)則,說到底,是一種標準。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留鳥不解候鳥為什么老搬家,鴕鳥愛沙漠,魚鷹不離水……各鳥秉承各鳥的理,怎么可能以一鳥之理而令天下之鳥整齊劃一呢?人與人產生矛盾,爆發(fā)沖突,據(jù)理力爭,所據(jù)之“理”,往往是對己有利、于對方不利的標準。何不站在對方角度考慮一下呢?“要想公道,打個顛倒。”能與對方換位思考,便不難把雙方的“理”看明白、想透徹,從而在得理之時知進退、明取舍,游刃有余,最終以得理巧饒人的藝術獲取雙贏。
得理巧饒人,需要的是大智慧。據(jù)說清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張英收到老家的來信,訴說與鄰居為住宅邊界打官司一事,希望他出面解決。按說理在張家,以張英的地位,他完全能“征服”對方。然而,張英在信上批詩一首寄回老家:“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奔胰耸招藕笾鲃幼尩厝撸従由钍芨袆?,也退后三尺,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道,遂成佳話。
張英得理巧饒人,以退為進,給對方出了道選擇題:張家讓步后,鄰居若再強硬必陷入輿論唾罵之中;若以張家為榜樣,還能罩上仁義的光環(huán)。鄰居果然在感動中進入了仁義禮讓的軌道。張英得理,尚能如此審慎而巧妙地選擇方法,贏得傳世美名也就不足為奇了。
得理巧饒人,不是懦夫的表現(xiàn)。相反,只有內心強大者才會饒人,才有資格饒人。得理巧饒人時,得理者展現(xiàn)出的是大度之美。
得理巧饒人,不是搞陰謀詭計,陰謀詭計只會害人,豈能饒人?得理巧饒人是采取迂回策略,從而更好地、更充分地貫徹“理”。得理巧饒人時,得理者展現(xiàn)出的是睿智之美。
得理巧饒人,不是權宜之計,不是只顧眼前的短期行為。得理巧饒人者其實已看到了長遠的發(fā)展:人在歲月的長河中,誰不需要別人的諒解與寬容呢?得理巧饒人時,得理者展現(xiàn)出的是仁厚的善良之美。
能容人者,才能為人所容。得理巧饒人者,人生道路越走越寬廣。在遇到不是“你死我活”的非根本性對抗矛盾時,您會得理巧饒人嗎?這既是一種風度,也是一種能力與智慧,仔細想想,還真是一門學問哩!
責任編輯 / 王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