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大連市第二十高級中學)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必然是新時代發(fā)展所需。推進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發(fā)展,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已經(jīng)成為新世紀我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頭等大事。歷史教師是歷史教學重要的人力資源,從課程實現(xiàn)的角度看,教師作為課程實施者作用舉足輕重。從數(shù)據(jù)研究的角度看,當前通過調研數(shù)據(jù)庫構建增值性模型評價,對教師教學質量問題進行全面研究的結果再次驗證了教師是學生學業(yè)進步的關鍵要素,正所謂“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從教師角度分析,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是教師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專業(yè)的“學術功底”和較高的“德行智慧”。
師者之道,在學問之精深,而深邃的造詣來自于不斷修習養(yǎng)學。那么,高中歷史教師應當具備哪些素養(yǎng)?唐代史學家劉知幾于《史通》中提出,史學者應具史才、史學與史識。
從歷史教學角度講,史才指教師應當具備一定的才氣,而不能僅僅把自己定義成教書匠。歷史教師雖然不一定都能成為歷史學的專家學者,但也應當保持學習的狀態(tài),潤澤專業(yè)素養(yǎng)。
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如果你要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弊鳛闅v史教師,通過教育科研可以找到新的自我,找到新的理想,進而點燃自己鉆研歷史專業(yè)的渴望與熱情。如在專業(yè)寫作中培養(yǎng)創(chuàng)作的才華與文采,在歷史課題探究中提升歷史對教學認知的深度與廣度,在學術講座中提升歷史學科語言表達的精準度與感染力。如此經(jīng)過不斷的實踐,歷史教師就能夠發(fā)現(xiàn)困惑、解決問題、豐富認知、創(chuàng)新理念,在點滴實踐中增長才能。
此外,進行教學反思與總結也是歷史教師增強自身史才修養(yǎng)的有效途徑。我國著名教育專家葉瀾教授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若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敝Z文特級教師于漪老師認為,她的成功就在于“一篇課文三次備課二次反思”。可見,通過不斷反思來改進教學設計和教學模式,這是教師養(yǎng)成才能的必經(jīng)之路,也是一條漫長之路。
在目前高中新一輪課程改革階段,作為歷史教學的一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應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如:怎樣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的整合和建構以達成課程標準的要求?怎樣將學科專業(yè)知識轉化為學生未來發(fā)展的素養(yǎng)?怎樣將歷史學科的價值功能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xiàn)?怎樣以知識為橋梁推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教師應圍繞每節(jié)課真實鮮活的問題深入探究,反復實踐總結。這種反思與實踐需要堅持,需要貫穿每一堂課,甚至是每一個細微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作為歷史教師,要深知自身的史才即才華與才氣史才不是與生俱來的,史才也不是高不可得的,而需要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反思打磨,在日積月累中不斷養(yǎng)成。
史學,指的是廣博的歷史專業(yè)知識。作為歷史教師,既要有雄厚的歷史知識積淀,又要在所從事的歷史專業(yè)方面有深厚的造詣,這些素養(yǎng)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關鍵。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能夠有效整合教材、分析教材,就要有豐厚的史學底蘊,而擁有史學底蘊的前提是博覽群書,通過“讀書破萬卷”的勤奮汲取智慧和靈氣。那么,歷史教師應當選擇讀哪些書?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是學科教學綱領性文件,基于黨的教育方針,明確了學生學習歷史課程后應達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圍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明確內容要求,指導教學設計。要想保證歷史課的教學質量,歷史教師必須讀熟、讀透課程標準。
《歷史課程標準解讀》是課程標準修訂組及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針對課程標準的深度解析,有利于歷史教師全面準確把握課程標準,教師需讀深、讀明。
《教師教學用書》由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編著,是為配合教材而編寫的供教師教學使用的參考書。以歷史課程標準為基本依據(jù),切實落實國家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宗旨,注重實用性,為歷史教學提供切實好用的教學建議、教學參考與教學資源,教師需讀細、讀精。
同時,歷史教師還要大量閱讀歷史學術專著,拓寬教學視野,給自己制定讀書計劃和任務。歷史教師可閱讀的書目有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錢穆的《國史大綱》《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呂思勉的《中國通史》《秦漢史》、楊寬的《西周史》、童書業(yè)的《春秋史》、王仲犖的《魏晉南北朝史》、岑仲勉的《隋唐史》、樊樹志的《國史概要》《晚明史》、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世界簡史》、周啟迪的《世界上古史》、孔祥民的《世界中古史》等。
除此之外,交流學習是史學素養(yǎng)提高的快捷途徑,不能因為它容易實現(xiàn)而被忽視。歷史教師要善于交流學習,遇到問題也應像學生一樣不懂就問,不存疑留惑,以嚴謹?shù)闹螌W精神求真求知。歷史教師應在學術性研討及專家講座中,主動請教史學、教學方面的問題,提升自己的專業(yè)修為與認知;在階段性成果的公開課、評優(yōu)課中,展示自己對新課程改革理念的理解與踐行,與同行交流切磋;抓住機會參加學習培訓,了解史學前言理論、學科本體知識、教育發(fā)展方向等。
尤其在新一輪課程改革階段,教師更需要在學習培訓中獲得專家的引領,提升自身的教育認知。例如在今年八月初剛結束的“2021年普通高中三科統(tǒng)編教材國家級示范培訓”中,有11名專家學者進行了課程培訓,展現(xiàn)了新課程下他們對于歷史教育的思考,其中歷史學專家徐藍教授講授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高中統(tǒng)編歷史教材的編寫》一課,體系嚴密,思維新穎。於以傳老師關于《中外歷史綱要》教學實施建議,高屋建瓴,見解獨到。參加培訓的教師無不表示收獲頗豐。作為歷史教師,平時參與各級培訓的機會是比較多的,要充分認識到學習培訓的價值,善于抓住機會,多與專家同行交流,發(fā)現(xiàn)自己專業(yè)知識的不足,開闊自己的眼界,挖掘思維的深度,以此更地開展教學。
史識,是以科學的史觀作為指導來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實,然后得出科學的結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論從史出”。2017年版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學生應在歷史學習中達成五大核心素養(yǎng),其中“歷史解釋”是五大核心素養(yǎng)中最難的、同時也是非常重要的素養(yǎng),因為只有擁有“史見”能力,才算真正了解歷史,才能“論從史出”。
中學歷史課程改革在教材改革、教學改革、評價改革等的背后,最本質的是史學理論的多樣化、史觀的多元化、價值取向的人本化趨勢。這一改革方向是對培養(yǎng)現(xiàn)代公民、創(chuàng)新人才的時代要求的落實。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全球史觀(整體史觀)、文明史觀、現(xiàn)代化史觀等,這些不同的史學理論是認識歷史和解釋歷史的不同方法和手段,已在歷史教育中廣泛應用。歷史教師應當加深對這些理論的學習,引導學生在史觀建構的基礎上對歷史史實形成科學的認知和解釋。此外,比較史學、計量史學、口述史學、心理史學等史學方法和理論,在歷史教學中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的腦力勞動是教師腦力勞動的一面鏡子?!苯處熥陨淼氖纷R修養(yǎng)、史見能力,直接影響學生的知識廣度、學習深度和思考高度。作為歷史教師,需要對史觀有全面深入的把握,進而有效引導學生形成科學史觀,提高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跨學科研究也非常有助于高中歷史教師史識素養(yǎng)的提高??鐚W科研究的發(fā)展方向是努力從專業(yè)領域的封閉狀態(tài)走向學科間的匯流狀態(tài),使歷史教師可以站在更廣博的視角,搜集更豐富的史實,進而對歷史事件做出更為科學的論斷,得出更為全新的認知。
例如,研究“中國歷史上的農(nóng)牧過渡區(qū)”這一主題,可以將其與地理學科相關知識進行融合。歷史教師在對中國歷史氣候變遷研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近3000年中國的氣溫變化曲線圖與朝代更替時間及重大自然災害發(fā)生時間圖進行疊加對比,會發(fā)現(xiàn)自然災害和朝代更替多數(shù)集中在氣溫大幅度下降的時段。其中,最為顯著的是兩宋時期,當時正處于“暖三期”與“冷三期”氣溫交替的大滑坡時段,氣溫降低幅度非常大,而這一時期的南北地區(qū)戰(zhàn)爭也最為頻繁,政權更迭也最為復雜,大幅度的氣溫降低,使北方發(fā)生自然災害導致農(nóng)牧過渡區(qū)南移。北方少數(shù)民族南遷,從而引發(fā)農(nóng)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之間的政權征戰(zhàn),進而引發(fā)朝代更替。歷史學科與地理學科的有效結合,使學生從全新的視角去理解農(nóng)牧文明融合與多元一體中華文明形成的原因。
除此之外,歷史教師在具備一定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前提下,在這一歷史教學主題中還可以與語文學科相結合,邊塞詩能展現(xiàn)邊塞的自然景觀及軍旅生活的內容,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了解邊塞詩的名稱、作者、詩文涉及的地點、人物等,在中國歷史地圖標注范圍,通過對詩文內容的甄別,找到一條確定存在的農(nóng)牧文明交錯帶,即以祁連山、長城作為分界線。學生在這一甄別過程中,提升了“論從史出”的能力,同時也提升了文學素養(yǎng),歷史教學在多學科的交融下煥發(fā)新的生機與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并對“學史崇德”作了深刻論述,強調“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钡聡鴨⒚伤枷爰摇⒄軐W家康德說:“有兩樣東西,我們越經(jīng)常越持久地加以思考,他們就愈使心靈充滿始終新鮮不斷增長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p>
新時期作為基礎教育的歷史工作者,應當不斷錘煉自身的學科道德素養(yǎng),以秉承人類文明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擔負學生個人發(fā)展及民族、國家復興的重任。本文中歷史教師的學科道德素養(yǎng)主要包括公德、師德、史德。
梁啟超將“公德”和“私德”的概念引入中國,并闡釋為“人人獨善其身者謂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謂之公德?!痹谒饺祟I域的道德則為私德,涉及公共領域的道德則為公德。教師應當將“善其身”的私德、“濟天下”的公德與教學工作緊密結合?!白?0世紀90年代以來,科學技術發(fā)展十分迅速,人才的競爭和國民素質的競爭日趨激烈。同時,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對科學技術進步以及勞動者素質的要求進一步提高。這一切都對我國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yǎng),尤其是基礎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眹野l(fā)展的關鍵時期,要求教師應當具備公德意識,勵志于為祖國培養(yǎng)更多的棟梁之才。歷史教師更應該結合本學科的特點,放眼家國社會,致力于上好每一節(jié)歷史課,通過高質量的教學內容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不僅要有學識的魅力,更要有人格的魅力。作為教師,師德為先,離開師德其他一切無從談起。師德源于對學生的喜愛與尊重,進而對職責的敬畏,對工作的熱忱。2019年11月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中強調:師德,是教師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師愛為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來概括。文件中還提出“師德的構成包括教師道德認識、教師道德情感、教師道德意志、教師道德信念、教師道德行為、教師道德習慣。”可見,師德是伴隨教師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的修習素養(yǎng),它要求教師要成為青少年道德修養(yǎng)的楷模。從實踐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淵博學識和人格魅力的教師,會對學生價值觀、心理健康等產(chǎn)生深遠的積極影響。
清代史學家、思想家章學誠說“能具史識者,必具史德”,史德就是“著書者之心術”。中國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梁啟超認為,史德就是“心術端正……乃是對于過去毫不偏私,善惡褒貶,務求公正。”講究“史德”其實是一種心智修養(yǎng),即在治史時要不抱偏見,不做武斷,不憑主觀,不求速達。對歷史懷有敬畏之心,尊重歷史,盡量展示歷史的真實,教師不能帶有個人的情緒對歷史進行草率論斷并呈現(xiàn)于課堂,不能在沒有充分史料論證基礎上戲說歷史、演繹歷史等,而是要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歷史,充分挖掘體現(xiàn)歷史學科本體的魅力與價值。
總之,專業(yè)的“學術功底”和厚重的“德行智慧”是教師應具備的學科素養(yǎng),其中“學術功底”是學科素養(yǎng)的根,“德行智慧”是學科素養(yǎng)的魂。作為高中歷史教師,需要不斷學習積累,力學篤行,努力成為鑠懿淵積的出色教師,致力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