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萍
(連云港職業(yè)技術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江蘇連云港222006)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2020年,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qū)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高校是人才、智力、科技的聚集地,在脫貧攻堅戰(zhàn)中也承擔著自己的使命和擔當,2019年中國學生資助發(fā)展報告中指出,政府、高校及社會設立的各項高校學生資助政策共“資助普通高校學生4 817.59萬人次,資助金額1 316.89億元,比上年增加166.59億元,增幅14.48%?!盵1]資助效果上實現(xiàn)了“三不愁”,即入學前不用愁、入學時不用愁、入學后不用愁,從制度上保障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國家資助政策的完善以及資助力度的加大,在經濟上保證了貧困大學生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機會,但能否真正阻止貧困代際傳遞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幫助貧困地區(qū)和群眾樹立起擺脫貧困的斗志和勇氣;扶智就是扶知識、扶技術、扶思路,幫助和指導貧困群眾提升脫貧致富的綜合素質。[2]但不管是“智”,還是“志”,都是跟貧困主體的心理因素有關,貧困個體作為積極的“行動者”,可以采取行動和策略來改變自身生命軌跡[3],因此,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精準扶貧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除此之外,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fā)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把心理育人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體系”;[4]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fā)《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為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5]因此,不管是從精準扶貧的角度,還是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高校都會對大學新生進行心理普查,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常用的心理測評量表是癥狀自評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問卷(EPQ)等。筆者從連云港職業(yè)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校)近3年心理普查的測評結果中,提取近2 000名貧困生的心理測評結果進行研究,通過對貧困生持續(xù)關注和訪談,對資深學生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進行訪談和調研,發(fā)現(xiàn)心理問題已經是貧困生中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甚至會導致一些惡性事件和危機事件的發(fā)生。研究發(fā)現(xiàn),貧困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自卑及過度自尊問題。自卑這種心理現(xiàn)象是貧困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是一種自我否定的消極體驗,是缺乏正確的自我認知造成的。他們只看到自己的缺點和短處,在機遇面前不敢積極地挑戰(zhàn)自己,而是逃避、懷疑和自我否定。存在自卑心理的貧困生,不僅自尊心強、敏感,而且容易夸大生活中的負面事件,牽強附會,如果他們沒有得到正確的、專業(yè)的引導,很容易造成意想不到的惡果。
二是人際交往障礙的問題。貧困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往往表現(xiàn)出不合群、沉默寡言、自我防御意識強等特點。他們既期待與人交往、被人關注,但由于外部因素的不適應,又自我封閉。他們交往范圍大部分是舍友,能與其成為知心朋友的也往往是貧困生。除了經濟上的困頓限制了貧困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外,還有在遇到問題時,有的貧困大學生不能擺正心態(tài)客觀理性地分析身邊的人和事。
三是焦慮抑郁問題。焦慮是一種常見的情緒情感,往往是不安、擔憂和壓力的綜合表現(xiàn)。[6]由于貧困的原因,他們存在很大的壓力,害怕失敗,因此過度焦慮,主要表現(xiàn)在焦慮經濟費用不足。焦慮考試考不好,不僅拿不到獎學金,而且讓父母和老師失望,擔心同學們看不起;焦慮前途,面臨就業(yè)的壓力。如果貧困大學生長期處在焦慮之中,則非常容易導致抑郁問題,如果得不到外界及時的幫助,則會發(fā)展成抑郁癥。抑郁癥是情緒性功能障礙,如果沒有盡快就醫(yī),將對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傷害。
維果茨基認為,人的發(fā)展是個人與社會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7]因此,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歸納為家庭、學校、社會和個人4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家庭原因。家庭經濟情況影響貧困生的心理健康,但這一因素也是因人而異的,有的貧困生積極樂觀,有良好的適應性,能正確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有的貧困生則表現(xiàn)出一定的心理問題。筆者通過對貧困生的家庭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家庭環(huán)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對貧困生影響極大,親密溫暖型的家庭環(huán)境以及能夠給予孩子足夠愛的養(yǎng)育方式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不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以及不良的養(yǎng)育方式容易導致貧困生出現(xiàn)心理問題。在一個人的支持系統(tǒng)中,家庭是最主要的,也是排在首位的,家庭支持的缺失或者不到位,則會嚴重影響貧困生的心理狀況,如果貧困生的父母素養(yǎng)不高,不懂得恰當?shù)慕甜B(yǎng)方式,則會影響貧困生的心理狀況。
第二,學校原因。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國家和教育部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重視,積極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標準化建設,從多方面給予保障和支持,但在實際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人員不足,僅僅依靠少部分的心理工作者,學校全員沒有形成合力,各部門之間融合度不夠。比如,大部分高校全職心理工作者很少,我校僅有2名,大部分是由專職輔導員、學生工作管理者、思政教師兼職來協(xié)助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果任課教師,宿舍管理員等都能夠參與到心理工作者隊伍中,相互配合,形成全員合力,將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一個臺階。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實際能力欠缺。工作能力的提高不僅需要多多實踐,而且需要學校提供更多經費培訓專職人員。各高校心理工作起步比較晚,資金的缺乏導致學習培訓的機會較少,心理工作者工作能力提升較慢。三是貧困生心理問題成因的多樣性與教育方法手段單一性的問題。每個貧困生成長的環(huán)境不一樣,問題形成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但由于心理工作者的能力不足以及學校相應資金的缺乏,導致工作方法單一,難以開展更多更有效的工作。
第三,社會原因。人之所以為人,在于人的社會屬性,因此人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因素,貧困生的心理問題產生也離不開社會因素。社會因素對貧困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經濟生活水平的差異。由于貧困生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不如其他條件優(yōu)越的學生,如果沒有及時正確的引導,他們很容易產生心理失衡。二是教育環(huán)境地區(qū)間的差異。由于貧困地區(qū)教育環(huán)境不好,使得學生在眼界、教育資源、教育手段、學習基礎方面都不如其他學生,到了大學很難適應環(huán)境,如果沒有得到幫助和引導,就會越來越落后于其他學生,嚴重的會產生很強的自卑感和挫敗感。三是自我意識形態(tài)領域存在的差異。真正影響貧困生的不是物質,而是我們的意識,意識的差異讓貧困生也有不同,有的懂得感恩、奮發(fā)圖強,勵志改變自己的命運,有的唉聲嘆氣、自甘墮落,心安理得地接受各種補助和救濟。
第四,個人原因。不管外在的環(huán)境因素是怎樣的,個體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個人因素主要表現(xiàn)在貧困生個人的認知和人格的缺陷上。如果貧困生不能夠對自己、他人以及人際關系有正確的認知和評價,則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人格的缺陷也容易產生心理問題,比如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固執(zhí)、多疑、難相處;自戀型人格障礙自尊心強、不易接受批評建議、人際關系緊張;強迫性人格障礙易出現(xiàn)緊張、焦慮等情緒。
“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的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全員是指育人的主體構成,全過程是指育人的時空邊界,全方位是指育人的方法路徑。[8]從理論上來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全育人”的理念同樣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理論指導作用,同時也是全面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工作的積極探索。
第一,加強頂層設計。科學構建工作機制,從制度和政策上確保全員參與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各高校要對心理健康工作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明確職能部門,構建校內各部門統(tǒng)籌協(xié)調機制等;二是應加強隊伍建設,為教師提供學習培訓的機會,形成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兼職教師為補充的高素質心理健康教育隊伍;三要落實好心理工作者的職稱評聘工作,為心理工作者的職業(yè)發(fā)展提供路徑,從而提高心理工作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四是工作條件的保障,比如場地、經費的支持,為順利開展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基本的保障;五是工作任務的明確,為心理健康工作指明方向;六要有相應的評估和檢查,督促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不斷進步。
第二,形成全員育人。不管從貧困生的支持系統(tǒng),還是從貧困生心理問題的成因,還是從貧困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來看,全員育人主體可以包括家庭成員、全體教師、同學朋友、社會人員,他們發(fā)揮各自所長,形成人人育人,全員參與。在這個大協(xié)同的團隊中,以專業(yè)的心理教師和咨詢師為核心,制定系統(tǒng)的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形成家庭成員、其他教師、同學、朋友和社會人員協(xié)同參與的貧困生心理健康育人體系。
第三,提升育人合力。全員育人形成合力,合力的大小決定著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合力的大小也取決于各育人主體的能力,因此應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者業(yè)務培訓,根據各育人主體在貧困生心理健康育人體系中應發(fā)揮的作用,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還應根據貧困生之間的差異進行差異化的培訓。
第一,遵循發(fā)展特點。高職院校是3年制,每一年級,都有其成長特點,應根據年級特點進行全程教育。大一的主要目標是盡快適應大學校園生活,對于大一的新生不僅有經濟壓力、學校環(huán)境的轉變,而且還有發(fā)展目標、自身角色、學習方面、人際關系、生活方面的變化,如果沒有根據新生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那這些轉變很容易讓貧困生產生適應性的心理問題;大二主要是職業(yè)發(fā)展,此時已經過了適應期,對學校的一切都有了清晰的認識,此時的心理健康教育應幫助貧困生正確認識自我,明確學習目標和職業(yè)方向;大三是角色轉換的過渡期,從學生角色轉換成職業(yè)角色,面臨著能力發(fā)展、前途方向、就業(yè)壓力、心理沖突等情況,大學生普遍存在焦慮情緒,此時應及時提供心理疏導,幫助貧困生學會適度宣泄不良情緒。
第二,注重全程育人。預防大于治療,所以一些常規(guī)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全程化。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放在大一學生,大二和大三學生則很少關注。比如,心理健康課程只在大一開設一個學期,心理測評只在大一的時候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也變少或者流于形式、完成任務等。為了時刻把握貧困生的心理動態(tài),及時了解和干預,心理測評應全程化;為了貧困生在遇到心理問題時有人可尋,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應全程化;為了鞏固和加強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知識,心理健康課程應全程化;為了豐富貧困生的心理體驗,增強貧困生的心理彈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應全程化。
第三,延展時空邊界。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全程性一般界定為入學到畢業(yè)離校,很少有人關注入校前和畢業(yè)后的心理健康狀況,但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往往入校前就存在,經濟的壓力、環(huán)境的變化只是一個導火索,讓貧困生的心理問題從隱形變?yōu)轱@性。因此,從解決貧困生心理問題的角度出發(fā),我們要了解貧困生入校前的心理狀況,從貧困生個人的長久發(fā)展來看,我們要追蹤并于下一個機構無縫對接,這樣的全程對接是有一定難度的,如果能把學生的心理狀況放在學生檔案里一直無縫對接下去,實現(xiàn)完整的全過程,心理健康教育對貧困生心理問題的解決和長遠發(fā)展是有益的。
第一,融合新理念。筆者主要將運動、合理認知、原生家庭引入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瑞迪教授在《運動改造大腦》這本書中提到心理健康離不開運動,運動對維持心理健康有如下7點好處:轉移注意力、緩解肌肉緊張、增加大腦資源、提供不同的結果、改變神經回路、提高恢復能力、讓你自由。他還提到運動對緩解焦慮、抑郁有幫助。除此之外,由于運動的方法是比較容易實施的,因此筆者建議將運動理念引入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們很多的情緒是因為不合理的認知或者信念導致的,如果信念松動或者轉變,同樣的事情情緒就會轉變。而原生家庭是近幾年比較熱門的話題,足以說明家庭對我們的影響之大,所以在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應將家庭加入進來,實行家校聯(lián)合的教育方式。筆者是將三者整合成一個新的理念,形成運動—合理認知—原生家庭一個系統(tǒng)的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運動有助于我們排解不良情緒,把情緒宣泄出去,轉變不合理的信念,從而提高我們的認知,加上父母和學校給予的愛和關心,則讓貧困生更有勇氣和信心面對貧困和迎接挑戰(zhàn)。
第二,注重信息化平臺建設。科技的不斷進步,加速了信息化的到來,互聯(lián)網、大數(shù)據、微時代、新媒體、微信、微博、微視頻等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每天陪伴我們最多的就是網絡、手機,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娛樂都離不開網絡,這些同樣也為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載體。首先,高校要建設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該平臺包含有心理知識宣傳、心理狀況測評、克服心理問題技巧等知識。其次,加強網絡咨詢服務。有些學生對線下咨詢服務有偏見,從而不愿尋求幫助,網絡咨詢服務給貧困生提供了可以暢所欲言的出口。最后,結合大數(shù)據建設貧困大學生的心理檔案,進行動態(tài)的監(jiān)管,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第三,推進全方位育人。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將經濟資助作為保障,還應深入到宿舍、學習、實踐活動的方方面面。在校園里,宿舍相當于貧困生的家,舍友相當于學生的家庭成員,如果宿舍關系和諧融洽,貧困生在遇到困難時,就會得到舍友的支持和幫助,從而順利渡過難關,因此要加強貧困生人際關系技巧的引導,幫助貧困生學會營造溫馨的宿舍氛圍。學習是學生的首要任務,如果貧困生在學習上有所成就,則能夠增強貧困生的自信心、成就感、價值感,從而能促進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上提高貧困生的參與度,調動貧困生學習的積極性,鼓勵貧困生積極參與各種實踐活動,比如志愿者服務、社會實踐和各種公益活動等。這些活動不但可以豐富貧困生對社會的認知,增強團隊意識、社會責任感,幫助貧困生打開心扉、與人交流溝通,而且還能讓貧困生體會到助人為樂的感覺,從而全面提升其心理素質和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