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麗娟
(浙江省義烏市城鎮(zhèn)職業(yè)技術學校 浙江義烏 322000)
目前,高中語文教學中關于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成為熱點問題。在人們普遍的思想中語文是一科純文字性,只需要用到感性的學科,然而在語文學習中,理性思維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在如今的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們也越來越注重學生們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們作為社會的儲備人才,其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十分重要,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2]在近期發(fā)布的新課標語文教學目標中提到了“核心素養(yǎng)”一詞,即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僅要對學生語言能力進行培養(yǎng),還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對文化的理解的學習,學生要進行全面發(fā)展。然而如何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是語文工作者們頭疼的問題,批判性思維對于這個問題的解決發(fā)揮重要作用。
由于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在課堂上會有各種各樣問題的發(fā)生,這不僅體現(xiàn)了學生們的自主思考能力,還有助于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為了可以提高學生對信息的處理能力,高中語文教學中應該著重培養(yǎng)學生們處理信息的能力、理性分析的能力、思維辯證的能力。由此可得,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不僅對高中語文的學習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學生別的學科學習以及綜合發(fā)展?jié)摿Χ及l(fā)揮了作用。新課標(2017)提出要將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為學生發(fā)展過程中重要指標之一,在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還要鍛煉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使學生思考問題可以更加深刻、敏捷、創(chuàng)新、獨立、批判、有邏輯。國外有關研究開始得較早,已經有研究結果表明批判性思維對于提高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都發(fā)揮了作用。[3]邏輯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一直用到的工具,是人類區(qū)別于其他物種的優(yōu)勢所在,所以培養(yǎng)邏輯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十分重要。
閱讀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如果高中學生對閱讀的理解還只是很淺顯的層面的話,就無法體會到文章中真正想要表達的思想。語文教學注重的是更深層次地體會和理解,在學生閱讀文章時,在文章語境中學會思考,同時從感性和理性角度出發(fā),對文章進行理解,從而提高閱讀文章和辯證分析的能力。新課標設置的“思辨性閱讀于表達”任務群,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僅僅停留在文章表面的表達上,而是要更加深入辯證地去理解文章。教師也應該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多用批判性思維,看待事物要看事物的本質和內涵,不能只停留在事物表面,學會兩面性地看待問題,找出事物相反的一面。這也有利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所接收到各種各樣信息的處理和與他人進行高效的交流,從而得到更加準確有效的信息,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和思維辯證能力。[4]
批判性思維要求學生能在閱讀文章過程中更準確地理解文章真正要傳達的思想,與文章作者進行“交流互動”,并結合自己的觀點,批判性地對文章進一步解讀,提出新的看法。
課本上的文章不僅反映了作者的人文思想,也表現(xiàn)了作者的思維方式。閱讀課本上的文章可以對學生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起到啟發(fā)作用。語文課程的學習不僅是人文情懷的學習,更是思維方式的學習。語文作為一個人文和工具相統(tǒng)一的學科,對學生以后的思考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都有幫助。新課標要求學生自主閱讀,自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可以自主思考。教師在高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大膽質疑、理性思考,多利用批判性思維增強自己的思維能力發(fā)展。
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定期組織辯論賽,為學生提供一個既能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又能提高思維辯證能力的方法。辯論賽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表達自己想法,了解他人思維方式,與他人互相學習進步的環(huán)境。在辯論賽上,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和自己強大的邏輯分析贏得勝利,但是辯論賽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為了爭強好勝,而是為了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語言表達上的缺陷和邏輯上的不足,增強其思維辯證能力和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5]但是如果沒有選擇合適的辯題,就無法達到想要達到的目的。合適的辯題需要考慮學生的年齡和受教育程度。一個合適的辯題要讓學生能夠深度思考如何用有力的依據去說服對方。
例如,在進行魯迅先生的《祝福》一文的教學的時候,老師可以設置一個以“柳媽人品到底如何”為辯題的辯論賽讓學生參加,又或者可以以“祥林嫂是被誰害死的”為題,在學生辯論的過程中,不僅增強了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也會有更高層次的提升,對文章中人物的認識也不會再那么片面,同時也會有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養(yǎng)成,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學習到更多知識。
再例如,在進行《鴻門宴》的學習中,教師可以以“項羽更能被稱為英雄還是劉邦”,讓學生課下多查閱有關的資料,對人物和有關歷史背景進行多一些的了解,然后在課上的辯論賽上各抒己見,表達觀點,增強能力。
在課堂辯論的過程中,教師要隨時注意場內氣氛,控制辯論進行的方向,讓主題始終圍繞辯題,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思維方式,比如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新式思維等,對學生在辯論過程中表達和思維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及時指正,使學生能在辯論過程中有一個完整的思維過程,流暢地表達。最后還要提醒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習慣性地去反駁別人,不能成為一個“杠精”,要接受別人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和思維方式,然后理性思考,選擇性聽取。[6]
思維的養(yǎng)成一直都是一個潛移默化、隱形的過程。雖然可以通過閱讀和寫作的方式直接鍛煉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養(yǎng)成,但是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不能完全依靠這些直接的方式,我們不能只通過讓學生多角度解讀文章或是寫一些批判角度出發(fā)的議論文作文來鍛煉學生的思維方式。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潛移默化地去進行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把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當做日常教學的一條“暗線”,在進行正常教學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例如,在進行《我與地壇》的教學時,作者有關于其母親的寫作會讓學生產生一種內疚的情緒,教師要讓學生以這種情緒為角度出發(fā)去進行閱讀。然而,高中階段的學生可能不能完全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緒,往往理解會較為淺顯,雖然可以讀懂作者寫的其獨自跑去地壇給母親造成困擾,但是為何要“獨自跑去地壇”以及給母親造成了什么樣的“難題”,都是學生要思考的問題。思維能力還不高且生活經驗不足的高中生們很難去理解作者到底身處如何的一個境遇,又有一個什么樣的心態(tài),會給母親帶來多大的麻煩等問題。教師在這個時候就要發(fā)揮作用,引導學生更為深入,更加批判性地去思考問題。
只有在日常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才能使學生在再次閱讀文章時有更深刻地感受,不僅僅理解的文章表面上表達的意思,而能深入進去,理解作者的境遇和心態(tài),透過文字讀懂作者,對作者真正想要傳達的情緒可以有“感同身受”的了解。學生學會“讀人”的過程,即是批判性思維養(yǎng)成的過程,學生可以不再對文章只是粗淺表面的閱讀,而是學習到文章中真正寶貴的部分。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批判性思維和質疑精神的培養(yǎng)對以后的學習和生活都很重要。在高中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提問、多質疑,大膽發(fā)言,從而可以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更好地了解學生不懂的地方和獨特的看法。教師可以在每一節(jié)課的末尾部分預留出答疑時間,和學生進行問題的交流討論,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和思維方式的提升,同時還可以增進師生的感情,有更加活躍的課堂氣氛和更加優(yōu)異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最后的常春藤葉》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多提問,可能會有學生提出蘇艾是不是一直都知道貝爾曼的計劃。教師可以先對其進行贊賞和獎勵,從而提高學生提問的積極性,然后可以對問題進行耐心地解答,過程中隨時注意學生的反饋情況,并逐層深入,也可以與提問學生進行討論,引導學生自己探索問題的答案。在與學生討論中構建一個嚴密的邏輯推理過程,會對學生思維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幫助。也可能會有學生提問,文章為什么要起名叫《最后的常春藤葉》,是不是只因為最后只剩一片常春藤葉。貝爾曼已經當了四十年的作家,用最后的生命在墻上留下了一片永恒的常春藤葉,挽救了一個鮮活的生命,綻放出了藝術家的人性光輝。這最后的常春藤葉,也是最永恒的常春藤葉。教師在對問題解答的過程中,使學生從質疑一步步到求證,形成了自己的思維過程,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發(fā)揮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如果老師僅僅停留在對教材文章的表面意思解讀,則無法有好的教學效果。一個自由開放的教學課堂會極大地幫助高中教學過程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養(yǎng)成,不僅僅要在閱讀和寫作方面注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還要從多角度多方面地去關注學生思維方式的提升。批判性思維不僅能對學生閱讀寫作能力進行提高,還有助于學生其他思維能力的提升。教師可以通過定期舉辦辯論賽,或者用潛移默化的方法,或者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多提問多質疑等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與此同時,要提醒學生批判不是一味否定,而是在別人觀點的基礎上進行自己的創(chuàng)新和獨特的解讀。國家的發(fā)展離不開教育的發(fā)展,只有教育不斷深化改革,才能有更多更好的人才來進行國家建設,培養(yǎng)出有自主思考能力、扎實知識儲備、勇于創(chuàng)新發(fā)現(xiàn)的人才是我國教育的目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