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智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天等縣龍茗鎮(zhèn)初級中學 廣西崇左 532800)
新課改提出了立德樹人是教育教學的根本目標,把德育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中,通過各學科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人文情懷。所以,初中地理教學也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要能夠把德育教育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同時在教學活動中堅持落實分層教學,實現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
首先,初中地理教學的內容有較強的綜合性,更強調人地之間的關系,這也為進一步落實德育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廣闊的教學內容中,德育元素無處不在。在地理教學中,德育元素可以從多個方面進行分類。另外,地理學科研究的主要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這也為德育教育的開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一個人如果能做到關心他人、關心社會,肯定也會對環(huán)境污染、資源短缺還有經濟發(fā)展不平衡這些內容產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認識,這樣可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主動性,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學習動力。由此可以看出,地理教學和德育教育有共同的目標,所以,教師應進一步分析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落實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
初中學生生活閱歷還不夠豐富,分辨是非善惡黑白的能力還十分有限,而且思想非常不成熟,很容易被社會上一些不良的思潮所影響,容易產生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等問題。對學生落實德育教育能很好地幫助學生分辨是非對錯,使其能夠做出正確的事情,有效規(guī)避一些錯誤行為。另外,這個階段的學生在性格、個性、品質方面開始逐漸趨于穩(wěn)定,所以,滲透德育教育很大的必要性,能夠滿足青春期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把地理知識傳授給學生已經不是目前地理教學的最終目的,在對學生進行地理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要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地理核心素養(yǎng),其中包含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全球化意識,讓學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理思維去分析和思考問題。在地理教學中,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可通過德育滲透來落實。在德育教育背景下,地理教師除了要傳授給學生基本的地理知識,還要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德育資源,拓展學生學習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加強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升地理教學的實效性[1]。
地理學科有較強的綜合性,隨著中考政策的改革,地理學科目前也受到了高度重視,地理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注重對各個層次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點燃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喚起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讓學生對地理學科產生足夠的動力,進一步落實德育教育。而且,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喜好和能力水平,在這個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層次劃分,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落實不同教學內容的指導,實現每一個層次學生對地理學科興趣的構建,全面提升地理教學的整體效果。比如,學習人教版初中地理“地球運動”這部分內容時,所涉及的知識比較抽象,學生剛開始接觸地理就去理解天體還有星球運動相對困難,那么,教師在課堂中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要通過一些直觀的方式把知識呈現出來,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在落實了基礎知識教學后,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和獲取信息的能力。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流浪星球》這個電影,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宇宙的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充分體驗到地理課堂的趣味性,為后面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教育。
在地理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教育,要注重有效整合教學目標,要能夠將德育放在整個教學的核心位置,進一步挖掘地理學科中的德育元素,對其中涉及的德育內容進行一定的串聯、編排,進一發(fā)揮出德育教育的功能,在課堂中既傳授基本的地理知識,同時有效落實德育教育。同時,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特殊性和差異性,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例如,學習溫度帶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各個溫度帶上種植農作物成熟的時間存在差異性,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寒假我們要出去旅游,應該帶什么樣的衣服?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這樣可以落實因地制宜的理念,也能讓學生認識到合理利用資源的觀念,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為學生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同時善于將教學目標和德育教育進行有機整合,在地理課堂中有效滲透德育思想,實現德育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2]。
新課改對各個學科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希望能通過各個學科的教學讓學生學會真正的解決問題。在立德樹人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也要注重利用地理知識和思想幫助學生看待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和現象。為此,教師在落實地理教學時一定要立足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學生可以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將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到一個小組,讓學生可以在小組內互幫互助,實現共同發(fā)展,有效開展合作學習。比如,學習有關自然災害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生存意識,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春游活動,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學習野外生存的方法,這樣更有助于學生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地理課堂中落實德育教育,教師必須做到以身作則,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教師在平時必須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并且,對學生應做到一視同仁,對所有學生落實愛的教育,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可以在地理課堂中感受到真善美,實現每一位學生自信心的建立,從而更好地落實地理課堂中的德育教育。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和學生進行良好的互動,分層教學時考慮到各個階段學生的不同特點,能夠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基本情況落實教學活動,同時鼓勵學生互助,不斷地幫助學生建立起一個積極樂觀的學習和生活心態(tài),實現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3]。
總而言之,地理學科本身就是一門研究人類生存發(fā)展的學科,在落實立德樹人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多方面體現出地理學科的優(yōu)勢,注重自己的言傳身教,努力把德育教育和地理教學內容相整合,同時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落實分層教學,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生存意識,讓學生獲得全面發(fā)展和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