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琳
(福建師范大學 福建福州 350007)
2017 年修訂的《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深化信息技術應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和合作的開放空間[1]。另外,新課標還指出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這些要求都促使教育工作者進行教學改革,探索更加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新方式,從而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
根據(jù)地理學科知識的特點和微課的制作要求,初步將地理相聲小段分為知識篇、生活篇和情感篇。下面對生活篇的一個地理相聲小段進行解剖,目的是對創(chuàng)作思路和該小段所達到的效果做一個說明。
[墊話]
甲:喲,好久不見啊。
乙:嗨,這幾天流感鬧得太厲害,病了好幾天。
甲:您這小身板扛不住啦。
乙:嗨,老啦。這天氣變得太厲害,折騰我這老身子骨。
甲:也是,這段時間北京老是下雨,下完雨就降幾度,保暖可得做好。
解析:在相聲中叫墊話,在教學中相當于導入。這個相聲小段講的是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所以設計兩人談論最近的天氣,既貼近生活,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又可以很順利地引出正題。
[入活]
乙:可不是,一場秋雨一場寒,這冷鋒過境可不是鬧著玩的。
甲:哦?冷風過境,怪不得,這風是挺冷的。
乙:像話嗎,哪個鋒???
甲:不是那個呼呼刮的風嗎?
乙:鋒面的鋒。
甲:鋒面?
解析:墊話結束后,接下來開始入活。從學生們耳熟能詳?shù)乃渍Z入手,然后引出地理中冷暖鋒的概念。[正題]
乙:不懂了吧。這空氣中啊有冷暖氣團,當兩種氣團相遇,它們之間就會出現(xiàn)一個傾斜的交界面,這個面就叫鋒面。
甲:哦,長見識了。那冷鋒是?
乙:冷鋒就是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方向移動的鋒。在冷氣團向暖氣團靠近的過程中,較重的冷氣團插入暖氣團下面,使暖氣團被迫抬升,暖氣團在抬升過程中逐漸冷卻,水汽容易凝結成云。如果暖氣團中含有大量的水汽,就可能會帶來雨雪天氣。而且冷鋒移動的速度較快,常常帶來較強的風。
甲:所以這段時間刮風又下雨的。
乙:對嘍。
甲:冷鋒過境帶來強降雨,下完雨之后冷氣團把暖氣團擠跑,所以天氣一天比一天冷,這就叫一場秋雨一場寒。
乙:呦,沒想到你還挺聰明。
甲:那可不。今年春天我去青島旅游,本來打算去海邊曬曬太陽。結果去了一周,一直陰天下雨的,現(xiàn)在我知道了,冷鋒過境。
乙:連續(xù)一周陰天下雨,我問問您,這氣溫怎么樣???
甲:你別說,雖然下雨但是還挺暖和。
乙:您說的那個啊,不叫冷鋒過境。
甲:那叫什么呀?
乙:那個啊,是暖鋒過境。
甲:還有暖鋒呢。
乙:對啊。暖鋒就是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方向移動。由于暖氣團爬升的速度比較慢,所以可能形成連續(xù)性降水。暖鋒過境之后,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這叫一場春雨一場暖。
甲:哦,怪不得上次我請假去上海玩,結果連續(xù)一個月都在陰天下雨,不用說,暖鋒過境。
乙:你幾月份去的???
甲:六月份。
乙:六月份,上海,那不正是梅雨季節(jié)嗎,你趕那個時候去你不活該嘛。
甲:梅雨季節(jié)?
乙:梅雨是準靜止鋒造成的。準靜止鋒是冷暖氣團勢力相當,是鋒面來回擺動的鋒。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初夏常有持續(xù)一個月左右的陰雨天氣,俗稱“梅雨”。
解析:入活結束,正題開始。由于這個地理相聲小段的重點在于說明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的概念以及冷暖鋒過境所帶來的不同影響,所以采取了類似于“三番四抖”[6]的表現(xiàn)手法。逗哏裝傻充愣,對現(xiàn)象進行歪批錯講,捧哏作為批判者,負責將錯誤糾正。逗哏根據(jù)第一個知識順勢推理,錯誤地舉一反三,然后捧哏及時糾正,讓聽者恍然大悟,從而產生笑料。
[攢底]
甲:哦,這可長見識了。
乙:這回知道了吧,你啊,有空多學點地理,要不出門都費勁。
甲:沒事,不用。
乙:怎么呢?
甲:為了那一個月的假期,我已經把往后五年的假期都透支了。
乙:嗨
解析:正活結束后,就要攢底兒。底兒設計不好,就會大大降低整個表演的效果。底兒在設計的時候要輕松一些,但又要與前面有關聯(lián),做到遙相呼應,余味悠長。
當今社會需要創(chuàng)新型人才,陳舊傳統(tǒng)的教學手法已經不適用于現(xiàn)代社會的需要,也無法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因此地理相聲微課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將相聲元素融入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應具備的核心素養(yǎng),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相聲元素融入地理教學是一項有趣的嘗試,相信在實施過程中還能挖掘更多有趣的教學資源,在互聯(lián)網的幫助下打造成“有趣、有料、有序”的相聲地理網絡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