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全德
(柳崗小學 四川巴中 636000)
“價值取向”屬于哲學范疇,簡單來說也是一種價值觀,是對某件事所持的價值立場和價值態(tài)度,是人格結構中的核心部分,更會影響一個人的人格傾向。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時代和民族倡導和尊崇的主流價值觀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價值取向更應該在整個國家和社會大的方向和指導之下形成。
對于價值取向方向的判定一直是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的一個問題。主要出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價值取向深奧難懂,其實就是沒有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特質(zhì),使得價值取向深奧難懂更難以被學生接受。其原因在于小學生的心智還不夠成熟,缺乏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社會經(jīng)驗,在認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接受事物和處理事務的能力也還不全面。而教師的各方面能力包括對世界的認知、知識儲備量、社會經(jīng)驗以及思維等方面都相對成熟,這也是教師和學生溝通的問題所在,因為對某些事情的看法雙方存在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有利有弊,有利的地方在于教師能更好地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而弊端在于,學生和教師這種認知上的差距會使他們在從同一事物中獲取的信息量的多少存在差距,教師肯定會比還在成長中的學生獲取更多的信息,對信息的處理能力教師也相對較強,也就是說面對同一事物教師會比較容易理解而學生理解起來就相對比較困難。經(jīng)驗不足的教師就會常常忽略這一點,甚至把自身的價值觀念強行灌輸給學生,以自身的價值態(tài)度臆斷學生的價值態(tài)度,以自身的立場衡量學生的理解程度,這明顯是不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的價值導向。再有,由于應試教育的模式根深蒂固,作為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更在乎考試本身,更在乎考點以及知識點也就是考試內(nèi)容的導向,而把書本中想要告訴我們的人生哲理、思想內(nèi)容、價值判斷等影響“人”的長成的東西放在其后,忽略了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這顯然是與教育的最初目的背道而馳的。因此,一味地追求學生的學習成績的高分是不利于學生長期發(fā)展的,更是錯誤的培養(yǎng)模式和價值導向。
“獨特體驗”我們可以從“獨特”和“體驗”這兩個詞來解讀,“獨特”意為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獨有的、特別的;“體驗”意為親身經(jīng)歷、實地領會。由此可知“獨特體驗”為個人由親身經(jīng)歷而產(chǎn)生的屬于自身獨有的感悟。也就是學生個體在學習過程中親身經(jīng)歷的內(nèi)在情感活動及體驗。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當中,現(xiàn)在仍然存在教師灌輸式、強制性模式化的教學過程。直接告訴學生本章節(jié)的考點、本文的中心思想,由教師牽著學生的思維在走,太過于追求標準答案,從而忽略了學生的自身體驗,更加忽略了語文學習當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內(nèi)隱知識。這些都必須靠學生細細品讀、獨立思考且用心體悟,可能不是馬上就能領悟的但在自己的肚子里終會發(fā)揮作用。
這里就需要用到孔子的啟發(fā)式教學,教師最好不要直接告訴學生最終答案,而是通過一系列的引導、提問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適當?shù)狞c撥讓學生有茅塞頓開的體驗和通過思考解決問題最后帶來的精神上的愉悅。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始終要做學習的客體,起到輔助學生學習的作用。
對于學生想象力的保護,更是我們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做的,想要讓學生產(chǎn)生更真切的體驗,想象力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在語文中往往弦外之音更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往往言外之意更能體現(xiàn)作者的本意,讓意境產(chǎn)生縹緲唯美之感。
除了上述的三種方法之外,作為教師我們更要從小注重培養(yǎng)學生愛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特別是在語文課堂上老師會反復強調(diào)閱讀的好處,但閱讀一定要用心去感悟,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學會在閱讀中得到啟發(fā),感受思想在腦海中的碰撞,用科學的視角去探索新世界。同時,閱讀也不應該是“走過場”“做面子”,有些老師會為了教學進度或者教學任務忽略了閱讀的體驗,這樣會適得其反,與真正的“教學”背道而馳。其實閱讀既是方法也是成果,學生在閱讀中學會掌握閱讀的方法,也在閱讀中通過汲取知識獲得感悟,體現(xiàn)著學習的成果,這樣環(huán)環(huán)相扣相輔相成。
下面以本人教學《狐貍和烏鴉》一文時為例,對這一觀點加以說明。(本文內(nèi)容概述:狐貍為了騙烏鴉嘴里的肉,夸烏鴉長得漂亮,唱歌也好聽,叫烏鴉唱歌,烏鴉一唱歌,嘴里的肉就掉到地上來了,狐貍叼著肉一溜煙地跑了。)
……
師:今天我們學了這個故事,你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引發(fā)孩子們思考討論)
生:狐貍聰明,遇事肯動腦筋。
生:不,狐貍不誠實,狡猾。
生:烏鴉老實,受了騙,可憐。
生:不,烏鴉愛慕虛榮,才上了當,活該。
……
問題一出,課堂氣氛異?;钴S,學生由于意見不同,形成了兩派,各抒己見,進行了激烈爭論。此時面對學生不一樣的獨特體驗,作為“裁判”的老師,簡單地肯定與否定是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的,這就需要老師在肯定與否定之間作一個引導。此時我給孩子們作了這樣的講解:狐貍的確有聰明的地方,遇到困難能積極主動想辦法解決,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但是狐貍把聰明用錯了地方,沒有把聰明用在誠實勞動上,而是用來騙人——欺騙別人的善良來謀取私利。狐貍這樣做,不再是聰明,而是令人討厭的狡猾,狡猾是要害人害己的,這不是我們學習的地方。這樣既肯定了部分學生認為“狐貍遇事肯動腦筋,善于思考”的獨特體驗,又順理成章地把學生不完美的獨特體驗引入到正確的社會主流價值觀上。
對于烏鴉的看法,同學們的兩種理解都沒有與當今社會核心價值觀相違背,應該得到理解與尊重,我在這個時候也給孩子們做了概括:烏鴉的確是不幸的,不管是無知還是愛慕虛榮,都要汲取教訓,時刻都要保持頭腦清醒,特別是面對誘惑,要經(jīng)得住考驗,從而避免上當。在對待烏鴉的態(tài)度上,也充分說明了語文材料的豐富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會產(chǎn)生多方面的熏陶感染,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也是多元的,我們要樹立多元意識,只要學生的認識沒有違背真善美的原則,不違社會核心價值觀,就應得到認可。
綜上,《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重視語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我們的語文教學更應該首先站在正確的價值取向基礎上,把“培養(yǎng)什么人”放在首位,才能更好地去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傊?,語文教學應特別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