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兆鵬
(山東臨沂南道回民小學 山東臨沂 276000)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新課標的改革對小學語文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積極改革課堂教學,革新教學理念,許多教師因為比較傳統(tǒng),沒有教學發(fā)展的理念,導致學生還只是一味地死記硬背課本知識,脫離了社會發(fā)展的潮流,忽視了學生自身的發(fā)展,針對此方面,教育者們要結合實際情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對于小學語文教學和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進行探究分析。
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相關情景,再結合課本知識,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快速地融入課堂中來,在教師的正確指導下,學生進行合理的情感學習體驗,陶冶學生們的情操,由于小學學生年齡較小,思維方式還未健全,所以,教師就要去了解每個學生的心理特點,從根本出發(fā),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在課本的人物情感解讀時,教師要給予正確的引導,烘托氣氛,讓學生與書中的人物換位思考,加強對人物情感的理解,更準確地解讀文中作者想要表達的含義,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比如,在講到《貓》這一章節(jié)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們總結出自己認為貓的特點,對貓有什么樣的印象,學生們會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驗回答,有的說可愛,有的說高冷,有的說乖巧……大家眾說紛紜,然后教師再帶領學生們學習老舍的文章《貓》,在講解中一一總結出在老舍筆下貓的形象與特點,這就是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中來。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建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保證學生在課堂的學習質量,而在課堂之外教師也要正確地引導學生體驗語文生活,這是課堂的外延,更是知識與生活的連接,在課堂上掌握了基礎知識之后,不代表已經完成了學習任務,在課下也要通過課外閱讀的方式去拓寬學生的語文視野,不只是在學校,在家庭中也要建議家里的大人去閱讀書籍,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環(huán)境,在此環(huán)境下學生也會受到影響。再者可以讓學生養(yǎng)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不僅可以練習寫作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生活中,都可以多去參加一些語文課外實踐活動,加強學習與生活之間的紐帶,畢竟學習的目的都是要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的,學會做人的道理,才能更好地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多去參加一些朗誦比賽、辯論會、書法比賽等活動,加強社會體驗,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提高小學學生的語言審美能力,在教學中帶領學生感受優(yōu)美的語言和句子,倡導學生多去閱讀一些著名的散文集,在閱讀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語句要及時向教師請教,在了解過后不能繼續(xù)閱讀下去,而是要再反復閱讀幾次,用心去感受語言的魅力,感受作者要表達的含義,學習運用文章里的修辭手法,體會文章的內在魅力。
在許多文章中作者都會采用夸張的描寫手法,來形容氣勢的浩蕩,事物的壯觀,例如,作者會把潮水比作“悶雷滾動”來形容潮水的雄偉壯觀,在其中還利用了人們的聽覺效果,對潮水進行了多個方面的描寫,教師在文章中通過語氣的變化,來進一步渲染文中的氣氛,令學生如同感同身受,體驗語言的魅力、文章的魅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習成績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一個偉大的民族精神才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所在,所以,教師要正確地引導學生們體會中國漢字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去探索文字背后的深層含義,文字乃是中華民族的精粹,要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傳統(tǒng)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真正意義上地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鼓勵學生朗誦經典文本,體會古人所帶來的智慧,在優(yōu)秀詩文的熏陶下,提高學生們的整體文化素養(yǎng),加強小學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認同感。
中國古詩詞乃是珍貴的中華瑰寶,讓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體會古人的偉大情懷,還能在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體會古詩詞的美,提高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綜上所述,教育者要在小學語文的教學當中,更加注重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增加學生的語文關知識和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通過多種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們的語文學習成績,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提高學生的文化認同感以及對語言文字的審美標準,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關注學生未來的成長與發(fā)展才是教育者們的首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