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霍爾果斯市市委黨校 席晨
民法是我國重要的法律體系,當今社會經濟環(huán)境日益復雜,《民法典》的連帶責任,其目的是能夠以此作為基準,將債權人的權益進行有效維護。因此,為了更有效地執(zhí)行連帶責任制,本文對有關連帶責任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1]。
羅馬帝國是率先提出連帶責任的地方,隨著人們的法律概念不斷加強,逐漸將連帶責任施為法律。我國《民法典》實踐中,有時會涉及兩個及以上自然人,當權利人的利益受損時,相關負責人將承擔連帶責任。對當事人而言,需承擔一些隱含條款等額外的責任,對履行其義務的任何正面或負面影響均由自然人承擔[2]。
共同侵權一般指兩人以及兩人以上的人的危害行為,只要是對他人權益造成不良影響,都算入共同侵權。兩人及以上的人造成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情況,需要依法承擔相應的連帶責任。具體表現(xiàn)為,侵害結果是兩人以及兩人以上的人造成的。如果是非故意性,也不是多個人造成,是否需要承擔連帶責任承擔,學術界對此有爭議。有學者認為,此種行為在侵權之前并未蓄意開展。所以,無需承擔連帶責任。也有學者提出,雖然侵權行為的產生不存在蓄意成分,在開展對案件的審理時,需要聯(lián)系侵權后果明確[3]。
是指兩人或者是兩人以上從事的導致他人權益受損危險行為。這一行為需要有一個前提,即無法明確知道損害由誰造成。在法律實踐中,法官會判定開展共同危險行為人一起承擔連帶責任[4]。
是指兩人及以上的人共同進行造成別人的權益遭受損害的危險行為,在不能明確知道具體是哪個人導致的情況下,會追究共同實施者承擔連帶責任。避免對受侵害者的真實生活帶來更為嚴重的影響,保障受侵害者的正當權利[5]。
由于合作或是合伙所造成的連帶責任,主要是在具體的工作過程之中團隊共同開展的工作,每一個人都要承擔責任。在法院判決中,需要依照國家法規(guī)的相關要求嚴格執(zhí)行,具體比例應結合合作控股情況進行相應責任的合理劃分[6]。
連帶責任委托代理行為主要包括以下情況:一是代理人在權利方面并不清晰,以致授權合同本身的不確定性較強。二是因為代理人因欺瞞導致的連帶責任。三是因違法造成的連帶責任。代理人在明知后果的前提下,依舊進行相應的非法行為,就必須追究其責任[7]。
在民商法對代理關系上有明確的界定,厘清了案件的委托以及代理人之間相應的連帶責任。具體表現(xiàn)為:在對案件代理之中,代理人將其當作自己的保護傘,從事了相關的侵權行為,被代理人就要遵循民商法中規(guī)定的連帶責任。如果雙方事先采取相應的法律行動,可以有效避免出現(xiàn)連帶責任的局面[8]。
由于建筑物出現(xiàn)倒塌等情況,對當事人形成嚴重的安全威脅,應要求建筑物的所有人承擔的責任。在實際案例中,以上行為造成連帶責任的情況頻繁發(fā)生。如,行人突然被建筑物上方所掉落的物品砸中,但行人無法知道究竟是建筑物中的哪個人進行不良行為,行人可向當?shù)胤ㄔ禾岢稣{查申請,若在調查之后依舊不知道誰傷害自己的,可以讓建筑物的共同所有者共同承擔有關責任,對責任人提出相應的索賠[9]。
在股份制公司設立時,即使沒有將公司的發(fā)起人加入法律所規(guī)定的范疇之中,將來公司繳納全部資本金時,公司發(fā)起人也和公司之中的全體股東一起承擔這一義務。股份制公司運營時,若是財務出現(xiàn)資不抵債的現(xiàn)象,則公司必須用注冊資本金償還債務,如果沒有連帶責任制度,股東可能會將自己的責任進行逃避,對于債權人會造成一定的危害。由于實現(xiàn)了連帶責任,股東也須承擔償還債務的責任[10]。
近些年來,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的發(fā)展需求,融資、借貸等行為大幅度的增加。為了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讓保證人也加入借貸等不同活動中,對債權人的權利進行全面的保護。保證人需要明確連帶責任的相應要求,若是出現(xiàn)債權人不能或者是拒絕還款的情況,需要承擔連帶責任。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fā)展,要求當事方不僅需要明確自身本就應承擔的責任,還需要明確擔負的連帶責任。在進行審判活動時,隨著當前經濟糾紛的出現(xiàn)頻率和復雜程度越來越高,難以明確侵權人的責任并作出有效的判斷。盡管從實際的法律角度來看,可以在原告提供的證據的基礎上,不將所有侵權者起訴。法院可對提起訴訟的侵權人和未提起訴訟的侵權人定義被告構成的侵權行為,確定侵權人之間的賠償。
一般法院會要求原告共同起訴本次案件所涉及的所有侵權人,但原告將始終持有起訴權,一種情況是法院基于法律關系形成的民事法律來行使權力,即由民事訴訟法律關系形成的訴訟權。對于原告來說,等同于是原告行使了自身的合法權利。在一些侵權案件中,在訴訟程序中解決的選項拖延到執(zhí)行階段,導致處理程序不合理[11]。
在人身損害賠償?shù)乃痉ń忉屩械囊?guī)定出現(xiàn)了流于形式的現(xiàn)象。民商法與實體法是互補的關系,在對部分案件進行處理和執(zhí)行時,一旦出現(xiàn)實體法和相關的程序法之間存在矛盾時,程序法就需要作出讓步。
在實際案例中,幾乎不同的案例會涉及不同的特征和問題。因此法務必首先將案件相關的證人和證物等進行完全的收集,科學且客觀地對案件責任進行判斷。《民法典》在現(xiàn)實的社會環(huán)境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有必要根據實際進行改進[13]。
保護原告的合法權益是法律公正、公平原則的重要體現(xiàn)。在侵權案件中,如果被告的侵權事實不客觀,那么被告的合法權益必須得到充分保護。民法典的連帶責任在處理相關案件時,往往會遇到許多疑難問題。鑒于此,當事人在收集證據的過程中,其責任也必須由法律法規(guī)確定。有關自然人必須承擔公平、公正的賠償責任,保護各方的合法權益。因此,在選擇侵權人時,必須遵循以往被告身份變更認定的方法,并應盡快將連帶責任和多重責任納入相應的共同訴訟。如果簡單界定連帶責任,不符合法律精神,難以保護當事人和被告的合法權益。
法律的根本目的是充分保護人民的合法權益,將連帶責任納入訴訟是保障人民合法權益的必要措施。要實現(xiàn)實體法與程序法的有效銜接,必須以保障人民合法權益為目標。民法典條款規(guī)定,當某一連帶債務能夠償還原告的全部債務時,法律將允許原告選擇一名被告獨自償還債務。對債務人來說,如果同時存在個人債權和連帶責任總額,法院必須承認獨立債權。
基于民法典的實踐特點,設計者需要在當前實踐活動反饋的基礎上,更加明確的界定必要的限制性規(guī)定。在法律糾紛處理困難的情況下,容易出現(xiàn)程序不合理,不按有關規(guī)定辦理的情況。產生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法律之間缺乏有效的協(xié)調。在民法典中,程序法與實體法的關系并不明確,因此,直接影響連帶責任的判決。在訴訟過程中也必須充分考慮當事人的選擇。鑒于此,程序設計者必須為當事人提供更多的制度空間。首先,要全面平衡訴訟工作原則,同時也要充分重視訴訟效率原則,并將其作為基本價值標準。最后,與實體法有關的規(guī)定和程序還必須進一步深化[12]。
總之,現(xiàn)行民法典中的連帶責任規(guī)定是解決許多民商事糾紛的基礎。由于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比較廣,在個別案件的細節(jié)判斷上仍存在一定的差異,必須根據社會情況進行統(tǒng)一和有效的調整。鑒于此,本文主要以民法典中的連帶責任為基礎,并從四個方向提出了可行的策略,目的是為了解決未來基于民法典的相關民商事糾紛中較為復雜的問題。進一步探索連帶責任法的制定與完善,實體法與程序法的有效結合,法律法律程序的創(chuàng)新與完善,有利于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