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寶應縣安宜高級中學 徐廣清
概念闡釋
議論文有三要素。第一個是論點,論點是議論文的關鍵,是文章的靈魂,論點應該具備正確性、鮮明性、簡潔性與嚴密性的特點,要根據(jù)實際議論方向的不同進行具體調整。第二個是論據(jù),論據(jù)是議論文的血肉,一篇內(nèi)容豐富且表達效果好的議論文,必然有著充實的論據(jù),并且這一論據(jù)應當與論點有著較大的關聯(lián)。
第三個是論證,論證是對論據(jù)進行分析證明論點的過程。論證可以從正面進行,主要就是根據(jù)理論、事實以及案例表達自身的立場并圍繞自身立場展開論述。也可以從反方向進行,這種方式主要是證偽對方觀點,或者通過引申等方式揭露對方觀點的錯誤,在批駁中證明自己的立場與觀點正確。
從思維層面上說,議論文寫作主要有三個過程。第一個過程是提出問題,也就是引論。引論主要是從材料出發(fā),以辯證分析等方式揭露事物的本質,進而導出論點。其次是分析問題,也就是本論。本論主要指通過事實與理論證偽他方論點。最后是結論,是指對議論文的內(nèi)容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驗證自身立場與觀點的正確性。
范文引路
說話的特權
這樣說可能會有些狹隘了,但“說”在自然界中是人類所獨有的特權之一。語言的發(fā)展讓我們走在了地球生物的前端,我們也順理成章地具備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但這種優(yōu)勢與特權是否意味著我們能夠在“說”這個層面上藐視一切?凌駕于萬物之上?
最近的新聞“活取熊膽”成為人們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動物保護主義者們痛心疾首地為熊發(fā)聲,這是無可非議的,這是他們“說”的權利。專家學者們也大談“傳統(tǒng)技藝”,這也是“說”的特權。但這些人的聲音中有一句話引人深思:熊又不會說話,你怎么知道他疼不疼?
確實,熊不會說話,人也不懂熊的表達,所以熊疼不疼我們無法得知,好比被割掉鹿茸的雄鹿會不會感到痛苦,被取出骨頭的老虎不會痛苦,我們也無從得知。
人會說話,所以掌握至高的話事權,可以在固若金湯的制高點上為自己卑劣的行徑找說辭,可以為了某些蠅頭小利,視生命若無物。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被一些別有用心的小人斷章取義裝飾自己的卑劣行徑,人類生而善良的天性被這些利欲熏心的人殘忍扼殺,忽略一切心中的善,心安理得地大放厥詞。
人類擁有語言,這也讓我們擁有了實現(xiàn)各種夢想的可能與基礎。語言的天賦與能力本應該是化解交流的堅冰,讓戰(zhàn)爭不再存在,讓生命得以延續(xù),語言還應該讓我們能夠與那些缺乏語言的生命構建一種無需訴說、無需表達也能夠獲得關懷與理解的情境。但一些人在利用語言做什么?無疑是憑借這一得天獨厚的壓倒性優(yōu)勢去踐踏、侮辱弱者的尊嚴與生命。語言的天賦不應該成為我們恃才傲物的優(yōu)越感的資本,語言應該是傳遞平等、共生、關懷的媒介。
回過頭來再看活熊取膽,對于弱勢的熊而言,身陷牢籠,人工麻醉,在清醒與昏迷之間身體被人剖開,取走其中一部分,即便如一些人所說的那般,熊能夠免于皮肉之苦的折磨,但精神層面呢?這一切的一切于熊而言不啻于千刀萬剮。誠然熊不會說話,但從它的反應,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它的痛苦與精神上的折磨。與動物相比人擁有特權,但這并不能改變?nèi)祟惻c動物完全相同的生命基礎。毋庸置疑人將永遠擁有“說”的權利,但如果我們一直像現(xiàn)在一般讓那些行徑卑劣卻同樣具備“說”的特權的人以語言作為擋箭牌閉塞我們的思想,阻礙我們的判斷,任由他們逃避自身的責任,去為自己的利益做辯解,這樣真的對嗎?我們應利用自己“說”的特權去盡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責任?迷途知返與一錯再錯,系于一念之間。
賞析借鑒
作者在第一段以“狹隘”一詞為引子,指出了人們在語言上所具有的特權,在段落結尾處通過反問的方式引出論點。第二段簡單敘述了案例,從正反兩個方面表達了觀點。首先是動物保護主義者認識到了人類的錯誤,并通過自己的方式進行彌補或尋找內(nèi)心的安寧;另一方面則是所謂的“專家學者”,從利益的角度捏造事實試圖遮掩卑劣的行徑。運用正反案例對比能讓人產(chǎn)生更加深刻的認知,為后續(xù)的議論鋪墊,在結尾處用“熊又不會說話,你怎么知道它疼不疼”這種類似潑婦罵街的語言進行反諷,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在第三段中,作者主要應用了反向驗證的方法證偽“專家學者”的觀點,隨后圍繞自身立場展開論證與闡述。先結合實際與道德理論否定了“專家學者”的論點,隨后從道德與理論層面驗證自身觀點。這種驗證方式與之前的表達相映襯,以證偽的方式反向驗證自身的立場與觀點的正確性。隨后,再次提起案例,從自身角度出發(fā)對一些觀點進行全面反駁。
佳作展示
心 齋
楊絳先生離去時非常平靜從容,因為她經(jīng)歷了紅塵的顛沛流離后發(fā)現(xiàn),“人生最美妙的風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大道至簡,放下一切,超脫一切,便得釋然。莊子曾言:虛也者,心齋也。舍棄雜念,放下貪婪方為心齋,佛家常言的放下亦是同理。
從情感的牽絆,到榮辱的煩擾,我們始終在迷茫中徘徊不前。放不下則苦,放下則心安。說到放下,在文人中最放得下的應當是追求“一蓑煙雨任平生”而歷典八州的蘇軾了。
烏臺詩案并未將東坡居士擊敗于山崖之下,寂寞的心情反而洗凈了他心中的紅塵煩憂,讓他放下了心中的苦痛,“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蘇軾感悟到人生如夢,舉起酒杯與江月對飲,從容地從逆境中脫身,這份超脫世俗的釋然被余秋雨先生頻頻稱贊??撮_了,眼界自然不同,心境也會不同。
梭羅曾寫道:一個人放下的越多,就越富有。放下了凡俗中的爾虞我詐糾葛困擾,放下了將我們打擊得身心俱疲且又求而不得的酒色財氣。如果能放下這些,到一處無名之湖且聽蟬鳴,看蝶舞,品香茗,才會發(fā)現(xiàn)簡單才是最極致的人生追求。四隅四方,皆我為大。八大山人已然釋懷。反觀當下,名利權色貪心有余。巴爾扎克曾言:貪心好比一個死結,把人心裹得緊緊的,把理智堵得實實的。我們?yōu)楹螌⒆约豪ё?,甘愿在牢籠般的生活中茍且,不愿走出去看看,領略下自然萬物的逍遙與灑脫呢?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放下,入心齋,煮茶聞禪香,看鶯飛燕舞,聽流水潺潺。
點 評
文章結構清晰,論點鮮明。正面論證有著很強的條理性,引人深思。論據(jù)充實,論證充分,說服力強。
結 語
在寫議論文時,寫作思路是決定文章整體質量的基礎。在寫作前,應該明確中心論點,結合特定的表達內(nèi)容設計框架,進而展開論證。按照這樣的順序寫作,寫出來的文章有著極強的邏輯性和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