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川珊
(廣西國際商務職業(yè)技術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1)
跨文化交際(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指的是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而禮貌是人們維持交際的重要準則,是被社會成員廣泛使用且逐漸形成的固定規(guī)范和文明手段。中西方由于受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等的影響,會用不同的語言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禮貌行為,這種差異性對跨文化交際是否能有效進行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中英禮貌原則的語用差異,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出現(xiàn)語用失誤,從而使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
美國語言學家PaulGrice提出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認為,交際雙方為了使雙方話語能互相理解、互相配合會共同遵守一些原則,以便達到互相理解的目的。即在交談中交際者所說的話都符合該交談的目的。在此基礎上,一些學者如Lakoff、Leech等提出了與該合作原則互補的禮貌原則,其中英國學者Leech的禮貌原則影響較大。其出版的《語用學原則》(Principles of Pragmatics)一書中,將禮貌原則劃分為六大準則:(1)得體準則(Tact Maxim),少表達利己的觀點,多表達有利于他人的觀點;(2)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少表達使自己受益的觀點,多表達使他人受惠的觀點;(3)贊譽準則(Approbation Maxim):少表達貶損他人的觀點,多表達贊揚他人的觀點;(4)謙遜準則(Modesty Maxim):少表達自我吹捧的觀點,多表達肯定他人的觀點;(5)一致準則(Agreement Maxim),少表達與他人發(fā)生分歧的觀點,多表達與他人一致的觀點。(6)同情準則(Sympathy Maxim):少表達與他人在感情上對立的觀點,多表達對他人同情的觀點;利奇認為人們在進行交際活動過程中應遵守這些禮貌準則,說話者應盡量給他人帶來方便和尊重,并減少與他人的沖突和分歧,以便達到交際的目的。
有學者認為,語用學的學科地位在20世紀70年代在國際上才得到了認可,因此作為語用學研究對象范圍之內的禮貌原則在中國引起關注的時間并不長。我國對禮貌原則研究較有代表性的是顧曰國教授在1992年結合漢語文化的特點在《禮貌、語用與文化》一書中提出的五項禮貌原則:(1)貶己尊人準則,指謂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事物要“貶”,要“謙”,指聽者或與聽者有關的事物時要“抬”,要“尊”。(2)稱呼準則,即用合適的稱呼語主動和對方打招呼,稱呼語代表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社會關系,稱呼語的改變意味著人物關系的改變。(3)文雅準則,即多用雅言、婉言,禁用穢語少用直言,這代表著一個人的教養(yǎng)和層次。(4)求同準則,指說者和聽者在交流過程中對諸多方面的事情力求一致,盡量滿足對方的要求和期望,當不得不提出不同意見時,也要先肯定對方的看法再委婉提出。(5)德、言、行準則,指在行為動機上,盡量減少他人需要付出的代價,盡量增大對他人的利處,言辭上要盡量夸大他人給自己的益處,縮小自己付出的代價。
中西方禮貌原則在贊揚、得體、謙遜等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如利奇的謙遜準則和顧曰國的貶己尊人準則都認為在交際過程中應從對方的角度出發(fā),多表達肯定他人使他人受用的觀點,盡量少表達不禮貌或貶低他人的觀點。除此之外,利奇的慷慨準則和顧曰國的德、言、行準則也有相似之處,這兩個準則都認為在交際過程中應多使對方受益。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的不同,在禮貌原則方面也存在著差異性。如中國人在聽到別人的贊揚時,往往會保持十分謙遜的態(tài)度,習慣用否定自己的語言和態(tài)度回應他人的贊美,而西方人雖然態(tài)度謙遜,但會欣然接受他人對自己對肯定和贊美并表示感謝。而在表達上,中國人習慣用迂回婉轉的方式漸漸進入主題,而西方人更喜歡直接的開門見山的進入主題,有時中國人的熱情周到往往會讓西方人覺得侵犯隱私,而西方人的禮貌謙遜有時會讓我們誤認為是態(tài)度冷漠。由此可見,中西文化中的禮貌原則既相互兼容又相互抵觸,而這些差異性往往會成為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
根據中西方禮貌原則,結合日??缥幕浑H中的常見問題,以下將從稱謂用語、問候用語及稱贊用語三個方面對比中西禮貌原則的語用差異。
中國作為禮儀之邦,在社交稱謂用語中一般會遵循“上下有別,長幼有序”的原則,而西方人更看重個人的權利,追求“人人平等”原則,賈玉新認為,英語國家受西方社會關系、個體本位的影響,人們崇尚的對等式稱呼表現(xiàn)出平等文化的取向,是一種平等式社會關系的標志。因此在稱呼習慣上中西方大不相同。中國人對非親近關系的人的稱呼,一般會采用姓氏加對方職務的方式,如陳書記、王經理、李老師等;而這種情況下,西方國家大多不會將姓氏和職務放在一起,對于不熟悉或者比自己年長的人,英語中通常會用“Mr.”“Ms.”“Miss”加姓或姓名連用,用“Sir”“Madam”等稱呼自己的上司以示尊重,而用頭銜稱呼的較為有限。在日常用語中,中國人對較為年長的老者通常會稱呼為“老大爺”“老奶奶”“老伯”等等,這里的老并無任何不尊重或者貶低的意思,反而是一種比較親切的稱呼;而在西方文化中,人們理解的“老”通常與年齡、能力等掛鉤,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他們會用advanced in age、golden years、the aged等委婉語代替“老”的稱呼。
問候用語是人際交往的開端,恰當得體的問候是交際順利的前提。按照中國人的交往習慣,見面寒暄常常會以“你吃飯了嗎?”“你上哪去?”等開頭,雖然是疑問句,聽著像是詢問他人事情,但是實際上只是打招呼的問候語,對他人表示友好和關心,并無他意。但在西方,如果用同樣但方式進行問候,去哪里和吃了嗎會被認為是一種打聽他人隱私的不禮貌的行為,甚至還會讓人產生你是否在邀請我一起吃飯的疑惑。在英語國家,人們日常碰面通常使用“Hi”“Hello”等中性問候語,或者談論如天氣等無關個人隱私的話題,個人收入、婚姻狀況、年齡等是他們所不愿提及的。
“謙受益,滿招損”是中國人執(zhí)信的名言,上文中提到的顧曰國教授的貶己尊人準則便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要求人們在交際過程中盡量減少對自己的表揚,貶低自己突出別人。西方人則認為,大方接受他人的表揚和贊美是一種禮貌,肯定他人的肯定可以避免交際中的尷尬場面,這與中國人在接收到贊美時習慣先否定自己的做法大不相同。如,當別人夸贊衣服漂亮時,中國人一般會回應“哪里哪里”“一般一般,很便宜的”“過獎了,哪有您的漂亮”等話語,當外國人聽到這樣的答復會認為你在否定她的審美,過于謙虛會被人認為是虛偽,這時雙方的交際往往很難再繼續(xù)下去。而西方人受到這樣的贊美時,他們會表現(xiàn)得很高興且會坦然接受,并回應一句感謝的話語,他們認為人應該有自信,肯定他人是交往順利進行的原則。
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制約,人們對禮貌原則的理解不同,表達禮貌的語言系統(tǒng)由于文化的障礙會造成誤解,形成語用差異,我認為主要因為以下幾點: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造成對禮貌的評判標準不同,中國歷史上有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和中央集權式的國家政權統(tǒng)治,在當時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制度和群體意識。在《論語》中便有“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而在西方人眼中,他們認為人生來平等,更加注重個體存在和個人價值,這與歐洲社會16世紀推行的“文藝復興”和當時興起的“人文主義”思潮有關。
由于中西方的歷史、文化、價值觀的不同,各自的思維模式也不大相同。中國人遵循中庸之道,說話辦事喜歡采用溫婉含蓄的方式,以避免發(fā)生沖突。這種曲線思維模式下,中國人的表達習慣往往是對一些敏感問題不直接表達,聽話者要花心思去研究說話者的言下之意,這對于直線型思維模式的西方人來說是個難題,他們在語言表達中講求直接、坦率、有效,更強調語言內容的特征而非方式。
通過上述的對比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由于中西方文化根源、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的差異,大家對禮貌的標準理解各不相同,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原則也大相徑庭。在一種文化中被人們當做稀松平常理所當然的事,在另一種文化中卻被認為是有違倫理的不禮貌行為。禮貌原則是人類基于有效交流而制定出的對交流活動具有指導性的規(guī)范,是滿足不同文化間進行有效交流的方法。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交往的日漸頻繁,中西方的“禮貌原則”的差異性也在不斷縮小和變化,因此,在跨文化交際時,我們要主動去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價值觀體系、生活習俗等,并尊重、遵循對方的禮貌原則,如此,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盡可能地避免沖突和尷尬,使雙方進行有效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