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華
摘要:“雙減”政策的到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既可以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也能緩解教師教學壓力。效率的提升需要從多方面著手:在逐步培養(yǎng)起班級“學困生”對英語學習興趣的基礎上,一方面提升教學層次感,盡可能減少學生學習阻礙,另一方面則優(yōu)化教學內容,豐富教學素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記憶知識點,爭取在當堂課消化鞏固,減輕課后的學習負擔,讓學生一步一腳印地提升英語綜合能力。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堂;“雙減”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雖然教學改革工作始終將減負作為改革方向,教材編寫者多次優(yōu)化教材內容,教師反復調整課堂授課模式,但仍會聽到學生抱怨課后作業(yè)多、課堂聽不懂、英語學習難度太大等,可見我國的教育減負工作并沒有完全落實到位。許多地區(qū)的初中英語教學存在著課堂灌輸量大,學生參與感不強,課后作業(yè)題量大、難度高,學生疲于應付作業(yè)等,這是個不爭的事實。分析以上現象背后的原因在于課堂效率低,許多應該在課堂上消化吸收的知識被延伸至課下,導致學生雖然耗費了大量時間在學習和作業(yè)上,但英語成績卻始終無法提高,由此可見減負的關鍵在于提高教學效率,這也正是本次課題研究的意義所在。
一、教學減負與提升教學效率的關系
教學減負與提升教學效率兩者成反比,師生教學壓力越小,也就意味著課堂的教學效率越高,因此從“治標先治本”的角度來看,提升初中英語教學的效率才是有效實現教學“雙減”的關鍵所在。在實踐中,許多教師會進入這樣的誤區(qū):認為只要備課足夠充分,內容面面俱到,讓學生在課堂中能聽到教師講更多知識,即使自己會有些疲憊和壓力,但學生確是減負的。其實不然,學習量雖大但學生未必能吸收,教師凡事都親力親為但未必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反而是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因此減負先增效,仍需從提高教學效率來尋找英語教學“雙減”的突破口。
二、初中英語課堂教學進行“雙減”教學策略
(一)培養(yǎng)學生英語興趣,緩解學生心理負擔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與許多英語“學困生”交談后發(fā)現,因為他們對英語興趣度低,甚至有些學生害怕學習英語,導致了這部分學生在課堂表現不積極,覺得學習英語難度大、壓力重。為緩解學生的心理焦慮和壓力,教師應將興趣培養(yǎng)貫穿于課堂始終,并作為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之一。以寫作訓練為例,常見的訓練方法是教師先為學生分析寫作主題、寫作框架、羅列可能用到的詞語詞匯,學生完成兩輪寫作,一輪是學生自己寫作,二輪是學生根據教師意見修改。這種訓練模式對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十分有效,但一些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領悟性比較差,不容易跟上節(jié)奏,二輪修改訓練對其來說意義不大,相反自信心還會受到打擊。為改變這部分學生的心態(tài),教師可以適當調整訓練的方式和步驟,讓基礎薄弱的學生有更多參與感,培養(yǎng)他們的英語自信和興趣。
(二)細分不同教學任務,逐步深入英語教學
滿堂灌和缺乏層次性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一時半會難以接受所有知識點,甚至會出現知識點溢出的現象,這也是許多學生的壓力源所在。教師在授課時候應細化不同階段的教學任務,根據學生每階段任務完成情況評估是否可以進入下一階段學習,或者是否需要調整下一階段的教學任務,這種教學模式在調整閱讀理解教學中表現尤為重要,可以通過兩位教師的教學對比看出。同樣是八年級上冊Unit3Topic1SectionC的閱讀理解訓練,這篇課文生詞比較多,篇幅比較長,對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難度比較大,我將教學步驟分為:
(一)學習并掌握生字詞,以“表演猜”的方式記憶背誦;
(二)布置不同階段教學任務,主張學生自主閱讀:
①快速閱讀階段:該階段組織學生迅速閱讀全文內容,并且完成書本1b的練習題:What'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②入閱讀階段:仔細閱讀課文每個段落,有順序地完成下面內容。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候可以求助同桌,也可以求助教師。教師只會給出引導,并不會直接告知答案。
{1}What's the meaning of making scrapbook in the past?
{2}Fill in the blanks
{3}Put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 the right orders、
(三)教師出示思維導圖,學生完成導圖內容
這樣的教學更有層次感,讓學生由淺入深地完成這些任務,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有個緩沖的平臺,可以一步一腳印地學習新知識,減輕他們的學習負擔。事實上,在深入閱讀的第于階段訓練的時候已經有部分基礎薄弱的學生感受到了難度,我還加入了小組討論和提問環(huán)節(jié),及時地解決了這部分學生的難題,使他們得以順利閱讀下去。
(四)增加生活化的素材,降低英語理解難度
理解困難既是學生英語學習壓力所在,也是課堂效率遲遲無法提升的原因所在。從仁愛英語教材編寫內容來看,編者在有意識地將英語和生活相聯系,所列舉的案例、閱讀材料也多是生活中可以見到的事物,為教師教學提供了許多素材。事實證明,當英語和生活結合起來,學生利用英語的次數多了,在日常生活中能主動想到使用英語了,自然他們學習英語的難度也會下降。從實踐教學來看,教師對生活化英語教學的認知經常會出現兩個誤區(qū):一是認為“生活化”教學只存在于某個特定課堂中,只有當教材內容中有生活化元素或者參加教學比賽時候才會有意識地選擇生活素材,平時教學中則對“生活化”教學關注比較少,多以應試教學為主;二是教學存在“假生活化”的現象,許多教學方式被冠以“生活化”之名,其實并未真正實現“生活化”教學。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Unit4Topic2的時候,我設置了一個導入問題:In our world,what's the biggest sound you have heard?我希望得到的答案是earthquake,但事實上同學們給出了thunder,tiger等答案,就是沒有給出earthquake答案,原因在于地震離學生生活很遠,而且地震給學生最直觀的感受也并不是聲音很大,因此這種生活化教學設計是不貼切的。由此可見,“生活化”元素并不是一個說法,而是應付諸于實踐中。在備課環(huán)節(jié),我就可以圍繞下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挖掘教學素材,例如導入環(huán)節(jié)是否能找到生活中視頻資料、圖片資料,如何設計問題才能引導學生聯想到現實生活,如何訓練才能讓學生有意識地將課堂所學運用到生活之中,從以上多個角度出發(fā)謀篇布局,才能讓“生活化”色彩滲透到課堂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中。因此,將生活中的常識與課文內容緊密結合在一起,學生在學習時候對課文單詞理解也比較深刻,課堂效率大大提升。
結束語
總而言之,學生學習難度大,成績遲遲無法提升會給教師的教學帶來壓力。在高壓力之下教師會加大授課頻率、授課量,而這些都會給學生帶來學習障礙,進一步增大了學生的負擔,最終形成了英語教學的惡性循環(huán)。突破這種現象的有效途徑則是提升教學的效率,從改變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目標著手,增加對班級英語“學困生”的關注度,逐漸縮小班級內部差距,才是為學生“雙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成繼宗.“雙減”政策下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研究[J].新課程,2021(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