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敏
蘇軾是中國人熟知的大文豪,也是一個接地氣的吃貨。他自己寫過一篇文章——《老饕賦》,“饕”者,饕餮也,傳說中貪吃的神獸。
東坡肉、東坡魚、東坡酒……民間菜肴被冠以東坡之名的多達百種,其中自然是以東坡肉聞名遐邇,老少皆宜。說起東坡肉的產(chǎn)生,不得不提蘇軾人生中一段挫折。
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蘇軾身陷“烏臺詩案”。
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蘇軾早就遭到變法派的敲敲打打,不得不自請外放,黯然離京。但,他的德望與政聲讓變法派難以自安,種種明槍暗箭并不因此偃旗息鼓。蘇軾為人正直且為官清廉,沒有把柄可抓,但他情性放縱,愛發(fā)牢騷,一些詩文作品成為政敵的突破口。
早在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到杭州拜訪蘇軾,就以切磋琢磨的名義索要近作一冊,蘇軾自然不疑有他。結(jié)果沈括將這些詩作為蘇軾攻擊新法、譏訕朝廷的罪證,呈至神宗御前。為了闡明蘇軾的“險惡用心”,沈括十分敬業(yè)地給每首詩附上了詳細的箋注。
但,彼時的神宗出于種種考慮,沒有對蘇軾發(fā)難。元豐二年,變法派“三小鬼”——李定、舒亶、何正臣——重拾沈括故智,再次向蘇軾發(fā)難。這一次,蘇軾終于在劫難逃,從湖州知州任上轟然“落馬”,命懸一線。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
只要朝廷下定決心收拾異己,總能找到理由。所幸,北宋沒有屠殺士大夫的先例,加之營救者甚眾,蘇軾終逃得一命。他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成為罪臣一個。
蘇軾才子風習,俸祿向來都是“月光”。貶謫黃州之后,他不再享有正常薪俸,生活頓時陷入困窘。痛自節(jié)儉之后,每個月初,他提前取出四千五百錢,分為30份,掛在頭頂?shù)姆苛荷?,每日清晨用叉子叉下來一份,然后把叉子藏起來?/p>
在朋友的幫助下,他還于黃州東門外的小山坡上申請到50多畝廢棄營地,開始躬耕生涯,自號“東坡居士”。
從地方大員變成“農(nóng)民伯伯”,蘇軾的伙食自然無法再比從前,消費被迫降級。在中國古代,牛羊肉的地位長期高于豬肉,官宦人家對豬肉本“無感”,但今時不同往日,蘇軾憑“吃貨的自我修養(yǎng)”,精心培育著自己對豬肉的愛好。
蘇軾曾寫過這么幾句詩: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嘴上說著“可使食無肉”,身體誠實得很——蘇軾無肉不歡。后來他被貶惠州時,羊肉“高不可攀”,他又費盡心機吃上一點原屬狗食的羊脊骨。對于“平易近人”的豬肉,他不但大吃特吃,甚至還用詼諧筆墨為豬肉作頌: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古代豬肉“價賤如泥土”,對官宦人家的身份是種褻瀆,所以“貴人不肯吃”。而蘇軾不但吃得津津有味,甚至對于豬肉的烹飪方法也親力親為,駕輕就熟。
很多人認為,《豬肉頌》所描述的情景,便是名菜“東坡肉”的烹飪之法。不過麻煩的是,正如很多名人故居會遭到多地爭搶,“東坡肉”到底誕生于何處,也是眾說紛紜。其中,黃州、杭州、眉州、徐州都是強有力的競爭者。
這其中,黃州自然是“根正苗紅”,不僅“東坡”就在黃州城外,還有《豬肉頌》的加持佐證。而杭州的故事則似乎更加“完美”。據(jù)說,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蘇軾主政杭州,深受百姓愛戴。一日,100多名父老鄉(xiāng)親齊聚州府衙門,請求蘇軾出面,帶領(lǐng)大家治理西湖。蘇軾曾把西湖比作杭州的眉目,杭州的眼角眉梢有沒有飽含風情,就看西湖的水光山色是否明媚如初。不僅如此,杭州地區(qū)的農(nóng)田灌溉、居民飲水等等,也都仰仗西湖。當時西湖“堙塞幾半,水面日減,茭葑(茭白等水草)日滋”,很多人擔心,再過20年西湖就要從杭州地圖上徹底消失。
事不宜遲,一場浩大的工程在蘇軾的主持下拉開帷幕。蘇軾勞心勞力,就差沒把辦公室和臥室搬到湖心。許多百姓感念不已,抬豬擔酒,不許蘇軾不收。恰好蘇軾也想讓大家改善伙食,就把自己當初在黃州烹制豬肉的方法推而廣之,讓人把豬肉切成方塊,煮熟了扛到工地上分發(fā)下去。好巧不巧,蘇軾在給家人交代這項工作時說了一句話——“連酒一起送”,被家人不小心理解成“連酒一起燒”,結(jié)果酒肉合體之后味道更加鮮美了?!皷|坡肉”的制作方法從此不脛而走。
這個故事產(chǎn)生、完善于什么年代已經(jīng)很難考證,但有一點需要指出:“東坡肉”這個學名,并不見于任何宋代文獻,而是遲至明代才問世。明沈德符撰《萬歷野獲編》曰:“肉之大胾(音同自,切成大塊的肉)不割者,名東坡肉”。
一言以蔽之:東坡肉是蘇軾人生態(tài)度、吃貨修養(yǎng)與烹飪才能交相融合的產(chǎn)物,其中蘊含了不同時代的老百姓的智慧。人們對東坡肉的鐘愛,一方面是為了大快朵頤,另一方面,則是一種文化追星行為,一種穿越時空的價值認同。
一個文人給后人留下的遺產(chǎn),從來不止于他苦心孤詣創(chuàng)作出的錦繡華章。他的人生態(tài)度、處世風格、審美情趣,都會對華夏大地和炎黃子孫產(chǎn)生方方面面的影響。我們游山玩水時看到的名園勝景,觥籌交錯時難忘的美味菜肴,思考問題時調(diào)動的精神資源,其中可能都有某個文人留下的印跡。
對一個文人的審美接受,也存在著多重方式。如果你已經(jīng)讀了太多的“也無風雨也無晴”和“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早晨起來,中午休息,晚上睡前,試試打兩碗東坡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