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從丁文江先生編撰《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開始,學界整理編撰了很多種年譜,譜主也由現(xiàn)當代人物延伸到古代文人和政治人物。以我們有限的觀察,近年來,每年至少出版十幾種年譜,可以說出現(xiàn)了年譜編撰熱的學術現(xiàn)象。在這種為歷史人物編撰年譜的學術氛圍中,我們雜志組織策劃當代學人為自己編撰年譜。四年來,近五十位當代學人親自參與編撰了自己的年譜,這些年譜真實呈現(xiàn)了學人們的學術史和學術成就,是難得的第一手材料。由于大多數(shù)當代學者的學術生命還在進行中,因此這樣的年譜還是一個未完成狀態(tài),這些學者在晚年的學術生涯中,可能還會有成長、轉型甚至大突破,他們的未來仍然可期。
本期傅剛老師的學術年譜,首先讓我們編者眼前一亮,這也是我們期待的一種效果。之前,我們在手記中就表達過,希望從年譜中看到學者的成長歷程,傅剛老師的年譜讓我們也讓讀者看到了。他以學術文章和學術著作為線,串聯(lián)起其學術歷程;在重要的文章和著作下面,他介紹了作品的緣起、主要內容、學術地位等信息,這樣就把他幾十年來的研究和寫作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而這樣的形式,對學術入門者來說,也有方法論的價值。
今年,我們推出了兩個???,分別是由青年學人周明全主持的“第七代批評家訪談系列”和由北大邵燕君主持的網(wǎng)絡作家訪談欄目“封神者說”。這兩個專欄的訪談對象都是當代活躍的青年批評家和網(wǎng)絡作家,他們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批評和寫作風格,但還在成長中,并不能為他們“蓋棺定論”,因此兩位主持人的訪談,也是以被訪對象的“成長”為線索,與被訪者談論他們迄今為止的成長經(jīng)歷、寫作與研究經(jīng)驗。于是,在訪談中,我們看到的青年學人和網(wǎng)絡作家,不是功成名就的權威,而是繼續(xù)成長,未來可期。
今年,我們還增加了一個小欄目——新經(jīng)典,主要是評薦人文學界新出版的文史類著作。在我們的設想中,這些被評薦的新著,在近年來的同類型著作中應該具有鮮明的特色;這些著作不論是寫作風格,還是研究主題,都能讓學界和讀者感到“眼前一亮”“好久未見”。在具備這些條件的基礎上,它們才有可能成為經(jīng)典,或者至少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值得閱讀和參考的人文類著作,而不是一出版就很少有人翻開的著作,這樣的著作,也可把它們稱為“成長中的經(jīng)典”,它們的未來同樣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