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碧燕
【摘要】課堂教學是多維度的互動過程。筆者在“愛種子”教學模式改革中主要從關注師生互動,落實閱讀方法的習得探究;關注生生互動,落實個性化閱讀的探究;關注信息互動,落實閱讀資源包的探究;關注情感互動,落實閱讀共情的探究四方面提升活動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互動;探究
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多形式,多維度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互動過程。鐘啟泉指出課堂互動的內涵,就是調動參與課堂教學過程的各個要素,圍繞教育具體的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彼此之間所形成的良性交互過程。他認為課堂互動是一個整體性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
“愛種子”教學模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小組建設等手段來優(yōu)化解決問題,與探究學習有異曲同工之妙。所謂探究學習即從學科領域或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景,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fā)現(xiàn)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收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tài)度的發(fā)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的學習方式和過程中。筆者就結合自己在語文閱讀活動的“互動探究課堂”實例緊扣關注師生互動,落實閱讀方法的習得探究;關注生生互動,落實個性化閱讀的探究;關注信息互動,落實閱讀資源包的探究;關注情感互動,落實閱讀共情的探究四個策略展開研究。
一、關注師生互動,落實閱讀方法的習得探究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教師從某種角度上看,不再是知識的占有者和權威者,而是和學生一樣是學習者,擔任著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合作者的角色,其作用就是為調動學生積極的、主動的、探究的學習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自主寬松有序的環(huán)境下學習,從而獲得全方面的發(fā)展。課堂教學時,教師做好充分的準備,根據實際情況提供具體的學習情境等操作性較強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學會整合各學科知識,聯(lián)系生活經驗,以合作的精神引領學生多形式合作互動,解決出現(xiàn)的閱讀問題,最后形成方法。
如筆者觀課四年級《盤古開天地》一課時,教師緊扣“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這一目標指導學生進行互動探究活動。先引導學生從題目感知“誰干什么”,然后借助四幅插圖理清課文脈絡,緊接著圖文結合幫助學生“用一句話或一個詞來說說故事的起因”,明確抓關鍵詞提煉段意的方法,馬上讓孩子們嘗試提煉“經過”“結果”的關鍵詞;最后讓孩子們“用上黑板上的幾個關鍵詞語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最后明確這種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就是“要素串聯(lián)法”。因為師生互動的恰當時機,孩子們既概括了段意、課文主要內容,還明白了什么是要素串聯(lián)法。
師:請大家自由朗讀,想一想:能不能用一句話或一個詞來概括它的起因呢?
生:我找到了“混沌”這個詞。
生:我從課文中找到了“宇宙混沌”。
生:我從“天和地不能分開,宇宙一片混沌”想到了“天地混沌?!?/p>
師:哪個詞語更好些呢?
生:我覺得“天地混沌”更準確。
師:為什么?
生:我想“天地”和“宇宙”會有些區(qū)別吧?
生:我覺得“天地”容易理解一些?“宇宙”有些摸不著邊。
師:是??!同樣的意思,口語和書面的表達也會給大家不一樣的感覺,所以我們在表達時在不影響原文意思的基礎下可以做適當的調整。
……
師:同學們真聰明,這么快就懂得結合圖畫和文段提煉關鍵詞并寫下來,那你可以用上黑板上的幾個詞語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嗎?
(課件出示):
很久很久以前,_______?,盤古______ ,最后______ 。
生:很久很久以前,天地混沌,盤古把天地分開,天地成形,創(chuàng)造世界。
生:很久很久以前,天地混沌,盤古把天地分開,努力使天地成形,自己卻化身萬物,創(chuàng)造世界。
生:很久很久以前,天地混沌,盤古把天地分開,努力撐住使天地成形,可是自己卻化身萬物,盤古創(chuàng)造了美麗的世界。
師:同學們真棒!都能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串聯(lián)起來說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這種根據主要內容的方法就是“要素串聯(lián)法”,今后我們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來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的。
教師秉承“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師生之間的互動,嘗試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學習,親歷與孩子在互動活動中相互鼓勵,幫助其激發(fā)對問題的探究意識,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增強交往能力及問題的解決能力,從而使教學活動生動有趣的展開,使學生的學習自主,探究高效地進行。
二、關注生生互動,落實個性化閱讀的探究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實施建議部分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zhèn)€人閱讀。再加上課改的深入推進,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要從單一的教師講授為主的集體授課形式,向以個別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為主的,多種教學組織形式的組合,實質上是交往方式問題,不論何種教學組織形式都要突出兩點。一是要盡可能的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時空,二是要盡可能的為學生提供表現(xiàn)的機會,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內都要發(fā)言,也要在全班進行匯報。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合作學習互動凸顯學習的交往性、互動性、分享性。如觀摩的課例《王戎不取道旁李》,執(zhí)教者為了讓孩子們全面認識王戎,學習完課文后進行閱讀拓展,學生在自由閱讀后小組一起圍繞“你認為這是一個怎樣的王戎”進行交流。同樣的問題,但是學生會在閱讀后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價值認知展開個性化閱讀的匯報。有的說:“這是一個小氣的王戎,我不喜歡他?!庇械恼f:“我喜歡年少的王戎,聰明友善;長大了是生活緊張嗎,對自己的嬸嬸都這么吝嗇?。≌媸窍氩坏桨?!”同組的孩子馬上補了一句:“我也是這樣覺得!”不同的結果,是學生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表現(xiàn),還是滿足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更是個性化閱讀的直接表現(xiàn),充分體現(xiàn)了個性化閱讀的魅力。
老師通過生生互動的訓練讓學生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進行合作,提供了孩子們交流和討論的機會,讓學生看到不同問題的側面,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進行反思和批判,從而建構起新的、更深層次的、帶有個性主觀色彩的閱讀理解。
三、關注信息互動,落實閱讀資源包的探究
當今社會已然是信息時代,只要信息工具使用得當,就能為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中年級的閱讀內容在廣度、深度都會有很大的變化,教師僅依靠文本和個人知識儲備進行教學,儼然是不夠的,這就使得我們在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時會傾向于借助信息手段,如指導學生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融入聲、光、色、電、影、圖等形式,形成全面、豐富的學習資源包,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對教學內容進行全面整合,最終達到最優(yōu)質的、最科學的教學效果。如四年級課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執(zhí)教老師在“閱讀與鑒賞”環(huán)節(jié)中以三個問題作牽引,引導孩子從搜集不同資料的角度探究解決問題:說出“中華不振”的含義,并說出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志向的原因。第一種是利用課文內容資源初步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第二種是利用課前收集的資料小組探究周恩來讀書志向的原因,第三種是結合課后習題《大江歌罷掉頭東》及其視頻體會振興中華之志。學生在此環(huán)節(jié)的探究過程中并沒有直接回答何謂“中華不振”、為何立志,而是借助課文、PPT、視頻、圖片等一系列的資料在賞析課文時直觀、巧妙地潛移默化了,為后面的“聯(lián)系實際,書寫我志向”做了鋪墊。學生也借助資料將自己的想法用語言表達清楚,使其他同學能夠理解自己的想法,自己也要理解其他同學的觀點,澄清一些態(tài)度及價值觀,提醒自己反思。
就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而言,資源包在課堂中的互動探究,增強了孩子在進行閱讀活動時強調了學習的問題性、過程性和開放性意識,降低閱讀難度,樹立閱讀信心,形成學習的內驅力,提升了閱讀質量和綜合素養(yǎng),體現(xiàn)了時代精神,有助于培養(yǎng)時代所需要的人的品質和素質。
四、關注情感互動,落實閱讀共鳴的探究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總體目標和內容部分指出:學生用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fā)展,發(fā)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與文學作品產生共鳴,圖中玩、玩中學、做中學、游中學、聽中學、思中學、合中學……讓身體更多的器官參與互動,從而獲得學習的樂趣與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如四年級的課外閱讀推薦課例《西游記》,執(zhí)教老師圍繞課后閱讀作業(yè)“制作人物名片”這一任務,讓孩子們產生情感互動作為整個閱讀活動的切入口,采用了欣賞故事節(jié)選《偷吃人參果》、制定閱讀計劃等教學策略,讓孩子們透過直觀形象的圖畫和生動有趣的語言走進文本,一邊讀一邊思考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的人物特點,想想可以有哪些詞語能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并就自己喜歡的其中一個故事說出“我最喜歡? ? ? ,因為? ? ? ”展開互動。果不其然,很多孩子結合原有生活經驗呈現(xiàn)了讓人出乎意料的回答。有的孩子在匯報時就說到:“我最喜歡沙僧,因為他很老實,跟我一樣!”有的說:“我喜歡孫悟空,他本領高強,可惜就是性子急。”有的說:“我最喜歡豬八戒,它能帶給人歡樂!我也會唱歌給大家聽,給大家?guī)須g樂!”有一個孩子說:“他們是一個團隊的,各有特點,缺了一個也會不方便!”看,孩子們已經在閱讀活動中把自己與文本中人物的情感連成一線,并嘗試思考、學習與他人相處合作,感受合作學習所帶來的歡樂。最后,老師要求孩子們按照原定閱讀計劃“制作人物名片”,形成個人的《西游記名片集》,為孩子們在后面的分享課上能言之有物、觀之有物做了很好的鋪墊。由此可見,教師關注孩子們的情感互動,利于學生的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也利于人格好心理健康的成長。
總而言之,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善于關注并捕捉課堂教學的互動,創(chuàng)設機會讓學生們就問題做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與知識的活動探究,必然會產生情感共鳴,求得新的發(fā)現(xiàn),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提高閱讀綜合素養(yǎng),實現(xiàn)教學相長的美好愿景。
參考文獻:
[1]廣州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課堂教學優(yōu)化的原理與方法[M].廣東中山新華印刷廠,2000.
[2]鐘啟泉.“課堂互動”研究:意蘊與課題[J].教育研究,2010,31(10):73-80.
[3]鐘啟泉,崔允漷,張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陳旭遠.推進新課程新課程推進中的問題與案例分析[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小學課堂教學行動策略[M].中國人事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