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硯清?姜珊?曹卉
人物簡介
楊九俊,江蘇姜堰人,先后在中小學、大學任教。2002年任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江蘇教育學院副院長,兼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主任。2013年任江蘇省教育學會會長,2019年任江蘇省教育學會名譽會長。擔任蘇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主編、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科書分冊主編。研究成果曾先后獲教育部一、二等獎,省政府特等獎。獲評全國教材建設先進個人。
時間回溯至20世紀70年代。在姜堰一個鄉(xiāng)鎮(zhèn)的教師培訓會上,一位年輕小伙站在臺上,侃侃而談。臺下坐著的是全鄉(xiāng)的小學語文教師。誰能想到,前來參加培訓的大部分都是公辦教師,而這位在臺上傾囊相授的“專家”,卻是一位民辦教師。
這位民辦教師,出身寒門,學歷不高,卻不甘平庸,憑著驚人的毅力、自強不息的精神,從小學二年級的講臺,一路教至高中。因教學水平突出,受到賞識,受邀為全鄉(xiāng)小學語文教師授課。1977年,恢復高考的消息傳來,他一邊教課一邊復習。第二年,他參加了高考,如愿考上了揚州師范學院。畢業(yè)以后,他被分配至一所中等師范學校工作,徹底擺脫了民辦教師的身份,轉(zhuǎn)為公辦教師。
此后,通過不斷地閱讀、實踐、思考和寫作,他由普通教師成長為享譽省內(nèi)外的語文特級教師,由特級教師成長為中國基礎教育領域有一定影響力的專家。他始終以研究的方式行走在教育的征途上,書寫了一段教育傳奇。
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他對教育事業(yè)那種虔誠的情懷。他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全心全意地把自己奉獻給了教育事業(yè)。他就是江蘇省教育學會名譽會長——楊九俊先生。
50年來,他專注語文教育教學研究。他和丁帆教授共同主編的蘇教版國家課程標準高中語文教材在江蘇、浙江、山東、山西、安徽等地廣泛使用,學生使用人數(shù)超 3000 萬;他關切基礎教育發(fā)展,總是站在教育教學的最前沿,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fā)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2003 年,他主編的《建設新課程——從理解到行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總結出的理念、經(jīng)驗和策略,為正在課程改革中感到迷茫的教師指明了方向;他致力于傳播幸福教育的理念,喚起了一代教育人崇高的教育理想。從2014年開始,他先后出版了專著“幸福教育四部曲”——《幸福教育的樣子》《花開的聲音》《蓬勃生長歡樂頌》《行板如歌向未來》。在書中,他對幸福教育的功能、作用進行了深刻揭示,并且通過對一些名校、名師的深度研究,描繪出了“幸福教育的樣子”。
前不久,本刊記者在南京采訪了楊九俊先生,與他進行了一次有關讀書、治學與育人的對話。
做教師,是天性使然
《中小學班主任》:您當初為什么選擇教育這個行業(yè)?您是如何從一位普通教師成長為著作等身的教育專家的?您對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有哪些建議?
楊九?。簩ξ襾碚f,做教師就是一種天性。很多人的本職工作都有一種本能的東西在里面,好像天生就適合從事這個事業(yè),天性當中就想對學生好,對學生有感情。家長把孩子送到你這里來,你不能辜負他們的信任。記得做高中教師的時候,幾乎所有學生,我都去家訪過。當時一個鄉(xiāng),有好多村子,學生在不同的村,我都跑遍了。
回顧個人經(jīng)歷,我認為有五點比較重要。
一是熱愛學生。我對學生還是比較有感情的,這是一種發(fā)乎天性的東西。我總是想著要把課上到學生認可為止。對我來說,做教師談不上是什么崇高的理想,但是我本能地感到,既然捧著這個飯碗,就要把這碗飯吃得噴香。
二是認真地學習。當時沒有書讀,不知道什么叫體裁,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大概是知道的,但其他文章體式就不清楚了。我和另一位教師合訂了一份《光明日報》,合訂是因為當時一個月的工資只有24塊錢。我們把報紙攤在桌上,用手一拍,拍到哪篇就重點研究哪篇。整整一年,除了放假,我們兩個人經(jīng)常在一起研究報紙上的文章。當時就是如此這般地鍛煉、磨煉自己。
三是注重向一線老教師、向有水平的教師請教、學習。我當時在鄉(xiāng)下,要跑到泰州、姜堰找有水平的老師請教。我跟老師們都建立了很好的關系,他們對我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旧厦總€星期天,我都會去城里某個老師家拜訪,帶著鄉(xiāng)下的泥巴走到城里去。每次去我都要帶著具體的任務,特別是教師培訓,我請老師告訴我應該講些什么。我還記得這樣的場景:老師輔導我,師母則在廚房做飯給我們吃。我的一位老師叫楊祖瑄,是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yè)的,曾在中央文藝機關任職,水平很高,對我也很好。我和師母,還有他們的后代到現(xiàn)在都有聯(lián)系。泰州、姜堰比較有名的老師,楊老師都會帶我去拜訪他們,向他們學習。
四是把課努力上得像個樣子。大學畢業(yè)以后,我被分配到一所中等師范學校工作。如果第二天有課,我前一天晚上一定會把要上的課再看一下,保持一種自認為已經(jīng)把自己的才力都用盡了的狀態(tài)。后來我提的標準叫:通體透明,形神兼?zhèn)?。要往這個方向努力。我經(jīng)常講:作為教師,人生的高度是由一節(jié)一節(jié)優(yōu)質(zhì)的課墊就的,不是靠別的東西。
五是要有研究意識。我在大學里就注意培養(yǎng)自己的研究意識,在一些有分量的雜志上發(fā)表過一些文章。這種研究的生活方式后來一直保持著。做老師時,我把教學當研究,后來不做老師了,同樣把工作當研究來做,工作即研究,一直保持研究的狀態(tài)。當然,做研究是比較辛苦的。我在做老師的時候,有好些年都是夜里兩點以后睡覺的,據(jù)說是教師宿舍最后熄燈的。因為我們是農(nóng)家子弟,并非出身家學淵博的書香門第,那你只能自己辛苦一點。當然我不提倡這種生活方式,但是某些時候,用個狠勁,加加油,還是有必要的。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中小學班主任》:拜讀了您的著作,被您廣博的知識儲備所折服。在您的書中,文學、哲學、宗教、心理學等內(nèi)容信手拈來,并且都得到了靈活、恰當?shù)倪\用,可以看出您是一位非常熱愛讀書的人。您的《花開的聲音》這本書開篇就是“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您倡導老師要廣泛閱讀。有的老師說,教學已經(jīng)占據(jù)了很大一部分精力,要備課、寫教案、批改作業(yè)等等,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閱讀。有很多調(diào)查顯示,教師群體和其他行業(yè)人群相比,在閱讀上并沒有明顯的優(yōu)勢。您在閱讀方面,有哪些方法能推薦給老師?
楊九俊:我把讀書分成四類。第一類是“養(yǎng)以必讀”,“養(yǎng)”即“養(yǎng)吾浩然正氣”,養(yǎng)你的人格,養(yǎng)你的精神世界,你要成為一個人,成為一個大寫的人,那么你就一定要讀書,要讀經(jīng)典的東西。
第二類是“教以導讀”。你要教學,就必須讀書,不讀不可能教好。教師首先要把教的內(nèi)容讀好。我昨天在學校跟老師們討論,一位語文老師教的是《鳥的天堂》,他講完以后,我提了一個問題:孩子上過這節(jié)課以后有沒有知識盲點?很多語文課上得都比較單薄,為什么呢?因為很多內(nèi)在的東西,老師沒有讀懂。他們都看著我,我說我有四個問題問你們,第一個問題,鳥的天堂,天堂是什么?你必須要讓孩子們知道。天堂的第一個解釋是指宗教中的天國,你如果不說,孩子們不一定清楚。天堂的第二個解釋是指一種美好的境界。在這篇課文中,鳥的天堂指的是自然環(huán)境非常好的地方,在這里,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關系很和諧。還有一個解釋是指精神上很愉悅,你看那只畫眉,唱歌的時候很興奮。還有一個問題,巴金第一天去的時候一只鳥都沒看到,可是第二天卻看到了很多鳥,這是為什么?這和鳥的習性、特定的氣候、地理有關,你如果不解釋清楚,孩子們讀完以后會感到疑惑。第三個問題,作者說每一片葉子上都閃耀著生命的光澤,看到生命在舒展,這怎么理解?怎么讓孩子們理解?第四個問題,這篇課文的閱讀鏈接里有一段話,巴金自己說的,“因為我是從土里來的,也要回到地里去”。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如果你說不出來,你就要去研究,它實際上講的是生命與土地的關系,你需要把它弄明白了。小學教材里的唐詩《村居》有這么一句:“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詩句里的“楊柳”是一棵樹,還是兩棵樹?“楊柳”是什么樹?有很多老師說“楊柳”指的是楊樹和柳樹。為什么《村居》要寫楊柳?其實楊柳就是柳樹,“柳”與“留”諧音,它就成了故鄉(xiāng)情結的意象,所以《詩經(jīng)》里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讀書,教以導讀,你要教,你就要讀。讀還要從這篇文章讀開去,比如說教李白的詩,你能不能讀一本李白的詩集,讀一點李白詩歌的評論,也就是說,由這一篇要到一本、一個人、一類作品,然后還要讀回來。讀出去,還要讀回來,回到教材上的這篇作品,在這個基礎上思考我怎么教學生。這樣,教學才有厚度,要不然你的教學太單薄了,
第三類是“研以引讀”。你要開展教學研究,你就要研讀。我寫《語文教學藝術論》這本書時,把當時可以看到的優(yōu)秀教師發(fā)表的教例和關于教學的文章都看過了。放假的時候,我在閱覽室里堆了一地的報刊,因為我要分類,那時候沒有計算機,書籍的分類全靠人工。要開展研究,你一定要讀書。你首先要看一下,別人研究到了什么程度?別人的研究對你有什么啟發(fā)?別人的研究還有什么空白?你要在別人的基礎上去研究,要不然你研究了半天,人家已經(jīng)研究過了,有什么意思呢?你要學會利用這些公共產(chǎn)品,這些公共產(chǎn)品發(fā)表出來就是讓大家相互滋養(yǎng)、相互啟迪的。同樣,你自己要形成公共產(chǎn)品,你研究出來的東西要能讓別人受到啟迪。比如,我寫《幸福教育的樣子》等四本書,一方面是因為我對一些學校老師、校長的實踐很感興趣,我認為他們契合我心目中對幸福教育樣子的想象,另一方面,我要就他們實踐中的某一方面去讀文章,我總要找一組理論文章讀一下。有的學校課程好,有的學校教師隊伍抓得好,有的學校制度創(chuàng)新,有的學校教學好,有的學校師生關系特別好,無論是哪個點,我都要在這個點上深入研究下去,我要讀一組文章,要實現(xiàn)理論與現(xiàn)實的對話。我不是僅僅描述這些學校、教師,西方學術界有句話,叫“回到事物本身”,“回到事物本身”不是說回到事物自然狀態(tài)的本身,而是回到事物應該有的樣子。有的校長說:“楊院長,你比我們了解我們?!睘槭裁矗恳驗樗龅臅r候沒有思考這些問題,講不出所以然。但是我們通過研究以后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去看待問題,對你的研究對象起到了一個啟發(fā)、引導的作用。
第四類是“暇以伴讀”。讓閱讀陪伴你的閑暇時光,閑暇時隨手翻閱身邊的書籍,這個是大家都有過的
體驗。
閱讀有沒有效果,關鍵在于你有沒有在工作、生活中思考問題。如果你只是糊里糊涂地去做,讀書跟你的工作、生活沒有什么關系。但如果你在工作、生活中思考問題,然后你讀書的時候,就有可能會與作者有心靈相通的時刻。 你看詩人李白、杜甫,他們會寫到屈原、司馬遷等人,為什么呢?因為他們在前賢的詩文詞章中找到了一個“我”,找到了可以跟“我”對話的東西,所以他們才去寫。我們今天去讀,也是這樣。一定要思考問題,然后再去讀書,才有效果,才能實現(xiàn)對話。因為你是精神上有準備的人,不然就是糊里糊涂地讀。
文章不是無情物,師生俱是有情人
《中小學班主任》:新課改明確指出,學生的德育應滲透到各科學習中。先生長期扎根語文課堂,對語文學科有非常透徹的理解。您認為語文學科在德育方面有哪些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怎樣才能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
楊九?。捍蠹叶贾馈拔囊暂d道”,這里的“道”就是德性的東西。還有一句話是“文以喻道”,文章形象地表明作者的思想和觀點。于漪老師說過一句話:“文章不是無情物,師生俱是有情人?!崩蠋熀蛯W生都是有感情的人,所以你在上課的時候應該情感激蕩。這種學科的德育最好不要說教,一說教,學生就會反感。我在《語文教學藝術論》中有一篇文章就借助杜甫的《春夜喜雨》來描述語文學科德育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春風化雨?!昂糜曛獣r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碧焐系脑朴龅揭欢ǖ臋C緣才會變成雨。老師要通過備課把語文學科里德性的內(nèi)容“融化”開來,這就是春風化雨的過程。第二重境界:潤物無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苯痰臅r候要做到潤物無聲,不著痕跡。你一盆水澆下去,誰受得了。好的教育都是不著痕跡的。俄國美學和文藝批評家別林斯基講過一句話:“作品的思想性,就像水晶體里的光?!惫鉀Q定了藝術品的質(zhì)量,你能看到,感受到,但是你不能很具體地去描述,你說這塊是光,那塊是石頭,那就沒有意思了,它們是融合在一起的。第三重境界:花團錦簇?!皶钥醇t濕處,花重錦官城?!比绱恕昂糜辍毕乱灰?,萬物就都得到潤澤,發(fā)芽滋長起來了。在進行語文德育實踐時,也應有這種情不自禁的想象,你所教的內(nèi)容會在學生心靈深處綻開繁花,結出碩果。這其實也就是實現(xiàn)德育的三個步驟。
所有教育工作都是基于規(guī)則、源自心靈
《中小學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一個重要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是班主任。您于2007年在《中國教師報》發(fā)表文章《班主任,你的工作創(chuàng)新了嗎》,表達了自己對班主任工作的理解,重點闡釋班主任工作是一門藝術?,F(xiàn)在,十幾年過去了,您對班主任工作有哪些新的認識和理解?您為什么說班主任工作是一門藝術?
楊九俊:我認為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沒有多大的變化。班主任工作中最重要的還是師愛,愛是教育的靈魂。知識只是愛的池塘里的一勺水,關鍵是有愛和情懷。老師也好,班主任也好,如何評價他們做得怎么樣?美國學者薩喬萬尼從三個方面評價校長:校長之心,心是情懷;校長之腦,是你的思想;校長之手,是你的本領。校長也好,老師也好,班主任也好,都是這樣的。師者之心,要有愛,有大情懷;師者之腦,你要有你的思想;師者之手,你要有本領。教育的本質(zhì)、教育的規(guī)律都是一樣的,都不復雜,關鍵是我們要去做,你要有信念,要把這個東西當成一項神圣的事業(yè)。為什么說教育是一項神圣的事業(yè)?因為神圣帶有宗教意味,我從心底認為這是上蒼交給我的東西,要把它做好。有了這個信仰以后,還要持之以恒,堅定不移地去做。有的班主任,工作做得不太好,不是因為他不努力,是他只努力一陣子,然后就不努力了,所以關鍵還是要看他有沒有堅持做下去。另外,還要有本領,這方面你們雜志有很多討論,我就不贅述了。
為什么說班主任工作是一門藝術呢?因為所有的教育工作,包括班主任工作,都是基于規(guī)則、源自心靈。比如說,我們現(xiàn)在的教學都要以課程標準為導向,老師的教學叫基于標準、源自心靈,一方面是科學的,一方面是藝術的。規(guī)則、科學是共性的,情懷、心靈是個性的。什么叫藝術?藝術并不是說不遵守基本的規(guī)則, 藝術是有規(guī)則的自由。這里要講到梅蘭芳的一個故事。梅蘭芳先生曾經(jīng)在莫斯科表演京劇《洛神賦》,一位蘇聯(lián)老大媽連續(xù)看了九場,到第九個晚上表演結束后,她跑去后臺找梅先生,她說:“您每次的水袖都舞得出神入化,但我發(fā)現(xiàn)每次都不一樣,這是什么原因?”一旁蘇聯(lián)著名的喜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代梅先生說道:“大娘,梅先生的表演是有規(guī)則的自由?!敝v得多好!這是我在碎片化閱讀中讀到的,當時我心里正想著教學與藝術的事,讀到這句話時覺得太精彩了!梅先生已經(jīng)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他在舞水袖的時候哪里想到什么規(guī)則?但是規(guī)則已經(jīng)在其中了。班主任工作也是一樣的,一定是在遵守教育基本規(guī)律的基礎上,自己去創(chuàng)造。
“雙減”實際上是“減負增效”
《中小學班主任》:正在全國推行的“雙減”政策對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您認為班主任應該如何轉(zhuǎn)變思維方式、工作方式來應對新形勢下的挑戰(zhàn)?
楊九?。骸半p減”政策推行以后,客觀上,班主任的工作量肯定會增加,這個是毫無疑問的。在如何應對“雙減”政策方面,大家正在尋找一些有效的措施,有些措施還沒有完全成熟,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傮w上來說,“雙減”政策是有意義的。站在班主任、教師的角度,一定要樹立“學校是主陣地”的觀念。落實“雙減”政策,方方面面都要用勁,但學校是主陣地。依靠教育教學質(zhì)量的提升去解決問題,這是最好的應對方法。本來學生會多花一點時間在學習上的,如果質(zhì)量得不到提升,減了之后,質(zhì)量不就下去了嗎?“雙減”政策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育教學的質(zhì)量,實際上是“減負增效”。怎么把事情做得事半功倍?那你就要提高教育教學的質(zhì)量。
在我看來,“雙減”包含了四個關鍵詞。第一個關鍵詞是“治理”,治理教育亂象。第二個關鍵詞是“質(zhì)量”,治理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第三個關鍵詞是“綠色”,用什么手段去提升教育教學質(zhì)量?用綠色的方法,用有利于學生持續(xù)發(fā)展的方法。第四個關鍵詞是“創(chuàng)新”,班主任也好,老師也好,我們大家都要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創(chuàng)新,要找到一些好方法來把工作做好。
教育就應該是幸福的
《中小學班主任》:您很早之前就開始提倡幸福教育的理念,發(fā)表了多篇文章,并且先后編寫了《幸福教育的樣子》《花開的聲音》《蓬勃生長歡樂頌》《行板如歌向未來》四本書,描繪了幸福的學校、教師、學生的樣子。您為何如此關注和提倡幸福教育的理念?
楊九俊:因為它是教育的本質(zhì)追求。教育的目的在某種程度上沒有別的,就是要讓人追求幸福,就這么簡單。在實踐中、在教育的現(xiàn)場我們也發(fā)現(xiàn),有的老師、有的校長、有的學校已經(jīng)這樣做了,就是幸福教育的樣子。在這些學校的課堂上,學生自由、快樂、向上,這就是幸福教育的樣子。
教育就應該是幸福的,應該在幸福的生活中走向未來的幸福。
《中小學班主任》:您今天的一席話,讓我們受益匪淺。相信對老師們來說,也一定有很多幫助。非常感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