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汪曾祺在20世紀80年代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受戒》因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而自成一派,他的小說寫普通小人物的平凡生活,關注地方民俗生活,關心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不拘一格地嘗試小說敘述散文化、詩化的創(chuàng)作,《受戒》以其疏朗清淡的文風、自然性情的創(chuàng)作、曉暢有力的語言、滋潤人心的美育體現(xiàn)了汪曾祺的短篇小說觀。
關鍵詞:《受戒》 文風 性情 語言 美育
一、疏朗清淡的文風
(一)清新自然的民俗寫意畫
民俗是人類傳承文化中最貼近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它造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傳統(tǒng)和人文性格,民俗包含了物質生活民俗、社會生活民俗和精神生活民俗三大部分。民俗是生活文化,依靠耳濡目染和言傳身教在人際和代際相傳。汪曾祺是一位喜歡走喜歡看的作家,他關注生活和民眾,這也體現(xiàn)在《受戒》這部作品中。小說中用了近半的筆墨敘說民俗?!妒芙洹分械拟众w莊,三三兩兩分布著人家,莊中都是些曲曲折折的田埂,寥寥數(shù)筆勾勒出一個遠離都市塵囂安謐自然的村莊,明海由舅舅帶著去當和尚,經(jīng)過一個縣城,縣城的風貌如何,汪曾祺只用了寥寥幾個意象便將一個繁華市井勾描出來,而這幾個意象又是汪曾祺精心挑選能夠展現(xiàn)縣城風貌的事物,小磨香油、吹糖人、耍蛇,都是在詳細介紹村落、街市等社會組織民俗。小英子父母勤勞做著各種農(nóng)事活動,齊心協(xié)力將日子過得紅火,姐姐挑花繡花精心準備自己的嫁妝,這些都是在具體介紹生產(chǎn)民俗和婚姻禮俗。七月十五盂蘭會上和尚們放焰口、飛鐃、吹拉彈唱,這都是歲時節(jié)日民俗。和尚唱小調山歌,這又是在穿插介紹精神民俗。小說中還講述了許多生活民俗,小英子的吃蓮子、挖荸薺,這些多姿多彩的民俗敘述使整個小說富有濃厚的民俗色彩。
(二)散文化的小說敘述
小說是一種注重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和環(huán)境三要素的文體。《受戒》講述的是一對少男少女自由戀愛的愛情故事。與一般的愛情故事相比,汪曾祺的小說沒有十分曲折跌宕的故事情節(jié),沒有特別突出的人物形象,反而是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描寫成分頗多,儼然成為鄉(xiāng)間風俗畫的展示。小說近一半的內容多為鄉(xiāng)里人家、和尚寺廟的瑣碎事情,可謂是娓娓地講述地方上的風俗人情。在人物的表現(xiàn)上,小說也是散漫鋪展開來,讓生活在庵趙莊的人物逐一登臺,從明海家談到明海舅舅,接著敘述荸薺庵里的三位和尚,由和尚們談到與他們交好斗牌的販夫走卒,再寫小英子父母、姐姐,小說中構造了一幅生活在庵趙莊的民眾群像。小說遲遲沒有呈現(xiàn)出明朗的故事情節(jié),敘述上呈現(xiàn)出散文化的風格,一直到小英子接明?;丶?,在船上兩人閑聊時,小英子鼓起勇氣對明海說不要明海當沙彌尾,也不要明海當方丈,自己要給明海當老婆,最后兩人劃著小船進入蘆花蕩,故事到這里才明晰起來。汪曾祺的這種創(chuàng)作和其父親的藝術熏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他的父親是金石畫作樂器愛好者,是個“很有藝術氣質的人”,父親在繪畫上對汪曾祺藝術修養(yǎng)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不可小覷的。汪曾祺的小說在最后揭示出小說創(chuàng)作的主題,這就同繪畫一般,先是淡淡地勾勒幾筆,讓人捉摸不透,但最后全部完成時讓人恍然大悟。小說看似沒有中心人物,實則在文末將一切寫作用意揭曉,看似散漫的小說創(chuàng)作實則也是精心安排,最終使小說具有一種渾然天成的藝術效果。
二、自然性情的創(chuàng)作
(一)創(chuàng)作有感慨有性情
汪曾祺曾言一個人能否成為作家,跟少時所受的語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跟語文教員很有關系。汪曾祺少時的國文老師高先生很喜歡歸有光的文章,歸有光喜歡將日常生活瑣事寫入文中,文章總是寫得平易近人,給人以清新之感。歸有光的這一文風對汪曾祺的小說創(chuàng)作起到了重要的影響。汪曾祺出生于江蘇高郵水鄉(xiāng),雖然十九歲時就已經(jīng)離家出外求學,之后的幾十年又在昆明、上海、北京、張家口等地輾轉,但是故鄉(xiāng)的風土人情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終身的,汪曾祺在20世紀80年代創(chuàng)作的小說作品有一種落葉歸根、游子思鄉(xiāng)的味道,他晚年的諸多作品均流露出以家鄉(xiāng)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影子。《受戒》寫得有感情有性情,雖然小說是虛構的藝術,但汪曾祺的小說中始終有他少時記憶的影子。《受戒》中的庵趙莊以汪曾祺的家鄉(xiāng)為原型,他的家鄉(xiāng)多寺廟,少時汪曾祺經(jīng)常到寺廟去玩耍,有以和尚為職業(yè)的普通和尚,這些和尚做完法事,脫下袈裟會互道辛苦,這給了少年汪曾祺心靈的觸動——和尚也是講人情的。小英子青春活潑,家人勤快、整潔這些都是少時汪曾祺記憶中家鄉(xiāng)人物給自己留下的記憶,這些零零碎碎的記憶片段使得《受戒》的創(chuàng)作不至于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本是虛幻的小說呈現(xiàn)出散文化真實的敘述特色。這一點和汪曾祺是沈從文的弟子不無關聯(lián),沈從文在自己的自傳中回憶小時的自己總是喜歡逃學,用眼睛去看周圍的世界,對上學以外的一切事情都很好奇,并且將這一切都牢牢刻進腦海里,汪曾祺也是如此,他說:“從小喜歡到處走,東看看,西看看……也許是這種東看看西看看的習慣,使我后來成了一個作家?!?/p>
(二)敘述平易自然
《受戒》講述的是發(fā)生在水鄉(xiāng)的一對少男少女美好的愛情故事,小說中所敘述的主體是一群生活在庵趙莊的人們,講述的都是人間稀松平常而微小的生活情節(jié),構建的是一幅幅鄉(xiāng)間的風俗畫景??梢哉f汪曾祺的小說沒有宏大的歷史背景、沒有營造太多的生活沉重感,他的小說敘述的是發(fā)生在鄉(xiāng)村坊間的人情冷暖,關注的是平民百姓的人間煙火,文章始終以一種平常心審視人間生活,寫出了生活的常態(tài),充滿了人情味和生活味。他的小說與他的散文一樣,更多地關注身邊的人、物、事。小說是其散文創(chuàng)作的另一種特殊形式,他的散文寫民俗風物、人生人物、足跡旅行、美食佳肴等,這種對當下生活的關注使得他的散文與周作人的散文小品一致。這固然和每個作家的個性有關,但和每個作家的童年熏染也是密不可分的。汪曾祺出生在一個當?shù)乇容^富裕的士大夫家庭里,祖父白手起家置辦下兩千畝田地,家中經(jīng)營著藥房,祖父和父親都能為鄉(xiāng)人治眼疾,他的父親極具藝術修養(yǎng),對汪曾祺的藝術熏陶較深遠,汪曾祺雖然自幼喪母,但是祖父、繼母格外寵愛疼惜他,這樣的一位藝術家擁有一個相對幸福的童年,也由此培養(yǎng)了他樂觀豁達的情懷,即使在面臨生活的逆境時,他依然能夠用平和的心態(tài)去看待生活,和地方的群眾百姓處理好關系,贏得當?shù)孛癖姷臍g迎。到了20世紀80年代,文學藝術百花齊放,汪曾祺沉積的創(chuàng)作情懷最終噴薄而出,用自己平易自然的風格創(chuàng)作出行云流水的作品。
三、曉暢流動的“汪氏”語言
(一)語言的暗示性
汪曾祺在文學創(chuàng)作時秉持的語言觀是:“語言要能引起人們的聯(lián)想,可以讓人想見出許多東西。因此,不要把可以不寫的東西都寫出來,那樣讀者就沒有想象的空間了?!庇纱丝梢?,語言要簡潔,要給讀者留白?!妒芙洹分械恼Z言就具有這樣的文字力量。當明海受戒后,小英子劃船接明海回去,明海告訴她,寺里有意選他當沙彌尾,因為自己相貌好,為人又聰明,小英子直接向明海表白,不要他當和尚,自己要給明海當老婆,最后小船劃進蘆花蕩。小說的結尾以自然景物收尾,在蘆花結穗、蒲棒直立、水鳥驚起的畫面中,讓讀者想象故事的結尾。這里汪曾祺用富有水鄉(xiāng)特色的景物營造了一個極具浪漫情調的意境,在這里一對青年男女相互傾慕,私訂終身,他們驚起了水鳥,水鳥“撲魯魯”飛遠了,小說結尾言有盡而意無窮。
(二)語言的流動性
汪曾祺的小說語言初看樸素無華,但整體讀來,文氣順暢,頗有自己獨立的文風?!拔膶W語言也是這樣,句與句,要相互映帶,互相顧盼。一篇作品的語言有一個整體,是有內在聯(lián)系的?!薄妒芙洹氛髌范绦【罚Z言質樸,如同一位老者在跟讀者娓娓講述發(fā)生在故鄉(xiāng)的一些有趣的人、好玩的事,他的小說語言明白如話,但又淡而有味,講完一個人物和事情,接著繼續(xù)講述下一個故事,語句自然流暢,尤其好用短句,句法簡潔清楚。也正因為文章短句多,因此,汪曾祺的小說中雖然沒有特別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但不會給讀者過于絮絮叨叨、煩冗的感覺。故事情節(jié)雖然平淡,但敘述的語言節(jié)奏干脆利落,給讀者一種平心靜氣的閱讀感受。
(三)語言的地方性
汪曾祺語言的地方味比較明顯。高郵屬于江淮地區(qū),在小說中,汪曾祺經(jīng)常會使用一些江淮方言詞匯和方言句法結構,小說讀來就給人一種清新別致之感。小說在描寫小英子母女三人時寫道:“渾身上下,頭是頭,腳是腳。頭發(fā)滑滴滴的,衣服格掙掙的?!边@里的文學語言是簡潔有力的,按照方言說話習慣寫文章別有一番地方風味?!盎蔚巍敝概宇^發(fā)梳得順光水滑,“格掙掙”寫她們衣服穿戴整整齊齊,這樣的方言放進小說中,化俗為雅。小英子最喜歡挖荸薺,小說中寫她“赤了腳,在涼浸浸滑溜溜的泥里踩著”。這里的“涼浸浸”指泥土涼快,江淮方言中常用的詞語,明海解釋“掛褡”就是在廟里住,有齋就吃,小英子問“不把錢”,這里“不把錢”指“不用給錢嗎”?,F(xiàn)代漢語大詞典中幾乎沒有這種表述,它屬于江淮地區(qū)人們的方言口語,但汪曾祺能夠從生活中將方言詞匯寫進小說中,使得小說別具一格。
(四)語言的個性化
汪曾祺認為小說的語言要貼著人物寫,要能夠寫一人就像那個人的口吻,小說中小英子姐妹打趣的場面極具生活氣息,尤其體現(xiàn)在語言的生活化。“你一天到晚嘰嘰呱呱——”“像個喜鵲!”這里小英子的姐姐文靜穩(wěn)重的一面展現(xiàn)出來,同時借助姐姐之口將小英子活潑的一面寫出來。小英子送明海到城里受戒的第四天,隔著一條護城河,小英子看到了正在墻根散戒的明海,小英子的一段話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小英子隔著河流大聲呼喚明海,關心他的受戒情況,并且詢問明?;厝サ娜掌?,最后肯定地告訴明海自己來接他,這里的小英子活潑、熱情、大膽、果敢,而明海簡短的回答恰恰也反映了他憨厚樸實的個性。
四、滋潤人心的美育
(一)人物美
汪曾祺筆下的人物呈現(xiàn)了人性的美好。在《受戒》中,作者勾描了生活在庵趙莊的群像。這些人不論社會地位高低、職業(yè)貴賤,在汪曾祺筆下都是美好的。他們大多勤勞、樸實,有濃濃的人情味。小說中連寫偷雞賊時用的也是一種溫潤的文字:“常來的是一個收鴨毛的,一個打兔子兼偷雞的,都是正經(jīng)人?!薄巴惦u的……看準了一只老母雞,把銅蜻蜓一丟,雞婆子上去就是一口。這一桌,銅蜻蜓的硬簧繃開,雞嘴撐住了,叫不出來了。正在這雞十分納悶的時候,上去一把薅住?!泵髅魇切袕讲还饷骼诼?、以偷盜為生的盜賊,但是汪曾祺并沒有用辛辣的文字對其進行譏諷,只是客觀平實地敘述事實。在小說中,庵里的和尚與盜雞賊正常打交道,一起斗紙牌,明海跟這位正經(jīng)人要銅蜻蜓看看,對方也很樂意給。明海拿著銅蜻蜓到小英子家試驗這個銅蜻蜓,小英子的娘也只是罵了罵明海,反倒是小英子童心十足,非要拿著這個銅蜻蜓玩。小說中甚至用“真靈”這樣驚嘆的口吻寫了銅蜻蜓的厲害之處,而對盜雞賊的評判全都省略不寫,這個片段也只是以“傻了眼了”收尾,反而給讀者一個充足的想象空間。
(二)情感美
汪曾祺說:“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潤,讓人覺得生活是美好的……我沒有那么多失落感、孤獨感、荒謬感、絕望感?!币娢娜缫娙耍瑥耐粼鞯娜松庥鰜砜?,他是一個始終能夠在生活中尋覓到希望和快樂的人,即使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他也能夠活出生命的精彩。他戲言自己是“中國式的抒情人道主義者”。在《受戒》中,小說用清新自然的文字呈現(xiàn)了田園牧歌式的生活,這里的人淳樸自然,充滿性靈,沒有一絲人性的惡意和丑陋。這里的生活怡然自得,人們自給自足,鄰里和睦融洽。汪曾祺說:“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受戒》中小英子和明海自由戀愛,兩情相悅,他們的愛情沒有摻雜任何的世俗功利,挖荸薺的小英子總是故意用光腳踩明海的腳,當明??吹叫∮⒆釉谔锕∩狭粝碌囊淮_印,心里癢癢的,整個人的心都被搞亂了,呈現(xiàn)出男女愛情最美好的一面,仿佛沒有經(jīng)過世俗的侵染,他們的愛情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真心喜悅。
(三)生活美
《受戒》描寫了一個未經(jīng)大都市侵蝕的田園牧歌式的詩意生活,這里的人們生活和美。在小說中,汪曾祺將生活的艱辛不易、苦楚壓抑的一面都過濾了,小說中貧窮、饑餓等生活陰暗面幾乎都沒有刻意展現(xiàn)出來。從明海的出家來看,明海家中兄弟四人,父母均是以耕種為生的農(nóng)民,家中田產(chǎn)稀薄,只要兄弟三人就可以耕種,言外之意,家中養(yǎng)活明海有困難,所以家中也不養(yǎng)閑人。明海出家一方面可以解決吃飯問題,另一方面又可以攢錢,日后仍可以還俗娶妻生子。汪曾祺敘述當和尚也是本地的一個特色,將生活中的困苦都隱去了,而他更想呈現(xiàn)出生活的詩意和美。小英子家中父親是個“全把式”,為人聰明能干;小英子的母親是個聚寶盆,勤勞精神,夫妻兩人和和美美地生活,日子過得興旺。 兩個女兒一個活潑爛漫,一個懂事穩(wěn)重,家中總是充滿了生活的樂趣和幸福。這種生活美更是體現(xiàn)在每年七月十五的盂蘭會上,盂蘭會本是生者為祭祀祖先、超度眾生的一場法會,本是嚴肅莊重的,但是汪曾祺筆下的盂蘭會是熱鬧歡快的。汪曾祺始終用一種溫和的眼光看待生活,用平和的心態(tài)創(chuàng)作小說,他理想中的生活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種天人合一、怡然自得、瀟灑自然的生活是汪曾祺所羨慕和追求的,于是,在小說中便有了小英子一家庭院的精心描寫:“房檐下種著一棵石榴樹,一邊種著一棵梔子花,都齊房檐高了。夏天開了花,一紅一白,好看得很。梔子花香得沖鼻子。順風的時候,在荸薺庵都聞得見。”這種人與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面,類似于古代士大夫筆下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汪曾祺將生活的美寄寓在文字中。
結語
汪曾祺以其特有的小說理念創(chuàng)作了富有汪氏風格的小說,小說看似如散文一般敘述散漫,毫無章法,實則精心構思;文字看似稀松平常,如說話般記敘,但是精心將方言、口語、雅言融合。他的小說文字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小說內容滋潤著人們的心靈。
參考文獻:
[1] 汪曾祺.汪曾祺作品集(散文卷)[M].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2016.
[2]汪曾祺.汪曾祺選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3] 李建軍.中性風格的魅力與局限——平心試論汪曾祺[J].文學評論,2016(4).
[4] 潘小玲.尋找文化自我的生命歷程——“汪氏文體”的形成[D].華東師范大學,2016.
作 者: 張?zhí)O,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主要從事語文教育與學生管理。
編 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