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怡,羅增讓
(1.寶雞文理學院教育學院,陜西 寶雞 721013;2.西安思源學院教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038)
近年來,大學生自傷、自殺事件頻發(fā),引起了廣泛關注[1].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自傷、自殺的原因與人際壓力有關[2].人際壓力是人際交往中個體自我內部或自我和環(huán)境之間不平衡的結果,是個體將人際環(huán)境的要求評價為超過其自身能力與資源,或者認為自己的需求和價值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沒有得到實現(xiàn)或受到威脅時出現(xiàn)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3].個體人際壓力水平的升高會造成或加重他們的焦慮、抑郁癥狀[4-5],同時,也會降低其生活滿意度[6].生活滿意度是個人按照自身選擇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進行的整體評估[7],是個人對自己目前生活狀況和心理滿足程度的主觀評價[8].研究顯示,個體人際壓力與生活滿意度呈顯著負相關[9],人際關系能有效的預測其生活滿意度[10].生活滿意度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它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本研究從個體內部因素角度,探究大學生人際壓力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系.
有研究表明,孤獨感對焦慮、抑郁、自殺等情緒行為有很大影響[11].孤獨感來自于個體期望和感覺的主觀體驗[12],是一個人的實際交往能力與預期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時所產生的一種主觀的心理感受[13-14].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人才的競爭日趨激烈,高校畢業(yè)生所承受的壓力也日益增大[4],不但會影響其心理健康[15],而且也會給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維持帶來負面的影響[1].研究發(fā)現(xiàn),人際關系狀況是影響孤獨感最直接的因素[16],大學生人際關系對孤獨感有顯著的預測作用[17].同時,大學生孤獨感與生活滿意度呈顯著負相關[18],孤獨感對生活滿意度有負向的預測效果[19].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對205位大學生的人際壓力、孤獨感、生活滿意度現(xiàn)狀進行調查,以人際壓力為自變量,生活滿意度為因變量,提出以下研究假設,H1:大學生人際壓力、孤獨感和生活滿意度兩兩顯著相關;H2:孤獨感在人際壓力與生活滿意度關系中起中介作用.目的在于探討其內部聯(lián)系,為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出建議.
采取分層抽樣法對205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fā)放問卷212份,回收有效問卷205份,回收率為96.7%.其中,男生68名(33.2%),女生137名(66.8%);大一71名(34.6%),大二48名(23.4%),大三35名(17.1%),大四51名(24.9%).
1.2.1 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
本研究采用鄭日昌[20]編制的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林井萍等人[4]用此量表測量被試的人際壓力情況,包括與人交談、交際交友、待人接物、異性交往4個維度.量表共28個項目,均設“是”和“否”兩個選項,分別以1分和0分計分,總分越高表示其人際壓力越大.0~8分表示不存在人際壓力,9~14分表示存在輕度壓力,15~28分表示壓力較嚴重[21].本研究中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928.
1.2.2 孤獨感量表簡化版 UCLA
本文采用Hays和DiMatteo[22]的孤獨感量表簡化版.量表共8個條目,包括6個孤獨正序條目和2個非孤獨反序條目[23],均采用四級評分,從1“從不”到4“一直”,非孤獨條目為反向計分,總分越高表示個體孤獨程度越高,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790.
1.2.3 生活滿意度量表
采用Diener等[24]編制的主觀幸福感量表中的生活滿意度分量表,量表共5個項目,釆用Likert7點記分,從1“非常不滿意”到7“非常滿意”,得分越高表示生活滿意度越高,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58.
采用SPSS 22.0軟件中的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和相關分析等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并使用HAYES[25]編制的SPSS插件程序Process2.16.3進行中介效應檢驗.
采用Harman單因子檢驗法對收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結果表明,在未對變量進行方差旋轉的前提下,共提取11個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最大因子方差解釋率為28.71%,低于臨界值40%,故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大學生人際壓力得分為(7.95±6.99)分,平均數(shù)低于中值,其中,與人交談得分為(2.05±2.11)分,交際交友的得分為(2.75±2.28)分,待人接物的得分為(1.34±1.64)分,異性交往的得分為(1.81±1.85)分.被試中存在嚴重人際壓力的占18.54%,存在輕度人際壓力的占23.90%,不存在人際壓力的占57.65%.大學生孤獨感的得分為(15.71±4.64)分,平均數(shù)低于中值.生活滿意度得分為(20.87±6.11)分,平均數(shù)接近中值.
結果顯示,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人際壓力、孤獨感和生活滿意度上均無顯著差異.不同年級的大學生人際壓力得分存在顯著差異(F=12.073,P<0.01),檢驗結果表明,大一與其他年級學生的人際壓力得分均存在顯著差異(I大一-J大二=-4.773,I大一-J大三=-6.719,I大一-J大四=-5.533,均P<0.01);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孤獨感得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9.020,P<0.01).檢驗結果表明,大一與其他年級學生的孤獨感得分均存在顯著差異(I大一-J大二=-2.909,I大一-J大三=-3.679,I大一-J大四=-3.431,均P<0.01).不同年級的大學生生活滿意度得分均存在顯著差異(F=3.115,P<0.05).檢驗結果表明,大四與大一、大二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得分均存在顯著差異(I大四-J大一=-2.641,I大四-J大二=-2.746,P<0.05),見表1.
表1 大學生不同人口學變量的人際壓力、孤獨感與生活滿意度得分情況
結果顯示,人際壓力與孤獨感呈顯著正相關,與生活滿意度呈顯著負相關,孤獨感與生活滿意度呈顯著負相關(P<0.01),見表2.
表2 大學生人際壓力、孤獨感與生活滿意度相關分析(n=205,r值)
由于相關分析結果符合中介效應檢驗的條件[26-27],采用Bootstrap法[25]對孤獨感的中介效應進行顯著性檢驗(樣本量為5000,置信區(qū)間為95%),結果顯示,人際壓力對生活滿意度負向預測作用顯著(β=-0.424,t=-7.880,P<0.01),對孤獨感的正向預測作用顯著(β=0.432,t=12.154,P<0.01);在加入了中介孤獨感之后,人際壓力對生活滿意度的負向預測作用顯著(β=-0.332,t=-4.732,P<0.01),直接效應值為-0.332,占總效應的78.30%,孤獨感在人際壓力和生活滿意度間的間接效應值為0.092,占總效應的21.70%,說明孤獨感在人際壓力和生活滿意度間的部分中介效應顯著.見表3、表4和圖1.
表3 大學生孤獨感在人際壓力和生活滿意度關系中的中介作用
表4 大學生孤獨感在人際壓力和生活滿意度的中介效應分析
注:** 表示P<0.01.
通過調查,42.44%的大學生有不同程度的人際壓力,與以往研究結果接近[28-30],并且有一些學生存在較高的孤獨感,表明在大學生中,人際壓力和孤獨感仍然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研究發(fā)現(xiàn),人際壓力在性別上無顯著差異,與以往部分研究結果不一致[31],可能與本研究數(shù)據(jù)較少有關.但女生得分低于男生,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31],女生更成熟,更容易采取友善的態(tài)度[32],因此在人際關系方面更有優(yōu)勢.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孤獨感得分無顯著差異,與以往研究一致[33-34].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女大學生有理想、有追求,不會因過分依賴他人而加重孤獨感[35].在年級方面,新生人際壓力、孤獨感得分顯著低于其他學生,說明雖面臨陌生的環(huán)境,但他們非常愿意與人交往,此時朋友間沖突少,孤獨感較少.隨著年級的上升,利益競爭增多,人際壓力和孤獨感也隨之增多.此外,大四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得分顯著低于大一、大二學生,這主要是由于他們面臨畢業(yè)、即將進入社會,有很多升學、求職等方面的壓力,導致其生活滿意度較低.
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的人際壓力與生活滿意度呈顯著負相關,說明大學生的人際壓力水平越高,其生活滿意度越低.當大學生人際壓力增加時,其生活品質會隨之下降,逐漸對學習和生活產生不滿,從而影響整體的生活滿意度.相反,當大學生的人際關系處理較好時,人際壓力水平較低,可以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其生活滿意度也較高[36].
中介效應檢驗結果顯示,大學生人際壓力對生活滿意度的負向預測作用顯著,孤獨感在人際壓力和生活滿意度的關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人際壓力一方面可以直接影響個體的生活滿意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影響其孤獨感間接影響個體的生活滿意度.埃里克森人格發(fā)展階段理論表示,大學生處于成年早期,此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因此人際交往非常重要.然而,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其家庭情況和地區(qū)差異較大,在建立復雜人際關系時會受到阻礙,產生人際壓力,而孤獨感作為個體內心情緒的一部分,很容易受到外界壓力的影響,因此學生們在面臨人際壓力時會產生較強的孤獨感[37],而這種負面情緒能夠影響個體對周圍人、事、物多方面的認知[13],會影響其生活的態(tài)度,降低其生活質量,從而降低生活滿意度.相反,大學生若得到來自老師、朋友等的支持和關注,有較少的人際壓力,就會有較少的孤獨體驗,獲得更高的生活滿意度.因此,學??梢酝ㄟ^舉辦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來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參加,也可以做一些關于人際關系的講座,讓他們學會溝通表達技能,減輕不良人際關系帶來的壓力.可以發(fā)揮輔導員和心理健康中心的作用,開展心理健康課程或團體心理輔導,對學生未來的人生指引方向,教會學生處理復雜人際關系的方法,在重要的人生階段保持良好心態(tài),減少其人際壓力和孤獨感,提高生活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