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峨眉月詩人對自然景觀月亮有意識地區(qū)域定位后形成的意象,因此具有獨特的蜀地特征,是蜀地的一個文化符號。李白賦予了峨眉月生命與精神,在李白心中峨眉月是美好的故鄉(xiāng)景觀,也是他的情感寄托。受李白的影響,后來的詩人或借峨眉月抒寫鄉(xiāng)情,或描寫峨眉月嬋娟之態(tài),“半輪”也成為峨眉月的常見的外在形象。雖然后代詩人對峨眉月的書寫多受李白影響,但也有陸游等詩人對其進(jìn)行意義了的創(chuàng)新。
【關(guān)鍵詞】 峨眉月;平羌;李白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02-0029-04
峨眉山景色秀美,自古以來多有詩人吟詠,或因相同的山川之助,或因詩篇文辭的前后滋蘗啟發(fā),當(dāng)名山風(fēng)物形諸詩篇之時,便時常出現(xiàn)景物意象化的現(xiàn)象,峨眉月,就是這諸多意象中的一個代表。大約從駱賓王“峨眉山上月如眉,濯錦江中霞似錦” ①之句的描寫開始,峨眉月初現(xiàn)詩壇。李白情寄故鄉(xiāng)明月,創(chuàng)作出“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②之句。峨眉月也是蘇軾故鄉(xiāng)之月,因此他的“娟娟峨眉月” ③也具有李白故鄉(xiāng)明月之感;解縉等人的峨眉月詩則重點描繪峨眉月娟秀之態(tài)。諸如陸游“月窺船窗掛凄冷” ④和楊慎“云月兩悠悠” ⑤之句中的峨眉月,則是個人生命意識和真摯友誼的象征。
一、意義的生成:峨眉山月半輪秋
李白雖非寫峨眉月的第一人,但落紙即是大手筆,極盡峨眉山月之美,使“峨眉月”聲名初振。同時,也是李白賦予了峨眉月的意義與精神,使峨眉月從自然景象成為具有人的情感的意象,開辟了一條以峨眉月意象進(jìn)行詩歌創(chuàng)作的路徑。
在李白筆下,峨眉月,是他深情所鐘的故鄉(xiāng)美景,故國明月與詩人真摯情感的相遇,成就了李白最重要的峨眉月詩,《峨眉山月歌》和《峨眉山月送蜀僧晏入中京》。
《峨眉山月歌》是青年對故鄉(xiāng)的眷戀與成就事業(yè)的青春意氣。李白作《峨眉山月歌》時正當(dāng)青春,決定“辭親遠(yuǎn)游”。李白從峨眉離蜀,所以當(dāng)他在夜下回望峨眉方向時,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赝姸朊荚?。峨眉月本來就美好清麗,而李白將要離開,也不知何時才能再次登臨峨眉賞月,此時的峨眉月在李白眼中更加動人。舉目是峨眉山頭半輪皎月,低頭水中有峨眉月的倒影,情感被美景激發(fā),再加上李白的才氣,成就了描寫峨眉月的名句“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然而,此詩是詩人離別故鄉(xiāng)時見峨眉月感懷而作,不是純粹的寫景詩歌,因此詩歌后二句開始表現(xiàn)詩人離別時的不舍。峨眉月的消失不見,就是與故鄉(xiāng)的徹底離別。就在峨眉月徹底看不見時,一句“思君不見下渝州”的慨嘆,余韻悠長。詩人寄情于峨眉月,情貫全詩,一氣呵成。趙翼評價此詩“浩氣噴薄”,可以察覺的是,這首詩雖然以別鄉(xiāng)為主題,然詩中并無低落沉悶之氣。創(chuàng)作這首詩時,李白青春意氣,離開峨眉是為了實現(xiàn)他的理想。這在和《峨眉山月歌》同年稍早創(chuàng)作的《別匡山》中更加了然:
曉峰如畫參差碧,藤影風(fēng)搖拂檻垂。野徑來多將犬伴,人間歸晚帶樵隨??丛瓶鸵刑湓硺?,洗缽僧臨失鶴池。莫怪無心戀清境,已將書劍許明時。⑥
李白曾讀書匡山,末二句“莫怪無心戀清境,已將書劍許明時”不僅是他離別匡山時的情感寫照,也恰好可以用來反映這首《峨眉山月歌》的情感。
峨眉月在《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中的情感更加復(fù)雜,包含了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愛慕,對鄉(xiāng)人的滿腔祝福,以及自身經(jīng)世歷亂又不能歸鄉(xiāng)的心酸。難得的是,李白在經(jīng)歷離亂后,他的情緒雖然略顯消極,但志氣仍然未滅?!抖朊忌皆赂杷褪裆倘胫芯?,作于他流放夜郎遇赦釋歸的途中,年歲已暮。從離開蜀地到現(xiàn)在,李白不僅沒有實現(xiàn)他的抱負(fù),又遭遇了國家政治變故,被流放夜郎,幸而遇赦。《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與《峨眉山月歌》相比,后者中的峨眉月是“思君不見下渝州”,前者里的峨眉月是“與人萬里長相隨” ⑦。后者則山高蔽月,不見是別時眷戀;前者一月同天,望見是經(jīng)年鄉(xiāng)思。
詩歌以詩人因月憶峨眉,發(fā)言天下月皆是峨眉月為始,以想象蜀僧名滿帝都、歸弄峨眉月為結(jié)。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現(xiàn)實中的李白看見的月亮非峨眉月,而想象中蜀僧歸峨眉看見的月亮正是峨眉月。這無疑是矛盾的,既然想象蜀僧歸弄峨眉月,李白又何必說天下月皆是峨眉月,“與人萬里長相隨”大概是詩人的自我安慰。所以當(dāng)遇到蜀僧,他才會毫不遮掩地表達(dá)他的艷羨:“我似浮云滯吳越,君逢圣主游丹闕。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詩人是留滯,蜀僧是游覽。蜀僧可以還歸峨眉,而詩人不能。
詩歌之中,始終以峨眉月為線,詩人意念情緒變化全在峨眉月下進(jìn)行。同時,詩人巧思,寫峨眉月并不固定其主次位置,而是使峨眉月的主次隨著其意念的變化而變化。正如嚴(yán)羽所云:“回環(huán)散見,映帶生輝,真有月映千江之妙?!币?、二句詩人為主,月為次,寫詩人獨在異鄉(xiāng),望月憶峨眉,含情凄婉。三、四句轉(zhuǎn)換為月為主,寫一月同天,峨眉月照萬里之外的人,是羈子之懷慰。五、六句又以詩人為主,忽見峨眉客是詩人情緒一大變。“峨眉山月還送君”至“白玉麈尾談重玄”以月為主,蜀僧為賓,正照應(yīng)詩句中的“送君”。其中“長安大道橫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恍若云開霧散,月滿中天。秦川指長安,長安的大道橫越九天,而詩人家鄉(xiāng)之月又廣照長安。這是詩人對峨眉月戀慕的表達(dá),他無疑是感到驕傲的,此情詩人因自己家鄉(xiāng)、因蜀僧而發(fā)?!拔宜聘≡茰窃?,君逢圣主游丹闕。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或以詩人為主,或以蜀僧為主,而月又退居次位。一詩之中,變化不失法度。
這兩首詩歌使李白成為峨眉月的代言人,他的峨眉月詩也引影響了后代的許多詩人。
二、意義的繼承:娟娟峨眉月和峨眉春月斗嬋娟⑧
由李白的峨眉月為基礎(chǔ),對李白峨眉月意義的繼承從兩個方向展開:對李白故鄉(xiāng)明月式情感的繼承,對蜀地美景意義的繼承。除此以外,“半輪“的峨眉山月也成為峨眉月詩歌中最常見的外在形象。
最有代表性的是蘇軾的“峨眉月”詩歌。繼承了李白的故鄉(xiāng)明月式情感,蘇軾的峨眉月詩歌包含著對故鄉(xiāng)的溫柔眷戀。
朱世昌使蜀之事觸動蘇軾鄉(xiāng)關(guān)之情,因此作詩《送運判朱朝奉使蜀》,詩歌前半部分如下:
靄靄青城云,娟娟峨眉月。隨我西北來,照我光不滅。我在塵土中,白云呼我歸。我在江湖上,明月濕我衣。岷峨天一方,云月在我側(cè)。謂是山中人,相望了不隔。夢尋西南路,默數(shù)長短亭。
李白離鄉(xiāng)時遠(yuǎn)望峨眉月,漂泊異鄉(xiāng)時思念峨眉月,峨眉月是李白對家鄉(xiāng)的情感寄托。蘇軾是嘉州人,他也和李白一樣,對峨眉月眷戀無比,尤其是他已經(jīng)二十多年沒有見到峨眉月?!熬昃辍?,姿態(tài)柔美貌,是詩歌中描繪峨眉月使用的唯一形容詞,峨眉月在詩人未離鄉(xiāng)時就在詩人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后面幾句,詩人將峨眉月擬人化,當(dāng)詩人遠(yuǎn)離家鄉(xiāng)時,它仿佛故鄉(xiāng)親人,能夠慰藉游子之心,故土山川不能陪伴思念家鄉(xiāng)的詩人,峨眉月卻可以,因此峨眉月就有了一種親切感。美好而親切,這是蘇軾心中的故鄉(xiāng)之月。
《送張嘉州》作于元祐時期,詩歌中直接引入了李白的詩句“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全詩如下:
少年不愿萬戶侯,亦不愿識韓荊州。頗愿身為漢嘉守,載酒時作凌云游。虛名無用今白首,夢中卻到龍泓口。浮云軒冕何足言,惟有江山難入手。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謫仙此語誰解道,請君見月時登樓。笑談萬事真何有,一時付與東巖酒。歸來還受一大錢,好意莫違黃發(fā)叟。⑨
同李白一樣,蘇軾也以故鄉(xiāng)之月——峨眉月為驕傲。在詩人眼中,峨眉月是絕妙的江山美景,軒冕如浮云,而峨眉月千古長存,軒冕容易得,峨眉月卻不能時時欣賞,峨眉月因此軒冕更加珍貴。他在詩歌中殷勤地向友人介紹峨眉月:當(dāng)你登樓時看見峨眉月,你就能明白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真意。
峨眉月在蘇軾心中遠(yuǎn)遠(yuǎn)不止是。蘇軾一生仕途蹭蹬,元祐年間,可以說是蘇軾自二十六歲入官場以來最榮耀的時期。但因為政治上給他帶來的諸多煩惱,產(chǎn)生了歸隱的想法。故鄉(xiāng)是他情感寄托之地,有他鐘愛的山川可以縱情,有美酒可以痛飲,當(dāng)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登樓賞月痛飲,一切也就釋懷了。
對蜀地美景意義的繼承。峨眉月無疑是美好的,但直到大詩人李白的吟詠才使它揚名,《峨眉月詩歌》也成為歌詠蜀地山川美景的典范之作,后代詩人在思及蜀地及蜀地山川美景時,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叵氲蕉朊荚?,正如明人解縉在《題峨眉山圖》中的夸贊“峨眉春月斗嬋娟,雷砰夜響空中泉”,峨眉月也在詩人的歌詠中成為蜀地的一種文化景色符號。
詩人對蜀地美景峨眉月的歌詠大致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詩人在作品中感受到峨眉月之美,更在親身經(jīng)歷其景后興發(fā)為詩。比如晁公溯的《江行》:“峨眉山月今始見,令人絕嘆謫仙詞” ⑩,雖然他沒有描繪出峨眉月此景的美好,但卻用贊嘆式的語言表達(dá)出李白繪寫峨眉月的成功,以及他親眼看見峨眉月之后的驚艷。程公許望月有“一彎吐新月,共我兩忘形”?之感,這是他的親身經(jīng)歷,與其作詩贊嘆峨眉月的美好,不如將自己見峨眉月時的感受寫出來,峨眉月的美也從眼見的變?yōu)榭筛惺艿?。方孝孺在登游峨眉之后寫詩“想?yīng)踏遍千崖月,露滴松梢鶴夢時”?,與峨眉山的松、鶴等事物結(jié)合起來,峨眉月不僅呈現(xiàn)出峨眉特色,也增加了一種仙氣。
第二種情況,詩人未至峨眉,然在閱讀前人作品時感受到峨眉與峨眉月之美,當(dāng)涉及蜀地時,也要寫一寫峨眉月,這類多是酬贈詩。比如錢起的《送裴頔侍御使蜀》“峨眉山月引飛觴” ?,這句詩志氣高揚,是他為送別友人出使蜀地而作。詩人以蜀地峨眉月祝福友人,友人的才華終于可以施展,此次出使應(yīng)該是在峨眉月下酣暢盡杯式的志得意滿。
在峨眉月詩歌中,“半輪”峨眉月成為峨眉月詩歌中的最常見形象,即詩人常以半輪等詞來描述峨眉月。作為把峨眉月詩寫得如此出色的第一人,詩人想到峨眉月自然不會忽略李白。李白把握了峨眉月最美的形態(tài),又以極具美感的語言將它描繪入詩歌,后代詩人對李白詩語的繼續(xù)使用,是對李白塑造的峨眉月形象的贊同。如蘇軾的《送海印禪師偈》“當(dāng)時半破峨眉月,還在平羌江水中” ?,吳泳的《賦半齋送張清卿分教嘉定》“卻將全體為渠說,蕩出峨眉半輪月” ?,吳寬的《送王合州》“巫峽流泉曉,峨眉半月秋” ?。
三、意義的創(chuàng)新:月窺船窗掛凄冷和云月兩悠悠
陸游和楊慎二人在峨眉月意義的翻新上做出了貢獻(xiàn),突破了李白賦予峨眉月的意義,使峨眉月更加具有生機。
首先是陸游。他的《舟中對月》是個人生命意識的張揚。陸游的峨眉月是取李白峨眉山月詩句為詩,然其詩意別出一格,在意境上也有創(chuàng)新。此詩作于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四月,陸游自成都奉召東歸時創(chuàng)作:
百壺載酒游凌云,醉中揮袖別故人。依依向我不忍別,誰似峨嵋半輪月?月窺船窗掛凄冷,欲到渝州酒初醒。江空裊裊釣絲風(fēng),人靜翩翩葛衣影。哦詩不睡月滿船,清寒入骨我欲仙。人間更漏不到處,時有沙禽背船去。
方東樹稱其是李白和蘇軾合作而成,就蘇軾的《送張嘉州》和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而言,陸游此詩第一句有《送張嘉州》“載酒時作凌云游”的痕跡,第三句到第六句和《峨眉山月歌》有關(guān)聯(lián)。但陸游這首詩只是借了李、蘇二人詩歌的外形,其在詩意與意境上自成一格。這首詩以峨眉月為意象。從第三句始,無處不見峨眉月?!敖昭U裊釣絲風(fēng),人靜翩翩葛衣影?!焙汀叭碎g更漏不到處,時有沙禽背船去。”尤其出彩。句中皆不見月字,而“釣絲”“葛衣影”“更漏不到”和“沙禽背船去”無不透露出此時此處月正明。姜夔稱此詩妙在收束。詩至尾句,詩人之情完成升華,水到渠成,也不須再寫其他,讀來又覺猶有余音,妙不可言。
首聯(lián)是一個送別場景?!鞍賶剌d酒”,說明送詩人離去的故人眾多。詩人應(yīng)該喝了不少酒,因此才有第六句的酒初醒。與故人別后,詩人依依不舍地獨自乘船離去,此時只有峨眉月掛于高空。峨眉月是在詩人與故人分開后才與詩人產(chǎn)生聯(lián)系。峨眉月有情而清冷,詩人有情而孤寂。酒醒后的詩人,通過月光看見了“釣絲”和“葛衣影”。空寂的江上,釣絲裊裊,人影翩翩,更加凸顯詩人的孤獨。詩中之境、詩人之情,恰與李白的《月下獨酌》相通。詩人何所思?又是因何而感到孤寂?是在回憶過去,還是在思考未來?是因為別離他系念的蜀地、友人而傷?或者因為路途孤獨,中夜寂寥?還是在東歸途中想到了自己無人理解的政治理想?
飲酒和哦詩是詩人排憂抒情的方式。雖然也有歡樂閑適的心情,如淳熙四年正月的“馬上哦詩畫醉鞭,東城南陌去翩翩” ?。但更多的還是愁緒,如詩人乾道六年《晚泊松滋渡口》中的“生涯落魄惟耽酒,客路蒼茫自詠詩” ?,以及乾道九年夏季的《凌云醉歸作》:“峨眉月入平羌水……宦情苦薄酒與濃……君不見一斗換得西涼州,不如將軍告身供一醉” ?,淳熙六年五月作于建安的“建安酒薄客愁濃,除卻哦詩事事慵” ?。再看自陸游收到東歸詔書至回歸建安所作詩歌七十余首詩歌,準(zhǔn)備出發(fā)前有“云鬢”“倦游”“故人零落”等語;途中有“酸辛”“結(jié)茅”“鋤茯苓”“茫然”“欲愁”和“孤臣”“堪恨”“黨禁”“暗神州”“失承平”“屈平”等詞。可見詩人東歸途中,感慨多于欣喜。
回到詩歌,詩人原本只是視覺上見月凄冷,此時卻變?yōu)楦杏^上體夜寒入骨,受視覺感觀的沖擊,詩人欲脫凡為仙尋求解脫。繼而詩人由最初之人眼觀物一變?yōu)橄裳垡曃铩T娙艘韵扇艘暯强匆姷氖牵簣蟾暉o法到達(dá)之處,沙禽背船而去?!案┎坏教帯泵黠@包括詩人船上。沙禽,在古詩中主要有兩種意義:一是閑適瀟灑,如“漁火明還滅,沙禽去卻回”;一是凄涼悲苦,如“江樹臨洲晚,沙禽對水寒”。詩人欲脫離感情尋求自我解脫,然“更漏不到處”何其寂寥,沙禽背船而去更襯凄涼。而且,全詩除詩人哦詠之外,別無一聲,詩人孤獨如斯。
在峨眉月下,詩人之寂寥達(dá)到了極致,展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生命意識。峨眉月也因詩人面目一新。
其二是楊慎。楊慎有兩首峨眉月詩,此二首詩歌都融入了他對友人真摯感情。
其一是《和余懋忠青衣別后追寄之作》,詩歌以“云從青衣來,月自峨眉吐。云月兩悠悠,光景為君留”贈寄友人。詩人在青衣和余姓友人分別后,因思念友人,又追作此詩。詩人在夜晚想到百里之外的友人,當(dāng)他看到青衣云和峨眉月這美好光景時,就希望能夠把這美好的光景留與友人觀賞,這是一份多么深厚的情誼!
其二是《別周昌言黃孟至》。詩人在《和余懋忠青衣別后追寄之作》中有“寫出斷腸詞”句,然稱此首別詩為斷腸恐怕更適合:
長年三老試登艫,雙鬟小妓唱巴歈。重露桃花薛濤井,輕風(fēng)楊柳文君壚??蓱z鴻矰橫四海,未許鴟夷浮五湖。銷魂從此渺然去,回首峨眉山月孤。
前四句寫別時場景。前四句明顯的地方風(fēng)物和景物特點點出了離別的地點和時間,同時也營造出離別的傷感氛圍?!伴L年三老”是川峽一帶對艄公的敬稱,此處“巴歈”指巴渝歌。艄公欲登艫,此刻已迫近離別,然而水岸的送別宴上,小妓還在唱著巴渝歌。可以想象,詩人和友人皆依依不舍。三、四句詩人則借蜀地著名的薛濤井和文君壚渲染別景,薛濤井旁的桃花樹上露水深重,文君壚邊輕風(fēng)吹起楊柳。友人就在這樣的場景下離別而去。
末四句抒離別之情。詩人感事興情,遺憾傷痛地發(fā)出“可憐鴻矰橫四海,未許鴟夷浮五湖”的感慨。他也想和友人一道而去,但此身卻被束縛。看著載著友人的船遠(yuǎn)行而去,詩人佇立岸邊黯然銷魂。當(dāng)他回首時,只見峨眉山月掛在天際。月只人孤,詩人心底一片蒼涼。
四、結(jié)語
山川無待詩人歌詠而神秀固有,然而詩人之圖寫使山川極盡人情。自詩人歌詠峨眉月之始,“峨眉月”具有了人情,開始煥發(fā)生機。名人名作對風(fēng)景影響最深,李白之“峨眉月”掀起了歌詠峨眉月之風(fēng)潮,歷代詩人對峨眉月的不斷歌詠使其成為蜀地的一個文化符號。但“峨眉月“的意義也不止于,它更是詩人精神情感的寄托。李白視其為故鄉(xiāng)明月,出蜀之際,他借其表達(dá)兒女初離家鄉(xiāng)的不舍,但也懷有將來錦衣歸之愿望;經(jīng)亂離后,他在鄉(xiāng)外西望峨眉月,心中有思念、失落,卻也志氣不滅。對蘇軾而言,峨眉月是對宦游之人的相思慰藉。陸游以“峨眉月”抒寫個體的生命感受、楊慎視其為友誼的象征,“峨眉月”增加了新的意義。前人的描寫使峨眉月真正達(dá)到了“長安大道橫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的境界。后人登樓對月之時,感嘆的不僅是峨眉月的美態(tài),也是歷代詩人為之賦予的人情與精神。
注釋:
①(明)周復(fù)?。骸度袼囄闹尽肪矶?,文淵閣《四庫全書》。
②(唐)李白著,詹锳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卷七,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1197頁。
③(宋)蘇軾著,(清)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709頁。
④(宋)陸游著,錢仲聯(lián)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778頁。
⑤(明)楊慎:《升庵集》卷十七,文淵閣四庫全書。
⑥(唐)李白著,詹锳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卷七,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4525頁。
⑦(唐)李白著,詹锳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卷七,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1202頁。
⑧(明)解縉:《文毅集》卷四,文淵閣《四庫全書》。
⑨(宋)蘇軾著,(清)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中華書局1982年,第1709頁。
⑩(宋)晁公溯:《嵩山集》卷十,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程公許:《滄洲塵缶編》卷八,文淵閣《四庫全書》。
?(明)方孝孺:《遜志齋集》卷二十四,文淵閣《四庫全書》。
?(唐)錢起著,(清)彭定求等編,黃鈞點校:《全唐詩》,岳麓書社1998年版,第308頁。
?(宋)蘇軾:《東坡全集》卷九十九,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吳泳:《鶴林集》卷二,文淵閣《四庫全書》。
?(明)吳寬:《家藏集》卷三,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陸游,錢仲聯(lián)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634頁。
?(宋)陸游,錢仲聯(lián)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159頁。
?(宋)陸游,錢仲聯(lián)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314頁。
?(宋)陸游,錢仲聯(lián)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865頁。
參考文獻(xiàn):
[1]莫礪鋒.李白的兩首峨眉山月歌[J].古典文學(xué)知識,2020,(05).
[2]謝桃坊.蘇軾詩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1987.
作者簡介:
趙秀蓮,女,漢族,重慶人,西華師范大學(xué),碩士研究生學(xué)歷,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