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留白”是文人畫家沈周山水畫中的典型藝術表現手法。其留白類型包括水域、天空、云霧留白;留白作用體現在造型、布局和空間方面;留白中蘊含的哲學思想有黑白相成、虛實相生、天人合一等?!毒┙蛣e圖》是沈周山水畫留白藝術的代表,文化內涵豐富,在畫壇久負盛名。沈周的山水畫留白藝術為當代中國畫家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提供了啟示,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統和傳播提供了典范案例。
【關鍵詞】山水畫;留白藝術;《京江送別圖》;文化價值
【中圖分類號】J21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03-0087-03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文化自信視閾下中華美育在華文教育中的創(chuàng)新性實施研究”(編號19JY15);江西理工大學教學改革研究課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探索”(編號XJG-2018-03)。
明朝吳派文人畫四大家之一沈周世代隱居吳門,其父輩都既精書又善畫,對于仕途經濟持淡泊明遠的態(tài)度。沈周天性聰慧,在文藝創(chuàng)作特別是中國畫領域精進勤勉,在繼承前人優(yōu)秀傳統的基礎上融匯創(chuàng)新,成為中國15世紀后期極具影響力的畫家?!秴强さで嘀尽份d沈周“繪事為當代第一,山水、人物、花竹、禽魚悉入神品”。他的山水畫頗負盛名,有的描繪高山大川,有的是田園景致,兼具隱逸內蘊、文人雅興和自適情懷,豐富了文人畫的筆情墨趣。留白藝術對中國畫布局及空間有重要作用,可形成獨特的韻味、營造深邃的意境,含蘊著中國古代的哲學智慧,正所謂“無畫處皆成妙境”(笪重光《畫荃》)。沈周的山水畫成就突出,其畫面的“留白藝術”極具典型性,富于中國式美感,在類型、作用和文化內涵方面都值得探討。沈周中年時期成為畫壇領袖,技法嚴謹秀麗,用筆也比較沉著穩(wěn)練;到了晚年畫風有所轉變,性格開朗,用筆豪放不羈,氣勢雄渾,有古樸雅正的風味。
一、沈周山水畫留白的類型
沈周山水畫中的留白,大體可分為三類:一是對水域的留白,數量多、占比大,基本每幅山水畫里總能看見對水的留白處理?!肚锪中〖凡捎妹杈€留白法,即以不規(guī)則的流暢波紋線條代表水紋,給人以河水流動感。《京江送別圖》在留白方面則先描繪近景,再描繪遠景,中間空白的部分不施加任何筆墨,代表水面,整幅山水畫表現出靜謐安寧之美。二是對天空的留白,常體現在遠景上。有時沈周在畫作中先描繪遠山部分,頂部用淡墨渲染幾筆后留下大部分空白,這樣遠山便有了空靈悠遠之感。如《蒼松片石圖》中遠山以筆墨簡單進行勾勒,其上方用淡墨渲染幾筆,然后是大片留白,畫面具有層次感。三是對云霧的留白,云霧是區(qū)別遠山的重要意象,可使不同山體的層次錯落有致。對云霧的留白處理有兩種方法:一是勾云法,采用中鋒以線的形式來表現云的各種形態(tài),使云有飄逸自如、輕快流暢的感覺;二是染云法,先勾勒畫面中的山和云,再用破墨出山法襯出白云,在云下用淡墨稍微染色,使山和云貼切結合。如《云林蒼潤圖卷》通過云霧留白使畫面深邃莫測宛如仙境。
二、沈周山水畫留白的作用
在造型方面,山水畫中有了留白就有了“生氣”和“靈動”。沈周山水畫通常近景采用濃墨勾勒山石和樹木,中間水面用留白法,用淡墨渲染出遠山,遠景中一半會采用留白表現云和天,這是其山水畫的一個基本格式。留白給水面或靜謐或靈動之感,也給遠山云霧縹緲之感。山水畫采用留白技巧顯示布局和造型美,如雄山偉岸的磅礴剛毅、江南水鄉(xiāng)的婉約清麗、山野鄉(xiāng)村的樸素純厚。沈周《京江送別圖》中,在近景送別友人,江水和遠景采用留白,畫面寧靜和諧。
在布局方面,布局在傳統中國山水畫中被稱為章法,東晉畫家謝赫稱其為“經營位置”。布局安排合理會使畫面有層次感,山水畫中清麗秀美、雄渾厚重、煙雨縹緲、空靈悠遠的各種意境都要布局取勢,這其中留白的作用非常突出。沈周山水畫面中的留白都是從整個畫面布局出發(fā),合乎實際,理性對待。如其名作《廬山高圖》,縱長達193.8厘米,高低有序、錯落有致,布局用心,在不同畫區(qū)的交界處使用留白,層次分明,“畫中之白,即畫中之畫,亦即畫外之畫”。留白給沈周的山水畫面創(chuàng)造出了更多的審美空間。
在空間方面,沈周山水畫對水、天空、白云的表達往往采用留白,畫面中空白的地方就是水、就是天、就是云,錯落有致,即便他什么都沒畫,一片空白,但觀者很容易將其想象成江水、天空或云霧。正如宋代郭熙《林泉高致》所言:“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流則遠矣?!绷舭捉o有限的畫紙以無限的空間。沈周《京江送別圖》中有一半的畫面都是留白,悠遠空闊之感躍然于紙上,畫面中水與天空都用留白,隔開近景和遠景,水天相融相接,畫面在層巒疊嶂中現出縹緲虛無的神秘感。
三、沈周山水畫留白個案:《京江送別圖》
《京江送別圖》是沈周山水畫留白藝術的代表,是展開后近1.6米長的大型紙本設色繪畫,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畫作引首為王時敏題隸書“名跡貽徽”;本幅款署“沈周”,鈐“啟南”;后幅有沈周自題跋文述繪畫緣由。另有明代文林書“送吳敘州之任序”、祝允明書“敘州府太守吳公詩序”及多家跋文。整幅畫面結構清晰,層次分明,筆墨蒼勁厚樸并兼具明秀滋潤之態(tài),這是沈周較為成熟的畫風?!秴敲反逑壬分锌甲C此圖成于明弘治四年辛亥三月,沈周時年65歲。這幅畫描繪的是送友人赴任時的情景。從畫面比例來看,所繪山巒并不巍峨,但是層巒疊嶂、崢嶸逶迤、連綿起伏,具有相對溫和的曲線美。山樹之蒼翠依稀可見,遠近之山樹的層次感也用皴擦、深淺之筆墨進行了處理,呈現出煙云繚繞之態(tài)。江水平靜延綿,畫面中的天空和江面其實就是用大片的留白來表現,給觀者以水天一色、交互渾融之感,水的流向和山的延綿將時空深度推進。沈周著意描繪了江岸上的垂楊柳,柳與“留”諧音,此意象蘊含著依依不舍的情感,是中國傳統文學藝術中慣用的惜別意象。畫中所送友人是沈周的親友、文徵明的岳丈敘州太守吳愈,他所要赴任的敘州地處今西南宜賓,是時人眼中的邊陲荒野之地。當吳愈乘船遠去的時候,沈周等人在岸邊長揖作別。畫面中大片的留白,不僅是對景致的視覺表達,也是刻繪畫中人物細膩復雜的內心,既然語言和筆墨都難于表達,那就由留白去給觀者營造了盡可能的聯想。
沈周 京江送別圖 卷 紙本設色
28x159.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四、沈周山水畫留白蘊含的哲學思想
留白在山水畫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留白給欣賞者以無窮的想象,使畫面充滿了生機活力。中國繪畫中特有的留白藝術與傳統哲學思想緊密相關,是中國智慧的一種特有表達和體現。
(一)黑與白
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留白體現“計白當黑”的畫理,賦有強烈的寫意性和靈活性。從哲學思想上來看,留白以中國人特有的哲學觀為基礎,中國山水畫的留白講究在畫作中要留下空白,不能過于“滿”。中國佛學思想里有這樣一種觀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種哲學思想運用于繪畫中,便可體現于留白藝術中,空白處為白,但卻可以展現大千世界,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這個空白里可以有水,可以有遠山倒影,可以有煙,可以有煙霧繚繞下的人家。此時的留白不是“全白”,而是有聲有色的“白”。這是兩種相反概念的轉化。在中國道家思想里強調兩種事物相互轉化,而留白就體現了這樣一種“白”與“黑”的相反相成,在中國山水畫里,黑與白在對立轉化中走向和諧統一。
(二)天人合一
中國山水畫有了空白就有了想象空間,畫面不會顯得突兀擁擠繁重,觀者通過這種留白,會將自己和所看到的畫面融合在一起。在沈周的山水畫中,近景和遠景之間總會留有空白,代表靜謐水域、空蒙水汽或舒緩水流,營造出富于層次的空間感,讓觀者從當下進入了無限的時空,這或許就是古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講求人與自然的完美融合,在山水畫中體現“與天地精神相往來”。沈周山水畫中的那種和美與協調使人看著心曠神怡,其作品位列文人山水畫經典之列歷久彌新。相比較之下,西方風景畫展現的更多是眼前所見之景,多是將畫面整個填滿,難于體現像沈周的山水畫這樣空闊悠遠的美感。
(三)虛實相生
留白是中國“虛實相生”哲學思想的體現。“虛實”這個概念體現在中國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如中醫(yī)的“八綱”中就有虛實之別。在中國山水畫中,“實”更多體現在畫筆勾勒之處,“虛”更多體現在留白之處,正是這種虛實的融合構成了中國山水畫獨特的魅力。老子所說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體現在沈周的山水畫中就是這樣一種“無畫處皆成妙境”的神奇。留白為虛,給觀者無窮的想象,哪里是水,哪里是遠山,哪里是白云,皆在留白中,人們會自行將這種虛轉化為實,將留白處化作可見之景,就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觀者對留白中所展現的景象也會有不同想象,虛實相生產生出豐富的心靈意象,留白中展現的是無窮大的宇宙和中國文化智慧。
觀賞沈周的山水畫可發(fā)現其山水畫中對留白的運用是無與倫比的。以《滄州趣圖》為例,該幅畫作橫長達885厘米,畫面采用平遠布局,展現一派江南山川的秀麗和美,畫作中自然采用了諸多留白,這些留白不僅將畫面分隔開來,使得畫面富有層次錯落感,同時也將這八米多長的畫卷融合在一起,使畫面富于和諧之美,襯托出江南水鄉(xiāng)的平靜和秀麗。留白的畫面好似微微泛動的水面,既有一種靜謐,又有一種趣動,這是虛實、黑白的完美融合,更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就是中國文人山水畫的典范,有著和西方藝術不同的理念,是中國文化思想的體現,有著對宇宙的認識和審美。
五、沈周山水畫留白的文化傳承價值
沈周是明代成就極高、布衣終身而大隱于市的畫家,文人畫的深刻內蘊表達在他的畫面中有很多都是由留白體現的。沈周山水畫的留白將水、天空、云霧等意象表現出來,正如“此時無聲勝有聲”,對畫面的造型、布局、空間方面有重要作用,很好地將近景與遠景、現實和想象、靈動和縹緲結合在一起。留白的不可替代性展現的是中國文化思想,虛實相生、陰陽調和、天人合一……這是中國的智慧,反映了深邃的中國民族精神。留白藝術給當代人的啟示是多元的,如繁簡之間可以不斷轉化、無不一定就是一無所有、無里也可以富有無窮的想象,展現大千世界。在其后世畫家中,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等多位畫家對沈周都有推崇之意,不僅是繪畫技法,在為人處世觀念和原則方面,沈周也為后世樹立了一種典范。
沈周山水畫的留白不僅對古代畫家的藝術創(chuàng)新產生了重要影響,對中國現代畫家黃賓虹、潘天壽等人的畫作也有啟發(fā)。當代中國畫家同樣應認真研習留白的思想和技巧,以沈周的山水畫為典范,不斷傳承、發(fā)展以及創(chuàng)新。此外,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外宣推廣和國際中文教育特別是華文教育領域來說,沈周等畫家所代表的中華審美文化是華文美育的重要內容,對其做好典型案例分析,有助于更好地在華人華僑群體中弘揚中華美學和文化,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自我歸屬意識和凝聚力,助力中華民族在新世紀的復興大業(yè)。以華文教育為例,當前國內外政府教育部門、華人華僑社團、華文學校、華文媒體等正在通力合作,以多樣化的方式推廣華文教育,傳承中華文化。習近平主席在會見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誼大會代表時曾說:“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
國內開設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高校,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探索方面都在進行思考,特別是傳統藝術素養(yǎng)提升和學生中華才藝技能訓練方面積極努力著。在中國傳統繪畫領域,無論是沈周,還是八大山人,都是極具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藝術典范,對其繪畫作品的系統、深入研究不僅是中國美術史領域的專業(yè)問題,也有助于國際中文教育、華文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來國.試論沈周山水畫藝術風格的分期及成因[J].中國藝術,2012,(03):90-91.
[2]王曉明.瀟湘圖與瀟湘母題詩文意象之人文精神審美探析[J].中國美學,2018,(2):109-117.
[3]王婷.沈周山水畫之筆法墨韻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1,(07):30-31.
[4]王曉明.近三百年海外華文教育發(fā)展歷程勾勒與展望[J].文教資料,2019,(8):93-94.
[5]夏駿,郁穎瑩.造化留功 心源獨求——明沈周山水畫法淺析[J].榮寶齋,2013,(03):6-47.
[6]王曉明.新時期華文教育研究[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19.
[7]馬祥和,王月.沈周山水畫《廬山高》藝術特點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9,(16):174-175.
[8]王曉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探索[J].今古文創(chuàng),2020,(36):81-82.
[9]王曉明.八大山人的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化哲思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1.
作者簡介:
呂琦瓅,女,漢族,浙江人,江西理工大學外語外貿學院2015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