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是有道德力的文化,中國教育是以立德樹人為宗旨的教育。王陽明集立德、立言、立功“真三不朽”于一身,實現(xiàn)了古今圣賢的最高人格理想,其中立德排在首位。立德教育旨在培養(yǎng)出更好的人,而人之主宰在心,心正則身修。王陽明認為“讀書只是調攝此心”,因此教育第一義在于鍛煉心性,修養(yǎng)人格。人格修養(yǎng)至純乎天理便是圣人。陽明心學認為“人人皆可為圣人”,明確指出“圣人必可學而至”。
世界許多文明將人格修養(yǎng)訴諸宗教,但陽明心學將提升人格境界訴諸現(xiàn)實。這種入世的修養(yǎng)途徑,避免了消極避世,具有積極意義。陽明心學哲學思想體系,以儒家為主,統(tǒng)攝儒釋道,因此,既能形而下,注重親情倫理與家國天下,又能形而上,通達心性本原與天理良知。因此,人格修養(yǎng)要向內省察以求心安,不必向外逐物以滿私欲。我們在追求物質財富時要以良知為指引,這樣得來的幸福才是實實在在的。
陽明心學的實踐過程,某種意義上說就是體認自家心性的過程。王陽明在通往圣人之路上,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知行合一”修身方法。知行本是一體,不能以為在行之前,先須知。知與行一旦脫離,當中隔著的就是私意。知與行,一旦被私意隔斷,知就不是良知,而是妄知,行就不是正行,而是妄行?!盁o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笔ト伺c常人的良知本無差別,但常人之心受習染影響頗深,無法致中和于人情事變。因此人格修養(yǎng)功夫要隨人資質不同而不同,孔子可“隨心所欲而不逾矩”,而常人修身則要從澄靜收斂、省察克治、格物致知等功夫做起,盈科而進。
“人到純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标柮餍膶W的學習猶如人格境界修養(yǎng)之鍛煉工序,只要我們專注于煉金之足色,求無愧于金之精純,哪怕金之分量不同,但只要足色精純,便都是精金,人也就是圣人。如此,便可以發(fā)現(xiàn)更加完美的自己,成就獨屬于自己的人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