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璇 李梅林
(1.云南警官學院,云南·昆明 650223;2.石林縣公安局,云南·昆明 6522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怎樣完成這一光榮的使命呢?“群眾看公安,關鍵看破案”,發(fā)生在群眾身邊的案件,用心辦好,還群眾一個安全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才能守住民心??萍颊诟淖兾覀兊纳罴袄斫馐澜绲姆绞剑瑫r也為打擊犯罪提供了新途徑。2013年公安以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為依托,通過收集社會完整數據進行碰撞串聯、分析研判,為偵查提供準確線索,從而幫助警方鎖定嫌疑人,已成為一種新的辦案途徑。2017年7月,國務院發(f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提出“要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為現場勘查效能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點。運用大數據思維,推進現場勘查智能化,做好現場勘查工作,實現“多破案、快破案、辦好案”目標,堅決把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打下去,才能更好地保護好人民群眾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
準確把握犯罪形勢、動態(tài)特征、局部特點、演變規(guī)律、發(fā)展趨勢,為提高現場勘查工作效率提供客觀依據。
(一)非接觸類犯罪有激增趨勢,新型犯罪生態(tài)呈現數據化①.https://www.pishu.cn/zxzx/xwdt/556941.shtml.謝伏瞻.大數據時代下的新型犯罪.2020-10-21。最高人民檢察院發(fā)布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檢察機關起訴涉嫌網絡犯罪14.2萬人,同比上升47.9%②.戴佳.檢察日報.2020年,全國檢察機關起訴涉嫌網絡犯罪14.2萬人.2021-04-07。在數據為王的時代,網絡色情、網絡倒賣個人信息、網絡賭博、網絡詐騙、網絡販槍販毒非接觸類數據化犯罪層出不窮。犯罪分子可以用數據來洞悉人類社會的各種變化,數據成了重要的資源,據統(tǒng)計有四分之一的網絡詐騙是在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后“精準出手”,有針對性實施犯罪,公民個人信息成為網絡犯罪中的關鍵要素。
(二)跨地域特征凸顯。據統(tǒng)計,2020年,檢察機關辦理利用暗網或境外通信軟件實施的網絡犯罪案件同比增長近70%,出境實施網絡犯罪的人數超過上一年的2倍。犯罪分子通過利用網絡空間的跨域性,實施不受地域限制的犯罪,這一特征也使傳統(tǒng)基于地域管轄的犯罪打擊機制面臨挑戰(zhàn)。
(三)犯罪手段更具隱蔽性、迷惑性、衍變性。犯罪分子用網絡游戲平臺中的文字、語音功能進行犯罪活動,規(guī)避了偵查部門即時監(jiān)控;犯罪交流使用由一般通信工具變?yōu)榧用苄愿鼜姷男”娡ㄐ殴ぞ?,造成警方發(fā)現難、取證難、核實難、打擊難度大、打擊成本高。犯罪手段花樣翻新,以電信網絡詐騙為例,目前電信詐騙的種類有48種之多,而且仍在快速演變中,詐騙常見手法有利用支付寶、淘寶、微信等網購退貨,冒充公檢法、入會薦股,P2P網貸平臺非法集資詐騙、虛假交友等方式,具有較強的迷惑性,讓人防不勝防。①謝伏瞻.大數據時代下的新型犯罪[EB/OL].https://www.pishu.cn/zxzx/xwdt/556941.shtml,2020-10-21②陳根.新型社會新型犯罪,新型危機新型應對[EB/OL].https://zhuanlan.zhihu.com/p/352773422,2021-02-25
(四)犯罪侵害面廣,危害性大。國際網絡安全智庫的研判顯示,網絡犯罪的產業(yè)化運作增強,造成的經濟損失由2015年的3萬億美元擴大到2021年的6萬億美元。僅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我國互聯網犯罪的受害者就超過2.57億人,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890億元人民幣。截至2016年年底,全國感染惡意程序的安卓智能手機達1.08億臺,感染過病毒木馬程序的PC數量更是高達2.47億臺。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群發(fā)短信以同時對多人實施詐騙,一對多的撒網式犯罪,其情景化、技術化和熱點化的特點使社會蒙受更為廣泛、更為深刻的風險③。
(五)犯罪活動日趨組織化、集團化和專業(yè)化。2020年,檢察機關共起訴非法利用信息網絡、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等嫌疑人達1.47萬人。以網絡詐騙為例,犯罪組織中有詐騙組織策劃者、詐騙劇本編寫組、信息收集組、技術保障組、資金轉賬組、話務組等作案團體,形成規(guī)?;W絡黑灰產業(yè)鏈和嚴密的犯罪群落,犯罪分工明確,技術、通話、轉賬、取款、信息等犯罪步驟由不同成員來完成,合作緊密,讓警方很難找到偵破突破口。
(一)新的犯罪特點引發(fā)偵查工作的變化
犯罪呈動態(tài)化、職業(yè)化、智能化、網絡化特征,互聯網上快捷、方便地交流,讓犯罪嫌疑人反偵查能力越來越強,犯罪更具隱蔽性、迷惑性增強,倒逼警方不得不改變傳統(tǒng)偵查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聯合辦案、大數據思維、情報導偵、數據驅動偵查等理念已經現實;偵查模式也發(fā)生重大轉變:“由案到人”模式向“由人到案、由案到案、由物到案、類案偵破、串案偵破”模式,由“經驗依賴性偵查”向“數據驅動型偵查”模式,由被動回溯型偵查向主動大數據型偵查模式,由“現場驅動”模式向“數據驅動”模式轉變。
(二)偵查模式的轉變帶來現場勘查工作的變化
現場勘查是偵查破案的基礎環(huán)節(jié),大數據背景下,現場勘查工作的變化,主要有以下幾點:
1.現場勘查主體的變化。高科技不僅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同樣也為嫌疑人犯罪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大數據背景下,犯罪分子線上線下自由切換,犯罪組織跨區(qū)域緊密分工合作,傳統(tǒng)的現場勘查主體主要由刑事技術專業(yè)技術人員實施,已不能滿足當前的現實工作的需要,大數據背景下,現場勘查主體由單一刑事技術人員勘查,轉變?yōu)槎嗑N技術人員協(xié)同勘查。
2.現場勘查的對象發(fā)生變化。傳統(tǒng)的現場勘查對象主要包括對犯罪有關的場所、物品、人身、尸體等,而在數據時代,“數據化生存”逐步形成?,F場勘查的對象除了傳統(tǒng)的對象之外,還拓展到以錄音、錄像、電子計算機或其他高科技設備所存儲的信息、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電子數據、視聽資料。
3.現場勘查工作范圍的拓展?;厮菪蛡刹槟J绞峭ㄟ^現場勘查、痕跡物證、調查訪問或者摸底排隊的方式,獲得案件線索從而鎖定犯罪嫌疑人。而大數據背景下,警方是通過數據鎖定犯罪嫌疑人,犯罪現場是由犯罪行為引起變化的環(huán)境以及產生的犯罪證據和犯罪行為信息的載體。隨著流竄作案、跨區(qū)域作案或非接觸性案件數量的激增,現場勘查工作范圍有了明顯的拓展,犯罪現場既包括實體現場,也包括虛擬現場,現場物證收集從傳統(tǒng)的手、足、工、槍痕跡或物證實物,擴展到跨地區(qū)相關聯的多個手機、個人電腦等網絡終端或網絡空間的電子數據、視聽資料。警方運用海量數據進行信息分析與研判,既可以分析犯罪行為發(fā)生的原因,又可以揭示犯罪行為發(fā)生的規(guī)律。
4.現場勘查理念的轉變。傳統(tǒng)現場勘查是靜態(tài)、扁平化三維空間的勘查。而大數據背景下,一般案件中除了對中心現場、外圍現場進行實地勘查之外,還要對視頻追蹤涉及的區(qū)域、場所的物理空間現場,以及嫌疑人的生活、工作環(huán)境,及其在虛擬世界里的活動軌跡進行立體拓展性勘查,對全景數據進行持續(xù)式動態(tài)采集。
5.現場勘查取證手段的變化。大數據采集、存儲能力的提高,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智能感測等先進技術的發(fā)展,智慧保護現場及智慧證據保全、智慧現場記錄、智慧采集、查詢視聽資料與電子數據證據,通過智能化的數字模型自動搜尋潛在犯罪現場,為現場勘查工作的規(guī)范化、智能化提供了可能,取證手段得到豐富和拓展。
(三)法治化前提下勘查工作觀念的轉變
現場勘查的變化是對數字化犯罪的治理訴求與刑事政策證據理性要求的體現①耿連海.犯罪現場質疑[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20-23②張志偉、吳良培.數字化犯罪治理背景下的現場勘查工作變革[J].中國刑警學院學報,2021(02):13-20.。2016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印發(fā)的《關于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意見》要求偵查工作的核心任務從單一的“事實查明”轉為“客觀查明”與“規(guī)范證明”并重,間接提高了訴訟的證據標準?,F場勘查實體真實與人權保障雙重需求,提高了現場勘查工作的規(guī)范和質量要求。2017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聯合發(fā)布的《關于辦理刑事案件嚴格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出臺,對非法證據的排除做出具體的規(guī)定。牢固樹立質量意識、程序意識、證據意識、訴訟意識,公關意識,加強法律及相關業(yè)務知識的學習,成為每個民警的當務之急。
(一)現場勘查理論研究滯后
傳統(tǒng)的物證來源檢驗鑒定的指紋范式是基于特征唯一性假設和個體同一認定原理理論。當前,物證鑒定來源已經到了指紋范式、DNA范示和人像概率范式互補并存的階段③王桂強.物證鑒定技術新發(fā)展-物證鑒定技術三個方面的進步,第十五屆全國公安院校刑事科學技術會[Z].2021-12-17,范式的推廣仍需要時間。我國在物證鑒定來源這方面的理論研究處于初級階段,系統(tǒng)性不強,可操作性不強。多數檢驗鑒定的研究仍是對原有范式綱領性經驗的總結,理論成果滯后于實踐,無法有效指導實踐。
(二)現場勘查技術水平與實戰(zhàn)需求有差距
犯罪智能化、隱蔽性強的背景下,加強物證檢驗的串并、查找能力、痕跡遺留客體的刻畫能力和相關信息的關聯能力,將痕跡物證通過技術轉化案件證據,科學賦能現場勘查工作,提高現場勘查效能的目標。目前,全國范圍內的各地現場勘查工作,普遍存在勘查手段比較單一、方法過于簡單,發(fā)現、提取和檢驗分析等短板問題突出的情況。技術部門長期工作效率低,造成很多技術部門處于可有可無的邊緣化,過度依賴視頻監(jiān)控,GPS定位等新技術,不重視收集犯罪嫌疑人遺留在現場的痕跡物證,在訴訟中難以形成完整的證據鏈,造成“抓而不能捕,捕而不能訴,訴而不能勝”,嚴重影響著公安機關辦案的權威性。
(三)現場勘查主體的知識結構與素質不能滿足實戰(zhàn)的需求
最大化地發(fā)揮現場勘查信息的功能作用,取決于勘查人員技術水平和能力。網絡犯罪的激增,從業(yè)人員知識結構和業(yè)務素質難以跟上網絡犯罪快速發(fā)展的腳步,如現場勘查人員普遍缺乏現場勘查中視頻、電腦、手機等類型電子證據保全的專業(yè)知識,造成破壞證據,在提取過程中因不符合訴訟程序而散失證據資格。現場勘查人員不具基站信息的分析手段,造成大量基站信息無法轉化為線索和證據。目前的現場勘查工作,需要懂法律、會偵查、知網絡、能研判的高素養(yǎng)勘查隊伍,但是現實情況卻是隊伍人才知識結構不合理,業(yè)務能力與實戰(zhàn)需求不匹配,是現場勘查工作質量下滑,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四)現場勘查整體水平距法治要求有差距
在實戰(zhàn)中,勘查不實、勘查不全、勘查信息證據轉化不足和勘查信息共享不暢等問題都在不同程度上拉低了現場勘查整體水平,與法律要求現場勘查對定罪印證及對量刑證明的作用有差距?,F場勘查中“從下向上”和“從上至下”的啟動程序,響應時間長,常錯失獲得有效證據的最佳時間;勘查主體間沒有形成有效的“多警助勘”聯動機制,由于當前管理體制,導致勘查、偵查、網偵、技偵和視頻偵查等參戰(zhàn)人員相互間信息孤立,犯罪信息收集呈現碎片化,難以適應大數據辦案的要求。“一長四必”刑事案件現場必勘、必采、必錄、必比的工作機制,促進了現場勘查數的大幅度提升,可物證檢驗鑒定數量并沒有隨之增加,說明現場所獲得的物證并沒有轉化為破案的線索和證明犯罪的證據;專業(yè)數據庫也未能在深挖余罪方面充分發(fā)揮作用。
(五)現場勘查規(guī)范程度不夠
當前在現場勘查過程中,現場方位、現場概貌、重點部位、物品變動、物證細目、來往路線和關聯現場缺乏技術規(guī)范指導,雖然有規(guī)范標準但個體理解不同,極易受到勘查主體的主觀限制,從而影響現場物證提取的質量,造成偵查線索偏差,偵查辦案無法保持正確的辦案方向工作。
(六)物證的管理水平不足
以庭審為中心的訴訟制度的改革對物證的溯源性要求很高,目前大部分地方的物證管理水平仍停留在人工管理的階段,由于人手不足或管理制度不完善,物證追溯鏈不完整,因保管不當造成物證丟失情況時有發(fā)生,無法滿足法律的要求。有的地方雖然已經實現初步物證管理智能化,但對物證的保管環(huán)境重視不夠,造成物證被污染的嚴重后果,在訴訟中證明力下降,致使訴訟失敗的情況也不在少數。
為適應我國刑事偵查現在和未來發(fā)展的需要,現場勘查工作必須做出適應性的改革,重塑現場勘查引領偵查、服務訴訟的基本價值①解鵬達.信息化偵查背景下現場勘查工作的發(fā)展進路[J].遼寧警察學院學報.2021(5):44-48。
(一)加強現行偵查工作體制的頂層設計,適應大數據背景下現場勘查工作要求
2022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切實履行好維護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的重大責任,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只有加強頂層設計,有效協(xié)調各方工作,發(fā)揮出最大效能。大數據背景下,現場勘查工作必然是多警種技術人員的協(xié)同的合作。積極構建符合打好“合成戰(zhàn)、科技戰(zhàn)、信息戰(zhàn)、證據戰(zhàn)”的良性工作機制,使刑偵、刑事技術、技偵、網偵、圖偵和情報等力量同步上案,多警種信息應用共享,合力攻堅的局面。強化以小串大、整體打擊的經營意識以及以審判為中心的證據意識。建立快速反應機制、專群結合機制、合成作戰(zhàn)機制,對犯罪實施聯動一體化打擊。
(二)強化證據意識,適應以審判為中心形勢下現場勘查工作要求
在大數據背景下,打擊犯罪是一個系統(tǒng)性較強的團隊合作任務,也是一個群體緊密合作的結果,其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每位成員必須樹立質量意識、程序意識、證據意識、訴訟意識、團隊意識,構建動態(tài)立體團隊工作理念,在工作中運用大數據思維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每位參與者都應在分工角色中積極完成好本職工作,并主動配合他人工作,嚴格按照法律程序與其他成員進行無縫對接。責任的落實需要制度的保證,應用完善的職責規(guī)范和責任倒查機制來保證工作的落實。當前,物證來源鑒定范式已進入到指紋范式、DNA范示和人像概率范式三者互補的階段,應加強相關理論的研究和實踐中的應用。
(三)提高數據化可視技術在現場勘查中的應用,適應訴訟新要求
基于當前犯罪呈數據化、集團化、產業(yè)化和跨地域特征突出,起訴時所提供的證據體系龐大,傳統(tǒng)方法很難將巨繁復雜的現場照片、示意的現場平面圖以及純文字的勘驗筆錄等多種法律證據有條理、邏輯清晰地展現給檢察官和法官,這也增加了訴訟中公、檢、法三方的溝通的難度。引入現實(AR)、虛擬現實(VR)及數字可視化等技術實現證據體系系統(tǒng)化、可視化,有助于訴訟參與各方全面、客觀了解現場的分布、物證的相互關系、現場空間及物證之間相互關系,幫助檢察官和法官清楚全面的了解警方取證過程,有助于提高證據的采信率。加強民警訴訟的培訓力度,提高民警個人的訴訟能力,增強證據意識、程序意識,為提高現場勘查工作質量奠定基礎。
(四)提高現場勘查主體的業(yè)務能力和新聞公關能力
現場勘查是群眾能直接感受警方的工作能力和親民程度的重要窗口,常常將目睹到的警方現場勘查表現與全球各國警方的同類工作進行直觀比較,群眾雖然不是專業(yè)人員,但是工作孰優(yōu)孰劣,通過對比,顯而易見,從而對警方整體工作水平進行的主觀性極強的判斷,這直接影響到群眾對警方工作的滿意程度。所以做好現場勘查工作日常,比各種形式的宣傳效果更好?;ヂ摼W時代,群眾的法治意識、維權意識增強,有強烈的知情權訴求,由于公安機關并沒有重視民警的公關能力和能力的培養(yǎng),缺乏適當的應對方法,常常在現場勘查工作中,采取冷、橫的簡單方式應對群眾的知情權訴求,甚至導致輿情,損害了警民魚水情,導致在日常工作中不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加強現場勘查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有助于警方權威的樹立。加強警方整體的現場勘查能力,重視整體隊伍新聞公關能力的培養(yǎng),是公安機關當前的重要工作。
(五)加強公安院校與屬地公安局“同城一體化”建設,適應現場勘查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要求
人才培養(yǎng)與隊伍建設是做好現場勘查工作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突出實戰(zhàn)引領,公安機關與公安院校人才培養(yǎng)緊貼形勢發(fā)展需要。公安部黨委關于公安院校與屬地公安局“同城一體化”建設戰(zhàn)略部署為人才培養(yǎng)建立了戰(zhàn)訓一體化的良好機制。在實施過程中應充分發(fā)揮院校、屬地公安部部門各自優(yōu)勢,注重強化隊伍建設、人才培養(yǎng)、資源共享、教學實戰(zhàn)、科研攻關、在職培訓一體化,促進課程內容與警務發(fā)展銜接、“實地、實景、實戰(zhàn)”中提升師資隊伍能力和水平,教學過程與辦案過程對接、人才培養(yǎng)與實戰(zhàn)需求融合,提高公安院校人才培養(yǎng)的針對性和質量,打造全方位、全覆蓋式融合共贏新格局。
(六)加強新戰(zhàn)新技法推廣,適應現場勘查攻堅克難能力要求
現場勘查工作實踐性較強,需要在工作中靈活運用知識和經驗,不斷創(chuàng)新舊的工作模式和方法,解決工作中的難題。全國各地實戰(zhàn)部門都有不少優(yōu)秀的工作經驗和方法,例如,現場勘查中以足跡作為尋找其他痕跡的“指南針”,可以大大提高痕跡物證發(fā)現率;利用收集現場遺留的殘缺指紋、足跡痕跡等相互間的空間位置關系,推斷出遺留人的部分身體特征、行為特征,或作案過程中犯罪行為的心理特征,綜合這些小的細節(jié)線索,警方可以對犯罪嫌疑人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對確定犯罪嫌疑人“是誰”和“在哪里”等關鍵問題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些看似用處不大的殘缺痕跡,綜合起來運用作用就發(fā)揮出來,提高現場物證的利用率。通過積累并推廣這些寶貴的小經驗,可以提高現場勘查整體工作水平。
(七)加強與企業(yè)技術合作,適應現場勘查高科技賦力需求
黨的十九大提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建設數字中國、智慧社會。要強化高科技在現場勘查中的運用,增強現場勘查的時效性和準確性,不斷推進現場勘查的智慧化。加強與相關企業(yè)密切合作,在產品的使用范圍及技術指標方面給予積極的配合,充分發(fā)揮技術優(yōu)勢幫助企業(yè)提高新產品的適應性,縮短新技術的轉化期限,提高智慧取證的比率,同時在實戰(zhàn)部門與企業(yè)共同研發(fā)的相互工作交流中,警方從業(yè)人員的知識結構也得到優(yōu)化,爭取在新產品投入使用的第一時間能熟練運用,提高工作效率和技術水平?,F場勘查智慧化產品的開發(fā),應加強頂層設計,統(tǒng)一規(guī)劃,不能各自為政,重復投資,惡性競爭。
(八)推進實驗室標準化規(guī)范化建設,適應公安司法科學實證活動需要
實驗室的檢驗鑒定是現場勘查的重要技術支撐。按司法公正要求,鑒定機構檢驗鑒定的程序公開、公正、公平,檢驗鑒定的結論科學、準確、可溯源。加強開展實驗室認可工作,是實驗室主動適應法制建設的重大舉措。加強公安刑事技術實驗室認證認可工作,對實驗室的規(guī)范化建設和程序化管理,可提高鑒定結果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減少可能出現的質量風險,對鑒定的公正性、準確性提供了有力保障,從根本上解決了檢驗鑒定的合法性問題。①呼慧軍、馬潔、王瑞、王鵬、馬瑞紅.實驗室認可是推動刑事科技進步的必經之路[J].現代世界警察.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