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璇
(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江西南昌 330000)
家庭教養(yǎng)方式,又稱父母教養(yǎng)方式、家庭教育方式。關(guān)于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概念,相關(guān)學者有著不同的見解。本文所采取的概念是趙忠心提出的狹義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他認為:狹義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是指在生活中由家長,即家里的長者(其中主要是指父母)對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實施的教育和影響。
在影響兒童性格形成的諸多因素中,家庭教養(yǎng)方式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家庭教養(yǎng)方式是教育過程中一種持久的、穩(wěn)定的行為和方法,是所有家長教育活動的總體概括。父母教養(yǎng)行為既包括專注于父母執(zhí)行任務的目標的特定行為,也包括姿勢、手勢、語氣變化或自然表達等非目標行為。作為孩子生活中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語、行為、眼神,甚至是無形的精神世界都會對孩子產(chǎn)生微妙的影響。因此,正確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的性格形成起著關(guān)鍵作用。合理的教養(yǎng)方式有利于兒童良好性格的形成,不健康的教養(yǎng)方式將會造成兒童性格上的各種缺陷。由于家庭分布的廣泛性而和不同家庭之間的差異性,依次進行分析并找出所有家庭的共性是一項艱難的任務,所以筆者在本文采用了個案研究法,以來自農(nóng)村某個家庭的兒童S為例,進行個案研究[1]。
本文的研究對象S是一位來自農(nóng)村家庭的十歲兒童,小學五年級學生,家中成員包括父親、母親和奶奶。S的父親四十五歲,是個較為傳統(tǒng)且有點大男子主義的男人,小學學歷,建筑公司工人。母親四十歲,初中畢業(yè),工廠工人。奶奶六十五歲,退休老人,平時照顧一家生活起居,對小孫子格外上心。
(1)缺乏對長輩的尊重。
S小時后生過一場大病,痊愈后奶奶便想著法子給他做好吃的補養(yǎng)身體,對S是有求必應,把孫子捧在手心里,S是家里的“小皇帝”,擁有太多的愛與特權(quán),幾乎沒有長幼概念。
生活表現(xiàn)案例一,中午放學后,S進門便大聲叫到:“奶奶,我餓了,我要吃飯。”奶奶將飯菜準備好后,S開始狼吞虎咽起來,奶奶說道:“慢點吃,不要總吃肉,吃點蔬菜?!闭f著便將蔬菜往S碗里放,S魯莽地推開奶奶的手說道:“我不吃,不要!”奶奶不肯作罷:“不吃蔬菜怎么行,天天吃肉不行的!”并嘗試將蔬菜放進S的碗里,S徹底沒耐心了:“說了不要了,滾,我不吃了!”奶奶沒轍,只好作罷,并哄著S繼續(xù)吃飯。
(2)缺乏獨立性
S是家里的“小皇帝”,所以從小就養(yǎng)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都離不開家人的幫助,沒有獨立性。
生活表現(xiàn)案例二:某天恰逢中秋佳節(jié),母親一早便叮囑S早早完成作業(yè),晚上全家共同賞月。而S遲遲不肯寫,“老師說了,讓我們寫一篇《一個難忘的中秋節(jié)》,但是我們還沒過完,等過完了我再寫。”團圓飯過后,母親開始催促S完成今日的作文,S開始犯難了:“今天也沒有什么難忘的地方呀,跟往常一樣,沒什么難忘的地方,我不知道寫,媽媽你給我寫!”
生活表現(xiàn)案例三:S是父親近四十歲才得來的兒子,奶奶平日里對S自然是疼愛倍加。因此,S幾乎是沒有做過任何家務。有些時候母親要求S幫助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奶奶每次都說S做不好,到頭來還需要重新再做一遍,于是奶奶干脆不讓他做。時間一長,S在生活上幾乎沒有獨立性。
(3)沉迷游戲,興趣單一
S在家人的溺愛中,逐漸形成了好吃懶做的習慣,沉迷電腦游戲,閑暇時間,S除了一心想玩游戲外,不喜歡做任何事。
案例一:S迎來了最喜愛的周末時光。S的父母去上班,奶奶像往常一樣跳完廣場舞后便與好友相約上街買菜。諾大的房子里就剩S一個人。父母臨走前叮囑S必須早些完成作業(yè),S滿口答應。而當家長都走完后,沒人管束的S一溜煙跑進了奶奶的臥室,偷摸著將奶奶放在床頭充電的手機拔下,捧著手機心滿意足地跑到了沙發(fā)躺下,打開了自己早就下好的游戲開始玩了起來。房間里充滿著S在游戲中的打斗聲。愉快的時間總是流逝得很快,S抬頭一看竟然快十點了,按照以往經(jīng)驗,奶奶很快就要買菜回來了。S一溜煙又跑回了奶奶臥室,將手機插上隨后溜回客廳,打開書包又打開電視趴在茶幾上邊看電視邊寫起了作業(yè)。
有關(guān)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分類研究,學術(shù)界有豐碩的研究成果,不同學者有著自己的分類體系。
國外最早對家庭教養(yǎng)方式進行研究的學者是美國心理學家西蒙茲。他從兩個維度研究了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一個是“接受—拒絕”維度,另一個是“支配—服從”維度。而鮑德溫則從“情感溫暖—敵意”和“依戀—干涉”兩個維度來研究家庭教養(yǎng)方式[2]。
在我國,關(guān)于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分類也很多。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學者關(guān)于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分類取向比較單一。如關(guān)穎將家庭教養(yǎng)方式歸納總結(jié)為驕縱溺愛型、啟發(fā)引導型、放任自流型、因材施教型、簡單粗暴型等。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學者關(guān)于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分類又有了新的維度。如桑標從“接受——拒絕”和“寬容——嚴厲”兩個維度劃分母親的教養(yǎng)方式,從“肯定——否定”維度劃分父親的教養(yǎng)方式。在研究過程中,學者們逐漸發(fā)現(xiàn)家庭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家庭教養(yǎng)方式涉及的維度、角度是多面的,因此,單純地從某一個維度或是某一個角度來對家庭教養(yǎng)方式來分類是不妥的。目前,國內(nèi)較為流行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分類是:民主型、溺愛型、放任型、專制型。
民主型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父母能夠認識到兒童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并且能夠給兒童足夠的尊重和獨立的空間。父母能以一種平等隨和的地位與兒童相處,愿意聆聽兒童內(nèi)心真實的聲音,并樂意與兒童進行交流,鼓勵兒童做喜歡且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對于兒童的缺點和錯誤,能夠進行恰當?shù)闹笇Ш团u。在這種教養(yǎng)方式下培養(yǎng)出來的兒童一般都有健全的人格,很強的自信心、獨立性,并擁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能力等。
溺愛型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父母給予了兒童過多的愛和關(guān)心,平日里對兒童所提的要求基本上全部滿足。在這種教養(yǎng)方式下培養(yǎng)出來的兒童極易形成獨立性差的特點,過分地依賴父母。父母長期的溺愛造成了兒童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并且讓他們養(yǎng)成了蠻橫無理、橫行霸道、懶惰等不良個性。
放任型家庭教養(yǎng)方式下的父母認為即便不怎么管理兒童,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兒童的行為舉止也會自然變好。因此,對于兒童的學習及生活,這類父母并不給予過多的關(guān)心,缺乏與兒童的交流。在放任型教養(yǎng)方式下培養(yǎng)出來的兒童,因為缺少來自父母的關(guān)愛,容易產(chǎn)生自卑、沒有歸屬感、自以為是等不良性格。
專制型家庭教養(yǎng)方式下的父母忽視了兒童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對兒童的行為舉止進行絕對的控制,并要求兒童絕對的服從。這類父母對兒童的教育比較簡單粗暴,堅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完全不顧兒童的感受,為兒童安排好一切事情。在這種教養(yǎng)方式下培養(yǎng)出來的兒童因受到太多的管理和束縛,容易產(chǎn)生懦弱、膽小、順從、缺乏自信、無法與別人正常相處等不良性格[3]。
從S的言行舉止中可以看出,該兒童身上的這些缺點及不足之處很大一部分都已成為自身習慣,而這些不良習慣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與他所接受的教養(yǎng)方式息息相關(guān)。
S的父親所采用的教養(yǎng)方式是放任型。從筆者所了解的情況可以看出,S父親的文化程度不高,加上父親工作繁忙,沒有什么時間和精力對S進行管教。母親時常跟父親抱怨S的種種不良習慣,但是當父親真正面對S的種種不良行為時,父親雖然有心責備,但由于父親不善言辭,并不能對S進行良好的教育。且父親結(jié)合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相信S隨著年齡的長大,S會自然而然的變得懂事聽話,所以對S的教育基本是放任自流。
S的母親和奶奶所采用的教養(yǎng)方式是溺愛型。嬰幼兒時期的S不幸染上了肺結(jié)核,歷盡艱辛才得以康復。母親從此便對S提的條件盡量滿足。母親雖然能堅持每日對S的學習進行輔導,但對S的要求便是能每日完成老師所布置的作業(yè),而這些作業(yè)只有在母親的幫助下才完成。因此也造成了S獨立性的缺乏,這與過分依賴母親是離不開的。而母親和奶奶的溺愛還造成了S不愛勞動。隨著S年齡的增長,電子產(chǎn)品的普及深深吸引了S的眼球,自此沉迷在虛擬游戲的世界里無法自拔??梢哉f,S種種不良言行舉止的形成與母親和奶奶的溺愛息息相關(guān)。
母親和奶奶長期對S的寵溺讓S在家中隨心所欲,變得越來越肆無忌憚。寵溺使他很輕易就獲得自己想要的任何東西,游戲機、電腦、平板電腦、手機這些原本應該少讓兒童接觸的電子產(chǎn)品讓S沉溺其中,他的心思便不在學習上了,他開始和家人講條件:我寫完了作業(yè)讓我玩電腦,要不然我不寫!把完成作業(yè)當成了籌碼,這樣的學習態(tài)度讓他的成績一落千丈。
S因為成績長期以來都不理想,父母經(jīng)常性地對S透露出“你并不怎么聰明”的信息,讓S認為自己就是個很笨的兒童,自己再怎么努力都趕不上別人的。長期在父母不高的期望中長大的孩子對自己的期望也變得越來越低,他不再有遠大的奮斗目標,對自己沒有明確的要求,變得不上進。正是這樣,S對自己的期望不高,不努力、不上進、不積極。
家人的寵溺讓S喪失了很多自主性,在家是個十足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S對家人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母親和奶奶能夠幫助S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導致S在家中不會做任何家務。母親對S學習上的包攬導致S一遇到任何難題就求助母親,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4]。
從小處在寵溺與放任型家庭教養(yǎng)模式下成長,S受到了來自母親與奶奶無限的寵溺,長久以來,S的脾氣秉性變得越來越壞。一旦自己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就會大發(fā)脾氣、大吵大鬧,有時會對長輩動手動腳,不達目的不罷休。
大多數(shù)父母在對兒童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教養(yǎng)方式往往是不一致的。兒童因受到了父母的教育或懲戒而哭鬧時,爺爺奶奶便會及時袒護,這一行為直接導致了兒童形成這樣的心理:“當我犯錯時,爺爺奶奶會護著我,所以我不用害怕犯錯誤。”
作為父母,應該秉著“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素質(zhì),為兒童樹立榜樣。而如今不少父母步入社會后,早已將學習拋之腦后,所以欠缺對孩子教育這一方面的知識儲備。父母可以通過閱讀與教育學、心理學相關(guān)的書籍,來夯實自身理論基礎(chǔ),為今后對孩子的教育提供保障。
現(xiàn)在許多兒童都是在父母及家中老人的呵護下長大,享受著來自兩代長輩的疼愛,兒童的種種要求被滿足。當兒童適應了這種教養(yǎng)方式后,如果家長不再滿足兒童無理的要求時,兒童就容易出現(xiàn)逆反行為。因此,在家長對兒童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對兒童的疼愛應該有所節(jié)制,而不是一昧地寵溺兒童,有求必應。
與此同時,不少家長持有另一種極端觀點:既然我生養(yǎng)了你,你就應該聽從我的命令。家長應該認識到每個兒童都是獨立存在的,有自己的喜怒哀樂、興趣愛好、隱私空間等,家長不該過度的干涉兒童做選擇,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兒童。長期缺少尊重的兒童容易形成自卑、懦弱、不自信等不良性格。家長應該給與兒童充分的尊重,而不是事事都替兒童做主以至于他們逐漸喪失獨立性[5]。
家庭教養(yǎng)方式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至關(guān)重要,很大成度上決定了他們后來的人格品質(zhì)。家長應該與學校教育配合,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發(fā)揮積極而正確的作用,為他們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人格提供正確的導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