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劉宗周獨體論的思想歷程與義理建構

      2022-02-09 06:26:36
      現(xiàn)代哲學 2022年6期
      關鍵詞:心體點校天樞

      雷 靜

      《大學》好惡說(好善惡惡)是宋明理學家闡發(fā)心性的經(jīng)典資源,尤其是陽明學者詮釋良知的重點。理學殿軍劉宗周,以意根“好惡一機”來界定獨體,體現(xiàn)了陽明學發(fā)展的趨向。牟宗三、唐君毅首揭宗周回到《大學》“好惡之意”,由“好惡一機互見”來詮釋道德本體(1)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牟宗三先生全集》第8冊,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第377、366-367頁;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 312、313頁。。陳來、林月惠、黃敏浩、高海波等皆以意(意根)、好惡、獨或獨體互釋(2)陳來:《宋明理學》(第2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96頁;林月惠:《劉蕺山對〈大學〉“誠意”章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1年第19期,第431-432、439頁;黃敏浩:《劉宗周及其慎獨哲學》,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第158、159頁;高海波:《慎獨與誠意:劉蕺山哲學思想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6年,第364-375、391-405頁。。陳立勝揭示了陽明學研幾譜系所呈現(xiàn)的好惡之幾面向,指出“獨”與“意”被稱為獨體、意體,“幾學”成為顯學,“好善惡惡”這一“意志”面向成為了良知第一義。(3)參見陳立勝:《入圣之機:王陽明致良知工夫論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9年,第232頁;陳立勝:《從“修身”到“工夫”:儒家“內(nèi)圣學”的開顯與轉折》,臺北: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2021年,第402、404頁。研究者們認同“好惡一機”是獨體的內(nèi)涵以及獨體通貫心性天的特質(4)戴璉璋:《儒家慎獨說的解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3年第23期,第220-221頁;陳佳銘:《劉蕺山的易學中之“以心著性”型態(tài)》,《鵝湖月刊》2009年第412期,第38-42頁。,對于理解宗周本體論有著關鍵意義,但仍有許多問題值得深入系統(tǒng)的闡明。從思想歷程而言,宗周怎樣基于“好惡”來逐步推進獨體論的義理建構,其相關的文本與思想歷程,尚無專門討論(5)學界對宗周慎獨思想的分期主要基于劉汋年譜所說48歲提出慎獨、59歲丙子之悟,如高海波以48-59歲、59歲以后分別為前期、后期慎獨思想階段,陳暢以48歲以前、48-57歲、57-68歲為早、中、晚年期。然從牟、唐以來,學者公認的“獨體-好惡一機”內(nèi)涵來看,宗周何時以好惡來看獨,何時正式提出獨體(好惡一機)概念,以及獨體概念如何統(tǒng)合了存發(fā)、中和、寂感諸義,乃至獨體概念完成的境界,都尚未有專門的思想歷程考察與文本分析。(參見高海波:《慎獨與誠意:劉蕺山哲學思想研究》,第246頁;陳暢:《自然與政教——劉宗周慎獨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30頁。)。宗周對獨體的思索,開展為本體、流行、境界等論域的逐層推進與交相闡發(fā),本文將進入宗周思想發(fā)展的歷程,考察其獨體論的義理建構。

      一、獨體為好惡一機

      宗周以好惡為詮釋獨體的要義,始于52歲(崇禎二年,1629年)所作《大學古記約義》(簡稱《約義》)(6)[明]劉宗周撰,吳光主編、點校,鐘彩鈞審校:《劉宗周全集》第9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24頁。以下所引《劉宗周全集》均出自此版本,不再詳述。及《大學雜言》?!洞髮W雜言》未標記著述時間,其序曰“一夕,偶思而得之,因謂諸生曰:《大學》一篇是人道全譜”(7)[明]劉宗周撰,吳光主編、點校,鐘彩鈞審校:《劉宗周全集》第2冊,第615頁。,《約義》開篇亦言“惟《大學》直提人道全局”(8)同上,第604頁。,似復述《大學雜言》之語氣。劉汋《年譜》記錄崇禎二年夏,宗周于杭州先覺祠會友、講學(9)[明]劉宗周撰,吳光主編、點校,鐘彩鈞審校:《劉宗周全集》第9冊,第84頁。。《大學雜言》序也提到與諸生講《大學》,且其首次完整解釋了“《中庸》是《大學》注疏”的涵義,而《約義》則僅簡述此語(10)[明]劉宗周撰,吳光主編、點校,鐘彩鈞審校:《劉宗周全集》第2冊,第620、605頁。,故《大學雜言》至少與《約義》同在崇禎二年。

      對于“《中庸》原是《大學》注疏”(11)同上,第605頁。,林月惠認為,宗周以《中庸》的義理來詮釋《大學》,使《中庸》與《大學》的“慎獨”義相互融攝交織(12)林月惠:《劉蕺山對〈大學〉“誠意”章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1年第19期。。這也符合宗周本人在《大學雜言》中的解釋:“‘慎獨’一義,特見于‘誠意’章,尤為吃緊,故曰《中庸》是《大學》注疏。”(13)[明]劉宗周撰,吳光主編、點校,鐘彩鈞審校:《劉宗周全集》第2冊,第620頁。基于此認識,他在《大學雜言》將《中庸》未發(fā)之中的本體意義賦予給《大學》好惡之“意”,以“好惡-幾-意”來詮釋至善本體。

      好、惡二字,是《大學》一篇骨子,直貫到平天下處。中間忿懥、恐懼、好樂、憂患、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皆好、惡之幾所發(fā)。

      好、惡兩端最微,蓋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動而未形有無之間,為吉之先見,即至善之體呈露處。止有一善,更無不善。所好在此,所惡即在彼,非實有好、惡兩念對偶而發(fā)也。此幾一動,才授之喜、怒、哀、樂四者,而刑賞進退生焉,依然只是此意之好惡而已。(14)同上,第621頁。

      宗周以好惡為《大學》的“骨子”、貫通綱目的要義,《中庸》“未發(fā)之中”即《大學》“誠意”之“意”,意就是“好惡一幾”,好善惡惡相即為一幾,好惡一幾乃是心幾、“動而無動的深微本體”(15)高海波:《慎獨與誠意:劉蕺山哲學思想研究》,第395頁。。四德七情皆“好惡一幾”所發(fā),“好惡一幾”作為意識活動的主宰、樞機,是純粹至善的道德本體、意根,而非善惡兩分的經(jīng)驗意念。(16)好惡之幾的純粹性與整全性,參見雷靜:《從“理一分殊”、“萬物一體”到“一統(tǒng)于萬”:劉蕺山融匯朱、王的本體論探析》,《中國哲學史》2010年第4期。

      在《大學古記約義》中,側重于活動的樞機、主宰之意,好惡之幾也被稱為好惡之機。由好惡之機來詮釋“獨”(本體),并依次立足于“好惡之機(獨)-喜怒哀樂(四德)-七情-身家國天下”的本體流行層次,來實踐慎獨工夫。在“獨”為本體的前提下,宗周以慎獨作為貫通《大學》八條目的工夫首腦,好惡之機即是意根、本體,在此層面的慎獨工夫表現(xiàn)為誠意,工夫落腳處即好善惡惡之心體。喜怒哀樂是自好惡之機(意根)流行出來的本然意識,在此層面的慎獨工夫表現(xiàn)為正心,工夫落腳處即心體本然發(fā)用之喜怒哀樂(四德)。七情是喜怒哀樂體現(xiàn)于身體的現(xiàn)實意識,發(fā)用隨身體氣稟而有正與不正,在此層面的慎獨工夫表現(xiàn)為修身,工夫下手處即為七情之所在(17)本段引述《約義》內(nèi)容,參見[明]劉宗周撰,吳光主編、點校,鐘彩鈞審校:《劉宗周全集》第2冊,第611頁。。從本體流行的現(xiàn)實范圍來看,修身、齊家、治國、明明德于天下是與之對應的慎獨工夫在各領域的表現(xiàn)。

      明確提出獨體概念,并以好惡一機來詮釋獨體,分別體現(xiàn)于宗周54歲(崇禎四年,1631年)所作《中庸首章說》與《獨箴》(18)[明]劉宗周撰,吳光主編、點校,鐘彩鈞審校:《劉宗周全集》第9冊,第98頁。?!吨杏故渍抡f》指出獨體是未發(fā)之中、本體,“獨體惺惺”,“‘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此獨體也”,“獨之外,別無本體;慎獨之外,別無工夫”(19)[明]劉宗周撰,吳光主編、點校,鐘彩鈞審校:《劉宗周全集》第3冊,第269-270頁。。為更確切地說明《中庸首章說》的慎獨工夫,宗周又作《獨箴》解答“慎獨下手處”、“以明圣學之要”(20)[明]劉宗周撰,吳光主編、點校,鐘彩鈞審校:《劉宗周全集》第9冊,第98頁。,以好惡一機來詮釋獨體,論述其心性合一特質:

      圣學本心,惟心本天。維玄維默,體乎太虛。因所不見,是名曰“獨”。獨本無知,因物有知。物體于知,好惡立焉。好惡一機,藏于至靜。感物而動,七情著焉。自身而家,自家而國。國而天下,慶賞刑威。惟所措焉,是為心量。其大無外,故名曰天。天命所命,即吾獨知。一氣流行,分陰分陽。運為四氣,性體乃朕。率為五常,殊為萬事。(21)[明]劉宗周撰,吳光主編、點校,鐘彩鈞審校:《劉宗周全集》第6冊,第800頁。

      《獨箴》以“惟心本天”提綱挈領,論說心體即獨體、性體。從心體即獨體而言,獨體(太虛)具有獨出于、超越于有形萬物的絕對性,好惡一機之獨一無二的至善定向、定準,正是獨體的絕對性在心體維度的呈現(xiàn),故心體即獨體。從心體即性體而言,首先二者活動范圍相即:以心量來指稱心體能夠作用的現(xiàn)實范圍,心體由自身而擴展至家國天下的倫理活動的范圍,必然從屬于獨體創(chuàng)造活動的性天整體。而且,二者的體用流行同構、貫通:心之體用——由好惡互根而有喜怒哀樂流行,同構、貫通于性之體用——由陰陽互根而有四氣(春夏秋冬)流行??傊瑥谋倔w流行的角度看,更強化了“獨體為好惡一機”的義理:心體即獨體、好惡一機之一機無二,反映了獨體的本體超越;心體即性體、好惡一機相即于陰陽一氣,反映了獨體的本體流行。

      獨體作為流行之體的意義,最終被宗周在66歲《學言》(即《存疑雜著》)(22)[明]劉宗周撰,吳光主編、點校,鐘彩鈞審校:《劉宗周全集》第3冊,第425頁。中凝煉為“好惡之性發(fā)為喜怒哀樂”。

      “正心”章言好樂,見此意之好者機;言忿懥,見此意之惡者機;言恐懼憂患,見忿懥之變者機,蓋好惡之性發(fā)而為四端矣。(23)同上,第406頁。

      好惡從主意而決,故就心宗指點;喜怒從氣機而流,故就性宗指點。畢竟有好惡而后有喜怒,不無標本之辨,故喜怒有情可狀,而好惡托體最微。(24)同上,第412頁。

      宗周雖在52歲詮釋《大學》時,已將好惡作為動而未形的中體之幾,好惡之幾動而有喜怒哀樂(25)[明]劉宗周撰,吳光主編、點校,鐘彩鈞審校:《劉宗周全集》第2冊,第621頁。,而此時方有“好惡之性發(fā)為喜怒哀樂”的明確提法,好惡一機之獨體作為心體、性體,是流行之主宰,心體側重于好善惡惡之價值主宰義,性體側重于好惡一機之流行樞機義。性體的好惡相即之一機,呈現(xiàn)為喜怒哀樂四氣循環(huán)相濟之一體。好惡之性發(fā)為喜怒哀樂,既體現(xiàn)了由好惡之體發(fā)為四氣之用的體用流行層次,又凸顯了“好惡一機-四氣一體”的體用相即的理則。“獨體為好惡一機”的含義統(tǒng)合了心性維度:從心體而言,獨體是好惡一機、超越善惡對待的至善本體;從性體而言,好惡一機之獨體發(fā)為喜怒哀樂,為主宰一切流行的樞機;從心性相即而言,好惡一機的人心之性,同于陰陽一氣的天地之性,由好惡(陰陽)互動而有喜怒哀樂(四氣)流行。

      綜上所述,獨體為好惡一機的義理是以心性相即的統(tǒng)體來界定獨體,從《獨箴》到《存疑雜著》都是基于本體流行來彰顯心、性、獨三者的相即,顯發(fā)了獨體作為主宰流行的實體。這就需要進入宗周關于獨體流行的論說,來探討“獨體”(好惡一機)的實體意涵。

      二、“好惡之意即無善無惡之體”

      宗周考察獨體流行的成果集中于59-60歲。他于59歲(崇禎九年丙子,1636年)悟到獨體為太極,“無極而太極,獨之體也”(26)[明]劉宗周撰,吳光主編、點校,鐘彩鈞審校:《劉宗周全集》第3冊,第356頁。。在此背景下,他進一步深化了“好惡一機”的實體意義:“好惡者,此心最初之機,即四者之所自來,所謂意也……又就知中指出最初之機,則僅有體物不遺之物而已,此所謂獨也?!?27)同上,第351頁。“最初之機”指向“之所自來”的所以然,好惡一機之意根是七情的根據(jù),意根又以其自身的知好知惡為根據(jù)、從而表現(xiàn)為自根自因。唯獨宇宙實體才具有自根自因的特質,故其能體物不遺、成為萬物的終極根據(jù)(太極)。宗周本年的另一重要體悟“好善惡惡之意,即是無善無惡之體,此之謂‘無極而太極’”(28)同上,第371頁。,明確指出“好惡之意即無善無惡之體”,由此突顯了獨體為太極的實體意蘊,而“無善無惡”是陽明學的著名義理,關聯(lián)于存發(fā)、中和、寂感等本體流行脈絡,故需要進入宗周的相關討論,才能理解如何證成好惡(獨體)之實體意義。

      宗周60歲后工夫更為圓熟且得力,他將獨體流行的自然而然境界表述為“獨體即天樞”(29)[明]劉宗周撰,吳光主編、點校,鐘彩鈞審校:《劉宗周全集》第5冊,第299頁。,在此語境下進一步探索存發(fā)中和等問題。早在51歲(崇禎元年,1628年)補訂的《論語學案》(30)[明]劉宗周撰,吳光主編、點校,鐘彩鈞審校:《劉宗周全集》第10冊,第718頁。中,他曾描述了天樞作為天道運動的樞紐:“天一氣周流,無時不運旋,獨有北辰處一點不動,如磨心車轂然,乃萬化皆從此出。故曰‘天樞’?!?31)[明]劉宗周撰,吳光主編、點校,鐘彩鈞審校:《劉宗周全集》第1冊,第262頁。在60歲給弟子金鉉、鮑濱的信中,特別指點獨體即天樞,以此說明斂發(fā)一機的境界?!耙粩恳话l(fā),自是造化流行不息之氣機,而必有所以樞紐乎是,運旋乎是,則所謂天樞也,即所謂獨體也?!?32)[明]劉宗周撰,吳光主編、點校,鐘彩鈞審校:《劉宗周全集》第5冊,第299頁。天樞位于周天度數(shù)之中,是宇宙運行的樞紐。天道左旋,即逆時針、以天樞為中心不斷向內(nèi)旋入(33)同上,第299頁。。天不斷運旋向內(nèi),處于運旋中心的天樞呈現(xiàn)出持續(xù)向內(nèi)收斂、收緊,綿密不絕而至無窮,故顯現(xiàn)毫無縫隙、仿佛靜止的樣子(34)[明]劉宗周撰,吳光主編、點校,鐘彩鈞審校:《劉宗周全集》第1冊,第261-262頁。。天樞本身常斂常止,其所存與所發(fā)之間毫無間隙,故宗周可依斂發(fā)一機而言本體工夫之存發(fā)一機。

      在天樞斂發(fā)一機的天道觀背景下,宗周指出了獨體—喜怒哀樂的中和一性、存發(fā)一機的流行方式。至于進一步如何看待天樞與獨體之間的相即關系,他66歲時給予明確解說,后節(jié)將詳述。

      《中庸》言喜怒哀樂,專指四德言,非以七情言也……乃四時之氣所以循環(huán)而不窮者,獨賴有中氣存乎其間,而發(fā)之即謂之太和元氣,是以謂之中,謂之和,于所性為信,于心為真實無妄之心,于天道為乾元亨利貞,而于時為四季。故自喜怒哀樂之存諸中而言,謂之中,不必其未發(fā)之前別有氣象也。即天道之元亨利貞,運于於穆者是也。自喜怒哀樂之發(fā)于外而言,謂之和,不必其已發(fā)之時又有氣象也。即天道之元亨利貞,呈于化育者是也。惟存發(fā)總是一機,故中和渾是一性……此獨體之妙,所以即隱即見,即微即顯,而慎獨之學,即中和即位育,此千圣學脈也。(35)[明]劉宗周撰,吳光主編、點校,鐘彩鈞審校:《劉宗周全集》第3冊,第373-374頁。

      朱熹四德論認為,仁義禮智為天道生氣流行(36)陳來:《仁學本體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年,第330頁。。宗周之喜怒哀樂四德說進一步指出,仁義禮智四德統(tǒng)攝于一心,相應于春夏秋冬統(tǒng)攝于一氣、生氣流行的天道法則。由此豁顯了四德說的宇宙論,如學者指出的,宗周之最精微的心性工夫,被內(nèi)在到最純粹的氣化流行(37)楊儒賓:《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170頁。,其哲學以氣言心,為心性論建構起客觀的宇宙論基礎(38)高海波:《慎獨與誠意:劉蕺山哲學思想研究》,第75頁。。喜怒哀樂存發(fā)一機構成“獨體(流行)之妙”的全體:四氣所存即四氣“存諸中”,循環(huán)不息之四氣的存在根據(jù)在于中、中氣,此中氣即獨體(於穆不已之體)。獨體(中氣)與四氣的關系正是天道之乾與元亨利貞的同質異層關系,體用相即言其同質,體用有別言其異層,故以中氣言獨體,并非將其下拉至形質之氣,而是強調獨體流行的體用相即義。中氣流行即為太和元氣、亦為四氣之所發(fā),故而中和一氣為獨體流行的統(tǒng)體。宗周在57歲(崇禎七年,1634年)所著《圣學宗要》已指出獨中具有喜怒哀樂四者,其所存為中,所發(fā)為和(39)[明]劉宗周撰,吳光主編、點校,鐘彩鈞審校:《劉宗周全集》第3冊,第229-230頁。,此處更強調中和一性,都是天道元亨利貞運動。將四氣所存對應于宇宙樞機(獨體)主宰元亨利貞的有序運旋,將四氣所發(fā)對應于天道運化產(chǎn)生萬事萬物。從獨體作為體用相即、中和一性的流行統(tǒng)體來看,其既是主宰之本體,又是流行之本源,四氣所存之樞機,亦是四氣所發(fā)之先機,故又曰存發(fā)一機。中和一性、存發(fā)一機,也是寂感一體的心性相即機制(40)對于這段文本(“性情之德……”),楊祖漢指出,非牟宗三所謂心性分設、以心著性,而是“以心攝性”、從心之活動以證悟性。本文同意楊說之心性合言,但“以心著性”“以心攝性”都較似凸顯心體,而宗周文本最終落在心性相即一體,強調流行統(tǒng)體之一體義。此統(tǒng)體義,黃敏浩釋為“一物之本末”、意根獨體之體用,故獨體包含了本末體用兩面。本文認為,此本末體用之統(tǒng)體義,體現(xiàn)了宗周“一統(tǒng)于萬”的本體論特色。(參見楊祖漢:《論蕺山是否屬“以心著性”之型態(tài)》,《鵝湖月志》2007年第39期;黃敏浩:《牟宗三先生對劉蕺山“物即是知,非知之所照”的詮釋》,《當代儒學研究》2010年第8期;雷靜:《從“理一分殊”、“萬物一體”到“一統(tǒng)于萬”——劉蕺山融匯朱王的本體論探析》,《中國哲學史》2010年第4期):

      性情之德,有即心而見者,有離心而見者。即心而言,則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當喜而喜,當怒而怒,當哀而哀,當樂而樂。由中導和,有前后際,而實非判然分為二時。離心而言,則維天於穆,一氣流行,自喜而樂,自樂而怒,自怒而哀,自哀而復喜。由中導和,有顯微際,而亦非截然分為兩在。然即心離心,總見此心之妙,而心之與性,不可以分合言也。故寂然不動之中,四氣實相為循環(huán);而感而遂通之際,四氣又迭以時出。(41)[明]劉宗周撰,吳光主編、點校,鐘彩鈞審校:《劉宗周全集》第3冊,第372頁。

      “即心”言心體之寂感一體,心體活動是由寂而感的一氣流行,體用貫通無礙,喜怒哀樂順心體好惡的本然之則,亦即道德本體呈露其“所當然”的法則;由中導和、由未發(fā)之中發(fā)為已發(fā)之和,雖體用有別、邏輯上具備形而上下的微顯、精粗之分,但未發(fā)已發(fā)、寂與感,并非存在時間先后之別,而是體用相即的統(tǒng)體?!半x心”言性體之寂感一體,性體活動是由寂而感的一氣流行,即宇宙本體呈露其“所以然”的法則,喜怒哀樂呈現(xiàn)為四氣在時空中依次出現(xiàn)并循環(huán)不息;由中導和、由中氣樞紐而主宰四氣依次運旋,本體隱而不彰、而四氣流行顯現(xiàn),呈現(xiàn)為體用貫通的生氣流行全體。最后又綜合心體性體而言寂感:寂然不動之時,心性只是一理,心識活動還未開展,四氣蘊含其中但還未成形,只有四氣循環(huán)的所當然之理。感而遂通之際,心性只是一氣,心識活動已經(jīng)展開為經(jīng)驗現(xiàn)象,性體流行在時空中呈現(xiàn),所當然之理在現(xiàn)實中表現(xiàn)為所以然之序,即心體之喜怒哀樂流行遵循當然之則的秩序,在合適不偏的時空依次出現(xiàn)。

      中和一性、存發(fā)一機作為獨體、天樞運旋流行的機制,既被用于說明心體流行的由體發(fā)用的順當然之理,又被用于說明性體流行的由微至著的順自然之序,最后還可以說明寂時心體即性體、為存有之理則,感時心體即性體、為流行之秩序,故心性相即、寂感一體。宗周提出的存發(fā)一機,既分別解釋了心體、性體各自的寂感一體機制,又綜合心體性體,詮釋了心性相即的機制。

      基于獨體存發(fā)一機、寂感一體、心性相即的流行特點,宗周提出獨體是“無善無惡之體”、“無極而太極”,以彰顯獨體流行之一體無礙:

      心無善惡,而一點獨知,知善知惡。知善知惡之知,即是好善惡惡之意;好善惡惡之意,即是無善無惡之體,此之謂“無極而太極”。(42)同上,第371頁。

      陽明四句教是從心之本體無滯無留的意義上講無善無惡(43)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05頁。,而宗周是從獨體即太極實體的角度來講“無善無惡之體”,由此獨體也被稱為心極:“獨者,心極也。心本無極,而氣機之流行不能無屈伸、往來、消長之位,是為二儀。而中和從此名焉?!?44)[明]劉宗周撰,吳光主編、點校,鐘彩鈞審校:《劉宗周全集》第3冊,第353-354頁。宗周并非要否定心體無滯之義,他以中和、寂感、動靜之一體來界定心體,呈現(xiàn)了心體“不滯于有”(45)[同上,第354頁。的意義。寂感也是陽明學論無善無惡所引出的核心問題,“無善無惡是心之體”為王陽明天泉證道四句教首句(46)[明]王陽明撰,吳光、錢明等編校:《王陽明全集》新編本第1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28頁。,鄒守益、王畿等弟子接續(xù)此教,闡發(fā)陽明提出的“常寂常感是中和位育之學”(47)[明]鄒守益撰、董平編校:《鄒守益集》上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第398頁?!岸戳贾w”(48)[明]王畿:《龍溪王先生全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98》,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第435頁。,即從動靜皆定的寂感一體,來講良知本體無滯于善惡之義。如王畿論一體之仁:“夫一體之謂仁,萬物皆備于我,非意之也……致虛,則自無物欲之間,吾之良知自與萬物相為流通而無所凝滯?!?49)同上,第284頁。良知、一體之仁流行無礙,突顯了仁體流行這一終極問題。仁體(流行)作為寂感一體、心身一如的統(tǒng)體,為晚年陽明所特別重視,他提出“良知便是太虛”,以無形太虛統(tǒng)攝一切有形萬物的發(fā)用流行,來闡發(fā)良知、仁體流行的境界(50)[明]王陽明撰,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新編本第1冊,第117頁。具體論述筆者將以《寂感與心身:以王陽明理學詩為例》為題另文討論。,無善無惡的心體無滯之義,被升華為仁體流行無礙的境界論,這里已暗含了“仁體是無善無惡之體”的思路。宗周批評陽明四句教,并非反對陽明學無善無惡說之心體無滯、仁體流行等意蘊,而是憂慮明末玄虛而蕩的工夫流弊、將“無善無惡”等同為佛老之虛無。由此可能理解他批評“無善無惡”說不遺余力,但又強調“無善無惡之體”,彰顯了仁體流行的意蘊。

      綜上所述,宗周在天樞斂發(fā)一機的天道背景下,論說獨體—喜怒哀樂存發(fā)一機、中和一性的流行方式,在此基礎上詮釋寂感一體、心性相即,從而呈現(xiàn)獨體為存發(fā)、中和、寂感、心性相即一體的統(tǒng)體,發(fā)展了陽明學關于寂感一體、無滯于善惡的仁體流行的義理。但宗周沒有籠統(tǒng)地使用一體之仁的話語,而是將“無善無惡之體”“無極而太極”明確為獨體,并解釋其之所以主宰流行,乃在于其是萬物流行的樞紐:“獨便是太極;喜怒哀樂便是太極之陽動陰靜;天地位,萬物育,便是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萬物化生;盈天地間只是一點太和元氣流行,而未發(fā)之中實為之樞紐其間,是為無極而太極?!?51)[明]劉宗周撰,吳光主編、點校,鐘彩鈞審校:《劉宗周全集》第3冊,第432頁。樞紐即前文所揭示的好惡一機之主宰、樞機,宗周將無善無惡心體的無滯,客觀地、確定地表達為好惡一機的樞紐機制,朗現(xiàn)了獨體作為無滯于善惡對待的仁體(無善無惡之體)。由此,獨體作為實體,亦即好惡一機為流行樞紐。雖然宗周以好惡一機的樞紐義詮釋了獨體的實體義,但好惡一機畢竟側重于心性維度,而如前文指出的“獨體即天樞”應當是宇宙實體的更為直接的表述,故最終需要說明好惡一機與天樞的相即關系。

      三、“好惡一機”相即于“德妙一原”

      前文已述宗周60歲時,與弟子論“獨體即天樞”,說明斂發(fā)一機之天道與工夫。他66歲著《讀易圖說》《周易古文鈔》(52)[明]劉宗周撰,吳光主編、點校,鐘彩鈞審校:《劉宗周全集》第9冊,第140頁。,更深地契入“獨體即天樞”的境界。他以《易》的體用之全為工夫原則,論說好惡與七情的體用貫通,顯發(fā)本體工夫圓融一體。這也是他進一步闡明“獨體即天樞”、獨體之心性天道維度相即的工夫論背景。

      宗周在《讀易圖說》中提出,心體為好惡之意,七情是其發(fā)用,分別是《易》所指的體用、圓方,也是矩與規(guī)(53)[明]劉宗周撰,吳光主編、點校,鐘彩鈞審校:《劉宗周全集》第3冊,第126頁。。落實到工夫上講,從好惡之本體入手,是存心養(yǎng)性的涵養(yǎng)之功,從七情之發(fā)用入手,是省察克治之功,宗周指出這兩項工夫的相即:“就性情上理會,則曰‘涵養(yǎng)’;就念慮上提撕,則曰‘省察’;就氣質上銷镕,則曰‘克治’。省克得輕安,即是涵養(yǎng);涵養(yǎng)得分明,即是省克,其實一也,皆不是落后著事。”(54)同上,第413頁。涵養(yǎng)是省察克治的頭腦,省克是涵養(yǎng)的呈現(xiàn),二者是含藏互根、相即為一體的工夫雙輪,從而實現(xiàn)了由體發(fā)用乃至由用顯體,正如孔子晚年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圓融工夫。工夫之涵養(yǎng)省克一體互根,相即貫通于本體(獨體)之好惡一機互見。

      獨體之好惡一機,工夫之互根一體,本體工夫相即貫通于天道,這三者之同構,即《周易古文鈔》所說的“德妙一原”。

      一部《易》書皆從乾、坤兩畫而出,乾坤分陰分陽,不過兩物耳,而妙在合處。分則為物,物乃不化;合則為德,德妙一原。

      性命之理,無往不在:在天陰陽,在地剛柔,在人仁義。分之以見兩在之機,合之以見一原之妙。(55)[明]劉宗周撰,吳光主編、點校,鐘彩鈞審校:《劉宗周全集》第1冊,第230、238頁。

      德妙一原的天道,既是宇宙實體、萬物本原所呈現(xiàn)的陰陽互根的一體,也是實體運動所體現(xiàn)的陰陽互濟、相即貫通的法則。心性必然含攝于天道流行之全體,故性命之理是天道與心性相即貫通的整體,從而可知意根、獨體好惡之一體兩面、一機互見,相即貫通于天道之德妙一原。德妙一原之為陰陽互根、一體貞定,被《讀易圖說》直觀地詮釋為天樞之為陰陽相配、左旋定向。

      此人心先天之象。太極之體,其儀于陽者,有天道焉。所謂“惟天之命,於穆不已”也。天道左旋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其數(shù)也。而數(shù)從中起,天樞建焉。

      此具《河圖》之象。圖一三五七九,二四六八十,皆左旋而陰陽相配。五行以相生為序,五十居中,有天樞之義。(56)[明]劉宗周撰,吳光主編、點校,鐘彩鈞審校:《劉宗周全集》第3冊,第116-117頁。

      所謂“人心先天之象”“太極之體”“於穆不已”,如前文所述,指的就是獨體。此處以易圖來詮釋“獨體即天樞”,貫通了好惡一機與德妙一原。獨體好惡一機之至善,不僅是道德價值取向,更且是天道本體境界。天樞即陰陽互根的宇宙實體,且呈現(xiàn)為朝左旋轉不息之定向。天樞并非靜止不動的點,而是陰陽一體、左旋運動的定向(德妙一原),獨體并非懸空的本體,而是好善即惡惡的至善(好惡一機)。定向與至善,都是活潑潑的、存在于“分之以見兩在之機,合之以見一原之妙”的德妙一原的天道中,從而好惡一機的實體意義,本就是作為宇宙實體的天樞的呈現(xiàn),由此彰顯了心性天道貫通的圓融化境。

      綜合全文可見,好惡一機之獨體,因其自知好惡、一機無二,故為自根自因的實體。獨體流行存發(fā)一機、寂感一體、心性相即,從而呈現(xiàn)為無滯于善惡的仁體、實體,且獨體之所以是主宰流行的實體,乃在于其作為好惡一機的樞紐。“好惡一機-獨體”的實體義,最終被歸結于獨體即天樞的境界,獨體之好惡一機,即天樞之德妙一原,宇宙實體的心性與天道維度相即無礙。這既是宗周體證到的本體之實相,更是始終不離本心之好惡的至善境界。

      猜你喜歡
      心體點校天樞
      古籍文獻點校成果的著作權問題研究
      老師沒讓坐,就一直站著聊天
      知識窗(2022年7期)2022-08-05 02:12:35
      身體的“空場”
      社會科學(2020年10期)2020-11-02 02:36:08
      張栻心性論演進探析
      湖湘論壇(2020年2期)2020-03-11 07:34:03
      陽明學的本體—工夫悖論與其教訓
      孔學堂(2020年4期)2020-01-03 10:12:36
      《爾雅注疏》點校零識
      天一閣文叢(2018年0期)2018-11-29 07:48:28
      尊敬
      尊 敬
      成德之教:牟宗三批評朱熹的理據(jù)和目的
      江淮論壇(2017年4期)2017-07-07 14:03:21
      在暗處尊重人
      阿拉善盟| 黔东| 虞城县| 积石山| 精河县| 特克斯县| 海宁市| 凤山县| 眉山市| 台北县| 新津县| 隆德县| 九龙县| 吉木萨尔县| 呼伦贝尔市| 新巴尔虎左旗| 阿巴嘎旗| 运城市| 桑植县| 孙吴县| 平舆县| 郎溪县| 平顶山市| 石景山区| 当雄县| 伊金霍洛旗| 雅江县| 寻乌县| 焦作市| 分宜县| 莱阳市| 临江市| 林州市| 西宁市| 仁化县| 灵台县| 洛川县| 定远县| 景谷| 洪洞县| 南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