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印度“西聯(lián)政策”及其現(xiàn)實局限性*

      2022-02-09 16:38:46魏亮
      現(xiàn)代國際關系 2022年12期

      魏亮

      [內容提要] 印度莫迪政府執(zhí)政以來,提出并持續(xù)推進“西聯(lián)政策”,取得豐富的成果?!拔髀?lián)政策”的產生與落實是歷史積累、發(fā)展需要、莫迪政府外交轉型、印美關系提升、中東地緣格局調整等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該政策同樣面臨諸如自身實力、國內宗教矛盾、大國競爭格局等因素的限制?!拔髀?lián)政策”實施8年來,中東在印度外交中的地位顯著提升。未來中東將繼續(xù)作為印度獲取利益和國際影響力的舞臺,印度力求成長為中東大國博弈多極中的一極,而非替代美國的主導性力量。

      印度1947年獨立后的較長時間內,受到民族獨立浪潮、兩極爭霸、印巴與印中關系等因素的影響,對外關系重點關注自身安全保障,強調實施“不結盟政策”和發(fā)展“不結盟運動”,以處理與美蘇兩大國的關系為首要任務,與中東的關系始終不是重點。冷戰(zhàn)期間,印度與中東的關系或基于推動“不結盟運動”發(fā)展的目的(如與埃及發(fā)展關系),或基于抑制巴基斯坦的目的(如與伊朗走近),或基于拉攏伊斯蘭世界的目的(如親近巴勒斯坦疏遠以色列)。1973 年石油危機及其后海灣地區(qū)基礎設施建設狂潮、20世紀90年代后印度的“經濟自由化”改革與開放、21 世紀后“基地”組織等極端恐怖主義組織的崛起使得印度與中東在能源、經貿、勞工、僑匯、安全等方面的聯(lián)系逐步加深。在經歷長達40 年的提質增量后,印度與中東關系從早期單向的以政治關系為重的舊態(tài)勢,轉變?yōu)檎?、經濟、軍事、安全“四角齊全”的新格局。

      隨著舊的關系和伙伴關系發(fā)生變化,新的行為體出現(xiàn),在地緣政治格局調整的背景下,21 世紀第二個十年成為印度重新調整“向西看”政策的最佳時機。2014 年莫迪政府上任后,“伊斯蘭國”崛起、全球和地區(qū)多極化態(tài)勢加速發(fā)展、印美關系穩(wěn)步改善等因素催生“西聯(lián)政策”。中東被印度視為一個整體,真正成為印度周邊外交中的獨立單元。本文總結印度“西聯(lián)政策”的成果與特點,探討該政策產生和發(fā)展的原因,分析其制約因素,并評估其影響。

      2014 年9 月,莫迪總理在啟動“印度制造”活動的儀式上首次提出:“在一段時間內,我們始終在討論‘東望’政策,我們也應當討論‘西聯(lián)’政策?!雹貼arendra Modi,“India Needs Policy to Look East, Link West,”http://www.deccanherald.com/content/432698/india-needspolicy-look-east.html.(上網時間:2022年9月15日)“西聯(lián)”(Link West)政策與“東向行動”(Act East)、“南控”(Control South)與“北連”(Connect North)三大政策并列,這是1947年以來西亞(中東)首次作為一個整體被納入印度外交戰(zhàn)略規(guī)劃。莫迪兩任政府至今,印度政要頻繁出訪中東國家,簽署大量合作協(xié)議,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在行動上踐行“西聯(lián)政策”的理念。該政策的實施范圍是西亞,后擴展為大中東地區(qū)。多年來,印度外交部年度報告中的西亞專指海灣和西亞。①海灣和西亞國家包括:海合會六國、伊朗、伊拉克、也門、以色列、巴勒斯坦、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在2021~2022 年的年度報告中,這一地區(qū)被擴展為海灣、西亞和北非,②海灣、西亞和北非國家是在前者基礎上增加北非和紅海沿岸國家,增補國家為:阿爾及利亞、埃及、利比亞、突尼斯、摩洛哥、吉布提、厄立特里亞、索馬里、蘇丹、南蘇丹、厄立特里亞。土耳其作為跨亞歐大陸國家,被印度歸入歐洲國家范圍。其中增加的紅海地區(qū)國家反映出近年來埃及、沙特、阿聯(lián)酋、美國等加強紅海地區(qū)合作的新態(tài)勢,是“西聯(lián)政策”與時俱進的表現(xiàn)。在莫迪政府的推動下,維護雙邊政治友好關系、擴展經濟關系、促進軍事安全合作成為“西聯(lián)政策”的三大支柱。經過多年的努力,中東已成為印度“大國外交”的新舞臺,有力地助推了國內經濟發(fā)展,該政策也成為莫迪政府執(zhí)政的主要亮點之一。

      政治上,印度以高訪為抓手,積極推動或維護與中東國家的雙邊政治關系。莫迪兩屆任期均高頻出訪中東國家,與各國簽署涉及諸多領域的合作協(xié)議。自2015 年首訪阿聯(lián)酋至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莫迪共9 次出訪中東,包括海灣、近東等多個國家。莫迪是首位訪問以色列的印度總理,2015年對阿聯(lián)酋的訪問是時隔34年的元首訪問,莫迪對巴林的訪問也是歷史性的首訪。元首外交成為印度中東外交濃墨重彩的一筆,部長級和主管層級的外交訪問則更為頻繁。

      莫迪政府與沙特、阿聯(lián)酋等建立了戰(zhàn)略伙伴關系,政治互信進一步加深。2016 年印沙聯(lián)合聲明稱:“雙方能夠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彼此的關切和觀點,認識到海灣地區(qū)和印度次大陸的穩(wěn)定與安全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以及為該地區(qū)各國的發(fā)展維持安全與和平環(huán)境的必要性。”③“India-Saudi Arabia Joint Statement during PM Modi’s Saudi Visit,”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India,April 4,2016.2019 年10 月,兩國簽署《戰(zhàn)略伙伴關系委員會協(xié)議》,沙特確定印度為“沙特2030 愿景”的戰(zhàn)略伙伴國,并設立高層領導級別的戰(zhàn)略伙伴關系委員會。而印度和伊朗的關系則受印美關系制約,主要體現(xiàn)于增進諒解與保持雙邊關系穩(wěn)定。美國特朗普政府退出伊核協(xié)議,并對伊朗實施“極限施壓”后,印伊雙邊經貿與能源關系受重創(chuàng)。2019 年,印度停止購買伊朗石油。雙邊貿易額從2018 年的170.4 億美元暴跌至2021 年的19.2億美元。④“Trade Statistics, Export Import Data Bank, Iran,”https://tradestat.commerce.gov.in/eidb/iecnt.asp.(上 網 時 間 :2022 年 11 月19日)同時,印伊政治關系遇冷。盡管伊朗對印度迫于美國壓力的選邊站表示諒解,印度也在2019 年伊朗國內抗議運動、伊核談判等問題上與美國保持距離,但雙方還是在油款結算和匯回、恰巴哈爾港開發(fā)進度等問題上齟齬不斷。

      經濟上,印度持續(xù)推進以經貿、能源、勞工為核心的經濟關系,構建新型貿易關系與貿易機制。印度與中東經貿關系基本穩(wěn)定并長期保持逆差狀態(tài)。2014~2018年,印度與西亞北非地區(qū)19國貿易額在1239~1660 億美元之間。逆差規(guī)模在211.5~562.5億美元之間。⑤Annual Report(2018-2019), Ministry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Department of Commerce,India,F(xiàn)ebruary 2020,p.132.2019 年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經濟萎縮影響,經貿規(guī)模顯著下降。2020~2021 年度,印度和西亞北非地區(qū)(不包括伊朗和土耳其)的雙邊貿易總額為1198.1 億美元,占當年貿易總額度11.8%。其中,阿聯(lián)酋是印度第3 大出口對象國,阿聯(lián)酋、沙特、伊拉克分別居印度進口來源國的第3位、第5位和第7位。⑥Annual Report(2021-2022), Ministry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Department of Commerce,India,F(xiàn)ebruary 2022,pp.87-88.

      能源關系是印度與中東經濟關系的支柱,雙方業(yè)已形成非對稱的相互依賴關系。一方面,在全球能源格局調整和能源消費轉型的背景下,中東仍是印度最大的能源來源地。2017、2019、2021 年印度從中東進口石油量分別為1.39 億噸、1.35 億噸、1.35億噸,分別占印當年石油進口總量的65.6%、61.1%和62.9%;同期,印從中東進口天然氣總量分別為151 億立方米、187 億立方米、218 億立方米,占印當年天然氣進口總量的57.9%、56.8%和64.8%。⑦“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18, 2020, 2022),”https://www.bp.com/en/global/corporate/energy-economics/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html.(上網時間:2022年10月19日)另一方面,印度是一個典型的缺油少氣國。有限的資源與經濟社會需求之間的巨大鴻溝導致印度的能源進口呈現(xiàn)需求強烈、缺口巨大和對外依賴嚴重的基本特征。為確保能源安全,印度通過加大政治合作力度、簽署中長期合作協(xié)議、加強對上中下游能源產業(yè)鏈的相互投資等方式,推動和夯實與中東能源伙伴國的雙邊能源關系。

      印度還與主要中東國家簽署貿易協(xié)定,建立多個雙邊經貿委員會,并推動自由貿易協(xié)定簽署。印度與埃及、兩伊、海合會六國、土耳其等國均已簽署貿易協(xié)定,印度出口的主要商品為石化產品、黃金和其他貴金屬、印度香米、珍珠、寶石和半寶石等。進口的主要商品包括原油、天然氣、珍珠、貴金屬和半寶石、化肥等。2022年2月,印度與阿聯(lián)酋在兩國元首線上峰會簽署《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xié)定》,達成十多年來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協(xié)定,雙方承諾在五年內將雙邊貿易額從現(xiàn)在的600 億美元增加至1000億美元①Deena Kamel, Sarmad Khan, and Ramola Talwar Badam,“UAE and India Sig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to Boost Trade and Investment Ties,”https://www. thenationalnews. com /business/economy/2022/02/18/uae-and-india-sign-landmark-trade-deal/(上網時間:2022年10月9日)。

      此外,穩(wěn)定獲取僑匯是印度重要的經濟利益。數(shù)量龐大、廉價和熟練的印度勞工填補中東的人力資源缺口,為各國經濟建設和社會服務提供支撐,也為印度的發(fā)展提供強大助力。2021年,在中東22國的印度人共計897.6 萬人,占海外印度人總數(shù)的66.7%。②“Population of Overseas Indians,”http://mea.gov.in/images/attach/NRIs-and-PIOs_1.pdf.(上網時間:2022年10月6日)僑匯對印度整體經濟極為有利,因為印度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僑匯接收國,2010 年總額約為637.5 億美元,其中大部分的僑匯來自海合會國家。③Rhea Abraham,“India and Its Diaspora in the Arab Gulf Countries,”Diaspora Studies,December 2012,pp.128-129.2017 年,海合會國家接納超過900 萬且仍在增長的印度人社團,每年提供350 億美元左右的僑匯。④Annual Report(2017-2018),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India,March 2018,p.57.2019 年,阿拉伯國家的印度移民僑匯達到480億美元。⑤“Keynote Address by Secretary (CPV&OIA) Shri Sanjay Bhattacharyya to FICCI on India’s Engagement with Arab World,”Government of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India,September 22,2020.

      軍事安全上,印度與中東國家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合作。印度與中東的軍事合作以雙邊為主,不同國家軍事交流的深度和內容有所區(qū)別。印度與海合會國家的常規(guī)軍事合作保持穩(wěn)定,雙邊軍事交流、軍艦互訪、聯(lián)合演習、高層軍官互訪有序展開。印度和沙特的防務合作聯(lián)合委員會于2016年啟動,至今已召開三次會議。印度與阿聯(lián)酋的軍事合作亮點在于印度積極參加每一屆阿布扎比國際防務展覽會,兩國還簽署國防制造業(yè)合作備忘錄。阿曼是海灣地區(qū)海、陸、空三軍都與印度定期舉行聯(lián)合軍事演習的唯一國家。印度與以色列軍事合作成果最為豐富。莫迪政府上任后,除了常規(guī)的軍事交流和機制建設外,軍事合作提升到軍火貿易與武器聯(lián)合研發(fā)并駕齊驅的新層次。印以防務合作聯(lián)合工作組召開會議已達15次,數(shù)量上遠勝印度與阿拉伯國家的雙邊防務會議。此外,印以還聯(lián)合制定軍事合作的中長期規(guī)劃。2017 年后,以色列成為印度第二大武器來源國,印度也成為以色列武器研發(fā)的戰(zhàn)略伙伴和武器共同生產國。

      印度與中東的安全合作以海上安全合作與反恐合作為主要內容。印度周邊海上戰(zhàn)略通道眾多,包括蘇伊士運河、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巽他海峽等。印度超過90%的外貿貨運是通過海運完成的。2016 年4 月,莫迪在印度海事峰會的演講中明確指出:“海上運輸航線是印度參與海外經濟貿易和能源進口的主要途徑,保障海上通道安全對印度來說至關重要?!雹轓arendra Modi,“India Has Had a Glorious Maritime History.We Are on the Path of Shaping an Even Better Maritime Future,”https://www. narendramodi. in / pm-modi-at-the-inauguration-of-maritimeindia-summit-2016-in-mumbai-440341.(上 網 時 間 :2022 年 10 月28日)2008~2011 年,印度曾多次派遣軍艦赴中東執(zhí)行反海盜護航任務。2019 年6 月,因擔心美伊斗爭影響波斯灣航道安全,印度派出金奈號驅逐艦與蘇納伊納號大型巡邏艦進入波斯灣,為油輪護航,確?;魻柲酒澓降腊踩?。

      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威脅推動印度與中東國家加強安全合作的基礎。2014 年莫迪上任后僅數(shù)周,“伊斯蘭國”就在摩蘇爾抓捕40 名印度建筑工人,在提克里特拘禁46 名印度護士,制造印度歷史上最嚴重的人質危機。2014 年后,“印度圣戰(zhàn)軍”“印度學生伊斯蘭運動”“哈里發(fā)的印度士兵”等本土組織相繼效忠“伊斯蘭國”。“伊斯蘭國”使用印地語、烏爾都語、古吉拉特語和泰米爾語在社交網絡里進行宣傳。印度與沙特、阿聯(lián)酋、卡塔爾等在情報分享、嫌犯遣返、人員培訓等方面展開合作,與伊朗分享對阿富汗境內“伊斯蘭國”、塔利班和其他極端恐怖主義組織的情報。印度與以色列的反恐合作則更實際,除信息和情報交換外,以色列多年來一直向印度提供大量反恐裝備、分享維護國內安全的實戰(zhàn)經驗,并幫助印度培訓反恐情報人員。由于印度國內穆斯林以遜尼派為主,因此印度與遜尼派占多數(shù)的沙特和埃及的合作顯得尤為重要。2016~2017 年,印度與沙特分別就印度帕坦科特與烏里恐襲事件、麥加恐襲事件和也門導彈襲擊事件快速給予對方外交支持,彰顯雙方在反恐問題上的相互支持。2019 年,阿聯(lián)酋第二次驅逐“穆罕默德軍”指揮官尼薩爾·艾哈邁德·坦特雷,坦特雷參與了2017 年的克什米爾恐襲案。

      “西聯(lián)政策”的產生有其內外推動因素。它既是印度與中東關系發(fā)展的長期結果,也是印度經濟和社會高速發(fā)展的客觀需要。

      從內部看,莫迪政府更為公開地追求和踐行深入印度血脈的大國理念和大國夢想,十分看重中東的地緣、資源和財富,將其作為推動印度大國外交的重要舞臺。首先,“西聯(lián)政策”的產生是印度與中東地區(qū)國家關系拓展升級的必然產物。20 世紀60多年來,印度與中東地區(qū)國家關系先后經歷積累期(1947~1999)和轉型期(2000~2014),從“政治為主、經濟為輔”的格局轉變?yōu)檎巍⒔洕半p柱并存”,再提升為政治、經濟、軍事、安全“四角齊全”的格局,雙方合作的內容和形式日漸豐富,基礎日益牢固。印度對中東的認知和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2005 年,辛格最早提出“西望政策”(Look West),2008 年他又提出“海灣是我們延伸的鄰國,是我們最大的能源供應地,有500 萬印度人生活在那里,我們在那里還有貿易和投資利益。我們與海灣國家的關系已經有幾個世紀了,我們不是海灣國家的陌生者?!雹佟癙M:Terrorism Threatens Gulf as Much as It Does India,”The Indian News,November 9,2008.到2013 年,印度外長薩爾曼·胡爾西德在“麥納麥對話”上表示:“單單波斯灣地區(qū)就是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2/3 的石油和天然氣來源地,700 萬移民工作地和將近一半僑匯收入的來源地?!雹凇癆ddress by Minister for External Affairs on International Interests in Middle East Security and Non-Proliferation at IISS Manama Dialogue,”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India,December 8,2013.事實上,海灣地區(qū)對印度而言是比歐盟28 國還要重要的貿易伙伴。③Victor Mallet,“Old Ties between India and the Gulf Are Renewed,”Financial Times,June 09,2014.從根本上說,中東的穩(wěn)定對印度來說比東亞的穩(wěn)定更為重要。④Shashank Joshi,“India and the Middle East,”Asian Affairs,Vol.XLVI,No.II,2015,p.252.

      其次,“西聯(lián)政策”的產生也是印度經濟和社會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的客觀需要。進入21世紀后,印度成為僅次于中國的第二大發(fā)展中國家,是金磚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重要成員,也被稱為新的世界經濟發(fā)動機。1991~2015 年,印度長期保持6%~10%的年增長率,經濟總量和全球占比逐年上升。印度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帶來其對能源、投資、市場、技術合作等方面的龐大需求。從能源上看,印度的能源進口需求和缺口巨大、對外依賴嚴重是發(fā)展面臨的中長期挑戰(zhàn)。2013 年,印度成為繼美國、中國之后的全球第三大能源消費國。印度依賴中東的油氣資源來滿足國內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從經貿上看,印度不僅需要中東的市場、商品和穩(wěn)定的僑匯,還看重并希望獲得中東的大規(guī)模投資。

      再次,“大國外交”傳統(tǒng)和莫迪政府外交轉型是“西聯(lián)政策”產生的直接動因。印度的傳統(tǒng)文化不但博大精深、浩如煙海,且又奧妙神秘令人向往,其豐富的內涵和深厚的底蘊及獨特的個性和價值觀,對世界文明的繁榮和進步作出了自己不可估量的貢獻。①吳永年等著:《21 世紀印度外交新論》,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第2頁?!按髧砟睢焙汀按髧饨弧弊罱浀涞谋硎龀鲎阅岷蒸斂偫恚骸坝《纫运F(xiàn)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么銷聲匿跡,中間地位不能引動我,我也不相信任何中間地位是可能的?!雹赱印]賈瓦哈拉爾·尼赫魯著,齊文譯:《印度的發(fā)現(xiàn)》,世界知識出版社,1958年,第57頁?!按髧饨弧鄙钪灿谟《鹊膽?zhàn)略思維和精英階層的觀念中,在印度的政治中心新德里,盡管政治家和戰(zhàn)略精英們黨派不同,意識形態(tài)各異,但都共同認為印度注定要成為世界上偉大的文明和國家之一。

      莫迪政府上臺以后,印度對外戰(zhàn)略和外交政策加速調整。2015 年2 月,莫迪總理提出要幫助印度成為“全球領導型國家”而不再是“平衡性大國”。為此,莫迪政府邊緣化“不結盟政策”,加強戰(zhàn)略自主和多向結盟,積極促進周邊外交。上任后,莫迪政府提出“鄰國是首要”的外交戰(zhàn)略,以鞏固在南亞和印度洋地區(qū)的領導地位、發(fā)展與中東關系、增強在亞太地區(qū)影響為外交“三大優(yōu)先”,意在為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周邊環(huán)境與機遇,并為塑造大國地位提供支撐。2006 年,印度著名學者和戰(zhàn)略家拉賈·莫漢指出:“印度大戰(zhàn)略將世界劃分為三個同心圓。第一個同心圓包括‘小周邊’,印度追尋在該區(qū)域的主導地位并防止外部大國的干預;第二個同心圓包括所謂的‘大周邊’,橫跨亞洲和印度洋沿岸;第三個同心圓包括整個國際舞臺,印度試圖取得大國地位,并在國際和平與安全中扮演關鍵角色?!雹跜·Raja Mohan,“India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Foreign Affairs,Vol.85,No.4,2006,pp.17-34.莫迪政府“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外交政策的表述是對印度周邊外交的歷史繼承,也是拉賈·莫漢戰(zhàn)略思想的具體實踐。

      從外部看,全球秩序的調整、中東地區(qū)格局重塑與域內國家外交政策“自主性”的增強為印度進一步深化與地區(qū)國家的關系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環(huán)境和條件。首先,印美關系的改善和持續(xù)深化為印度“西聯(lián)政策”的產生和落實打開方便之門。進入21世紀后,印美關系克服印度“擁核”的不利影響,進入發(fā)展的快車道。2004 年,印美尋求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意在加強雙方在民用核能、民用空間計劃、高技術貿易、導彈防御等領域的合作。莫迪政府上臺后,雙邊關系持續(xù)發(fā)展。2016年6月,莫迪訪美時兩國簽署《后勤交流備忘錄協(xié)定》,雙方在聯(lián)合聲明中稱,印度不僅是美國主要的軍事伙伴,更為重要的是允許印度在軍事技術上享受美國“最緊密盟友的待遇”。2017 年末,特朗普政府出臺“印太戰(zhàn)略”后,印度與美國在“印太”地區(qū)的合作不斷加強,雙方啟動外交部長和國防部長參加的“2+2”對話,并在三個三邊機制(美日印、美印澳、日印澳)與一個四邊機制(美日印澳)中進行深度合作。

      進入21世紀以來,印美關系的改善使得美國歷任政府都未曾將印度和中東關系的發(fā)展與莫迪高調、多產的“中東外交”視為對美國地區(qū)主導地位的挑戰(zhàn)。2015 年伊核協(xié)議簽署前,美國對印度努力維持與伊朗經貿關系采取默許態(tài)度,對印以兩國的替代性軍事技術合作與軍售視而不見。美國退出伊核協(xié)議后,特朗普政府給予印度進口伊朗石油豁免權,并在實施“極限施壓”的過程中豁免印伊恰巴哈爾港項目。實際上,印度在海灣地區(qū)安全問題上發(fā)揮積極作用符合美國的利益,并可制衡中國,以減少中國在該地區(qū)的參與。④Yoel Guzansky,“India Looks West, the Middle East Looks East: India, the Gulf States, and Israel, ”Strategic Assessment, Volume 25,No.1,March 2022,p.113.因此,美國積極拉攏印度參加美、印、以和阿聯(lián)酋的小四邊機制,并于2022年7 月舉辦首次四國領導人線上峰會,使得印度在經貿、投資、科技合作方面獲利良多。

      其次,中東地區(qū)格局的調整和重塑為“西聯(lián)政策”的落實提供有利的環(huán)境。21 世紀第二個十年以來,美國逐步推動“戰(zhàn)略東移”,實施“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為敘利亞“化武危機”降溫、擺脫利比亞戰(zhàn)亂、兩次從伊拉克撤軍等都凸顯美國減少在中東投入、不想繼續(xù)耗費實力的意愿。為應對美國戰(zhàn)略調整帶來的真空,地區(qū)國家外交更加活躍和具有進取性,主動調整彼此間和與域外大國的關系。伊朗魯哈尼第二屆政府和當前萊西政府強調和提升周邊外交的重要性,緩和與海灣阿拉伯國家關系。沙特、阿聯(lián)酋主動加強與中國、俄羅斯的關系,在“卡舒吉事件”上堅決頂住美國壓力,并加強紅海地區(qū)安全架構。以色列以伊朗威脅和經濟科技合作為由,與阿聯(lián)酋和巴林簽署“亞伯拉罕協(xié)議”,再次歷史性突破阿拉伯世界對以色列的“三不原則”。

      當前中東格局調整,地區(qū)不確定性和不穩(wěn)定性上升,印度被中東國家看作可以發(fā)揮作用的新興域外大國。政治方面,中東域內國家積極、熱情地回應莫迪的中東外交,2015~2019 年卡塔爾、阿聯(lián)酋、沙特、伊朗、以色列等主要地區(qū)國家領導人紛紛完成元首回訪。在巴以問題、海合會危機、伊核危機中,阿拉伯國家、伊朗和以色列都不要求印度選邊站隊。經濟方面,2019 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以前,印度與中東的經貿規(guī)模始終維持在經貿總額的20%左右。印度與中東進行了廣泛的石油開發(fā)合作。2017 年阿聯(lián)酋向印度開放石油上游產業(yè),印度獲得下扎庫姆近海油田10%的股份,這是印度首次參與海合會國家能源上游產業(yè)的開發(fā)。軍事安全方面,印度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的軍事安全合作持續(xù)穩(wěn)定推進,內容廣泛,在常規(guī)軍事交往、反恐、反海盜護航、軍售與技術轉讓等方面的合作都比中國更為深入,卡塔爾、阿曼等國在21 世紀初就已明確表示歡迎印度在海灣安全架構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莫迪上臺以后,“西聯(lián)政策”在雙邊層面上取得較為豐碩的成果,但該政策的落實受到內外因素的制約,面臨現(xiàn)實困境。

      第一,印度綜合國力不強限制了“西聯(lián)政策”的發(fā)展。印度與中東經濟結構互補性不強,印度的科技實力、研發(fā)能力、營商環(huán)境吸引力較差,與中東能源和勞工的非對稱性關系長期無法改變,因此經貿關系上一直存在天花板。印度在高精尖端技術、精密儀器制造、大型機械裝備等領域的競爭力不如西方國家和中國,在服裝、玩具、電子產品等領域的競爭力不如中國、越南等。從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來看,根據(jù) 2009 年、2014 年和 2022 年“全球創(chuàng)新指數(shù)報告”,印度綜合排名分別位列第56位、第76位和第40位,同期中國排名分別為第43 位、第29 位和第11位。①“The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09/2014/2022, ”https://www.globalinnovationindex.org/about-gii#reports.(上網時間:2022年10月25日)從投資的角度看,印度的投資環(huán)境與回報率令中東國家興趣索然。以沙特為例,世界銀行2016年全球營商環(huán)境排名中,沙特和印度分別位列82位和130 位;2018 年,兩國的排位分別是92 位和100位。2000年4月~2021年12月,沙特對印度直接投資總額31.39 億美元,占投資總額的0.55%,居第18位。而這并不多的投資總量卻在中東與海合會國家中僅次于阿聯(lián)酋,居第二位。②“FDI Statistics,”https://dpiit.gov.in/sites/default/files/FDI%20Factsheet%20December,%202021.pdf.(上 網 時 間 :2022 年 10 月29日)

      印度軍事實力大而不強、海外投送能力弱,軍事戰(zhàn)略主要在于防止戰(zhàn)爭而非對外提供安全保障。至2013 年,印度在世界軍事實力排名中居第四位,軍事實力僅次于美國、俄羅斯、中國。③“Counties Ranked by Military Strength(2013),”http://www.globalfirepower.com/countries-listing.asp.(上網時間 :2022 年 11月3日)印度21 世紀軍事戰(zhàn)略和安全的重點依然是中國和巴基斯坦。印度的三軍力量對比仍屬國土防衛(wèi)型,截至2022年,印度陸軍人數(shù)125 萬人,占三軍總人數(shù)的86%。④“The World Factbook: India,”https://www.cia.gov/the-worldfactbook/countries/india/#military-and-security.(上網時間:2022 年11月1日)。進入21 世紀,尤其是第二個十年以來,印度日益重視海洋戰(zhàn)略,但目前其在印度洋區(qū)域內只有安達曼群島基地、馬爾代夫基地、馬達加斯加基地三個海外基地,前者只能??啃⌒痛?,后兩者只具備監(jiān)聽功能。不僅如此,印度的高精尖端武器依賴美、俄、以等國的軍售或技術,入役裝備來源駁雜,軍工制造和研發(fā)能力弱。印度引以為傲的阿瓊坦克和光輝戰(zhàn)斗機都出現(xiàn)本國軍隊不愿接收的現(xiàn)象,2022 年下水的首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建造耗時長達23年。

      第二,印度國內穆斯林、兩教沖突和印度教民族主義的崛起成為干擾“西聯(lián)政策”的潛在因素。印度國內伊斯蘭教與印度教沖突是困擾和制約印度與中東國家關系的長期難題。兩教矛盾歷史悠久,積怨甚深。當代兩教沖突的起點埋藏于印巴分治過程中。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1947 年8 月~1948 年4月,雙方死于教派仇殺的人數(shù)約60 萬。①林太著:《印度通史》,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年,第342頁。1992 年阿約迪亞清真寺事件震驚世界,這場波及全國許多地區(qū)的動亂共有3000多人死于非命,成為印巴分治后范圍最廣、傷亡最重的一次教派流血沖突。②林承節(jié)著:《印度史》,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525頁。2002年古吉拉特邦發(fā)生兩教暴力沖突,上千名穆斯林遇害,15萬人無家可歸。21世紀以來教派沖突規(guī)模不斷擴大,沖突頻次和傷亡人數(shù)明顯增長。獨立至今,兩教沖突多次影響印度與伊朗、土耳其、沙特、科威特以及與海合會的關系,引發(fā)印度與各國在伊斯蘭會議組織和聯(lián)合國內的爭執(zhí)。

      莫迪政府對內推行“印度教至上”,加劇了兩教之間與內政外交間的結構性矛盾,干擾“西聯(lián)政策”的實施。莫迪所屬的印度人民黨以印度教民族主義為思想基礎,將教派主義偽飾為民族主義,希望“凈化”印度社會。莫迪執(zhí)政以來,國內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原教旨主義思想和力量尖銳對立,教派矛盾和沖突不斷激化。2014年至2017年,印度公共暴力事件數(shù)量上升了28%。③Monitoring Desk,“India: Communal Violence Rose by 28%from 2014 to 2017,”https://www.thenews.com.pk/print/279253-indiacommunal-violence-rose-by-28-from-2014-to-2017.(上網時間:2022年10月3日)2017年全球189個國家中,印度的宗教不寬容程度僅次于敘利亞、尼日利亞和伊拉克,居全球第四位。④“India Fourth-worst Country for Religious Violence,”https://mattersindia.com/2017/04/india-fourth-worst-country-for-religiousviolence/.(上網時間:2022年10月11日)2019 年12 月,印度議會通過并頒行的《公民身份修正法案》帶有歧視穆斯林的特征,引發(fā)伊斯蘭世界的普遍不滿。2022年5 月26 日,印度人民黨發(fā)言人努普爾·夏爾馬與該黨德里地區(qū)發(fā)言人納文·金達爾嘲笑伊斯蘭教并侮辱先知穆罕默德,引起中東國家嚴厲抗議,反對的聲音不僅來自海灣阿拉伯國家,也來自其他非阿拉伯穆斯林國家,包括阿富汗、印度尼西亞、伊朗、馬爾代夫、巴基斯坦和土耳其。⑤Giorgio Cafiero, “Gulf States Take a Stand against Islamophobia in India,”https://gulfif. org / gulf-states-take-a-standagainst-islamophobia-in-india/.(上網時間:2022年10月22日)

      第三,域外大國在中東的競爭是印度發(fā)展與地區(qū)國家關系的主要限制。中東為三洲五海之地,20世紀至今以其獨特的地緣戰(zhàn)略價值、豐富的能源、龐大的市場吸引世界大國的目光。2014 年后,中東多極化格局加速調整,但一超多強的格局未發(fā)生根本性改變。中東仍然是美國全球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從未想過拱手讓出中東。自奧巴馬政府至拜登政府,美國以增強盟友伙伴防御能力、構建新型小多邊機制、不參與和不塑造戰(zhàn)爭或沖突、邊緣化巴以和平進程等方式調整和縮減在中東的戰(zhàn)略投入,在中東的政策目標也由21世紀初的“改造”變?yōu)椤爸鲗А?,進而降級為“控制局勢”。2022 年烏克蘭危機后,中東地緣和經濟的戰(zhàn)略價值再度凸顯,拜登于7 月出訪沙特,明確提出“不允許中國、俄羅斯甚至伊朗填補真空”。⑥“Remarks by President Biden on His Meetings in Saudi Arabia,”White House,July 15,2022.

      歐洲、俄羅斯、中國與中東的關系也非常緊密。2016年6月,歐盟發(fā)布《外交與安全政策全球戰(zhàn)略》,將“維護歐盟自身安全”“重塑歐洲安全秩序以及保證周邊地區(qū)穩(wěn)定”作為今后一段時期的戰(zhàn)略重點,⑦Shared Vision, Common Action:A Stronger Europe-A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European Union’s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European External Action Service,June,2016,p.14.中東是歐盟周邊地區(qū)的主要組成部分,涉及的問題包括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移民和難民問題、經貿關系、能源供給、民主價值觀等。2022 年烏克蘭危機后,歐洲與中東的能源關系再度凸顯。歐俄能源相互依賴的斷裂推動歐洲能源進口實現(xiàn)自1973 年石油危機后的轉向性回歸,英、法、德等國紛紛加強對海灣和北非的能源投資。11 月初,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約瑟·博雷利稱,歐洲與海合會在能源和安全方面的合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⑧“Josep Borrell Says Gulf-EU Energy Partnership‘Makes More Sense Than Ever’,”https://www.thenationalnews.com / gulfnews/2022/11/10/josep-borrell-says-gulf-eu-energy-partnership-makesmore-sense-than-ever/.(上網時間:2022年10月21日)中東地區(qū)對俄羅斯具有多元戰(zhàn)略價值,近年來俄羅斯在中東的地位顯著提升。2015 年后,俄羅斯采取多種措施加大對中東事務的介入,在伊核、巴以、敘利亞等熱點問題上積極發(fā)揮作用,通過阿斯塔納會談構建俄土伊協(xié)調機制,允許土耳其斡旋烏克蘭危機,加強與沙特等國在“OPEC+”的合作,擴大與海合會國家的經貿和軍售關系。中東是中國主要的能源供給地、商品市場和投資地,是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的關鍵“通道”和“節(jié)點”地區(qū)。2019 年中國在中東的三大貿易伙伴分別是沙特(780.4 億美元)、阿聯(lián)酋(486.7 億美元)、伊拉克(333.3 億美元)。2020 年,中國從中東進口石油2.6億噸,占全年進口總量的46.7%。①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21),BP,2021,p.32.中阿雙方已在中阿合作論壇框架內建立17項合作機制。10年來,中阿貿易額增長1000 億美元,總額超過3000 億美元;共建“一帶一路”實施200余個項目,惠及雙方近20 億人民,②習近平:“弘揚中阿友好精神,攜手構建面向新時代的中阿命運共同體——在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講話”,https://www.fmprc.gov.cn/zyxw/202212/t20221210_10988443.shtml.(上網時間:2022年12月17日)中國與中東的貿易規(guī)模遠超印度與中東國家的貿易量。至2021 年,中國同中東5 個國家建立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同8 個國家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域外大國與中東國家的關系成為印度在中東發(fā)揮影響力的限制和障礙。

      第四,中東國家內部矛盾復雜,戰(zhàn)爭、沖突、國內變革等因素增加印度處理與中東關系的難度。在美國有意減少在中東投入的大背景下,中東地緣政治格局加速調整,新舊矛盾和沖突此起彼伏。其中較為重要的矛盾包括巴以問題、敘利亞和利比亞沖突、以色列和伊朗矛盾、伊朗和沙特競爭、海合會卡塔爾危機等。為此,印度不得不采取平衡務實政策,小心地維持與沖突各方關系,如在加強與以色列關系、支持“亞伯拉罕協(xié)議”的同時在聯(lián)合國、伊斯蘭會議組織中支持有關巴勒斯坦的各項決議;卡塔爾危機爆發(fā)后,印度發(fā)表聲明強調各方應該依據(jù)國際法準則,在相互尊重主權領土完整和不干涉內政的前提下,通過建設性對話與和平協(xié)商來解決分歧,避免在沙卡之間選邊站隊。

      中東的戰(zhàn)爭、動亂、社會變遷和改革、傳染病等給印度帶來不少突發(fā)性挑戰(zhàn)。中東戰(zhàn)亂給印度的能源安全造成巨大沖擊,涉及能源價格、供給安全、通道安全等諸多方面。石油價格每桶提升1 美元,就意味著印度經濟需要額外增加50 億美元或220億盧比的負擔。③Bhupendra Kumar Singh, India’s Energy Security: the Changing Dynamics,Pentagon Energy Press,2010,p.41.2019年美伊小規(guī)模海上沖突引發(fā)波斯灣航道安全危機,印度不得不派軍艦前往霍爾木茲海峽護航。2011 年“阿拉伯之春”,印度從埃及撤僑750 人,從利比亞撤僑17927 人,從也門撤僑846 人。④Annual Report 2011-2012, Ministry of Overseas Indian Affairs,India,p.37.2015 年印度在也門開展了名為“拉哈特行動”的撤離行動。4600 多名印度公民和900 多名外國公民由薩那營救到吉布提。2019 年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印度和海合會國家相繼關閉勞工輸出和輸入的大門,因疫情停工或者失業(yè)歸國的勞工人數(shù)不斷增加。中東自身的安全問題是印度“西聯(lián)政策”面臨的持續(xù)挑戰(zhàn)。

      “西聯(lián)政策”對印度和中東國家已經并繼續(xù)產生重大的影響。對印度來說,該政策的實施抬升了印度的國際地位,使得它與中東關系進入全面、高速發(fā)展的新時期。雙方的合作不僅限于能源、勞工等傳統(tǒng)領域,醫(yī)藥、醫(yī)療服務、綠色經濟、數(shù)字經濟、人工智能等逐漸成為引領未來合作的新方向,雙方合作的深度與廣度不斷拓展,以適應時代的發(fā)展?!拔髀?lián)政策”成為莫迪政府的外交亮點,莫迪接連獲得沙特最高榮譽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勛章、阿聯(lián)酋最高等級扎耶德勛章及巴林的哈馬德國王文藝復興勛章,成為最受中東歡迎的來訪元首之一。元首間不間斷的互訪與成果發(fā)布滿足了印度人民對印度“大國地位”的期盼,增進了印度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

      “西聯(lián)政策”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巴基斯坦因素和克什米爾問題對印度的影響。由于巴基斯坦拒絕在巴林動亂、也門沖突等危機中出兵海灣,沙特、阿聯(lián)酋與巴基斯坦的關系一度嚴重受挫。伴隨著印度與中東國家關系的全面提升,及莫迪元首外交的熱情游說,以海灣阿拉伯國家為首的伊斯蘭世界逐漸調整一貫支持巴基斯坦的立場,在印巴矛盾和克什米爾問題上轉向中立立場。2019 年,沙特王儲訪問期間發(fā)表的聯(lián)合聲明首次提到沙特承認印度在克什米爾打擊恐怖威脅。在同年舉行的伊斯蘭合作組織外長會議上,沙特與阿聯(lián)酋首次共同邀請印度外交部長參會,同時阻止巴基斯坦在閉幕聲明中譴責印度。伊斯蘭世界作為巴基斯坦的戰(zhàn)略后方與外交后援團的地位有所削弱。

      “西聯(lián)政策”的提出、落實和印度作為新興大國高調出現(xiàn)在中東舞臺上給中東國家提供了一種維護周邊安全、對沖大國博弈、推動地區(qū)格局調整的新選擇與新變量。從地理上看,印度和中東是近鄰,在周邊安全和發(fā)展問題上風險共擔。出于戰(zhàn)略原因,印度尋求在西亞區(qū)域實現(xiàn)和平、政治穩(wěn)定與安全,該區(qū)域各國在評價南亞時也表達了同樣的訴求,南亞和北印度洋區(qū)域的動亂乃至戰(zhàn)爭將直接和嚴重危害中東國家的利益。認可印度的地區(qū)大國和“準世界大國”的地位并加強雙方合作符合中東各國的利益,是必要的政治投資與安全投資。

      印度在中東發(fā)揮作用也有利于推動地區(qū)新舊格局的轉換和調整,促進多極化格局加速成型。隨著中美戰(zhàn)略博弈的出現(xiàn)和美國戰(zhàn)略重心逐步轉向亞太地區(qū),中東在美國全球戰(zhàn)略中的地位下降,在中東回避沖突、減少投入已成定勢。美國2022 年《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將新中東政策的目標定為“沖突降級和一體化”,稱:“我們要減少中東對美國的長期資源需求……美國制定了在該地區(qū)政策的新框架,利用外交手段緩和緊張局勢,減少發(fā)生新沖突的風險,并為穩(wěn)定奠定長期基礎。”①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White House,October 2022,p.12,42.同時,中東國家對美國的信任度不斷下滑,中東需要新的對沖與平衡性力量。印度與中東國家在安全、改革和發(fā)展的模式與路徑上有著更多的共同語言與更為相似的訴求。作為新興的發(fā)展中大國與世界經濟的新發(fā)動機,印度在中東的存在有別于美、歐、俄、日等西方大國,也改變了地區(qū)舞臺只有中國一個發(fā)展中大國的孤立局面。對中東國家而言,印度是調整中東域內東西方世界、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力量關系的重要砝碼。

      2015 年后,莫迪表示愿意打破印度在該地區(qū)的傳統(tǒng)謹慎和安靜外交。長期以來,這種外交被認為是維護印度在中東地區(qū)多樣化的經濟、能源和社會利益的必要手段。②Nicolas Blarel,“Modi Looks West? Assessing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India’s Middle East Policy since 2014,”International Politics,June 2,2021,p.91.自提出“西聯(lián)政策”后,善于總結施政短語的莫迪又在2017年后提出“思考西部政策”(Think West)和“西進政策”(Go West)。這兩種表述先后出現(xiàn)在外交部的公告和外交年度報告中,其本質依然是對“西聯(lián)政策”的強調,也是莫迪政府重視“西聯(lián)政策”的體現(xiàn)。經過8 年多的努力,印度與中東關系越來越多地得到地區(qū)國家與域外大國的重視或認可,并構建出更為牢固的伙伴關系。

      同時,也應該看到,印度與中東的關系仍是以雙邊關系為核心,既未形成具體的中東戰(zhàn)略,也未創(chuàng)建具有廣泛性和包容性的制度或議程。面對自身困境和各種限制的制約,印度在中東的政策目標是有限和具體的,即謀取切實利益和獲得大國影響力,謀求成為中東大國博弈多極中的一極。在未來較長時間里,“西聯(lián)政策”在印度外交中的地位不會弱化,其發(fā)展將持續(xù)兼具成長性和局限性,并推動印度成為中東地區(qū)的新玩家。

      葫芦岛市| 正阳县| 喀什市| 湘阴县| 渑池县| 武功县| 东阿县| 固阳县| 霍林郭勒市| 昭平县| 沁阳市| 拉萨市| 洪湖市| 龙山县| 扬中市| 安仁县| 微博| 肇东市| 泸西县| 威宁| 称多县| 乐清市| 茶陵县| 申扎县| 读书| 宜君县| 巴彦淖尔市| 韶关市| 宜兰市| 南靖县| 右玉县| 麻城市| 伊川县| 康平县| 长顺县| 吉木乃县| 丹阳市| 德江县| 交城县| 郑州市| 东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