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磊(青年作家、詩人)
時至今日,我最懷念的時光是童年。我將其視為我的精神故里。
我自幼成長在北京的老城區(qū),住在胡同里,所上的小學也在同一條胡同內(nèi)。每逢放學后或者周末、暑假,我會跟一大幫孩子在胡同里瘋玩——野跑、玩沙子、踢足球、打籃球、打乒乓球、打羽毛球……家長怎么叫都沒用,非得被追著、打著、攆著,我們才回家。
生活在胡同里,大家會到各家一起寫作業(yè)或玩耍,那意味著能吃百家飯,玩百家的玩具。這家出來一個阿姨喊:“某某,回家吃飯啦!”那屋子出來一聲:“甭回去,在我們家吃吧?!蔽铱偸侵敝撂旌谝膊换丶?。父母為了找我,只能挨家去喊。至于上房上樹,我更是一把好手。每逢秋天,我就跑到鄰居家的棗樹上摘棗吃。房頂上,總有老貓在睡覺。貓尾巴垂下來隨風搖曳,我只要一蹦就可以伸手摸到。
直至十七歲那年,家所在的胡同——我童年成長的地方被拆掉了,改成了現(xiàn)代化的小區(qū)。小區(qū)中間留下的樹,是我童年時爬過的。樹猶如此,人何以堪?那片被拆掉的胡同,那些已經(jīng)消逝的童年歲月,便成了我的精神故里。
為什么把童年當作精神故里呢?我想,人始終是懷念童年的。一是童年時的自己受保護、受照顧較多,最為無憂無慮。二是童年時,我們的生命線還很長,不用考慮未來。童年時,街坊四鄰及我的奶奶、母親、姑姑、姨姨等都活著。現(xiàn)在,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去世了。
三是童年時的人情味兒,這是更深層次的原因。大部分知識是我們長大后才學到的,而做人最初的情感、最起碼的倫理道德,都是在童年耳濡目染到的。過去的人的品質(zhì)一直打動、感染著我。我懷念老北京人的勤勞、樸實、善良,以及熱情、無私、安分守己、不慕權(quán)貴。我可以以此展開對理想和一切美好的向往。
人還是有個精神故里的好。不管那個“故里”是否高大、體面,不管它是否還存在,那都是我們每個人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