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芬
(德州市第十中學 山東德州 253000)
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曾經(jīng)就學習和思考問題這一課題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由此可以分析,學習者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要想真正地能夠對所學知識點加以內化、吸收,就需要其深入地思考和分析所學知識,并且對于學習過程中尚不清楚、模棱兩可的問題要及時地進行提問,這樣才能夠解答內心的疑惑,從而將知識點內化吸收,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桌戏蜃犹岢龅倪@一教學理念有效地契合現(xiàn)代教育教學中大力普及和推廣的新課程教育改革理念。新課改要求在教學中重視問題意識的養(yǎng)成,以問題為導向,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強化學生的求知欲。特別是在初中語文的閱讀課上,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可以幫助他們進行自我閱讀,讓他們能夠以問題為導向,對文本進行深入剖析,并從中發(fā)現(xiàn)一些更多的東西,為以后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根基[1]。
就初中語文教學來說,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能力須要樹立如下認識:第一,問題意識要在學習目標上得到充分反映。要養(yǎng)成問題的覺悟,不僅僅要引導學生多問“為什么”“怎么樣”,還需要教師牢牢把握好教學目標,掌握好課堂上的重點和難點。這就是問題意識的精神所在。二是注重“授之以漁”的教育手段。老師要善于以問題激勵,以問題激發(fā)學生,使他們在文本中更深入、更深入地探究,從而使他們的自我發(fā)展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三是注重多元交互作用的教育。語言學科是“工具”與“人文”的結合,它的“共鳴”達到了它的最高層次。在有效地實施教學中,如何運用問題認識來取得師生的感情和思維的“大碰撞”,是實現(xiàn)有效的課堂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要使問題意識在語文教育中得到全面反映,我們要把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充分體現(xiàn)在語文教學的任何環(huán)節(jié)[2]。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其原因有多種。具體來說,第一,教材方面的因素。就拿現(xiàn)在的語文課本來說,教科書的編寫者會在課文的開始就文章主旨進行提問,課后的練習也會圍繞著文章的主題進行,而不是學生們自己去思考。如果長期采用這種學習模式,就會導致學生一看到文章就會下意識地先看課前提示,然后在開展課后訓練,從中找出文章的主旨。這樣的話,就會讓學生產(chǎn)生依賴性。久而久之,他們的問題意識就會下降。第二是教師方面的因素。從中國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來看,中國教育比較重視“尊師重道”,即教師判斷學生有沒有認真學習的標準都是看學生是否能夠“聽話、照做”。長此下去,大多數(shù)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被嚴重遏制,很多學生就會主觀認為老師說的都是對的,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這樣,不但會讓學生對老師產(chǎn)生依賴性,而且還會慢慢地消磨掉學生的求知欲。另外,一些語文老師在閱讀教學中,對問題的設計往往是單一的,不夠深入,經(jīng)常會用“是不是”“對不對”“怎么說”等詞匯向學生設置問題。這種教學模式會阻礙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形成,難以訓練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能力。第三,除了老師和課本,也是因為考試制度的原因。我們國家的語文教學方式,往往是由命題者發(fā)文,讓考生根據(jù)問題找到答案,對學生的提問意識和提問能力缺乏足夠的重視,甚至一些理解性的題目答案過于狹窄,束縛了學生的思想。結果是,不管學生怎么思考,都無法得到標準的答案。久而久之,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往往會喪失興趣和積極性,甚至出現(xiàn)厭學的情緒,這也會對他們的成長與學習產(chǎn)生極為不利的影響。第四,大部分的學生都不具備提問的能力,他們所問的問題都是膚淺的,沒有創(chuàng)造性的。當老師和同學們向他們提供消極的反饋時,他們的提問積極性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這也會嚴重影響學生問題意識的發(fā)展[3]。
初中生具有較高的自我意識,很多學生在提問時,都會擔心自己的問題太過幼稚,會被人嘲笑,所以,大部分時間都是保持著沉默,時間一長,問題意識就會被掩蓋。而構建和諧的教育生態(tài),可以讓學生們完全拋開一切的顧慮,專心地投入到對教學內容的思考、分析、探究中去,把自己的新想法、認識、新感受實時地分享出來,以此獲得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要切實地增強對學生的激勵作用;通過針對性地引導和幫助,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鼓勵學生深入剖析文本,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讓學生達到一種全新的體驗。同時,在這種和諧、民主、輕松的教育環(huán)境中,學生們會逐漸產(chǎn)生敢于思考、敢于質疑的意識,從而使得課堂教學逐漸過渡到更為寬泛的認知領域,實現(xiàn)對學生問題意識的深度培養(yǎng)[4]。
例如,在進行《桃花源記》教學時,教師可以就文章標題和學生展開互動研究:桃花源是個地名嗎?桃花源記講的是游桃花源的感受嗎?“世外桃源”這個詞匯和這篇文章有什么聯(lián)系?在這些看似平淡問題的驅動下,教師和學生展開交流互動,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想象力。隨著教學過程的不斷深入和推進,教師可以層層設問:文章中隱居于“世外桃源”的人們?yōu)槭裁磿诼牭轿淞耆说乃娝労?,皆嘆惋,又為什么會向武陵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能說一說,這些隱居于世外桃源的人們心中想法嗎?在逐層深入、不斷延展的問題引領下,語文課堂教學氛圍被有效地調動起來,語文課堂真正地“鮮活”起來。在此階段,教師就可以趁熱打鐵,可以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思考問題,激發(fā)學生“敢問”的意識,以此來實現(xiàn)對教學生態(tài)的活化,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
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旨在指導學生學會提問。提問不僅只是學生敢問,而是會問、善問。教師指導學生學會“問”問題,有效培養(yǎng)問題意識,不僅可提高學生提問的質量,同時,也能夠使他們在問題中更加清楚自己疑惑的知識,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知識鞏固。具體而言,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強調學生在提出疑問之前進行充分的思考,引導學生借助工具書、與同學探討都沒有得到相應答案的情況下,再進行提問的情況,使他們提出的問題更具價值;其次,“問”問題需要學生主動地表達,所以應當強調表達清楚、明白、清晰的重要性,使同學們所提出的問題清晰明了;最后,確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與他們的認知水平相符,能夠通過學生自己理解、分析、總結得到相信答案的。這樣的問題才能有效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且使他們認識到問題的作用。總之,指導學生學會“問”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可使他們在提問中提高學習效率[5]。
盡管新一輪課程改革已經(jīng)開展了很長時間,但在教學體制方面,其改革程度和規(guī)模似乎并沒有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產(chǎn)生根本性的改變。以往教學模式的固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充分凸顯,在課堂學習中多是被動參與者,這也嚴重遏制了學生問題意識的發(fā)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就需要徹底改變改變學生在課堂上的被動狀態(tài)。教師作為課堂紀律的組織者,就應協(xié)助學生,制定適當?shù)膶W習目標,并給予學生方向性的引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于教學主體,積極創(chuàng)設條件,讓學生展開自主學習、自主討論,全面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塑造良好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不斷尋找新的問題意識培養(yǎng)方法,并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來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欲望,從而提高了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質量,并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6]。
例如,在完成《春酒》教學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設置以下問題:①文章中主要寫了哪些事?②文章中母親、鄉(xiāng)親、阿標等人物有哪些共同的性格特點?③通過具體的事和人,表達了作者怎么樣的思想感情?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和總結課文,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去自主探討這些問題。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得學生能夠充分參與課堂,并且在參與討論和自主思考中學生的問題思維也會得到有效的拓寬,最終促進其問題意識的進一步與強化和提升。
初中階段的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學習方式和經(jīng)驗,但是相對來說還很欠缺,光靠自己找問題、問問題是遠遠不夠的,老師的鼓勵和肯定只是給他們提供了一種激勵,讓他們能夠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問題。但是,這些問題的質量和內涵都很低,學生很難找到作者的情緒和更深層的東西。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師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的實際情況不符,因此必須進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教師也必須積極地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改革,以及素質教育的提出,小組合作探究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被廣泛應用,它可以讓學生充分地交流和合作,從而提高學生對問題的認識,提高他們的合作能力。在具體實踐中,首先,教師可以將學生科學地劃分成幾個不同的小組,讓他們自己去討論,去思考,最后得出結論,再由老師來解答,最后老師可以將這些問題匯總起來,讓學生們嘗試自己去解決自己的問題。為了達到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和良好的問題思考能力,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如作者的寫作風格、寫作背景等,以便學生能夠全面地了解文章的內容,從而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思考、體驗和感悟的平臺。在遇到某些高深的問題時,教師應在教學中設置探究平臺,加強團隊協(xié)作[7]。
教師在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時,應采取正面的激勵措施,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從而提高他們的問題意識。首先,要針對不同水平的同學設定不同的評價標準,高水平的同學制定較高的評價標準,對于成績一般的同學,要以鼓勵、肯定評價為主,這樣才能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性。其次,對學生進行評估的方法也要多元化。例如:在學生完成了一個問題之后,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評價。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對這個問題進行適當?shù)闹笇Ш图?,從而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比如,在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篇詩詞時,學生可能對詩人有著不同的看法。有的學生認為詩人杜甫身居茅屋,心憂天下,能夠感受出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品格;相反,有的學生認為詩人杜甫老而無力,任孩童欺負,需要改變自身的處境,改善自身的生活,才能做到“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否則只是有心無力。針對學生這些不同的觀點,教師都需要給予肯定的評價,并且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詩人人生閱歷來總結這些觀念,進而使得答案更具全面性和多元性,讓學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加以深入思考,不斷完善自己,進而促進學生思維全面發(fā)展。
問題意識的養(yǎng)成是新時期中學語文教育工作的一個重大任務。同時,對于刺激學生的學習熱情,發(fā)掘他們的認知潛力、健全人格塑造和推動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并且,在問題意識的驅動和引導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施也將朝著精準化、高質量、深層次方向發(fā)展。所以,在開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對問題認識的狀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持續(xù)增強語文閱讀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生命力和感染力,讓學生在更加豐富、多元、科學、高效的教學環(huán)境中,主動探索和剖析語文內涵,通過發(fā)問、敢問、樂問中不斷提高發(fā)展自我,以此來有效助力學生問題意識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