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碩
在傳統(tǒng)的中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一直奉行“閱讀+講解”的陳舊教學模式,將英語閱讀的教學任務簡單定性為“閱讀”這一淺薄層面,忽視了在閱讀學習過程中對學生閱讀思維、閱讀創(chuàng)新、閱讀知識面拓展等方面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導致他們在閱讀學習過程中一直處于被動狀態(tài),整體閱讀學習能力和效果并不突出。新課程標準針對中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提出了明確要求:不拘泥于教材上的閱讀內(nèi)容,盡可能拓展在各個領域的閱讀知識面;改變“一味聽教師分析”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應遵守“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更主動、有效地參與英語閱讀學習過程,提升閱讀素養(yǎng)?;谝陨蠈τ⒄Z閱讀教學的要求,下面從任務型閱讀法入手,談一談如何開展英語閱讀教學,以提升教學效果。
20世紀30年代,“任務型教學法”在西方國家逐漸盛行,這種教學模式的出現(xiàn)與傳統(tǒng)的“說教”教育形成鮮明的對比。任務型教學法傳入我國后,逐漸受到越來越多教師的青睞,并與國內(nèi)教育改革、教學理念、教學科目不斷融合、創(chuàng)新,形成了具有推廣應用價值的一種教學形式。
任務型閱讀法的誕生源于任務型教學法,其屬于這個教學模式的重要分支,主要指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給學生分配不同的閱讀學習任務,引導他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交流、互動,并將所學的各種技能應用到閱讀學習中以提高學習能力的一種創(chuàng)新性教學方法。因此,基于任務型閱讀法的優(yōu)點,教師應積極探索任務型閱讀教學開展,從而提高英語閱讀教學的質(zhì)量。
任務型閱讀法主張“以生為本”和“用任務驅(qū)動學習動力”的教學理念,它與其他英語閱讀教學模式相比,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在閱讀學習方面的積極性。同時,通過完成任務的學習方式,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也會增強,有利于營造積極、好學的閱讀氛圍。另外,任務型閱讀法的核心是“任務”,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前依據(jù)教學目標設計一個或者幾個學習任務,且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興趣、喜好。這樣,學生在任務的驅(qū)使下通過自主探究或者合作學習的方式展開閱讀互動,有助于提高閱讀學習主動性。同時,每一個閱讀任務的設計都圍繞某一項或幾項閱讀學習能力展開,從而讓學生在閱讀互動過程中不僅收獲知識,還能培養(yǎng)和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思維分析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及閱讀文化素養(yǎng)等(王穎婷 2021)。
查閱類任務型閱讀主要指通過快速閱讀,把握閱讀文本中的一些重要信息。這種任務型閱讀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準確率,尤其是在面對大量閱讀測試題目時,能幫助學生節(jié)約時間,引導他們快速把握文章的核心內(nèi)容和信息,從而提高閱讀學習的整體效率。在日常的中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教材中的一些閱讀文本入手展開練習,通過布置查閱類閱讀的各種學習任務,教會學生快速提煉、提取文本中的人物、地點、時間、事件等主要信息的學習方法(陳翠霞 2018)。
例如,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Unit 2 Travelling的Reading板塊中出現(xiàn)了一篇與中國香港地區(qū)有關的游記類文章——A trip to Hong Kong。在教學這篇文章前,為了幫助學生快速抓取文本中的重要內(nèi)容,教師布置如下查閱類閱讀任務:(1)What places did they visit in Hong Kong?(2)What scenic spots did the author go to in Disneyland?請學生快速閱讀文本,從中提取人物、地點、時間、事件等有用信息。在這種查閱類閱讀任務的引領下,學生可以集中精力快速尋找重要信息,并從中得出寫信人的名字、收信人的名字,以及“They went to Disney for two days”“They went to parks,restaurants”“On the way,they met snow white and other characters in fairy tales”等有用的信息。這種閱讀方法限定閱讀時間、明確任務,需要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找出有價值的信息。通過這種任務型閱讀訓練,學生不用閱讀全篇,就能提取需要的信息。這樣就能很快過濾掉一些無關的內(nèi)容,保證了整體的閱讀速度。
隨著閱讀理解測試中課外資料出現(xiàn)的頻率越來越高,尤其是一些專業(yè)化的說明文、應用文等,增加了學生閱讀理解的難度。為了提高學生對這類閱讀文本的理解能力,教師可以圍繞教材中出現(xiàn)的一些主題閱讀文章開展拓展類閱讀任務活動,通過課余時間或者課堂上對閱讀素材的積累,幫助他們構建有關某一個主題的框架。這樣,學生在后期遇到同類閱讀文本時,就能及時調(diào)取大腦中的相關知識點,提高對某些片段文字的理解能力(任成權、劉娟 2018)。
例如,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6 Bird watching中的Zhalong—a special place以說明文的形式向?qū)W生介紹扎龍自然保護區(qū),以及自然保護區(qū)與鳥類有關的信息。文章中簡單地分享了一些主要內(nèi)容,如地理位置(Zhalong Nature Reserve is locate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鳥類沒有足夠的食物(Fishermen have been fishing,so a large number of birds don’t have enough food to eat)、中國政府的保護措施(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taken many measures to protect everything in Zhalong)等。由于文本的篇幅有限,關于扎龍自然保護區(qū)的科普知識及現(xiàn)狀并沒有作過多介紹。為了避免學生在后期課外閱讀練習中遇到與扎龍自然保護區(qū)有關的閱讀題目而手足無措,降低他們在說明文等題材閱讀中的學習難度,教師可以圍繞“扎龍自然保護區(qū)”這一主題布置拓展類閱讀任務,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盡可能多地接觸與該主題有關的英語資料。比如,閱讀與扎龍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丹頂鶴有關的英語資料:“There are 15 species of cranes in the world.There are 9 species in China,but in this reserve we can see 6 species(red crowned,white naped,demoiselle common,siberian and hooded cranes).So Qiqihar is honoured as‘Crane City ’.”通過這種課外拓展閱讀任務,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積累與課文主題有關的大量閱讀素材,了解更多有關扎龍自然保護區(qū)的背景知識。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更廣領域的拓展閱讀任務,如人物傳記、新聞報道、寓言故事、科普文章等,從而開闊英語閱讀視野。
英語閱讀分為“精讀”和“略讀”兩種形式。略讀指通過快速閱讀提煉文章的主要信息。精讀更有助于學生把握文章的細節(jié),對閱讀文本進行深度剖析,從而解決一些分析、歸納類題目,提高閱讀分析能力。在精讀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布置標記類閱讀任務的方式展開練習,要求學生將閱讀文本中的一些生詞、難以理解的句子、重點句子等勾畫出來,并對這些信息進行整合分析,最后達到完整、清晰理解文本內(nèi)涵的學習目的(宋濤 2018)。
例如,譯林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Unit 5 Art world介紹了很多與藝術有關的內(nèi)容。藝術領域在英語閱讀中屬于難度系數(shù)較高的學習內(nèi)容,其中會出現(xiàn)很多專業(yè)化的英語詞匯,以及一些音樂方面的理念等。因此,在閱讀此類文章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布置標記類閱讀任務,引導學生養(yǎng)成圈出重要信息或者標記不熟悉詞匯、句型的良好習慣。該單元有一篇介紹譚盾(Tan Dun)的英語文章,即Music without boundaries。文章主要介紹了音樂家譚盾在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的內(nèi)容,文中還出現(xiàn)了一些長句,如“He likes the sound of running water and blowing wind”“every time the sports key won the prize,the music will play.This song was written by the world-famous composer Tan Dun.”等。因為有些學生是第一次接觸這種語法表達方式,所以會出現(xiàn)一些不理解的地方。有鑒于此,在精讀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求學生標記出自己不理解或者語法使用技巧不清楚的地方,以便在后期的閱讀講解中展開精細化的分析,幫助他們理解文章細節(jié)信息。這種精細化的閱讀講解能幫助學生消除閱讀難點,鞏固他們在語法、句型、詞組、詞匯等方面的學習效果。
在傳統(tǒng)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一直延續(xù)著“教師讀講+學生聽學”的模式,學生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跟隨教師的思路,并沒有投入過多精力展開自我分析。自提出素質(zhì)教育后,呼吁英語教師將閱讀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多參與閱讀學習和探究活動,盡可能通過自主摸索和分析獲取想要的信息。在任務型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可以布置提問類閱讀任務,利用問題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引導他們帶著疑惑主動從閱讀文本中尋找自己想要的信息。這種自主閱讀、分析、思考、歸納的學習方式能有效提高學生在英語閱讀學習方面的思維能力(佟暉、劉玉紅 2017)。
例如,在講授譯林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Unit 4 Life on Mars的Reading板塊的Moving to Mars時,由于學生對“移民到火星”非常好奇,為了能充分調(diào)動其主動閱讀的積極性,并使其在閱讀中掌握一些有用的重要信息,教師布置提問類閱讀任務。具體內(nèi)容如下:(1)Are people going to immigrate to Mars?(2)How do people living on Mars gain weight for themselves?(3)Why do people on earth want to live on Mars?學生可以在問題的指引下從文本中搜集相關內(nèi)容,從而完成閱讀學習任務。以問題“Why do people on earth want to live on Mars?”為例,學生通過閱讀分析得知:“Our own planet,the earth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rowded and polluted.I hope we can start over and build a better world on Mars.”以問題“Are people going to immigrate to Mars?”為例,雖然課文中并沒有直接給出答案,但是學生可以對課文中“At present,our spacecraft cannot transport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to Mars”及“Human beings need food,water and air to survive.”等內(nèi)容進行整合分析,最后得出:“Humans are ready to live on Mars,but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transportation,food,air and gravity,this dream can not be realized for the time being.”教師提出的這些問題,有的能直接從課文中找到答案,有的則需要學生結合課文主要內(nèi)容進行分析、思考后得出正確答案。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提問,學生都要全身心地投入英語閱讀,并在閱讀過程中完成分析、思考等一系列學習活動,從而達到提高自身閱讀理解能力的學習目的。
綜上所述,任務型閱讀教學法在初中英語閱讀中的應用和推廣對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這種創(chuàng)新的閱讀教學方法改變了傳統(tǒng)閱讀教學的很多弊端。教師通過布置不同種類的閱讀任務,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在英語閱讀學習中思考、探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提升其英語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