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康 瞿中潔 高祥福
1 嘉興市中醫(yī)醫(yī)院 浙江 嘉興 314000
2 浙江省中山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05
3 浙江省中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03
張希白,名仁錫,祖籍江蘇青浦。受業(yè)于同邑名醫(yī)陸蘭坡,于1854~1855年間遷居浙江嘉善,為海派中醫(yī)傳入浙江的先行者[1]。據(jù)《江蘇歷代醫(yī)人志》[2]記載:“仁錫于斑疹,頗有研究,倡言證脈相參,不可偏執(zhí)一見。”1929年10月,由秦伯未先生編撰,方公溥先生參校的《清代名醫(yī)醫(yī)話精華》收錄了張氏的“傷寒”“溫熱”“腫”“痢疾”“痰”等醫(yī)案、醫(yī)話。2000年張氏醫(yī)案由《浙江中醫(yī)雜志》搜集整理,題名為《臨診碎玉》,由“珍本叢刊”欄目分兩期發(fā)表。
《奪錦鎖言》《藥性蒙求》《臨診碎玉》是張氏留存于現(xiàn)世的三本著作,筆者近期對《藥性蒙求》一書予以了校對,現(xiàn)將其成書特色整理如下,以供同道參考。
正如序中言“醫(yī)書汗牛充棟,學者每興望洋之嘆。自古及今,家弦而戶誦者,孰能窮靈秘而探奧旨哉?”初學者往往不明要害,無處發(fā)力。明·皇甫中編撰《明醫(yī)指掌》一書,張氏認為該書“分門別類,大小男婦,諸科悉備”可為醫(yī)學入門之選。尤其書中藥性歌訣“每賦四言使初學者便于記誦,真度世之金針也”,為該書之精華,但僅以歌訣述藥性,受字數(shù)限制,過于簡單,言而未透,故張氏另撰藥性訣一冊并添加注釋,以補其所不及。
從序中“丙辰夏,攜所撰藥性訣一冊示余”可見《藥性蒙求》成書于咸豐丙辰年即公元1856年夏季之前。該書由上部的藥物和下部的食物兩部分組成。張氏在《明醫(yī)指掌·藥性歌》基礎上,對藥物的品種、藥性訣的表述以及藥味的特性進行了充實和修改之后將其編為上部。為便于查閱,張氏將收錄的四百三十九種藥物按草、木、果、菜、谷、金石、土、水、禽、獸、蟲、魚鱗介、人劃分為十三大部,再按各自特點將各部下藥物細分為若干小類,如草部由山草、芳草、濕草、毒草、蔓草、水草、苔石草、補遺組成;木部由香木、喬木、灌木、寓木等組成。下部收錄江南常用食材百余種,未明確歸類。上部藥物張氏先以大字列四言詩四句,概述其性味功效要點。后再以小字對其歸經(jīng)、用法、配伍、禁忌、產(chǎn)地、辨?zhèn)渭巴愃幬镄阅鼙容^等內容進行補充注釋。下部食物張氏記載較為簡略,皆擇要注明藥用價值及食用宜忌。目前《藥性蒙求》有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館藏復刻版、1986年中國臺灣新文豐出版社刊行版、收錄于《中國本草全書》第139卷中的版本及嘉善陳氏家藏版四個版本。
3.1 傳承經(jīng)典,啟蒙后學,扼要易記:全書分為歌訣和注釋,各有其特點。歌訣扼要易記,使初學者回歸原始的明理方式,最為契合其學習心理。《藥性蒙求》傳承了較為成熟的《藥性歌括四百味》及《明醫(yī)指掌》的“云林歌括體系”表述形式[3],通過四言歌訣的方式使藥物的基本特點得以扼要易記的展示。《藥性蒙求》對兩本著作大部分的歌訣內容表示了贊同,并予以了直接摘錄。如“黃芪性溫,斂汗固表,托里生肌。氣虛莫少”“細辛辛溫,少陰頭痛,利竅通關,風濕皆用”。《藥性蒙求》在力求精簡的基礎上,以張氏臨證感悟為紐帶,將十余部本草古籍,二十余位醫(yī)家的經(jīng)典論述融會貫通,力求客觀公允,淺顯實用。值得注意的是,《藥性蒙求》不僅借鑒了《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本草綱目》等早期本草著作,還大量引用了《本草從新》《本草逢源》《百草鏡》等清代江南一帶本草醫(yī)家的著作內容。如附子:“一云熟附配麻黃,發(fā)中有補。生附配干姜,補中有發(fā),能引補氣藥以復散藥。開腠理,以逐在表之風寒,引溫煖藥達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濕,治一切沉寒痼冷之癥。士材曰,余每遇氣分大虛之癥,參、術無效者,必加附子,以行參、芪之力,便得神充食進。若陰虛陽旺,則不然也。好古曰,用附子以補火,必防涸水。川產(chǎn)為佳,中其毒者,黃連、犀角、甘草解之?!奔捶謩e引用了趙嗣真、姚瀾、李士材、王好古、吳儀洛的理論對附子藥性、配伍功效、產(chǎn)地、不良反應原因以及中毒解救方法等進行了論述。又如郁金:“辛苦微寒,甘,氣寒,其性輕揚上升,入心及包絡兼入肺經(jīng)。治吐、衄、尿血、婦人經(jīng)脈逆行,血氣諸病、產(chǎn)后敗血攻心、失心癲狂。仲醇曰,郁金為血中之氣藥,其治諸血癥者,正謂血之上行……破瘀血亦能生新血。張璐玉云,川產(chǎn)者,體圓尾銳如蟬腹狀,發(fā)苗處有小孔……《從新》云今市上所用者,多是姜黃,并有以蓬、莪術偽之者。真者出川、廣兩處。”則分別引用《本草備藥》《本草新編》《張氏醫(yī)通》《本草從新》,對郁金藥性、藥名緣由、形態(tài)特征及真?zhèn)萎a(chǎn)地鑒別進行了闡述。
3.2 拾遺補缺,有所側重,獨到見解:龔廷賢《藥性歌括四百味》實載藥393味[4],《訂補明醫(yī)指掌》實載藥239味[3]。《藥性蒙求》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增減,共載藥439味,補充了如高麗參、雞冠花、天仙藤、大麻仁、御米殼、鰾膠、人中黃等50余種常用藥物,并為之編撰歌訣,添加注釋。歌訣延續(xù)了“云林歌括”的體例,簡潔明了,朗朗上口。如“淡菜咸溫,補陰養(yǎng)血,帶下虛勞,消癭可啜”“葧薺甘滑,攻積消堅,胸中實熱,疸癥亦全”。
在傳承經(jīng)典的同時,張氏結合臨證經(jīng)驗,調整了部分藥物的歌訣,如“羌活辛溫”,即與《藥性歌括四百味》及《訂補明醫(yī)指掌》中的“羌活微溫”不同,《藥性蒙求》突出了羌活辛的性味,這明顯更利于讀者理解羌活解表的特點。咸入腎,溫補陽,蓯蓉同時具有咸甘溫的藥性?!端幮悦汕蟆分赋觥吧惾叵虦亍?,這與《藥性歌括四百味》及《訂補明醫(yī)指掌》指出“蓯蓉味甘”亦有不同,相比能更好幫助讀者推導出蓯蓉具有溫腎助陽的藥理作用。再如《藥性蒙求》提出丹參除破積調經(jīng)、生新祛瘀之外還可補心安神,而《訂補明醫(yī)指掌》與《藥性歌括四百味》分別強調的是補骨續(xù)筋和祛除帶崩,如此諸種調整《藥性蒙求》不下百余條。
歌訣之后的注釋中,《藥性蒙求》摘錄了許多張氏個人的臨證體會、見聞及觀點。如“白芍……伐肝生用,止痛炒用。酒炒能止其寒,婦人血分用醋炒,下痢后重不炒”,“高麗參……余少時未聞有人用過,道光年間用者漸多。大約中氣而有寒濕者宜之。曾見一人加人參于補藥中頗安,因價昂而以高麗參代之,服下遂覺胸中煩熱,齒燥咽干,觀此可見性之偏于溫也。故述之以備考?!薄白虾榆嚒慈税?,但以此泡炙入藥。食其同類,不顧損人,雖能大補氣血,厚者不忍聞也?!薄胺凵硡a(chǎn)西湖南山,性甘微寒,含沙波寧成分,為祛痰藥,治咳平喘,肅肺下氣?!薄敖袼了悯r生地,另是一種,出杭州筧橋,其形亦細長不同,其治亦大熱之癥”。這些注釋不僅為后學者更好的掌握藥物使用,也為醫(yī)德醫(yī)風的傳承,道地藥材的考據(jù)提供了很好的指導。
3.3 江南滋味,飲食宜忌,藥食同源:下冊除了介紹雞鴨魚肉外,還記載了許多如嘉香肉、熏蘭、糟魚等江南一帶常見食材的藥食宜忌。如糯米,《本草綱目》云:“黏滯難化。小兒、病人最宜忌之。”《本經(jīng)逢原》指出:“若作糕餅,性難運化,病人莫食?!薄端幮悦汕蟆穭t直接點明了由糯米制成的江南主食粽子“性粘難化,病人勿食”。又如泥鰍與黃鱔同為江南盛產(chǎn)的滋補佳品,食用區(qū)別如何,《藥性蒙求》給予了明確的指導“泥鰍,暖中,益氣血,通經(jīng)絡。鰻鱔之良有益于人,毒者害人,鰍則有良無害,凡大癰血不成膿,痘不成漿,食之佳”。其它諸如“食蛙令人尿閉,若妊娠食之,令子短壽”“藕能入血,而澄粉甘平可口,益胃安神”“菱,甘寒,安中消暑,止渴解酒”等均為張氏有感而發(fā),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對江南一帶老百姓來說具有很高的飲食調理參考價值。
《藥性蒙求》一經(jīng)問世深受江浙滬一帶醫(yī)家、患者的歡迎。陶曉華教授將該書與《醫(yī)學三字經(jīng)》《湯頭歌訣》《長沙方歌括》并稱為具有較為深遠影響的四本清代普及類醫(yī)著[5],其影響力可見一斑。作為以啟蒙后學為主要目的的清代本草學著作,《藥性蒙求》很好傳承了前人的智慧并融入了作者自身的臨診感悟。易于誦記的歌訣,融會貫通又簡潔扼要的內容,因地制宜的飲食指導,使其直至今日仍具有很高的中醫(yī)學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