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君
命題規(guī)律總結
選文特點
1.重視核心價值引領,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古代詩歌閱讀旨在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體現(xiàn)“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2022年全國甲卷歐陽修的《畫眉鳥》一詩,以畫眉鳥自比表現(xiàn)了對自由生活的向往;文同的《畫眉禽》一詩,借畫眉鳥啼叫襯托自己處理完公事之余舒暢閑適的心情。2022年全國乙卷選取的古代詩歌是“送別”類,但不是一味地表現(xiàn)離愁之痛苦,而是更多地寄托了詩人對友人前程的祝福和未來的無限期待。2022年新高考Ⅰ卷魏了翁的《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一詞,描繪“人日”佳節(jié)時家家歡快之盛景,勉勵人們自強不息,不斷追求美好生活……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詩歌都重視核心價值引領,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2.增強與教材的關聯(lián)度,深化基礎訓練。
近年來,全國卷古代詩歌閱讀的題干和答案設計均注意與教材中重點內(nèi)容的聯(lián)系,增強與教材的關聯(lián)度,旨在引導考生重視教材、用好教材、回歸教材。比如,2022年全國乙卷第15題:“本詩(《白下驛餞唐少府》)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別之作,但詩人排遣離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請結合內(nèi)容簡要分析?!币罂忌容^課內(nèi)外王勃的送別詩,只有在深刻理解課內(nèi)知識的基礎上才可能準確作答。2021年新高考Ⅰ卷選取的《寄江州白司馬》的寄贈對象是白居易,而教材中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江州司馬青衫濕”的句子,可能引起考生對教材的聯(lián)想,并進行課堂知識的遷移,從而判斷這兩首詩的寫作時間比較接近。
3.強化情境創(chuàng)設,貼合現(xiàn)實生活。
新高考、新教材背景下“將命題材料與教材內(nèi)容相結合,創(chuàng)設綜合的探究情境”成為一種新的命題方式。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16題:“詞人在下闋發(fā)表議論,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詞中談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請結合內(nèi)容簡要分析?!币罂忌Y合詩歌內(nèi)容分析其中所談及的做人的道理,貼合現(xiàn)實生活。
4.依托《課程標準》,凸顯比較思維。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進一步優(yōu)化了課程結構,“群文閱讀”成為任務群教學普遍采用的一種模式,為培養(yǎng)考生的分析與綜合思維能力搭建了有效的平臺,而“比較思維”是群文閱讀的“鑰匙”,在高考題中常有體現(xiàn)。如2022年全國甲卷考查了《畫眉鳥》和《畫眉禽》的比較;全國乙卷考查了《白下驛餞唐少府》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比較。同時,比較的角度也很豐富,有對詩歌意象所起作用的不同進行分析(2022年全國甲卷),有對詩歌表達離愁的不同方法的賞析(2022年全國乙卷)……此類考題可以從不同層面考查考生的“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和“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題型設置
1.從主題來看,緊扣時代主題、時代精神,多方取材,巧妙設題。詩歌涉及“送別”“自由”“追求美好生活”等主題,讓考生在解題的過程中受到文化的熏陶、思想的啟迪、價值觀的引領。試題通過精神滋養(yǎng)、文化浸潤、立體滲透,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育人目標融入其中。
2.從題型來看,2022年全國甲卷、乙卷、新高考Ⅰ卷和Ⅱ卷都延續(xù)了“1道客觀題+1道主觀題”的形式,體現(xiàn)了高考命題的穩(wěn)定性。但是2022年浙江卷出現(xiàn)了“2道主觀題”的形式,需要考生重視。
3.從內(nèi)容來看,試題沒有拘泥于考查詩歌的鑒賞技巧,考查的基本都是對詩歌本身的理解,讀不懂詩歌,就無法做題,“反套路”特征明顯。(“2020~2022年全國卷古代詩歌閱讀考查內(nèi)容一覽表”見21版)
考查重點
1.從目標來說,重點考查考生的審美能力、思辨能力。
2.從內(nèi)容來說,無論是客觀題還是主觀題,都重點考查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以及對詩歌藝術手法的鑒賞。
3.從題型來說,以對比閱讀為主,不排除單篇賞析。
命題趨勢預測
選文方向
1.從朝代來看,仍以唐詩、宋詩和宋詞為主。
2.從作者來看,既有考生熟悉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勃、歐陽修、蘇軾、辛棄疾等,又有考生不太熟悉的文同、魏了翁、楊巨源、陸龜蒙等。所選詩歌一般為名家的不常見作品,或者是考生借助“注釋”較易理解的作品。新的變化是,將名家名篇與不太常見的作品比較閱讀,或?qū)⒚也怀R姷淖髌放c課內(nèi)名篇比較閱讀。
3.從體裁來看,命題者似乎更青睞詩,從2022年全國甲卷、乙卷、新高考Ⅰ卷和Ⅱ卷所選詩歌來看,詩有五首,既有七言律詩,也有五言律詩,而詞僅占一首。
題型預測
1.古代詩歌閱讀的客觀題將延續(xù)“四選一”的形式,考查考生對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藝術手法、語言特色等方面的理解與鑒賞,將繼續(xù)引導考生讀懂詩歌內(nèi)容,只有在讀懂的基礎上才能準確鑒賞詩歌。
以2022年全國乙卷14題為例,A項“這首詩系餞行之作,送別的對象為唐少府,是詩人早年的知心好友”和B項“詩人與唐少府都曾有過潦倒不得志的經(jīng)歷,這也是他們友誼的基礎”,考查的是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C項“頸聯(lián)中的‘低’‘隔’,使得餞別場景的描寫有了高低遠近的層次感”,考查的是對詩歌語言特色的鑒賞,D項“頷聯(lián)和尾聯(lián)中的問句,使語氣起伏,也增添了詩作的豪邁昂揚氣概”,考查的是對詩歌藝術手法的鑒賞。
2.古代詩歌閱讀的主觀題突出的特點是引導考生重視課內(nèi)外的聯(lián)系,將會繼續(xù)深化基礎性考查,檢驗課堂教學的成果,展現(xiàn)新高考“考”與“教”、“用”與“學”的相融相生。
以2021年新高考Ⅱ卷為例,陸游的《示兒子》容易讓考生聯(lián)想到課內(nèi)學過的《示兒》,同一個詩人,不變的話語對象,傳遞了不一樣的情感。
備考策略
策略一:重視教材。全面落實考生初、高中所學古代詩歌,不僅要背會原文,更要理解注釋,注意積累注釋中的實詞、虛詞、古今異義、一詞多用等知識,特別是典故及古代文化知識等。
策略二:夯實基礎。構建古代詩歌知識網(wǎng)絡,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梳理詩歌題材、結構、常見意象、語言特色、表現(xiàn)手法等,將零碎知識系統(tǒng)化,讓答題模式清晰化。從單篇閱讀延伸到群文閱讀,將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或者不同作家的同類作品進行比較閱讀,從而培養(yǎng)考生的思辨能力。
策略三:各個擊破。以歷年高考真題為主,選取典型試題,進行針對性訓練,將高頻考點各個擊破,從理解到分析,再到鑒賞、評價、探究等,最終實現(xiàn)融會貫通。
策略四:學會審題。以2022年全國乙卷第15題為例,考生在審題時需要注意“都是王勃的送別之作”“排遣離愁的方法”“有所不同”等關鍵信息,在備考中要做針對性訓練。
策略五:嘗試命題??忌梢郧袚Q身份,從命題人的角度賞析詩歌,在解讀命題考點中明確考向,找準設題陷阱,訓練答題思維;在題干語言的斟酌中訓練語言表述的精準性等。考生要走出“機械背誦與刷題”的怪圈,提升詩歌鑒賞水平。
策略六:注意細節(jié)。簡言之,即讀標題獲信息,聯(lián)作者悟情志,讀注釋破疑難,審題干搜信息。
2020~2022年全國卷古代詩歌閱讀考查內(nèi)容一覽表:
【真題在線】
(2022年全國甲卷)
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14~15題。
畫眉鳥
〔宋〕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畫眉禽
◎〔宋〕文 同
盡日閑窗生好風,一聲初聽下高籠。
公庭事簡人皆散,如在千巖萬壑中。
14.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歐詩和文詩題目大體相同,都是以畫眉鳥作為直接描寫對象的詠物詩。
B.歐詩所寫的畫眉鳥在花木間自由飛行,文詩中的畫眉鳥則在籠中飼養(yǎng)。
C.歐詩認為鳥籠內(nèi)外的畫眉鳥,其鳴叫聲有差別,而文詩對此并未涉及。
D.歐詩中的“林間”與文詩中的“千巖萬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C項,“而文詩對此并未涉及”說法錯誤,文詩中先說籠中的畫眉鳥在窗邊清風中鳴叫,初聽之時,聲音還是來自“高籠”之中;但等到詩人了卻簡單的公事,眾人散盡之后,衙署清幽安靜,此時再聽畫眉鳥的鳴聲,則如同置身于“千巖萬壑中”一般。因此,文詩也認為畫眉鳥在“高籠”中與在山林之間的鳴聲是有差別的。
參考答案:C
15.這兩首詩中,畫眉鳥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請簡要分析。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鑒賞詩歌事物形象的能力。歐詩以畫眉鳥為直接描寫對象,托物言志,寫詩人聽見畫眉鳥在山林繁花之間千啼百囀,才知道籠中畫眉的叫聲,遠比不上它在山間的自由歌唱那么悅耳動聽。在本詩中,詩人對畫眉鳥進行正面描寫,通過對比畫眉鳥在“山花紅紫樹高低”和“鎖向金籠”兩種截然不同的環(huán)境中的叫聲,將畫眉鳥作為寄托情懷的對象,抒發(fā)的是詩人歸隱山林、掙脫羈絆、向往自由的感情。文詩雖以畫眉為題,但并未具體地描寫畫眉鳥的形象和叫聲,而是進行側面描寫,重點渲染了“公庭事簡人皆散”之后,初聽上去仍在“高籠”中的畫眉鳴聲此時聽起來卻如同置身于“千巖萬壑中”,悠遠空曠,清幽寂靜。本詩通過對比“公庭事簡人皆散”前后對畫眉鳥鳴聲的聽覺感受,襯托出了詩人高潔出塵、閑散淡泊、襟韻灑落的人物形象。
參考答案:①歐詩托物言志,通過對比畫眉鳥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的叫聲,將畫眉鳥作為寄托情懷的對象,抒發(fā)的是詩人歸隱山林、掙脫羈絆、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詩對畫眉進行側面描寫,通過對比“公庭事簡人皆散”前后對畫眉鳥鳴聲的聽覺感受,襯托出了詩人高潔出塵、閑散淡泊、襟韻灑落的人物形象。
參考譯文:《畫眉鳥》——婉轉(zhuǎn)的叫聲隨心所欲地變化,在紅花綠樹叢中時而飛向高處,時而飛向低處。這才知道被鎖進華麗的鳥籠中的鳥兒的鳴叫,遠遠比不上在樹林中自由自在地鳴啼。
《畫眉禽》——整日閑坐窗前任舒適之風吹拂,聽到一聲畫眉鳥的鳴叫飛出高懸的鳥籠。官府公務不多人們都早早散去,這叫聲讓我仿佛置身于深山幽谷之中。
內(nèi)容鑒賞:《畫眉鳥》前兩句寫畫眉鳥在林間百轉(zhuǎn)千聲盡情歌唱、自由飛翔的情景,展現(xiàn)了一個廣闊的自由空間,后兩句將大自然中的畫眉鳥與被關進裝飾華麗的籠中的畫眉鳥的叫聲進行對比,寫出了籠中畫眉的悲哀。這籠中的畫眉鳥實際上就是作者的寫照。作者進入官場,就變得不自由,不能暢所欲言了,表現(xiàn)了作者對仕宦生活的厭倦和對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的向往。
《畫眉禽》寫作者在公事之余,聽到畫眉鳥的叫聲,覺得自己仿佛置身于千山萬壑之中,胸懷開闊,怡然自樂。作者通過畫眉鳥的啼叫,襯托了自己閑適的心情,表達了向往自然的超脫不凡的志趣。
(2022年全國乙卷)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白下驛餞唐少府
◎〔唐〕王 勃
下驛窮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
浦樓低晚照,鄉(xiāng)路隔風煙。
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詩系餞行之作,送別的對象為唐少府,是詩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詩人與唐少府都曾有過潦倒不得志的經(jīng)歷,這也是他們友誼的基礎。
C.頸聯(lián)中的“低”“隔”,使得餞別場景的描寫有了高低遠近的層次感。
D.頷聯(lián)和尾聯(lián)中的問句,使語氣起伏,也增添了詩作的豪邁昂揚氣概。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鑒賞詩歌思想內(nèi)容、藝術手法的能力。D項,“增添了詩作的豪邁昂揚氣概”錯誤,頷聯(lián)中詩人以問句的形式感慨只要彼此心心相印,相知就不在早晚,尾聯(lián)以問句的形式表明餞別友人時因離愁別緒等不知還能說些什么,并沒有“豪邁昂揚氣概”。
參考答案:D
15.本詩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別之作,但詩人排遣離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請結合內(nèi)容簡要分析。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分析理解與比較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端投派俑问裰荨分?,提到詩人排遣離愁的句子是頸聯(lián)“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內(nèi),就是遠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鄰居一樣。此句寫出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恒的、無所不在的,所抒發(fā)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詩人表達了只要心意相通,心胸豁達,不需要為離別而難過。這是借樂觀的態(tài)度來排遣離愁?!栋紫麦A餞唐少府》中,提到詩人排遣離愁的句子是尾聯(lián)“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大意是走哪條路離開呢?長安就在太陽邊上。即無論唐少府怎樣離開此地,最終的目的地長安都是在太陽邊?!叭者叀奔刺柕呐赃?,一方面寫出了此去長安距離很遠,另一方面也寫出了長安的位置,如若想念在長安的唐少府,可抬頭看看太陽,借舉目可見太陽來排遣離愁。
參考答案: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來寬慰朋友,排遣離愁,樂觀豁達,一洗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tài)。②《白下驛餞唐少府》中,“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運用“日近長安遠”的典故,以激勵朋友通過去長安施展才華、建功立業(yè)來排遣離愁。
參考譯文:憶起未做官前與你患難與共的時日,以及那些寄居旅食寄人籬下的華年。互相了解心意相通何必計較早晚?彼此心心相印分別時便不舍留戀。天色已晚,夕陽比江邊酒樓還低,回鄉(xiāng)之路,與此地隔著風塵云煙。你沿著這漫漫長路離去吧,還能說些什么呢?你所去的長安在遙遠的太陽那邊。
內(nèi)容鑒賞:這是一首送別詩。前四句為一層,用夾敘夾議的手法抒寫了詩人與唐少府的志同道合、心心相印。首聯(lián)運用兩個典故,寫出詩人與唐少府是患難之交。頷聯(lián)兩句平白如話,卻情感真摯,意味深長,著重言明朋友知心不在早晚,彼此心心相印才是友情的重要基礎。后四句為一層,扣住詩題寫?zhàn)T別,情景交融。頸聯(lián)描寫白下驛的送別之景,上句點明送別時間,下句突出路途之遙遠,暗含惜別之情。尾聯(lián)直接描寫送行人的心理活動,寄托了對友人前程的祝福,表達了對友人未來的無限期待,同時也流露出自己的失落與悵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