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凡羽
摘? ? 要:“讀整本書”是有深度、厚度、高度的語文實踐活動。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可采用“一本四讀”模式進行任務設計?!耙槐尽?,指教師每個學期從初中語文教材“名著導讀”篇目中選取最具代表性的一本,這契合“雙減”政策“輕負高質”的要求;“四讀”,指基于閱讀任務驅動的課前自讀、基于對閱讀任務理解的課中展讀、基于學生對閱讀任務理解的教師促讀、基于任務檢測和提升的課后評讀。教師要通過“四讀”,以精準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將這一本讀透,再由“一本”上升到“一類”,掌握這類作品常見的閱讀“范式”,從而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任務設計;一本四讀;《水滸傳》
“雙減”政策的底層邏輯指向是通過減輕繁重的課后作業(yè)負擔,釋放學生自由想象的天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與批判性思維。對于整本書閱讀而言,這是一個難得的契機。“讀整本書”是葉圣陶先生的語文教育思想,是有深度、厚度、高度的語文實踐活動。它要求學生在檢索作者及作品的相關背景、評價與同類作品等資料的基礎上,借助書目中的序跋、目錄、注釋等信息,使用“圈點批注、鉤玄提要”等方法,對作品展開深入的研讀。
當前,中學“整本書閱讀”的現(xiàn)狀不容樂觀。不少教師缺少整體規(guī)劃和有效指導,閱讀任務布置隨意,沒有關注學生的不同思維水平,無法引導學生建立起完整的閱讀體系。不少學生閱讀興趣不足,且處于淺層次和碎片化狀態(tài),把握不到名著閱讀的重難點,更難以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因此,筆者嘗試建構“一本四讀”整本書閱讀任務設計模式,以提高整本書閱讀的效度。
一、“一本四讀”整本書閱讀任務設計模式的建構
所謂“一本”,是針對每學期整本書閱讀的數(shù)量及類別而言的。在以往的整本書閱讀中,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名著導讀”中的24本名著閱讀往往是割裂的,既缺乏和教材課文的橫向關聯(lián),又缺乏24本書目的前后呼應。這些名著來自不同的時代,包含眾多的題材,涵蓋古今中外諸多領域,但在編排上,又呈現(xiàn)出異中有同的“類”的特點。這其中,有以《紅巖》《駱駝祥子》為代表的寫實型作品,有以《海底兩萬里》《基地》為代表的科幻類名著,有以《鏡花緣》《儒林外史》為典型的古典小說樣本,也有以《艾青詩選》《泰戈爾詩選》為典型的現(xiàn)代新詩范例……筆者每個學期都會從教材“名著導讀”的篇目中選取最具代表性的一本進行閱讀任務設計,并以精準的閱讀任務引導學生將這一本讀透,再由“一本”上升到“一類”,掌握這類作品常見的閱讀“范式”?!耙槐尽钡拇_定,不僅是“雙減”背景下追求“輕負高質”的有效手段,而且著眼于訓練學生的閱讀思維、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體現(xiàn)了閱讀教學追求深度學習的大方向。
所謂“四讀”,指的是基于閱讀任務驅動的課前自讀、基于對閱讀任務理解的課中展讀、基于學生對閱讀任務理解的教師促讀、基于任務檢測和提升的課后評讀這四個環(huán)節(jié)。“四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通過“自我研讀—小組合作—體驗分享—教師點撥—方法提煉”等環(huán)節(jié),讓閱讀過程可見、可測、可控,引導學生不僅能讀懂文章寫了什么,而且能讀出文章是怎么寫的,最終總結出閱讀此類文章的方法和經驗。
“一本”重在從數(shù)量上減負,“四讀”重在于質量上提升?!耙槐舅淖x”整本書閱讀任務設計模式(如圖1),以貼合相關書目文體特征的任務和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學習活動,使“雙減”政策與具體的閱讀任務有效對接。
二、“一本四讀”整本書閱讀任務設計模式的教學實施
(一)基于閱讀任務單驅動的課前自讀
“一本四讀”閱讀任務設計模式,以設置閱讀任務單的形式,引領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自主閱讀”狀態(tài)。教師在設計閱讀任務單時,既要注重情境的設置,又要引導學生關注閱讀的重難點,還要搜集學生在閱讀中的疑難問題等。此外,為配合“雙減”政策對書面作業(yè)“輕負高質”的要求,教師可設置“必做任務”“推薦任務”和“選做任務”,讓學生各展所長、各取所需,如此也便于后續(xù)的分層指導和個性化評價。下面筆者以《水滸傳》為例,提供整本書閱讀任務單的設計(如表1)。
在這個閱讀任務單里,筆者設計多樣化的任務,既讓學生關注小說中的人物、情節(jié)等基本要素,又引導他們去思考閱讀的意義。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過程,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如思維導圖、曲線圖、路線圖等,來展現(xiàn)自己獨特、深刻的理解與思考,并加以足夠的重視,而且要引導學生提出閱讀中的困惑,并基于對學生閱讀困惑的判斷,深入分析其根源,找到改進學生閱讀的“關鍵點”,以便后續(xù)進行指導、引領和點撥。
(二)基于對閱讀任務理解的課中展讀
根據(jù)愛德加·戴爾的“學習金字塔”理論,讓孩子收獲最大的學習方式是向其他人傳授自己所學的內容。而展讀,正是學生在完成閱讀任務單的基礎上,自主選擇某個成果向他人進行的展示、傳授。閱讀成果的展示可以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教師可以提供完整的幾節(jié)課,讓學生展示對《水滸傳》閱讀任務的理解;或者利用課前5~8分鐘讓學生演講,展示閱讀心得,提出閱讀困惑。教師也可以組織文學活動,讓學生在設計書簽主圖、制作展板、角色扮演等活動的過程中,體驗在合作閱讀中收獲成功的喜悅。
教師要在尊重學生的閱讀興趣與個性化需求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的閱讀困惑,整合并選出相應的閱讀任務,引導學生選擇一個或者多個閱讀任務,分工合作,制訂簡單的研讀計劃,進行專題研究,寫出閱讀任務研究報告。例如,學生可以圍繞“宋江等人該不該接受招安”“武松是不是英雄”等問題展開思考、辯論,各自形成觀點后,再以展讀形式交流,讓思維不斷碰撞,從而更加全面辯證地看待閱讀中的各種困惑。又如,針對“李逵打虎,武松也打虎,李逵打的老虎比武松打的還要多,為什么武松打虎的名氣要比李逵大多了”這一類型問題的思考探討、辯駁質疑、互動答疑,不僅可以豐富并加深學生對閱讀任務的深切體驗,還可以促進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上的變化。
展示對閱讀任務理解的方式可以多樣化,主要有如下幾種。
(1)文字類:《水滸傳》讀后感、評論性文章、詠人詩、對聯(lián)等。
(2)圖畫類:《水滸傳》整本書人物身份關系地位變化圖、部分章節(jié)人物情感變化表(如林沖落草前的情感變化軌跡)、人物以及兵器形象復原圖(與美術跨學科)等。
(3)視頻設計類:精彩片段拍攝腳本設計或舞臺表演說明(與藝術跨學科)等。
要提高學生整本書閱讀的能力,不僅需要教師的精準分析與模式化解讀,更需要學生調動主觀能動性,自主思考并與同學交流辯論,以通過已知探索未知。比如學生在閱讀《水滸傳》時會發(fā)現(xiàn),人物相聚要喝酒,離別要喝酒,戰(zhàn)前要喝酒,戰(zhàn)后還要喝酒……據(jù)統(tǒng)計,《水滸傳》共描寫了 600 多場飲宴活動,“酒”字在作品中出現(xiàn)了 2000 多次。面對這個會讓大家熟視無睹的“酒”,教師要引導學生梳理探究、討論交流,然后展示成果——酒在小說中的作用以及傳統(tǒng)文化中的酒文化。在展讀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展示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個性化體驗、感悟、思考和收獲,而且要引導學生學習同伴獲得這類閱讀成果的方法與途徑。展讀不僅能讓展示的學生獲得自信,也能讓其他學生有閱讀的收獲。
(三)基于學生對閱讀任務理解的教師促讀
整本書閱讀的主體是學生,但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在集中指導的基礎上,應該關注到不同學生完成閱讀任務情況的差異:(1)對于個別閱讀主動性不強、不能按時完成閱讀任務的學生,要及時提醒并督促他們完成閱讀任務;(2)對于少數(shù)對閱讀任務理解欠佳的學生,可以采取個性化的任務布置或單獨指導等方式;(3)對于某些自認為閱讀能力欠佳的學生,要及時肯定他們的閱讀成果,多多鼓勵引導,讓他們認識到不是自己能力不足,而是缺乏正確的閱讀心理和閱讀動機,閱讀時應秉持提升自我的態(tài)度,而不是單純地為了獲得感官上的娛樂,更不是為了完成相應的閱讀任務;(4)對于閱讀興趣不強的學生,要引導他們去思考閱讀的意義;等等。此外,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明顯開始“叛逆”,對“英雄”“朋友”等也有自己的思考,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找到成長的答案。正如??颂K佩里所言:“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你先要做的不是催促人們去收集木材,也不是忙著分配工作和發(fā)布命令,而是激起他們對浩瀚無垠的大海的向往?!?/p>
當然,經過“自我研讀—閱讀任務理解—展示交流”三個階段,學生必定會在閱讀過程中積累許多疑惑。
生1:林沖在山神廟前殺了三個人,因為別人陷害他,他就可以殺人?殺完人怎么還被稱為英雄?這是什么邏輯?
生2:《水滸傳》中多次提到“剪徑”,難道劫道是英雄好漢的必備技能嗎?
學生產生此類疑惑,主要是因為他們生活在法治社會,對于古代社會的“俠義精神”“俠義文化”缺少必要的了解和認識。這是學生知識體系上的不足,為此,筆者推薦彭慶生的《俠義精神的歷史傳統(tǒng)與提升》、杜向陽的《江湖文化與文化認同:潛規(guī)則盛行的文化心理機制》,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俠義、孝義、忠義等傳統(tǒng)文化。同時,這些也是閱讀《水滸傳》時回避不了的話題。筆者還向學生推薦聶叢叢主編的《品讀水滸傳》、王學泰的《“水滸”識小錄》、押沙龍的《讀水滸:人性的十三種刻度》等書籍,供學生選擇性閱讀,引導學生用發(fā)展的、聯(lián)系的眼光去關注作品以及作品中人物所處的社會、時代、家庭環(huán)境、人物關系等內容,從而消除學生在《水滸傳》整本書閱讀中的困惑。
在整本書閱讀中,教師更要關注學生閱讀的淺表化問題。例如,在《水滸傳》閱讀與交流的展示環(huán)節(jié)中,圍繞著“武松是不是英雄”這個話題,出現(xiàn)了這樣一個片段。
生1:我覺得武松是英雄,在“景陽岡打虎”中他勇敢打虎,為民除害。
生2:我覺得武松不是英雄,在“景陽岡打虎”中,他打虎的本意也不是為民除害,他打虎最重要的是為了保命。
生3:我覺得武松有英雄的一面,在“斗殺西門慶”后敢作敢當,但也有非英雄的一面,比如在“血濺鴛鴦樓”中濫殺無辜。
師:剛才,大家圍繞著“武松是不是英雄”展開了討論,你們都能引用原書中的事例去分析,有理有據(jù),這點做得很好。在討論的過程中,你們已經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了武松形象上兩面性的特點,這說明大家的認識更全面了,但一定要防止陷入“既是……又是……”的“折中主義”,不然結論會呈現(xiàn)趨同和淺顯化的傾向。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水滸傳》中除了“血濺鴛鴦樓”外,還有很多場景都有對暴力、復仇等的細致描寫。這種反復渲染,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對暴力的“迷戀”。但這種反人性、反人道的行為,為什么沒有讓我們反感,反而給我們帶來一種快意恩仇的感覺呢?
筆者通過設問、追問等調動學生的思考,呈現(xiàn)思維的矛盾點,引導學生的思維從“是什么”轉向“為什么”,摒棄《水滸傳》整本書閱讀中常見的“官逼民反”等陳詞濫調,讓他們更加客觀、審慎、思辨地看待閱讀任務中的人與事。于是,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想要研究的問題、研究的角度、研究的層面,不以“膜拜”的態(tài)度,而以“對話”的方式進行文本細讀,使自己從理解性閱讀、認知性閱讀向評價性閱讀、創(chuàng)造性閱讀轉變。正如葉開老師所言:“不能跪著讀,而是要自由地讀,認真地思考。這樣才能把它徹底占有,才會發(fā)展成為你的內力?!盵1]
(四)基于任務檢測和提升的課后評讀
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持續(xù)跟蹤和關注學生閱讀任務的完成情況。為了促進學生整本書閱讀任務的落實和閱讀能力的提升,筆者建構了“一本四讀”閱讀任務設計評價體系(如表2),力求“在盡量合乎真實的情境中,運用評分規(guī)則對學生完成復雜任務的過程表現(xiàn)或結果作出判斷”[2]。
檢測性評價重在考查學生對《水滸傳》人物、情節(jié)等的熟悉程度,能較好地發(fā)揮評價的診斷和反饋作用。提升性評價重在評價學生讀得怎么樣,看學生有沒有掌握此類文本的閱讀方法和技巧,這也給了教師彈性評價的空間:對于閱讀能力較弱的學生要盡可能打高分,以提升其閱讀興趣;對于閱讀能力強的學生要避免過高評價,以使其擺正位置、力求精進。設置彈性評價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更高效地“讀”,這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語文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的要求相契合。例如,針對“要求學生設計‘水滸傳’書簽并說明設計理由”這一任務,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激勵作用,教師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評價標準可以有所側重,既可以突出要素指標(如人物、情節(jié)、景物等),也可以注重創(chuàng)造性指標(設計理由中是否突出了自己的個性化解讀),還可以只是簡要性指標(是否用簡潔的語言提煉情節(jié)主要信息)等。
當然,在評價過程中,教師不能局限于這一百分的評價檢測,還要注重過程性評價。例如,在展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對任務的掌握程度,還要通過辯論、展示、扮演、寫作等更真實的表現(xiàn)來評價學生的口頭表達、文字表達、思維、創(chuàng)造、實踐等能力,并關注學生的知識體系、思維方法、學習態(tài)度和閱讀策略是否得到優(yōu)化。
三、“一本四讀”整本書閱讀任務設計模式的教學意義
“一本四讀”整本書閱讀任務設計模式有兩方面的意義。從教師層面說,它強調教師要積極營造開放、生成的課堂。教師要以閱讀任務為引領并設置情境,給學生指明閱讀的方向,這可以提升整本書閱讀的深度和廣度;還要提煉此類文本閱讀的方法,打造充分尊重并實現(xiàn)學生閱讀興趣與個性化需求的課堂,讓學生以讀書為本、以讀書為要,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如此,可以促進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閱讀體系建構指導思想的實現(xiàn)。
從學生層面說,它強調要滿足學生個體發(fā)展的需要,彰顯學生“自主閱讀、自我管理、自我發(fā)展”的主體性,體現(xiàn)“自主與引導互補,倡導和諧”的育人特色。這既體現(xiàn)了對學生差異的尊重,是對“因材施教”教育原則的有效落實;又體現(xiàn)了育人模式的深刻變革,能有效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余黨緒,葉開.為什么我們都主張“整本書閱讀”?[J].語文教學通訊,2016(7/8):15-19.
[2]周文葉.中小學表現(xiàn)性評價的理論與技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