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赪 林娣
(清華大學 人文學院中文系,北京 100084)
事態(tài)助詞“加在一個句子(分句)之后,陳述一個事物、事件的狀態(tài)。”本文討論唐宋時期事態(tài)助詞“來、了”、了也”用法的差異。中古時期產(chǎn)生而近代漢語里常用的事態(tài)助詞“來”成熟于這一時期,現(xiàn)代漢語里常用的事態(tài)助詞“了①產(chǎn)生并發(fā)展于這一時期,與“了”關系密切的形式有“了也”。在唐宋的共時平面上、在一個語法系統(tǒng)內(nèi)部,三者的用法有何異同?本文將描寫這種不同,并討論這種不同對它們各自在明清漢語乃至現(xiàn)代漢語中發(fā)展的影響。
太田辰夫指出現(xiàn)代漢語句末助詞“呢、了(即一般所說的句末的‘了’)、來著”給述語添加存在、已然、曾然等敘實語氣,在這點上與“吧、啊、哪”等只給句子加上疑問、推測及其他各種非敘實語氣的句末助詞有區(qū)別,但是表達敘實語氣的句末助詞有的也表達非敘實語氣,同時,這類詞與動詞后助詞“了、著、過”,如“吃了飯、吃著飯”不同,因為動詞后助詞并不表示某一時候是否實際存在某事。這一解釋很好地界說了事態(tài)助詞的功能:既表述事件的時間特征,有時體功能,也表達疑問、推測等非敘實語氣,有情態(tài)功能,后一項功能涉及言語活動。另外,事態(tài)助詞還有語體、語用方面的特征,因此,本文擬從時體特征、言者態(tài)度表達、分布語體幾個方面考察事態(tài)助詞的功能。
本文選擇了《祖堂集?!贰段鍩魰贰吨熳诱Z類》三部語料作窮盡考察,這三部語料是唐宋漢語的代表性語料,“來、了、了也”三個助詞的用例豐富本文對一個相對封閉系統(tǒng)中“來、了、了也”的用法進行了靜態(tài)描寫,以此來對比它們的不同?!蹲嫣眉贰段鍩魰吠瑸槎U宗語錄,語體性質(zhì)會比較接近,便于對比“來、了、了也”在不同時代功能與用法的異同。同一時期的《五燈會元》《朱子語類》在內(nèi)容、語體風格等方面差異較大,“來、了、了也”的差異更多體現(xiàn)了共時平面的變異。“來、了、了也”的差異性到明清時期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顯示出共時平面不同語體的差異后來發(fā)展為普遍性特征。
首先要說明一下本文對句末助詞“來、了”的界定:“來”絕大多數(shù)用例位于句末,較好判斷,有少數(shù)用例位于句中動詞后,但實際為小句末,也是本文要考察的范圍,如:
(1)院主報和尚:“打鐘也,請和尚上堂。”師曰:“汝與我擎缽盂。來”院主不會。云巖曰:“和尚無手腳來多少時?”(《祖堂集》卷第四)
(2)問僧:“你還知金峰一句子么?”曰:“知來久矣?!保ā段鍩魰肪淼谑?/p>
(3)古人便都從小學中學了,所以大來都不費力,如禮樂射御書數(shù),大綱都學了。(《朱子語類》卷第七)
上述第(1)(2)例為緊縮復句,“來”實際上位于前句末。例(3)“來”也位于句末,可與例(4)對照:
(4)古者,小學已自暗養(yǎng)成了,到長來,已自有圣賢坯模,只就上面加光飾。(《朱子語類》卷第七)
例(3)與例(4)事態(tài)助詞“來”結尾的小句后分別是副詞“都”“已”修飾的另一小句,分別敘述前后相繼的兩個事實,例(3)因為現(xiàn)行標點沒有斷開,常會被誤解為“來”用在句中,需要特別注意。很多見于詩歌包括禪宗語錄偈言中的“來”,都可以這樣理解為處于緊縮小句末,但由于韻文體裁的特殊性,本文一律不計,偈言如下例:
(5)用處妙理不換機,問來答得不思議。(《祖堂集》卷第十)
曹廣順曾舉下例,認為唐代有動態(tài)助詞“來”表完成:
(6)如此而論,讀來一百遍,不如親見顏色,隨問而對之易了。(韓愈《與大顛書》,《全唐文》卷五五四)
但是該例中“V來”后為準賓語,“來”還是可以有結果補語或動態(tài)助詞兩解。直到明清時期還可以看到這類用例,如例(7)中“來”與“去”對舉,仍然是補語性質(zhì):
(7)不說他的丈夫被我占來十年,反說我的丈夫被他奪去一夜。(李漁《連城璧》)
下面例(8)中“思量來”后面是一個結果小句,是思量的結果,“思量來”后面可以斷開,既可看作有邏輯聯(lián)系的兩個小句緊縮為一個小句,也可以分析為不典型的賓語小句,近代漢語這樣用的“看來、想來、說來”很多,從文獻標點情況來看,斷開理解為兩個小句的情況更多,如:
(8)所以夜來說道:“‘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思量來只是一個道理?!保ā吨熳诱Z類》卷第三)
除此例外,明清文獻未見“V 來O”的例句。結合明清的情況來看,本文認為“來”始終未發(fā)展出緊接動詞后的動態(tài)助詞用法。
“了”有動態(tài)助詞(了)和事態(tài)助詞(了)兩種用法,動態(tài)助詞緊貼于動詞后,事態(tài)助詞位于句末,不過當“了”既位于動詞后又位于句末時可能兼具兩種功能。如:
(9)后具威儀,始欲上法堂,師云:“已相見了,不要上來!”(《祖堂集》卷第七)
(10)曰:“若論文王易,本是作‘大亨利貞’,只作兩字說。孔子見這四字好,便挑開說了。所以某嘗說,易難看,便是如此。”(《朱子語類》卷第一)
下列3 例,“了”位于緊縮復句的前一小句末:
(11)洞山問兩人:“和尚遷化后作摩生?”對曰:“茶毗。”洞山曰:“茶毗了作摩生?”對曰:“拾得二萬八千粒舍利。一萬粒則納官家,一萬八千粒則三處起塔?!保ā蹲嫣眉肪淼谖澹?/p>
(12)僧問:“居此多少年也?”師云:“亦不知多少年,只見四山青了又黃,青了又黃,如是可計三十余度。”(《祖堂集》卷第十五)
(13)若是尫羸病死底人,這氣消耗盡了方死,豈復更郁結成妖孽?。ā吨熳诱Z類》卷第三)
本文要對比“了、來”的區(qū)別,而只有句末(包括小句末)的位置是“了、來”都會出現(xiàn)的位置,所以排除“了”后還有賓語(包括名詞賓語和謂詞賓語)、補語等成分的用例,如:
(14)師問了院主:“只如先師道:‘盡十方世界真實人體?!氵€見這個僧堂不?”(《祖堂集》卷第十二)
(15)日所以蝕于朔者,月常在下,日常在上,既是相會,被月在下面遮了日,故日蝕。(《朱子語類》卷第二)
(16)蓋非不曉,但是說滑了口后,信口說,習而不察,更不去子細檢點。(《朱子語類》卷第二)
(17)曰:“天左旋,一晝一夜行一周,而又過了一度?!保ā吨熳诱Z類》卷第二)
“了”產(chǎn)生的時間和途徑學界尚有不同意見,對《祖堂集》中的“了也”,一種意見認為由于事態(tài)助詞“了”功能還不成熟,需要用語氣詞“也”輔助,但也有學者認為“了”來自“了+也”,兩種意見都表明晚唐五代“了、了也”的功能有重合?!币虼耍覀円勃毩⒖疾炝恕傲艘病钡挠美?。對于“了、來”的用法,一般認為“來”是表示事件發(fā)生在過去,而“了”是表示事件在某一時間前完成,學界現(xiàn)在多稱為“完成體。本文考察了《祖堂集》句末“了、了也、來”用例的時間特征,根據(jù)事件發(fā)生時間分為將來、過去和非過去三類事件??疾彀l(fā)現(xiàn),用于將來事件的用例很少,很多是假設復句的條件句,是對未來情況的假設,如:
(18)招慶拈問保福:“將飯與人吃,感恩則有分,為什摩卻成不具眼去?”保福云:“施者受者,二俱瞎?jié)h?!睉c云:“忽有人盡其機來,還成瞎?jié)h不?”保福曰:“和尚還為人摩?”(《祖堂集》卷第四)
(19)師向僧道:“汝與我開田了,為汝說大義?!鄙疲骸伴_田了,請師說大義?!保ā蹲嫣眉肪淼谑模?/p>
(20)溈山云:“我今亦共子語,子還聞不?”仰山云:“和尚若共某甲語,但共厶甲語,又問某甲聞與不聞作什摩?若問某甲聞與不聞,問取樹子聞與不聞始得了也?!保ā蹲嫣眉肪淼谑耍?/p>
發(fā)生于過去時間的用例最多,如:
(21)來朝辭祖師,禪師領眾送其僧。其僧行十步來,振錫三下曰:“自從一見曹溪后,了知生死不相干。”(《祖堂集》卷第三)
(22)有行者問:“生死事大,請師一言。”師曰:“行者何時曾死來?”(《祖堂集》卷第六)
(23)道吾擔衣缽送到橋亭后,卻轉(zhuǎn)來,不審和尚。和尚云:“送師兄去來?”對曰:“送了也?!保ā蹲嫣眉肪淼谒模?/p>
(24)師問僧:“一切聲是佛聲,一切色是佛色,拈卻了與你道?!睂υ疲骸澳閰s了也?!保ā蹲嫣眉肪淼谑唬?/p>
(25)天明了,其鬼使來太安寺里討主不見,又來開元寺,覓不得,轉(zhuǎn)去也。(《祖堂集》卷第十四)
例(23)“送師兄去來”,并不表示去了回來,從答句可知是問是否已經(jīng)送了?!癡P 去來”在禪宗語錄中常見,“來”有時有實際語義,有時無,要根據(jù)上下文判斷。例(24)“拈卻了”是對未來事件的假設,“拈卻了也”則是說該事已經(jīng)發(fā)生。
非過去事件包括慣常事件、當下事件,以及時間模糊事件3 種情況。當下事件是不典型的已然事件,慣常事件與時間模糊事件都沒有具體的時間點,看成過去或者將然都不合適,故三種情況均歸入非過去事件。“來”的用例如:
(26)尼僧問:“如何得為僧去?”師曰:“汝作尼來多小時?”(《祖堂集》卷第五)
(27)僧問:“出世不出時如何?”師云:“與摩來皆不到?!保ā蹲嫣眉肪淼谑?/p>
上例(26)也有意見認為是用于過去時間,表達到現(xiàn)在為止的事件,但本文認為“作尼”的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著,所問的時間也是當下,至少是不確切的過去時間。例(27)是對慣常情況的假設,沒有明確的過去或?qū)頃r間特征。
“了、了也”的用例如:
(28)達書一切了后,藥山問:“海師兄尋常說什摩法?”對曰:“‘三句外省去’,亦曰‘六句外會取’?!睅熢唬骸叭Ю锿?,且喜得勿交涉。”又問:“更有什摩言句?”對曰:“有時說法了,大眾下堂次,師召大眾,大眾回首,師曰:‘是什摩?’”(《祖堂集》卷第四)
(29)師自去問:“趙州路什摩處去?”婆云:“驀底去?!睅煔w院,向師僧云:“勘破了也。”(《祖堂集》卷第十八)
(30)因舉:“先洞山問雪峰:‘入門須得語,不得道早個入門了也。’雪峰云:‘某甲無口。’”(《祖堂集》卷第十一)
上例(28)是慣常事件,句中有時間詞“有時”,提示動作發(fā)生有一定的慣常性。例(29)是對當下狀態(tài)的認識,但造成該狀態(tài)的事件是過去發(fā)生的,如果理解為對事件的陳述,就是過去時間,本文把這種情況分析為時間模糊事件。例(30)是禪師的一種要求,動作行為同樣沒有明確的過去或?qū)頃r間特征。
《祖堂集》中“來、了、了也”用于過去事件都相當常見,用于將來或非過去事件都相對較少。根據(jù)本文的統(tǒng)計,三個助詞在時間特征上并沒有明顯差異,下文表1 列出具體數(shù)據(jù),可以看到,句末“來”并不是專用于曾然事態(tài)的助詞,與句末“了、了也”的區(qū)別并不在事件的時間特征上。
考察發(fā)現(xiàn),在出現(xiàn)語境上三者存在明顯差異,“來、了也”基本見于對話中,“來”只有2.1%用于敘述語境,“了也”不見用于敘述語境?!傲恕眲t主要用于敘述語境,比例高達75.5%。對話用例如上例(1)(2)(9)(11)(18)(19)(20)(22)(23)(24)(26)(27)(28)(29)(30),敘述用例如上例(12)(21)(25)。對話中多問答,禪宗語錄中尤其多,禪師問答是啟發(fā)、悟道的一個主要方式。此外,可以看到,發(fā)問和回答主要是“來”用例,如例(23)(31)(32),“了”“了也”只用于答句,如例(23)(28)。
(31)六祖問:“子近離何方?”對曰:“離嵩山,特來禮拜和尚。”祖曰:“什摩物與摩來?”(《祖堂集》卷第三)
(32)問:“一物不將來,為什摩卻言放下著?”師云:“辛苦與摩來?!保ā蹲嫣眉肪淼诹皝怼被疽娪趯υ?,而對話中又以用于疑問為主,有1 例“來”用于反詰:
(33)師有時云:“明明向你道,尚乃不知,豈況蓋覆將來?”(《祖堂集》卷十九)
而“了”不見于疑問句,所以“來、了”的用法差別在非敘實語氣的表達上?!傲?、了也、來”可用于復句或句群中,但是出現(xiàn)在前小句末還是最后一個小句末也有不同?!皝怼⒘恕倍蓟局灰娪糜谇熬?,而“了也”用于前句、后句的比例差不多,如前所舉例(11)(18)(19),其它用例如:
(34)其僧一一依他寺主處分,喚姉去寺主房里,安排了,便發(fā)去。(《祖堂集》卷第三)
(35)問:“古佛之機已有人置了也,未審師意如何?”師云:“古佛之機已有人置了也?!保ā蹲嫣眉肪淼谑?/p>
以上為位于前句用例。例(11)(18)(35)事態(tài)助詞所在句并不表示問答句,而是整個問句的前一小句。例(34)是敘述句的前一小句,例(19)是對話中的敘述句的前一小句。
(36)王乃問:“師以何不為弟子說?”迦葉云:“位崇名重。”當時亦有紜紜者,如今盡會了也。你道古人意作摩生?八十老翁出場屋,還知摩?(《祖堂集》卷第十二)
(37)師曰:“阿那個山敢???”對曰:“阿那個山不敢?。俊睅熢唬骸芭c摩則大唐國內(nèi)山總被阇梨占卻了也。”對曰:“不然。”(《祖堂集》卷第六)
(38)師與紫璘法師共論義次,各登坐了。(《祖堂集》卷第三)
以上為位于后句用例。
下表1 是對《祖堂集》中事態(tài)助詞“來、了、了也”的用法調(diào)查統(tǒng)計。
表1 《祖堂集》句末“來、了、了也”用法統(tǒng)計表
總體來看,“來、了、了也”在所表達事件的時間特征上沒有太大差別?!皝怼敝饕糜谝蓡?,比例超過半數(shù),也可以用于回答和前句末,二者比例相近,但不見用于后句末,幾乎不用于敘述。與之相反,“了、了也”都不用于疑問,“了”幾乎不用于回答,主要用于敘述語境,基本只出現(xiàn)在前句末?!傲艘病敝灰娪趯υ?,不用于敘述語境,用于回答的頻率最高,出現(xiàn)在前句和后句的頻率相差不大?!傲恕碧幵谇熬涞念l率遠遠高于“了也”,“了、了也”的區(qū)別是處于前句還是后句,與此相關的是出現(xiàn)于對話語境還是敘述語境,“了”主要用于敘述語境。在能否用于疑問句上“來”與“了、了也”形成對立,在是否用于對話上“來、了也”與“了”形成對立,在敘述語境中用于前句末、提示話語未完時更多使用“了”。《祖堂集》中“來”基本用于對話中的疑問或前句末,都是需要聽話方回應的語境,在非敘實功能上與“了、了也”形成對比。
《五燈會元》與《祖堂集》文本性質(zhì)一樣,以對話為主,而《朱子語類》以說理性的敘述為主,所以可以較好地對比兩種語體下事態(tài)助詞的使用情況。本文認為,對話是一種交流方式,是有互動的,所以對話語境包含對話雙方之間有來有往的句子,以及有問無答、自問自答的句子,甚至是表達個人強烈感情的句子。對話語境最典型的句子是問句和答句。對話語境中出現(xiàn)的句子還有可能是俗語,可脫離談話語境存在,對話的語境特征就不明顯,如下例:
(39)袁州南源道明禪師,上堂:“快馬一鞭,快人一言。有事何不出頭來,無事各自珍重!”(《五燈會元》卷第三)
敘述語境包括對話語境中的非問答句、敘事部分的單句和復句或句群,其中用于復句或句群的用例最多。有些對話盡管也是人們在交流信息,但重在客觀敘述,有的篇幅還比一般的對話長,內(nèi)容不僅限于介紹事件、說理、回憶、講故事等,它們表面看上去是對話,實際上是敘述,因為與真正的對話相比,不是很講求回應。如下例,說話人只是自己在做總結,并不是真正意義的對話:
(40)處州法海立禪師,因朝廷有旨,革本寺為神霄宮,師升座謂眾曰:“都緣未徹,所以說是說非。蓋為不真,便乃分彼分此。我身尚且不有,身外烏足道哉!正眼觀來,一場笑具?!保ā段鍩魰肪淼诹?/p>
對話語境中的敘述和純粹的對話以及純粹的敘述都有區(qū)別,但更接近于純粹的敘述,所以我們?nèi)詫υ捳Z境中的敘述歸入敘述語境。敘述語境相對來說容易判斷,其基本特點是陳述人物活動或者事件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有一定的順序,可以分為前句、后句,如上例(40)“來”位于前句末。有的前句與后句間還會存在明顯的邏輯語義關系。本文對敘述、對話兩種語境的判定標準是統(tǒng)一的,上小節(jié)對《祖堂集》用例的分析也是這個標準,不過因為《朱子語類》中對話、敘述語境的情況較為復雜,因此在此處做專門說明。
《五燈會元》中“來、了、了也”的使用頻率和用法與《祖堂集》相比變化不大,“來”仍是以用于對話語境、疑問句、過去事件為主,如下例:
(41)及造門,典牛獨指師曰:“甚處見神見鬼來?”師曰:“云居聞版聲來?!保ā段鍩魰肪淼谑耍?/p>
“來”用于將來事件和非過去事件的用例占了其總用例的22.8%,而“了”用于將來事件和非過去事件的用例占總用例的27.5%,“了也”占5.9%,數(shù)據(jù)仍然說明“來”并不專用于過去事件,“來、了”的時間特征差異并不明顯,“了也”用于將來和非過去事件的比例有一定程度下降,這和“來、了”相關用例數(shù)量增加有關。下面是《五燈會元》中“來”用于將來事件的用例:
(42)上堂:“我若舉來,又恐遭人唇吻;不舉,又遭人笑怪。于其中間,如何即是?”(《五燈會元》卷第十三)
“來”在《五燈會元》中還出現(xiàn)了少量用于敘述語境和后句末的用例,下例(43)(44)“來”用于敘述語境,例(44)“來”小句位于后句位置,例(45)(46)用于對話語境,例(45)“來”小句位于后句位置,4 例都是已然事件:
(43)師與道吾說苕溪上世為節(jié)察來。吾曰:“和尚上世曾為甚么?”(《五燈會元》卷第五)
(44)上堂:“老僧頃年游歷江外、嶺南、荊湖,但有知識叢林,無不參問來?!保ā段鍩魰肪淼谑?/p>
(45)乃舉衣袖曰:“會么?大眾,此是手舞足蹈,莫道五百生前曾為樂主來?;蛴幸汕?,請垂見示。”(《五燈會元》卷第十)
(46)問:“僧甚處來?”曰:“泗州禮拜大圣來。”(《五燈會元》卷第十)
“了”在《五燈會元》仍以用于敘述語境、前句為主,如:
(47)師曰:“省錢易飽,吃了還饑?!保ā段鍩魰肪淼谑?/p>
但“了”出現(xiàn)了7 例用于疑問、8 例用于后句末的用例,說明其使用范圍在擴展,疑問句見例(48)(49),后句末見例(50):
(48)僧參,擬禮拜,師曰:“野孤兒見甚么了便禮拜?”曰:“老禿奴見甚么了便恁么問?”(《五燈會元》卷第五)
(49)僧問:“古人道,只到潼關便即休。會了便休,未會便休?”(《五燈會元》卷第六)
(50)池州杉山智堅禪師,初與歸宗、南泉行腳時,路逢一虎,各從虎邊過了。(《五燈會元》卷第三)
“了也”在《五燈會元》中的主要變化是出現(xiàn)了一定數(shù)量的用于敘述語境的用例,有50 例。下文例(51)(52)是敘述事件,例(53)是自問自答,但重在說理,所以歸入敘述:
(51)“直至釋迦掩室,凈名杜口,大士梁時童子,當日一問二問三問,盡有人了也。諸仁者合作么生?”(《五燈會元》卷第七)
(52)后僧舉問玄沙,沙云:“汝欲會么?我與汝說個喻。如人賣一片園,東西南北一時結契了也,中心樹子猶屬我在。”(《五燈會元》卷第七)
(53)上堂:“人人有個鼻孔,唯有善權無鼻孔。為甚么無?二十年前被人掣落了也。人人有兩個眼睛,唯有善權無眼睛。為甚么無?被人木槵子換了也。人人有個髑髏,唯有善權無髑髏。為甚么無?借人作屎杓了也?!保ā段鍩魰肪淼谑模?/p>
不過,“了也”都用于對話中的敘述句,還未見篇章描寫部分的用例?!傲艘病币渤霈F(xiàn)了個別用于疑問的用法,如:
(54)師曰:“吃粥了也未?”曰:“吃粥了也?!保ā段鍩魰肪淼谒模?/p>
“了也”用于前句末的比例較前期有很大下降,《祖堂集》中“了也”用于前句末、后句末的比例差不多,而此期“了也”用于前句末的比例為7.5%,用于后句末的為24.6%,這可能和表達的具體內(nèi)容有關。
《五燈會元》中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變化是“來、了、了也”都出現(xiàn)了用于感嘆句、強調(diào)句的用例,下例(55)(56)為感嘆句,例(57)(58)是強調(diào)句:
(55)師曰:“苦哉!賺殺幾人來!”(《五燈會元》卷第九)
(56)三日后卻問:“前日蒙和尚垂慈,只為看不破?!鄙皆唬骸氨M情向汝道了也!”(《五燈會元》卷第七)
(57)師曰:“是你先屙了,更教甚么人屙?”(《五燈會元》卷第十九)
(58)上堂:“道個如如早是變了也。今時師僧須向異類中行?!保ā段鍩魰肪淼谌皝怼⒘艘病边€有用于反詰的用例,如:
(59)師曰:“一尚不會,甚么處得百會來?”(《五燈會元》卷第七)
(60)僧回舉似師,師曰:“何不道灌溪修湼盤堂了也?”(《五燈會元》卷第十一)
《祖堂集》只有“來”表示反詰,且僅有1 例,見上例(33)?!段鍩魰分斜矸丛懙摹皝怼? 例、“了也”1 例,表感嘆、強調(diào)的“來”9 例、“了”4 例、“了也”13 例。反詰、感嘆、強調(diào)都是表達說話人態(tài)度的非敘實語氣,《五燈會元》的情況說明三個詞都有非敘實用法,而且《五燈會元》用例較《祖堂集》略有增多,這有兩種可能:一,從晚唐到宋“來”的非敘實用法有所發(fā)展;二,《五燈會元》用例比《祖堂集》多很多,樣本量增大,所以反映出的用法更為全面。下文將結合《朱子語類》說明是第一種情況。
《朱子語類》通篇是對朱熹講話的記錄,但主要是說理性敘述,其中具有對話雙方相互呼應的段落并不多,如:
(61)問:“昨謂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理,如何?”曰:“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有理,便有氣流行,發(fā)育萬物?!保ā吨熳诱Z類》卷第一)
例(61)雖然是問答,但所述內(nèi)容脫離具體談話語境也可以成立。
(62)又言:“劉道修向時章疏中說‘道學’字,用錯了?!毕壬蛘摚骸暗滦尴驎r之事,不合將許多條法與壽皇看,暴露了,被小人知之,卻做了腳手……”(《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十六)
例(62)雖然是在對話中,但卻是在敘述一串事件,“暴露了”與后面的被動句和“V 了O”句并列,可知這句“暴露了”只有敘事作用,沒有非敘實語氣。
(63)問:“所以婦人臨事多怕,亦是氣偏了?”曰:“婦人之仁,只流從愛上去?!保ā吨熳诱Z類》卷第四)
(64)問:“‘其氣發(fā)揚于上’,何謂也?”曰:“人氣本騰上,這下面盡,則只管騰上去。如火之煙,這下面薪盡,則煙只管騰上去。”淳云:“終久必消了?!痹唬骸叭弧!保ā吨熳诱Z類》卷第三)例(63)是對話語境,有問有答。例(64)是兩人對話中插入了另一聽話人的意見,也是一種對話語境。《朱子語類》中純粹的敘述或是對話很少,據(jù)本文統(tǒng)計像例(63)(64)這樣的用例僅16 例,因此對《朱子語類》不再統(tǒng)計對話和敘述語境的情況,只對問答明顯的語段統(tǒng)計疑問、回答的情況。書中大多是在說理,因而前后有邏輯關系的句子很多,前句末、后句末是一個重要的指標。調(diào)查顯示“來、了”都很少用于疑問,“來”用于疑問只有2 例,僅占1.4%,而用于前句末、后句末各有57 例、54 例,分別占“來”總用例的39%、37%。用于說理的句子都不涉及真實的事件,所以“來、了、了也”用于將來事件和非過去事件的比例都較前兩部語料有提高,特別是“了”的比例在大幅提高,在《祖堂集》《五燈會元》《朱子語類》中的比例分別是15%、27.5%、62.5%,且《朱子語類》中多數(shù)“了”不用于過去事件?!皝?、了”三項數(shù)據(jù)的顯著變化顯然與語料內(nèi)容有關。
《朱子語類》又一個明顯變化是“了也”用例非常少,只有16 例,幾乎可以說是殘留,這16 例“了也”中15 例位于后句末,14 例用于非過去事件,沒有用于疑問、回答、前句末的用例,說明“了也”在前句和答句的位置上,已經(jīng)被“了”覆蓋,用例如:
(65)又曰:“專氣致柔,不是‘守’字,卻是‘專’字。便只是專在此,全不放出,氣便細。若放些子出,便粗了也?!保ā吨熳诱Z類》卷第三)
(66)權也是難說。故夫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钡降每膳c權時節(jié),也是地位太煞高了也。(《朱子語類》卷第三十七)
用于后句末或非過去事件常和說話人的態(tài)度表達有關,16 例“了也”中用于反詰、強調(diào)、感嘆的共9 例,最晚消失的常是其最核心的功能?!蹲嫣眉贰傲艘病辈灰娪糜跀⑹?,《五燈會元》“了也”以用于對話為主,雖然《朱子語類》語料性質(zhì)特殊,難以區(qū)分對話、敘述語境,但9 例用于反詰、強調(diào)、感嘆的情況至少可以說“了也”在對話中表達主觀態(tài)度的非敘實用法還未全被“了”覆蓋。鑒于“了也”用例只有16 例,下文將它看作殘存形式,不再與“了、來”并列討論。
相較《五燈會元》,《朱子語類》“來”用法的一個明顯變化是用于反詰、感嘆、強調(diào)等表態(tài)句特別多,特別是出現(xiàn)了“是……來”這樣有明顯形式標記的強調(diào)句,用例如:
(67)曰:“程子謂:‘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后脫然有貫通處?!硣L謂,他此語便是真實做工夫來?!保ā吨熳诱Z類》卷第十八)
(68)公謹復問:“莫是曾子守約,故能如此?”曰:“不然。卻是曾子件件曾做來,所以知。若不曾躬行踐履,如何識得?!保ā吨熳诱Z類》卷第二十七)
(69)典謨之書,恐是曾經(jīng)史官潤色來。如周誥等篇,恐只似如今榜文曉諭俗人者,方言俚語,隨地隨時各自不同。(《朱子語類》卷第七十八)
反詰句和感嘆句用例如:
(70)舊人多分畫將圣人不知不能處做隱,覺得下面都說不去。且如“鳶飛戾天,魚躍于淵”,亦何嘗隱來?(《朱子語類》卷第六十三)
(71)曰:“理會得這道理,雖事為之末,亦是道理?!捍赫?,春服既成’,何嘗不是事為來。”(《朱子語類》卷第四十一)
(72)當時若使他解虛心屈己,煅煉得成甚次第來?。ā吨熳诱Z類》卷第一百三十)
(73)圣人說“發(fā)憤忘食”,卻是真?zhèn)€,惟橫渠知得此意,嘗言“孔子煞吃辛苦來!”(《朱子語類》卷第四十五)
《朱子語類》全書事態(tài)助詞“來”見于反詰句28例,感嘆句、強調(diào)句24 例,表態(tài)句占“來”用例總數(shù)的35.6%,這與《朱子語類》一書的內(nèi)容多有關,朱熹常常要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吨熳诱Z類》中“了”用于反詰句8 例、強調(diào)句和感嘆句42 例,表態(tài)句占“了”用例總數(shù)的7%,較《五燈會元》也略有增加?!傲恕庇糜诒響B(tài)句大部分是強調(diào)句,主要與“是”一起搭配使用,還有“連/和……也……”式,有時單用“也”:
(74)而今只想象那熟處,卻不曾下得種子,如何會熟?如“一以貫之”,是圣人論到極處了。而今只去想象那一,不去理會那貫;譬如討一條錢索在此,都無錢可穿。(《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十七)
(75)若說把持不得,勝他不去,是自壞了,更說甚“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ā吨熳诱Z類》卷第一百一十八)
(76)晁以道嘗欲得公、穀傳,遍求無之,后得一本,方傳寫得。今人連寫也自厭煩了,所以讀書茍簡。(《朱子語類》卷第十)
(77)初間黑多而白少;久之,漸一般;又久之,則白多而黑少;又久,則和豆也無了,便是心純一于善矣。(《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二十九)
(78)因言:“后世被他佛法橫入來,鬼神也沒理會了?!保ā吨熳诱Z類》卷第一百二十六)上文曾述《五燈會元》與《祖堂集》相比最主要的不同是三個助詞都出現(xiàn)了非敘實語氣的用例,而比較《五燈會元》與《朱子語類》,兩書非敘實語氣的類型一樣,只是《五燈會元》用例數(shù)量非常少,由此可見,《五燈會元》與《祖堂集》的不同很大可能還是時代差異,由唐入宋三個助詞的非敘實用法均有發(fā)展。由于語料內(nèi)容比較特殊,《朱子語類》中“來、了”的用法與另兩部作品明顯不同,都較少用于疑問句,而用于前后具有邏輯關系的句群的用例都很普遍,同時,“來、了”用于表態(tài)句的用例也都較《五燈會元》有所增加,這說明語料的內(nèi)容和語體色彩確實會影響不同句類的出現(xiàn)頻率。雖然很難根據(jù)《朱子語類》的情況下結論說宋代“來”用于表態(tài)句的非敘實用法比晚唐五代有明顯發(fā)展,但是對比《朱子語類》“來”與“了”非敘實語氣的用例,可發(fā)現(xiàn),“來”的比例增加更為明顯,如果是反詰句則主要用“來”,如果是強調(diào)句則主要用“了”,“了”基本用于強調(diào)句末,這首先說明“來”更易于表達非敘實語氣,其次“來”與“了”在反詰句和強調(diào)句中的差別,顯示出它們各自不同的來源。晚唐五代“來”主要用于發(fā)問、需要對方回答的語境,《祖堂集》中57.4%的“來”用例是位于疑問句末,由疑問到用疑問方式表達態(tài)度是很自然的,反詰就是疑問句的一種語用用法,因而到宋代“來”用于反詰句多,而感嘆、強調(diào)是反詰用法的進一步發(fā)展,保留表態(tài)用法而去除了疑問的形式特征。“了”只用于陳述句,在陳述句表達事件的存在,由表達事件存在而發(fā)展出用于強調(diào)、感嘆的非敘實用法,因而很少見到反詰句。
表2 是對《五燈會元》《朱子語類》中事態(tài)助詞“來、了、了也”的用法調(diào)查統(tǒng)計。
表2 《五燈會元》《朱子語類》句末“來、了、了也”用法統(tǒng)計表
上面對唐宋三部語料的封閉考察顯示,唐宋時期“來、了、了也”在所述事件的時間特征上沒有太大差異,但在所出現(xiàn)的語境和非敘實語氣表達方面有明顯差異。
唐代“來”用于對話、表達疑問是主要用法,有呼求聽話方響應的表達效果;“了”用于敘述、用于前句末是主要用法,有提示所述事件與后續(xù)事件或結果的關系的作用;“了也”用于對話、用作答句、用于后句末是主要用法,表達對對話方的響應或是事件的結果。
由唐入宋的一個明顯變化是“了”在普及和擴展,與之相應,“來、了也”使用都在減少,《朱子語類》中“了也”僅16 例,“來”146 例,而“了”有711例,由于《朱子語類》中真正意義的對話數(shù)量較少,宣講道理的內(nèi)容比較多,因此用于對話、疑問的“來”可出現(xiàn)的語境較少,用例會有適當?shù)臏p少,但用于陳述句的“了也”其消亡就非常明顯。而《五燈會元》基本保持了三個助詞使用頻率相差不大的情況,一定程度上繼承了《祖堂集》為代表的禪宗語言風格。
上文已述《祖堂集》中“了也”的主要位置是問答句的答句、句群中的后句末,由于《朱子語類》中問答句特征不突出,因此我們著重對比幾部語料中后句末位置“了也”與“了”的變化。《祖堂集》中后句末位置“了也”12 例,“了”1 例,“來”不見用例,《五燈會元》后句末位置“了也”33 例,“了”8 例,“來”18 例,《朱子語類》中后句末的位置“了也”15例,“了”349 例,“來”54 例。宋代的兩部語料都顯示“了也”正在被“了”“來”代替,這其中“了”的代替是主要的,因為后句末一直不是“來”的主要用法。值得注意的是《朱子語類》中“了也”一共16例,僅1 例不是后句末,說明后句末的確是“了也”的主要句法位置,因此也是保留最頑固的用法。《祖堂集》中“了也”用于前句末10 例、后句末12 例,《五燈會元》中前句末10 例、后句末33 例,到《朱子語類》中只有15 例后句末用例,無前句末用例,“了也”先從前句末位置開始與“了”合并,然后到后句末位置與“了”合并而消失?,F(xiàn)代漢語句末助詞“了”的來源一直是學界討論的熱點問題。有一種意見認為句末助詞“了”由近代漢語中位于句末的“了也”合并而成,有學者認為是動態(tài)助詞“了”與語氣詞“也”合并而成,也有學者認為是由句末助詞“了”與語氣詞“也”合并而成,句末助詞“了”剛出現(xiàn)時語氣詞的用法還不夠成熟,所以用語氣詞“也”加強,隨著“了”的語氣詞功能成熟而不用“也”了。本文的調(diào)查顯示,晚唐時期,在答句的位置上,“了也”和“了”的分布存在著對立關系,在前句末和后句末的位置上存在傾向性分布。無論前句末、后句末,唐宋語料用例顯示出“了”已經(jīng)是作用于整個小句的助詞,如:
(79)師與臥龍、雪峰煎茶次,見明月徹垸水。師曰:“水清則月現(xiàn)。”臥龍曰:“無水清則月不現(xiàn)。”雪峰便放卻垸水了,云:“水、月在什摩處?”(《祖堂集》卷第八)
(80)師又問:“阿那個是觀音行?”師卻彈指一下,問:“諸人還聞摩?”眾皆云:“聞?!睅熢疲骸罢咭魂牆h!向這里覓什摩?趁出了!”呵呵大笑。(《祖堂集》卷第十五)
(81)天地初間只是陰陽之氣。這一個氣運行,磨來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許多渣滓,里面無處出,便結成個地在中央。(《朱子語類》卷第一)
上3 例句中的“了”可以肯定不是附著于動詞上的動態(tài)助詞。
回答句或是后句末都很有可能表達言者態(tài)度,“了也”從前句末、后句末位置沒有差別到主要位于后句末和答句,再到殘留在后句末上,說明“了也”的非敘實功能比“了”強一些?!傲恕钡拇_有一個逐步發(fā)展的過程,本文更贊成在句末助詞“了”產(chǎn)生早期由“也”輔助表達語氣,隨著句末助詞“了”的成熟而不再需要“也”輔助的意見,由需要“也”輔助到不需要“也”輔助,“了”的非敘實語氣在增強。
由唐入宋,“來、了”的非敘實用法都有發(fā)展,都可用于疑問句、感嘆句、強調(diào)句等表達言者態(tài)度立場的句式中?!吨熳诱Z類》顯示“來”用于表態(tài)句的比例比“了”高很多,在表達言者態(tài)度的場合更為活躍,而《五燈會元》“來、了”用于表態(tài)句的比例和《祖堂集》差別不大,可以認為是語料不同的內(nèi)容和語體性質(zhì)造成了宋代兩部語料中“來”的表態(tài)句使用頻率的差異,“來”表態(tài)功能還在語用層面,未進入語法系統(tǒng),但是到了明清時期“來”這一功能突顯出來。明清時期“了”成為最常用的事態(tài)助詞,“來”進一步衰落,據(jù)本文考察,《金瓶梅》是明清時期“來”用例最多的文獻,因此我們對比了《金瓶梅》全書中“來”的用例和12—16 回、22—26 回、32—34 回、42—45 回中“了”的用例,考察發(fā)現(xiàn)“來、了”用于將來和其它非過去事件的總比例差不多,和唐宋時期一樣,但是“了”明顯比“來”更多用于將來事件,而在當下事件或時間不明確的事件表達中“來”比“了”多,這與感嘆句、強調(diào)句、反詰句等表態(tài)句的使用有關,表態(tài)句的時間是模糊的,《金瓶梅》中“來”444 例,用于表態(tài)句127 例,占28.6%,“了”915 例,用于表態(tài)句43 例,占4.7%,“來”明顯更常用來表達言者的態(tài)度。《金瓶梅》中“來”這一表現(xiàn)與在《朱子語類》中的表現(xiàn)一樣,不同的是,《朱子語類》是語料的內(nèi)容和性質(zhì)所導致的,還是共時平面的語體差異,但是在明清時期的一般文獻中,“來”的表態(tài)句比例都在20%左右,明顯高于《祖堂集》《五燈會元》的比例,而且多為反詰句,也都是用于疑問句明顯多于回答句,用于前句明顯多于后句,“來”使用上需要對方呼應的特點十分明顯,出現(xiàn)的語境也基本是對話,這些都是唐宋時期“來”的用法特征的延續(xù)。在明清時期事態(tài)助詞“來”正在衰落、總使用頻率急劇下降的背景下,“來”的非敘實語氣功能反而有了發(fā)展,脫離了文獻內(nèi)容和語體限制,進入到語法系統(tǒng)中,普遍見于各種語料。再到下一階段,由明清通語到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事態(tài)助詞“來”已經(jīng)消失了,“了”兼并了“來”的很多非敘實功能,“了”可廣泛用于疑問、感嘆、強調(diào)等句式中,而且使用上沒有對話語境還是敘述語境的差異。
在很多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來”還是十分常用的事態(tài)助詞,如晉語、中原官話、四川話、客家話、粵語、贛語,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事態(tài)助詞“來”已經(jīng)不能用于將來事件,但仍可用于當下或慣常事件,同時,客家話、中原官話、粵語都可見“來”用于感嘆句,仍然有非敘實功能?,F(xiàn)代漢語方言中句末助詞“來”可以溯源至近代漢語中,很多用法承自近代漢語中事態(tài)助詞“來”,可以得到漢語史上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