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井岡山的革命舊址群,經(jīng)常能看到一個年輕人穿梭在一排排黃色舊居、一座座銅色雕像前,他自信、從容,對井岡山的故事如數(shù)家珍。
他叫毛浩夫,是井岡山上的一名“85后”海歸講解員。聽著紅色故事長大的他,學成歸來后放棄在大城市的高薪工作,選擇成為井岡山上的一名紅色宣傳員,捧起傳承紅色精神的接力棒。
文本解讀:江西省贛州市贛縣中學 鐘華江
角度一
“海歸”青年的選擇:
放棄高薪工作 到井岡山當講解員
1989年,毛浩夫出生在“革命的搖籃”井岡山,他的爺爺毛秉華曾任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館長,50年如一日在井岡山義務宣講紅色文化,被稱為“井岡山精神宣講第一人”。
受到紅色家風影響,毛浩夫在英國攻讀金融碩士畢業(yè)后,決定放棄高薪工作回到井岡山,在江西干部學院當一名現(xiàn)場教學老師,成為井岡山上的一名紅色講解員。
角度二
發(fā)揮“海歸”優(yōu)勢:用“雙語”講好中國故事
從“英國海歸”到“紅色講解員”,并沒那么容易。在剛開始做講解員時,毛浩夫就遇到一些阻礙。
毛浩夫一直在思考,如果有外國游客,如何能讓他們更好地讀懂井岡山、了解井岡山?
為了向外國游客講好井岡山的故事,毛浩夫閱讀了大量的黨史文獻,并在其中探索國際表達方式,講解翻譯成英文時,還得結合具體語境仔細推敲。與此同時,最關鍵的,是如何讓這些動人的故事真正走入外國游客的心里。
外國游客缺乏共鳴,讓毛浩夫意識到,要想向外國人講好井岡山的故事,單靠字面翻譯遠遠不夠,更重要的還是得增加文化上的溝通與交流。
角度三
創(chuàng)新宣講形式:弘揚井岡山精神 走好新時代長征路
井岡山是一座沒有圍墻的革命歷史博物館,紅色文化遍地可尋,保存完好的革命舊址遺跡就達一百多處。被烽火硝煙洗禮過的山川草木,無聲記錄下波瀾壯闊的歷史。
成為紅色講解員的5年來,毛浩夫開展井岡山精神宣講近3000場,聽眾累計約10萬人次,多次獲得全國優(yōu)秀紅色志愿講解員、紅色文化傳播大使等榮譽。宣講中,毛浩夫經(jīng)常能接觸到紅軍后代,這些人他并不認識,而有的人對他卻很熟悉?!澳銧敔斣瓉聿稍L過我。”“他采訪過我的祖輩?!薄八麃淼轿壹业母锩f址的時候,他是這樣工作的。”……毛浩夫意識到,原來父輩們在工作中投入了這么多精力和心血。
“其實這就是我從事這份工作的意義所在,這份信任和感動,對我影響很大,甚至已經(jīng)滲透到我的血液當中,說一句毫不夸張的話,我真的在傳承紅色基因的過程當中也找到自己的青春和信仰。”
適用主題:不忘初心,傳承精神;發(fā)揮特長,講好故事;人生信仰,執(zhí)著追求;創(chuàng)新方法,服務至上……
運用示例
李娟在《我的阿勒泰》中寫到:“我不是一個沒有來歷的人,我走到今天,似乎是我的祖先在使用我的雙腳走到今天?!碑斀駮r代,物欲橫流,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都在往城市高薪職位上攀爬,卻遺忘了鄉(xiāng)野村落中亟需傳承的文化與精神,忽視了歷史背后溫熱的血液。如此而來,文化的傳承顯得尤為重要。
出生于“革命的搖籃”井岡山的留學生毛浩夫便向我們詮釋了什么是“以余生幾十載,傳承紅色文化”。從小深受革命文化熏陶的毛浩夫學成歸國之后,便擁有了一份高薪工作。但他最后卻被井岡山深厚的紅色文化所吸引,被先輩們的頑強精神所感染,決定堅守在這土地之上,用自身的力量傳承井岡山文化。
文化細水長流,傳承亙古不變。萬物欣然,日光明媚,歷史長河在不斷流淌,當今的青年人應當“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韶光中,讓歷史文化煥發(fā)活力,使現(xiàn)實生活充盈時代精神?!魇≮M州市贛縣中學 鐘梁丹
(編輯: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