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田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北京 100000)
哈貝馬斯對公共領域理論做出了諸多研究,著名作品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該著作中對公共領域進行了概念化的論述,從此以后,公共領域作為重要的理論工具出現在社會上。
隨著公共領域的不斷發(fā)展,20世紀我國傳播學者將研究轉移到該領域中,對于政治學、社會學以及歷史學等諸多學科而言,公共領域成為一項重要概念[1]。同時,傳播學界也將注意力轉移到該學術概念中,邵培仁等人通過對其公共領域的分析,從中獲得重要的理論價值。哈貝馬斯眼中的公共領域具備理想性特征,廣大學者對這種理念存在諸多質疑。基于此,本文重點分析了新聞傳播學視域下我國公共領域的情況,希望為日后的相關研究奠定良好基礎。
哈貝馬斯將公共領域明確為以多方面為一體的公共空間,包括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等等,而且所有民眾可在該空間內探討自身重視的問題。整體而言,公共領域即是人們生活的領域,該領域通過聚集人群,使得人們在理性辯論的同時,針對利益問題達成共識,從而更好地開展民主活動[2]。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包含諸多領域,即文化領域、社會領域和政治領域等,也就是說,人們在這些領域中探討的問題均屬于公共領域。該理論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其一,輿論的公共性較強;其二,成員重點包含兩種精神,即批判和獨立,所以在交流期間必須要理性處理;其三,在公共領域當中,每個成員間并無較大的差別,比如身份、階級等,只會更加平等地探討公共話題。
自然人轉變?yōu)樯鐣说倪^程稱之為社會化,個人只有經過社會化才能夠被社會所接受,合格的社會成員通常要通過社會化培訓得以實現。對于政治社會化而言,通常指獲得政治知識與能力主要通過人來完成,當人處于一定的政治關系中時,結合政治實踐以及政治生活而獲得政治能力,使得自我的政治思想以及心理得到改變的過程[3]。政治社會化的途徑較多,而新聞媒體作為重要途徑之一,要想擁有政治文化領導權就必須要掌握新聞媒體。對于政治社會化而言,載體通常為傳媒,建立信息意見交流平臺以及公共領域,從中構建較為全面的政治人格。
民主政治也稱為民意政治,其實質是建立在輿論的基礎上,但民意進行集中和協(xié)調時,需要根據民意政治來完成,社會討論過程中可以形成高質量且具有社會代表性的輿論意見,賦予公共自由表達意見的權利,公眾其此過程中發(fā)表自身的見解,長期處于這種形式下,可以將分散式的個人意見集合到一起,然后形成整合且一致的主張。雖然,公眾這個集合體不具備固定性,但其所代表的意見具有相似性,在大眾傳媒的作用下,可以促使這些意見和輿論完成互動。
公民社會、工具理性、資產者等概念是公共領域研究的重點內容,哈貝馬斯的經典著作《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在2000年前逐步涌入到研究人員的視野中,在此過程中,哈貝馬斯提到的公共領域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諸多爭議,其認為國家與社會的分離才是公共領域的核心所在,不僅僅是處于良好的公共空間,更是自主性較強的市民社會,也就是說,哈貝馬斯自身所設想的公共空間并未受到更多人士的認可,所以國內學者在將其應用在國內環(huán)境中時十分謹慎。迄今為止,國家的形成與社會之間并不是對立狀態(tài),特別是在國內市場經濟前期,雖然國家和社會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并不能肯定公共領域在現代國家會出現更好的局面[4]。因此,其在第二版序言中提到:“人們在了解公共領域結構轉型過程中,必須要依據國家和社會這兩個方面的實際情況來對社會的理論視角進行考察。”而學者們更多的是以變動的觀點對國家與社會的關系進行了了解,由此公共領域的概念不僅更加全面化,同時其在中國語境下去談論公共領域的存在與建構的路徑也具有了可行性,傳媒在研究過程中,此概念不但為其提供了批判維度,而且也為其提供了理論視閾?;谝陨纤f,此概念在引入之初會出現類似的學術探討也不足為奇。
私人領域和傳媒公共性是公共領域研究的重點內容。就公共領域的理論概念來說,公共性是其核心所在,哈貝馬斯表明:“大眾傳媒的公共性未必是真實的”,隨著這句話的提出,諸多學者均發(fā)表了自身言論,并對其進行了批判,部分學者認為,哈貝馬斯不僅僅低估了大眾的批判能力,而且也藐視了媒介的抵抗能力。國內部分學者通過研究表明,公共性應涵蓋兩種含義,即實然和應然,從理論層面來說,公共性表示傳媒實踐的應然規(guī)范,通過體制和實踐的結合,使得傳媒公共性的實然存在有效構成,現階段國內媒介欲建構傳媒公共性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即是兩者間產生的矛盾。中國學者在研究過程中,大多是不同大眾傳媒公共性的建構、實現路徑和矯正問題,這里提到的媒介在包含傳統(tǒng)媒體中電視報紙的公共性構建與反思的同時,也包含了網絡公共領域中各類軟件,比如微信、微博、論壇等等。公共性概念還包含其他語境,公共領域中探討的問題原本就是對大眾開放的,但近年來社交網絡飛速發(fā)展,使得粉絲數量不斷增加,私人議題受到公共的沖擊,甚至占用了公共領域的空間,在此情況下,此類研究的重點內容應放在公私領域的邊界問題上。
公共領域為社會群眾提供了自由討論公共事務的空間,經過種種討論后,自然就形成了輿論,輿論也屬于公共領域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公共領域的輿論平臺處于不斷擴大的趨勢,對于網絡時代的公共領域而言,其結構可以再一次發(fā)生改變。與傳統(tǒng)的公共空間相比,由于社交媒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成為自由交往空間相對更加容易,但其傳播速度較快,加之覆蓋范圍較為廣泛,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網絡時代的公共領域和傳統(tǒng)公共領域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對于公共領域這一課題而言,需要對網絡公共領域的輿論產生以及表達進行深入了解[5]。全民也能參與到公共表達中,所以對網絡時代公共領域的輿論加以規(guī)范,不僅關系到國家穩(wěn)定,也能推動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提高廣大群眾對形態(tài)安全的認識程度。
在政治傳播研究中,主要以公共領域的考察為主,從大眾的角度出發(fā),希望能在各類公共領域中得到和權力機構的溝通機會?;ヂ摼W時代,文化、制度、市場以及技術等都會對民主帶來一定影響,要保證信息傳遞的實效性和公開性,為網絡民主提供發(fā)展空間。民主和意識形態(tài)存在密切的關系,需要重點考慮如何保證意識形態(tài)中最大的民主,以及如何使公共領域中存在的風險最小化。
學者在不斷研究中,希望建立一個自由討論的公眾領域,手機短信成為一種有益嘗試。總體而言,我國學者正在通過某種方式,將公共領域理論和傳統(tǒng)大眾媒體結合,例如民生新聞《1860 新聞眼》、電視綜藝節(jié)目《金牌調解》以及訪談節(jié)目《一虎一席談》等。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fā)展,公共領域又和互聯網平臺融合,例如論壇、微博以及微信等,學者們對虛擬公共領域實現的可能不斷衡量和探索[6]。伴隨互聯網平臺的不斷發(fā)展,大部分學者將目光集中到公共領域失范行為上,對其中的治理問題、隱私問題以及話語權問題等進行了深入考慮。
國內學者充分認識到公共領域理論資源后才展開了相關研究,在此基礎上對網絡公共事件進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昌“象湖事件”、番禺“反垃圾焚燒”維權事件、“方舟子韓寒之爭”“華南虎事件”等影響力較大的公共事件上。研究這些具體的公共事件時,主要從特定領域的形成和發(fā)展角度出發(fā),然后提出這類公共事件的應對策略。
生態(tài)環(huán)境是由多個子系統(tǒng)組成,媒介梯子作為其中一個子系統(tǒng),會受到媒介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直接影響。社會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傳媒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塑造社會,同時在社會塑造過程中起到了保障作用。構建新聞媒體和公共領域時,需要重點考慮社會生態(tài)是否得到完善,同時需要推動政治改革的進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應提高相關部門的工作效率,避免在工作中出現信息不對稱的現象,為科學化的決策夯實基礎[7]。公共領域無法消除國家和社會之間的關聯,但國家和社會兩者所表達的意見可以作為一種交流通道,從而為公眾提供充分的話語權,這樣能促使兩者的觀點實現統(tǒng)一。
通常情況下,不能只通過社會道德力量賦予媒體相應的責任,從某種意義而言,需要法律提供一定的幫助,通過法律的約束維護媒體發(fā)展的秩序,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也能保障媒體所構建的公共領域達到健康發(fā)展的目的。此外,需根據實際情況,建立科學合理的規(guī)章制度,從而推動產權和產業(yè)的發(fā)展,并提高傳媒市場的競爭力,讓國內媒體充分意識到只有處于便利且自由的平臺中,才能穩(wěn)固自身在市場激烈競爭中的地位[8]??偠灾?,現代化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需要借助完善合理的政治參與載體,此過程中,需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參與機制,讓公民參與其中。處于特定時空環(huán)境中,大部分情況下,新聞媒體不僅可以賦予機構地位,同時也能為其提供充足的保障,例如價格聽證會經常出現在媒體上,經過多番論辯后也不會出現大的改變,不是按照原本的價格,就是稍微做了調整,但對于相關決策機構而言,其本身并沒有付出太多的妥協(xié),最終也能獲得良好的聲譽,通過這種形式的媒介事件,僅僅為公眾領域提供了亮相的機會。因此,建立公共領域傳播效果評估方式時,需要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進行,保證公共領域實質作用的發(fā)揮,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工作上。
就現階段對于公共領域的研究現狀可以看出,新聞傳播領域對于該理論進行了報道并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熱議,內容包括批判與梳理公共領域概念,考察傳媒公共性以及公私領域方面的相關問題,構建以及治理各類公共領域的問題等。結合上述內容可知,在進行公共領域理論工具探討的過程中,通常會站在理性的角度上將其發(fā)展以及發(fā)生作為主要探討內容。哈貝馬斯提出的公共領域概念,屬于西方概念且偏于理想化,如果該概念不經修飾直接使用的話效果有待考量,所以眾多學者對單一范式在國內研究中的弊端提出了質疑。本次研究內容主要為新聞傳播視域下我國公共領域,首先闡述了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基本內涵以及新聞媒體構建公共領域的意義,其次分析了政治社會化的主要途徑,分別為對公共領域概念的梳理與批判、傳媒的公共性以及公私領域的邊界問題、網絡輿論的產生、表達與規(guī)制問題、政治傳播與協(xié)商民主、各類公共領域的建構與治理問題以及網絡公共事件的個案研究等,最后闡述了新聞媒體構建公共領域的關鍵點,主要包括媒介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媒介體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