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丁
(遼寧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隨著歐洲工業(yè)革命的進行,特別是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完成,生產力的飛速發(fā)展也讓文化與藝術領域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電影、廣播、電視等新生事物不斷沖擊著歐洲傳統(tǒng)文化和藝術家們,同時生產力的高速發(fā)展也讓民眾的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大量受過教育的工人階級和中產階級對于文化產生了巨大的需求。新技術和新需求共同造就了新產業(yè)——文化產業(yè),借助新鮮登場的大眾傳播手段(電影、廣播、電視)為大眾提供大量標準化生產的文化產品,滿足大眾的文化需求。文化產業(yè)在適應時代需求的同時也讓歐洲傳統(tǒng)文化蒙上了一層陰影,文化逐漸變得庸俗和雷同,藝術家由原來的自由創(chuàng)作變?yōu)槲幕a線機器上的一部分,這也讓學界和藝術界對于新的情況進行分析。艾略特(T. S.Eliot)和利維斯(F.R.Leavis)兩位文化學者提出了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的概念,以這一理論為基礎在20世紀20年代產生了以霍克海默、阿多諾、馬爾庫塞為代表人物的法蘭克福學派。這一學派認同了艾略特和利維斯關于大眾文化的觀點,但與二人還試圖扼殺大眾文化的觀點不同,法蘭克福學派接受了大眾文化蓬勃發(fā)展的現實,轉而對大眾文化展開批判,認為文化產業(yè)屈從與資本主義市場規(guī)律,大眾文化成為了資本主義的附庸,在資本主義的影響下,大眾文化“以商業(yè)原則取代藝術原則,以市場要求取代審美要求,以震驚代替韻味,以同一性代替差異性”[1]。認為大眾在大眾文化長時間,全方位的影響下已經失去了審美能力和判斷力,只能被動接受而無法反抗。法蘭克福學派對于大眾文化發(fā)出了嚴厲的批評,但在二戰(zhàn)后,一批英國文化學者對于大眾文化卻有著不同的見解,這就是英國文化研究學派(伯明翰學派)。
說起英國文化研究學派,就不得不提英國的新左派運動。二戰(zhàn)之后歐洲各國開始反思1929年經濟危機和二戰(zhàn)帶來的問題,同時學界也對馬克思主義重新燃起了興趣,戰(zhàn)后的歐洲在美國“馬歇爾計劃”的幫助下迅速恢復經濟,經濟上采取凱恩斯主義,發(fā)展國有經濟,提高社會福利,緩和社會矛盾。資本主義在吸收了一些社會主義的做法之后迎來了一波高速發(fā)展,工人階級的福利待遇和生活質量也得以提高,導致社會主義對于工人階級的吸引力大減,同時蘇共二十大秘密報告對于斯大林的全盤否定也讓西歐共產黨思想出現了混亂。這時候一批英國學者主張用文化社會方向的觀點替換掉傳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形成了與之前的左派不同的新左派運動,其代表人物有雷蒙·威廉斯、愛德華·湯普森、理查德·霍加特、斯圖亞特·霍爾等。其中理查德·霍加特于1964年在伯明翰大學設立了當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標志著英國文化研究學派(伯明翰學派)的誕生,而雷蒙·威廉斯和斯圖亞特·霍爾也是該學派的代表人物。
英國文化研究學派的思想與法蘭克福學派思想同源,同樣對于大眾文化持批判態(tài)度,但文化研究學派認為要用辯證法的方法來看待大眾文化,認為大眾文化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積極意義,并認為大眾對于大眾文化并不是完全被動麻木地接受,大眾同樣能夠對文化有自己的想法,甚至反作用于文化。雷蒙·威廉斯就是該學派中的杰出代表,他出身平民,所以對于大眾文化非常熟悉,在研究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時更喜歡以平民視角來解讀,同時客觀公正地評價大眾文化,認同大眾文化確實存在庸俗和雷同等缺點,同時也認同法蘭克福學派關于資本主義通過大眾文化操縱民眾的觀點。但雷蒙·威廉斯旗幟鮮明地指出大眾文化是民眾智慧的結晶,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認為傳統(tǒng)的精英文化應該俯下身來與大眾文化平等交流,這樣才能彌合社會裂痕,促進文化發(fā)展。同時威廉斯指出民眾可以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通過對大眾文化的影響反抗資本主義的文化統(tǒng)治,為新左派運動添磚加瓦。這本《文化與社會》完成于1960年,是雷蒙·威廉斯在牛津大學擔任指導教師時期的著作,被視為威廉斯最有名的著作之一。
威廉斯首先比較了艾德蒙·伯克與威廉·科貝特兩位英國思想家,二人均生活在18世紀末期,這一時期的歐洲工業(yè)革命已經完成,資本主義帶來的經濟繁榮,工人階級的悲慘境遇和工人運動的興起,被破壞的鄉(xiāng)村景觀,法國大革命帶來的革命風潮等都發(fā)生在這一時期,一批有識之士對于這樣的現狀非常不滿,展開了對工業(yè)文化的批判。艾德蒙·伯克被譽為“第一位現代保守主義者”,雖然他對工人階級現狀非常不滿,但他反對激烈的革命,“我們彌補缺陷,我們調和分歧,我們保持平衡”[2],同時他也反對民主制,認為現階段民眾缺乏能夠行使民主權利的文化素養(yǎng),他同樣反對個人威權,所以他寄希望于個人美德。而威廉·科貝特則更加直接,由于出身平民,科貝特對于工人階級的悲慘遭遇非常同情,大聲批評資本主義的缺點,但他同樣觀點保守,不僅反對政府鎮(zhèn)壓工人運動,還直接反對工人運動,認為一切要順其自然??曝愄胤浅涯钪惺兰o,對于迅猛發(fā)展的新鮮事物感到畏懼。
威廉斯對比的第二組思想家是兩位羅伯特——羅伯特·騷賽和羅伯特·歐文。騷賽與科貝特一樣同情工人階級的苦難,認為人正在成為機器的附庸,但認同資本主義帶來的經濟繁榮,認為資本主義的問題在于過度逐利的生產制度,主張政府積極介入,承擔起教化和維護秩序的責任,鼓吹家長式政治。歐文的觀點與騷賽相近,認同資本主義帶來的生產力發(fā)展,但認為過度逐利帶來的是道德敗壞,提倡發(fā)展教育來普及美德。歐文與騷賽最大的不同在于,騷賽是單純的思想家,而歐文不僅提出觀點,還去親身實踐,歐文同樣是歐洲空想社會主義的杰出人物,并對社會主義社會做出過寶貴的實踐。
下面繼續(xù)列舉威廉斯同時期的思想家,比如,柯爾律治、卡萊爾、馬修·阿諾德、普金、羅斯金和莫里斯??聽柭芍?、卡萊爾和阿諾德三位思想家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都抨擊社會現實,主張進行社會改革、提倡教育等,但也有不同之處,柯爾律治更希望社會制度在改革的同時也要保留一些合理的舊制度,卡萊爾則希望教育能夠造就一代受良好教育的知識分子精英階層,阿諾德同樣提倡教育,但希望對全民普及以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而普金、羅斯金和莫里斯三位思想家則從更加藝術的角度來提出社會的改革方案,希望通過藝術來教化大眾,產生一個品味高雅的上流階層,推崇絕對美學。
進入第二編,威廉斯則聚焦了一批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藝術家和批評家,比如,馬洛克、喬治·辛吉、蕭伯納、休姆以及王爾德、貝洛克和科爾等人,但是威廉斯也承認,這一時期的思想與上一編中的思想其實并沒有很新穎的內容。馬洛克同樣提倡普及教育來提高大眾的文化素養(yǎng),同時建議通過考試選拔官員,但同時他鼓吹寡頭政治,認為大眾統(tǒng)治只是為了滿足權利的欲望。喬治·辛吉澤通過自己的作品號召人們投身慈善事業(yè)來改變社會現狀,蕭伯納早年用詩歌猛烈抨擊社會現實,熱情謳歌民主,但在目睹了納粹掌權之后對民主失去了信心,開始轉向卡萊爾式的精英政治。19世紀80年代,英國興起了“新美學”,代表人物有佩特,惠斯勒和王爾德,他們認為生活在模仿藝術,藝術高于生活,希望通過藝術來凈化資本主義的陰霾,認為藝術家要俯下身來普及高雅藝術,才能克服資本主義逐利的缺點。同時期以貝洛克和科爾為首的另一批批評家在吸收了馬克思主義之后提出了新的方案,即政治上回歸中世紀,經濟上主張行會制度,反對資本主義的自由主義,但卻滑向了保守主義的老路。最后休姆指出認為“人性本善,毀于環(huán)境”的浪漫主義已經遭到摒棄,而“人性有限,有賴于秩序和傳統(tǒng)”才能達到完美,同時認為一切觀念都要貫徹平等的理念,否則就毫無意義。
在這一編,威廉斯則舉出了D.H.勞倫斯、R.H.托尼、T.S.艾略特、瑞恰茲、利維斯和喬治奧威爾的例子,并對這一時期歐洲馬克思主義思想和發(fā)展進行了概述。首先是勞倫斯,他沿襲了歷代批評家的思路對工業(yè)文明進行了猛烈的批判,認為工業(yè)革命使人們失去了人性,認為“把人類所有經歷都逼進純粹掠取的競爭當中,這種卑劣的強制力量便是工業(yè)問題的根源所在?!盵3]同時對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社會運動所倡導的平等也有自己的見解,認為人們應該重新拾起“自我的活力”才能破除社會弊端。托尼則抨擊工業(yè)文明甚至成為了“拜物教”,反對盲目追求經濟利益和盲目生產,對于平等也有自己的見解,認為平等不等同于完全相等,因為不平等是客觀存在的,但僅僅因為客觀存在不平等而否定平等的意義也是錯誤的,而對于文化問題,托尼認為需要對大眾文化進行改造,摒棄惡俗,矯正粗鄙,才能保全并拓展文化。第三位艾略特提出了對威廉斯影響深遠的文化是整體的生活方式和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的概念,認為文化不止包括高雅藝術,也包括飲食建筑習俗等方面,但艾略特把希望寄托在精英文化上,沒有意識到大眾文化的重要性。瑞恰茲作為一名文學批評家認為文學藝術不應該是游戲,而是有能力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藝術形式,同時他也對審美標準淪為平庸痛心疾首,呼吁重塑高雅審美。利維斯則與艾略特一樣區(qū)分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并且認為精英文化掌握著文化前進的方向,同時貶低大眾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認為大眾疲于維持生活,沒有能力和品味去發(fā)展文化。
威廉斯首先重塑了群眾形象:長期以來歐洲思想家藝術家對于群眾非常鄙視,認為群眾與群氓無異,庸俗又無知,需要家長式政治或者精英階層來進行統(tǒng)治,但隨著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yè)革命的推進,工人階級逐漸形成,同時生產力快速迭代也對勞動力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開始普及。群眾的受教育程度提高,政治意識和藝術品味快速崛起,對于文化的需求也很迫切,威廉斯意識到了這些變化并為群眾正名,認為群眾有能力也應該參與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全流程。其次提出了大眾文化的由來,工業(yè)革命帶來傳播新技術,像電影、電報、廣播、電視等,傳播的速度和質量都在提高,文化得以走進千家萬戶,輔以受到教育的大眾階層,大量的新興文化產生并快速傳播,新興文化在傳統(tǒng)精英眼中庸俗不堪,但貼近生活,平易近人,符合大眾的口味,同時為了滿足大眾階層巨大的文化需求,文化產業(yè)應運而生,徹底革新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最后,威廉斯通過對前面章節(jié)的分析,認為文化的概念并非只有傳統(tǒng)的精英文化,而應該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包括大眾參與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即“整體的生活方式”,文化應該反映現實生活,現實生活中大眾階級登上歷史舞臺,那么大眾文化也應該擁有公平的地位。精英文化應該正視并尊重大眾文化,認同大眾文化的存在價值和積極意義。威廉斯的整體文化理論的誕生,打破了法蘭克福學派對于大眾文化全盤否定的局面,否定文化是由小部分精英階層創(chuàng)造并傳承的,充分肯定了人民大眾在文化方面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在認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同時認為文化也有著強大的反作用,既反對庸俗的經濟決定論,同時也反對文化決定論,體現了威廉斯帶有馬克思主義風格的歷史觀和文化觀。同時威廉斯還認為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并非水火不容,而應該求同存異,共同發(fā)展文明來面對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同時認為文化應該能夠平等地被每個人使用。
《文化與社會》尤其說是一本著作,不如說是一部歐洲近現代文化思想史,內容非常充實,論述了近30位思想家,藝術家,批評家的思想以及多部文學著作,在結尾威廉斯給出了對于以上思想的分析和自己的結論,內容非常龐雜,對讀者的知識儲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同時威廉斯的研究也存在著不足之處,比如,文化是整體的生活方式這一概念,威廉斯確實從多方面論證了文化內涵的廣度,但卻沒有給出邊界,即生活方式到底包括哪些內容,威廉斯并未給出明確的答案。同時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思考,威廉斯同樣淺嘗輒止,并未深入探究資本主義弊病的根源,而是局限在文化角度,提出一些改進建議,這樣就把英國新左派運動局限在了文化領域,未能使歐洲社會發(fā)生相應的改變。威廉斯的思想對今天的中國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移動互聯(lián)網的快速發(fā)展使得社交媒體對生活的影響愈發(fā)明顯,一些網絡用語在社交媒體上廣為傳播,逐漸進入日常生活中,甚至被主流媒體所使用,體現出大眾文化借助新媒體展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同時短視頻的興起也讓大眾成為了傳媒的一部分,誕生了很多網紅文化和土味文化。我們應該持開放和揚棄的態(tài)度來評價這些現象,一方面,這些文化現象誕生于大眾,十分接地氣,也是大眾喜聞樂見的內容,有其積極意義,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消極甚至違背道德和法律的內容。我們應該正確認識草根文化,對其積極的部分予以肯定,對其消極的部分堅決抵制,這樣才能保證大眾文化的健康發(fā)展。近些年來電影產業(yè)、電競行業(yè)、網絡文學和網劇的火熱及其創(chuàng)造的巨大經濟效益證明了文化產業(yè)對于經濟的巨大影響,而近些年來主旋律電影、電視劇、國產游戲等依托文化產業(yè)誕生的主流文化產品同樣實現了口碑收益雙豐收,證明了文化產業(yè)對于主流文化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