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璐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雹?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要求用好報刊、廣播、影視等大眾傳媒,創(chuàng)作生產優(yōu)秀文藝作品,營造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濃厚氛圍。愛國主義精神的傳播一直是我國傳統(tǒng)媒體和互聯網媒體的主要使命之一。近幾年,在電影、電視、互聯網新媒體上,愛國主義題材的作品百花齊放,涌現出一批深受觀眾歡迎的優(yōu)秀作品。河南首檔大學生紅色舞臺劇實境記錄節(jié)目《那時的你》在講好黨史故事、挖掘和提煉紅色文化、傳遞紅色精神、賡續(xù)紅色血脈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那時的你》打破了傳統(tǒng)紅色劇目表演的條條框框,將舞臺劇、紀錄片、真人秀三種藝術形式集于一身。節(jié)目創(chuàng)新了表現形式,建構大型平行實境舞臺,讓宏大背景下的嚴肅題材有創(chuàng)意、有亮點、有意義。節(jié)目每一集都會選出十位來自河南省不同高校的學生。在36個小時內,這十位學生分成兩組,在舞臺指導老師、黨史專家、表演老師的幫助下,先是通過一連串的任務環(huán)節(jié)了解和學習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跡,之后將英雄先烈“舍生取義”“奮不顧身”“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歷史場景再現于舞臺,獲勝者將有資格進入下一輪的任務參演?!赌菚r的你》以“慶祝建黨100周年”紅色劇目排練展演為線索,用“我”與“你”的跨時空對話來拉近當代大學生和革命英雄人物的距離,用真實的體會來記錄大學生對革命英雄人物的刻畫、體驗和再現。該節(jié)目在河南衛(wèi)視、河南公共頻道播出,大象新聞客戶端、優(yōu)酷、B站同步播放。節(jié)目推出后,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贏得了無數粉絲的贊譽。#河南大學生稱只追人民子弟兵#、#大學生為建黨百年排練紅色舞臺劇#、#李大釗來過河南大學#、#女大學生為體驗角色三天不吃飯#等與節(jié)目相關的話題引起了網友的大規(guī)模討論,并陸續(xù)登上微博熱搜榜、文娛榜、要聞榜、同城榜?!赌菚r的你》既有創(chuàng)新融合,又有真實表達;既觸碰了歷史,又擁抱了未來;既展現了青年文化,又體現了價值內核。
當下各種類型的節(jié)目競爭激烈,《那時的你》能夠引起關注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在節(jié)目策劃和拍攝過程中運用了很多敘事性原則。這直接擊中了當下時代觀眾以內容為王作為標準來選擇節(jié)目的靶心,提高了節(jié)目的戲劇性和觀賞性。在每集40分鐘左右的節(jié)目里,既要呈現舞臺,又要有記錄,還要有比賽,不可謂不困難。即便如此,《那時的你》依然在敘事結構上實現了突破,保證節(jié)目既符合戲劇結構,又符合電視節(jié)目規(guī)律,整合多重元素,實現跨界融合,讓板塊與板塊之間既能各美其美,又能美美與共。
《那時的你》遵循經典的戲劇三階段敘事結構。這些結構中的內容大多用于情節(jié)發(fā)展和特征描述。它利用觀眾對故事進展的好奇和人物的移情,將觀眾帶入故事,并在故事中向觀眾闡明創(chuàng)作者的想法。根據這種結構,節(jié)目一開始需要向觀眾說明的是:誰是主人公,戲劇性的前提是什么,戲劇性的情境是什么。這些設置是為了激發(fā)觀眾對角色的好奇心和同理心。
在《那時的你》每一期節(jié)目中,第一個出現在熒屏上的人物就是參與節(jié)目的大學生們。有了第一個要素,之后就是對戲劇性前提的設置。這檔節(jié)目的戲劇性前提是:節(jié)目組巧用當下流行的盲盒元素向主要人物拋出需要完成的任務。主要人物通過盲盒抽取“歷史道具”,通過這些道具上的關鍵信息去解鎖所要扮演的英雄人物和所要演繹的“英雄故事”,之后通過36個小時的排練將故事成功搬演到舞臺上,這是該節(jié)目的最終方向。節(jié)目中,幾位參演成員的所有行為和動作都是為了走向這個方向。而在排練中,參演成員很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觀眾之所以能看下去,也是為了看看幾位參演成員是否能在這樣短的時間里克服種種困難,將感人的英雄故事成功地展現在舞臺上,同時也想看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都經歷了什么,是有人因為困難放棄了,還是都完成了挑戰(zhàn)……
下一步是對戲劇性情境的設置。如果戲劇性情境越能造成障礙,那么越讓參演成員不能迅速達成所愿,這個故事就越吸引人。戲劇性情境是參演成員一切欲望動作的阻力,是參演成員要完成任務的最大障礙,戲劇性情境一定要跟參演成員產生沖突和矛盾,這樣可以讓觀眾帶著強烈的好奇心觀看節(jié)目。該節(jié)目的戲劇性情境,一方面是幾位參演成員都是毫無表演經驗的大學生,舞臺表演技能青澀;另一方面是參演成員們因為生活背景與英雄人物的生活背景完全不同,對英雄的精神世界陌生和對角色無法感同身受。這些都成為伏筆,讓觀眾認為這個任務的完成對于參演成員們來說難度系數不小,參演成員們?yōu)榱送瓿扇蝿站蜁优?。所以,如果在開頭沒有好的人物、戲劇性前提的設置和情境的建設,就很難讓觀眾有看下去的欲望?!赌菚r的你》采用了切合當下時代的人物、前提和情境,這也是該節(jié)目的亮點。
一個傳統(tǒng)的三段式敘事結構必須有兩個情感節(jié)點,才能將整個故事分成三段。美國編劇希德·菲爾德在《劇本寫作基礎》一書中將兩個情感節(jié)點分為三段:構建、對峙和結束。構建是指在開始部分的人物和特定情境的構建,而主人公如何反抗是中間的對峙部分,矛盾最終被化解是在結尾。情節(jié)點是一個事件,在它的推動下,故事會朝另外一個方向行進。因此,情節(jié)點就是故事的兩個轉變,也就是第一段和第三段的行為趨勢相同,第二段的行為趨勢與第一段、第三段的行為趨勢相反。只有這樣的結構才能形成突然的轉彎和波浪,否則整個故事的行為趨勢就會顯得平淡無奇。在排練《迎接黎明》時,第一個情節(jié)點是張雨辰沒有爭取到江姐扮演者的機會而在排練時產生情緒,影響了團隊整體的排練效果。第二個情節(jié)點是經過指導教師的疏導,張雨辰和其余成員意識到了團隊精神的重要性,只有彼此合作,團結起來,才能將江姐等英雄的形象成功地展示在舞臺上。在排練《英雄楊靖宇》時,第一個情節(jié)點是幾位參演成員因為時代背景的不同無法對英雄人物產生角色共鳴,出現了意見分歧,排練一度中斷。第二個情節(jié)點是,通過黨史專家?guī)ьI他們參觀河南省檔案館,讓參演成員對英雄楊靖宇有了較為深刻的了解和感受。這對他們之后的排練有著非常大的正向引導。正是有了這樣的情節(jié)點,觀眾才看到了幾位參演的年輕大學生在排練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才體察到這些當代年輕人的內心怎樣與英雄的信念產生真正的共鳴。正是通過這樣的結構設置,才凸顯了節(jié)目的意義。
戲劇藝術一般不會出現脫節(jié)于原劇情或是更改劇情去隨意敘事和重復性敘事,它的魅力在于會在規(guī)定的舞臺和時間內一次性地完成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電視節(jié)目和舞臺上的演出不同,舞臺上無法出現重復的現場演出,而電視節(jié)目在制作過程中可以突破戲劇結構的可能性?!赌菚r的你》雖然具有鮮明的戲劇性結構,但同時也具有電視節(jié)目的特點。它可以反復播放精彩鏡頭,如在“張雨辰打算棄演”中,張雨辰蹲在走廊雙手環(huán)抱著自己孤獨地哭泣著。這一鏡頭從不同視角切入并被多次回放,突出了參演成員的心理狀態(tài),強調了故事發(fā)展出現轉折,這就是靈活性和多樣性在電視節(jié)目敘事方法中的表現。《那時的你》創(chuàng)造出獨特而迷人的視覺效果,不斷將戲劇性的結構特征與電視的結構特征相結合。
由于《那時的你》還具備真人秀元素,整個故事敘事發(fā)展始終貫穿著人物采訪。內聚焦敘事對于揭示人物心理可以起到補充事件細節(jié)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還起到了情感升華的作用。內部聚焦是敘述者采用故事中人物的身份,并通過人物訪談或個人敘述來向觀眾表達個人心理感受和一些故事細節(jié)。在每一期節(jié)目中,幾位參演成員的采訪內容都穿插在客觀的故事敘述中。如在排練《英雄楊靖宇》時,幾位成員來到河南省檔案館參觀,看到了很多與楊靖宇有關的資料。此時,各位成員的采訪片段就開始穿插在鏡頭的敘述段落中,每位參演成員在當時參觀的內心想法和細節(jié)都被逐一呈現在觀眾面前。幾位成員在多個敘述者參與的焦點視角下共同分擔了故事的講述。在個人追述中,幾位成員通過資料對英雄了解后,分別表示對英雄遇害方式的震驚和對日寇的憎恨。此時,敘事視角是節(jié)目中的人物。對于觀眾來說,他們是通過故事中人物的個人角度來了解事件全貌的。觀眾可以通過接收到的信息形成自己獨立的評價和觀點,這比全知視角更直接、更生動、可信度更高。敘事視角的改變在節(jié)目中不僅可以增強情節(jié)的戲劇性,還能豐富原有的敘事節(jié)奏。此外,觀眾的好奇心和觀看興趣也被調動起來。這符合當下真人秀節(jié)目的敘事特點,也是建立權威感、增強節(jié)目真實性和可視性的重要手段,同時滿足了觀眾渴望了解全局的觀賞心理和渴望了解內部消息的各種心理需求。
《那時的你》運用多機位、多景別和鏡頭運動等來呈現大量的紀實細節(jié),追求視覺上的沖擊。為了使節(jié)目的敘事視角不斷發(fā)生變化,節(jié)目借鑒了蒙太奇的手法和特點,通過平行剪輯、字幕、采訪、客觀跟拍等方式,豐富地展現了電視節(jié)目的多樣性和藝術性。在節(jié)目中,近景和全景鏡頭也經常結合使用,既展現節(jié)目拍攝地點的整體環(huán)境,又給人仿佛置身其中的感覺,呈現出強烈的立體空間感。
《那時的你》的成功之處除了節(jié)目的原創(chuàng)性外,還有對敘述空間的設置與轉換,讓演員和導師在舞臺前后進行多視角、全方位的展示。參演成員于“戲里戲外”頻繁切換,在不同空間的轉換中豐富了節(jié)目的表現形式,也體現了節(jié)目對多種敘事手段的綜合運用。這不僅讓觀眾獲得了審美愉悅,刺激和滿足了觀眾的預期視覺需求,增加了節(jié)目的可看性,而且完成了節(jié)目的敘事任務。
空間觀念在近代西方已經被列斐伏爾、杰姆遜、福柯等眾多學者強調。在這些學者的思辨與解讀下,“空間不再是一種獨立于主體之外的,僅僅供主體廁身其間的無生命存在,而是一種匯聚了主體性與客體性、抽象與具象、真實與想象、可知與不可知、重復與差異、精神與肉體、意識與無意識的復雜體。”②《那時的你》中,舞臺表演空間與現實中排練空間的轉換體現了當代青年對革命年代英雄人物愛國精神的體會和召喚。
排練空間展示的是幾位參演成員在36個小時的時間里,在表演老師、黨史專家、舞臺指導老師的幫助下,通過一系列的任務環(huán)節(jié)了解和學習歷史人物的英雄事跡。在“選角之爭”“改劇本”“罷演”“不在狀態(tài)”的真實記錄中,在黨史資料館、革命紀念地、場館等身臨其境的教學中,完成對英雄人物的認識。在這一空間中,觀眾看到的是當代青年向英雄人物的“靠近”。在舞臺表演空間中再現英雄人物的事跡,是大學生們完成對英雄人物的認識、認知和感同身受后,達到角色與自己的合二為一。觀眾看到的是當代青年向英雄人物的“致敬”。這檔節(jié)目之所以選取舞臺劇這一表現形式來再現英雄人物的歷史事跡,就是想塑造出英雄人物的崇高感。首先,對于在臺下觀賞的大學生觀眾來說,由于舞臺和自身的距離感,易于形成對英雄的崇敬。其次,對于通過屏幕觀看的觀眾來說,舞臺劇中的對白比影視作品中的對白更容易展現人物的鮮明性格,更能夠增加語言的藝術感染力?!赌菚r的你》這檔節(jié)目就是希望通過對英雄事跡的再現來喚起觀眾的愛國主義情懷。排練空間和舞臺表演空間是一場關于愛國主義精神跨越時空的對話。與其他真人秀類節(jié)目不同,《那時的你》在排練空間和舞臺表演空間中沒有頻繁地進行切換,沒有把敘事空間的內容碎片化,也就沒有消解舞臺表演內容的崇高感。
《那時的你》在舞臺表演空間與現實的排練空間中還存在一個私人化空間。美國電影理論家大衛(wèi)·波德維爾認為:“空間的構筑和表現遵從現實主義原則。空間不能獨立于敘事,也即純粹的空間不具備意義?!雹圻@種私人空間呈現的多是參演成員或指導老師對于演技、表演等專業(yè)問題的觀點和評論,主要是基于對參演成員和指導老師內心世界的呈現。比如,飾演吳煥先的夏鵬宇說:“我看到了曹干先吃不到飯的樣子,就像我看到了照片上那些吃不到飯的人的樣子一樣,我覺得自己更接觸到了那個時代。當時的藍天白云下會有多少人都是那樣,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吳煥先的心情。這讓我更好地成為‘吳煥先’?!蓖ㄟ^這些內心想法的表達,節(jié)目讓觀眾也能沉浸式地體會到參演成員是怎樣實現與英雄人物心路歷程重疊的。
《那時的你》一經播出便贏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通過對典型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對革命年代歷史故事的描述,讓人心潮起伏、熱血沸騰,給觀眾帶來了藝術審美的感受。節(jié)目從青年人的視角講述了中國故事,將愛國主義精神與紅色理想信念傳遞出來,讓觀眾充分感受到民族的偉大,提升自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崇高”在西方美學中主要建構在“力量”和“氣魄”上,而對于中國美學來說,“崇高”的意義在于個體為集體做出的犧牲。在中華民族的價值體系中,集體、全局、社會、人類等詞匯在某種意義上屬于同一個范疇。這就是集體的利益永遠大于個人的利益。只有團結為一個整體,團結為一個集體,人類社會才能得以生存下去,這就是荀子所說的:“人,力不如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④這樣的中華傳統(tǒng)不斷發(fā)展,又有了讓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和典故,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等,一直到今天形成了共同的價值觀念。在這樣的價值觀下,中華民族一直不乏令人動容的“舍生取義”“奮不顧身”“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英雄人物,他們的感人事件讓人產生崇敬之情。
《那時的你》就是通過英雄人物的演繹,讓故事的矛盾沖突實現了美學情感的表達,在激烈的情感滌蕩中讓人感受到震撼的力量。《那時的你》以“慶祝建黨100周年”紅色劇目排練展演為線索,挑選在中國革命史中具有典型性的英雄人物事跡,運用多重敘事手法,向觀眾傳遞愛國主義精神與紅色理想信念。
在《迎接黎明》中,江姐和戰(zhàn)友們在渣滓洞女牢聽說了新中國成立的喜訊后,喜迎解放繡紅旗。雖然她們不知道五星紅旗的圖案是什么樣的,但她們把自己無窮的向往付與祖國,來表達她們熾熱的心。她們制作的國旗“不夠標準”,但這卻是她們?yōu)橹腥A人民共和國成立拋頭顱、灑熱血的最佳見證之一,是革命先烈們用信仰織就的一面旗幟。在《青春之我》中,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李大釗同志與當代青年隔空對話,表達了對革命的舍生取義,將國家的未來托付給當代青年。他眉宇間充滿了堅毅,泰然自若慷慨赴死。在《風聲》中,抗戰(zhàn)時期汪偽政府的一名高級官員遇刺。對此,日軍和偽軍審問了顧曉夢、李寧宇、吳志國等人,日偽政府表示要徹底搜查這個地下抗日組織。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經歷了心理戰(zhàn)和酷刑,然而敵人永遠也不會知道,老鬼、老槍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因為“民族已到存亡之際,我輩之能奮不顧身,挽救于萬一。我的肉體即將隕滅,靈魂卻將與你們同在”。為了民族的命運,他們都以大無畏的精神完成著自己心中的事業(yè)。崇高意味著奉獻和犧牲,意味著對理想和信仰的追求?!赌菚r的你》表現出的就是對理想信念的追求、對英雄崇高品質的致敬,以這樣的方式增強觀眾的審美認知,提升觀眾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
《那時的你》既重視創(chuàng)新融合,又突出了真實表達;既回首歷史,又寄托未來;既凸顯價值內核,又展現青年文化。在歷史的呈現上,《那時的你》巧用當下流行的盲盒元素,令人耳目一新。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的參演同學通過盲盒抽取樹皮、棉花、舊報紙等“歷史道具”,通過這些道具上的關鍵信息分別解鎖了紅色英雄人物楊靖宇和江竹筠的故事。河南藝術職業(yè)學院的參演同學在盲盒中獲取數字密碼與書籍解密的方式,偵破經典紅色影視劇《風箏》《風聲》的關鍵臺詞。將盲盒基因與革命故事緊密結合,既符合年輕人的潮流審美,又能實現歷史的多樣表達,帶給觀眾更多的未知感和驚喜感。
《那時的你》尤為突出的一個亮點是以當代大學生的獨特視角切入,觀眾伴隨著學生們的視角回顧紅色人物的傳奇故事,親眼見證這股當代青春力量完成的成長,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參演成員們?yōu)榱饲猩眢w會楊靖宇將軍兩天不吃飯的感受,試著嚼棉絮;為了更貼近江姐等角色形象,毫不猶豫剪去一頭秀發(fā)。李大釗為什么能面無懼色地走上絞首架?對臺詞的過程中,參演成員們不在狀態(tài),飾演李大釗的同學拿起了手腕粗的麻繩勒住脖子,感受革命先輩們當時的“窒息感”。一方面是表演技能的成長,從剛接觸劇本的青澀到正式表演的獨當一面;另一方面是精神世界的成長,在對角色的飾演、體會和再現中完成對英雄人物的認識、認知和感同身受,從而達到角色與自我的合二為一。在青春力量成長的過程中,觀眾代入參演大學生們的身份,去觸碰、去認識、去感知,最終學生們喊出的話也是觀眾的心里話,從而引發(fā)觀眾的深度共鳴。觀眾目睹了參演成員們從黨史初學者到與歷史人物融為一體的過程,在沉浸式的記錄和表達中,觸摸到那時的“你”。
這檔節(jié)目最大的特色就是真實,正是因為真實才格外觸動人心。舞臺劇中的歷史人物是真實的、具體的、具有豐碑性質的?!赌菚r的你》通過藝術手段,讓歷史中的人物活了起來,走進觀眾的內心深處。為了達到一個“活”字,節(jié)目通過歷史資料反映歷史真實,參演成員們跟著黨史專家走近歷史。楊靖宇的影像資料、遇害照片,讓學生們看到楊靖宇堅持到最后、以棉絮和樹皮充饑的艱難?!八皇且粋€角色,而是一群人”,每一張老照片都是另一群人的人生。同時,節(jié)目從多個側面展現人物,鋪墊了大量的細節(jié),讓人物更加豐滿立體。楊靖宇的故事傳遍祖國大江南北,他的妻子卻還不知道這位英雄就是她的丈夫。
《那時的你》采取紀實的方式,客觀記錄了參演成員們接觸歷史、認識歷史、還原歷史、融入歷史的全過程。青年學生們在沉浸式執(zhí)行任務的過程中,一次次打破自己對紅色人物的認知,在反復“解析”“演繹”“了解”中慢慢貼近歷史人物。一方面,兩隊對壘的平行敘事真實地呈現了隊伍狀態(tài)。不論是隊伍之間、隊員之間的競爭,還是修改劇本、罷演等意外事件的發(fā)生,都為節(jié)目增加了更多看點,增強了觀眾的代入感,拓寬了節(jié)目的想象空間。另一方面,大學生將自己置身于當年殘酷的革命斗爭環(huán)境中,經過兩天沉浸式的學習和排演,用“我”的方式靠近“你”的人生,“真聽、真看、真感受”,近距離觸摸歷史的細節(jié),在演繹紅色經典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思想上和行動上的轉變?!拔以谘莸倪^程中,全程沒有背詞的感覺,我不知道怎么就演完了,但是一句話都沒錯?!碑斈欠菹嗤那楦斜粏拘褧r,“我”也就成了“你”。
《那時的你》以真實為核,用更加新穎的節(jié)目形式、沉浸式的創(chuàng)意表達,展現了不同時代年輕人的初心與使命,用英雄的血與青年的淚,喚醒了屏幕前千千萬萬的你和我。民族大義、家國情懷、時代使命不再是一句懸浮的口號,而是在檔案史料的查閱中,在情景舞臺的演繹中,在節(jié)目每一個催淚的細節(jié)中扎根落地。同樣的青春,不同的時代,《那時的你》跨時空書寫一場青春與價值的對話,在內容表達中實現價值升級,把握時代情緒,碰撞出時代最強音。
在當下的互聯網文化中,泛娛樂化是一大特點?!赌菚r的你》將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和愛國主義精神等價值觀以具體可感的形式進行傳播與普及,是對過度娛樂的自發(fā)性、自覺性抵抗,彰顯著對民族精神的追求。影視類作品應承擔起自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助力觀眾文化自信的提升?!赌菚r的你》以觀眾熟悉的故事作品為出發(fā)點和切入點,通過新穎的藝術形式闡釋經典英雄故事背后的內涵與精神,以回顧歷史來致敬英雄,賦予革命英雄故事新的吸引力,從根本上發(fā)揚和傳播愛國主義精神與價值觀,弘揚民族精神,重塑民族記憶,在當下紛繁喧鬧的娛樂環(huán)境中,讓觀眾增強和提升了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這啟迪著當前的各類影視作品應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路徑,在藝術表達元素與文化元素融合發(fā)展的趨勢下更好地實現文化傳達與綜藝娛樂的統(tǒng)一,積極承擔起自身的責任與使命。
注釋:
①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N].人民日報,2019-11-12(006).
②孫紹誼.“無地域空間”與懷舊政治:“后九七”香港電影的上海想象[J].文藝研究,2007(11):34.
③[美]大衛(wèi)·波德維爾.德萊葉的電影[M].柳青,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2:56.
④荀子[M].方勇,李波,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