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飛燕
在社會經濟大融合、大發(fā)展背景之下,諸多社會領域發(fā)生了明顯變化,人們認識世界、改變世界的方式隨之改變,為了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每個人均須具備必要的知識技能及思想品質。高中是基礎教育階段的集大成時期,當代高中生所處的學習環(huán)境與生活環(huán)境明顯優(yōu)化,這一優(yōu)勢對其自我發(fā)展十分重要,但也衍生出價值觀念扭曲、責任感缺失、心理脆弱等一系列不良問題。面對此情況,加強對高中生的德育引導迫在眉睫,緊抓政治教學、實施德育工作將是廣大政治教師開展教學實踐的重要著力點。
受高考影響,高中文化課程中的語、數、英屬于基礎學科,分數占比較大,很多學生會將主要學習精力放在這三門主要學科上,對其他學科,尤其是政治學科的關注相對不足。有些學生認為政治考查的是課本上的知識,死記硬背即可應對考試,因此他們預留給政治的學習和復習時間并不多,導致政治學習比較松散。有些學生從潛意識中認為政治課程過于枯燥,缺少耐心去系統地閱讀、理解、識記相應的政治理論,缺少辯證意識地去看待所學知識及生活日常,政治知識的實用性開發(fā)不足,學生的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使得政治學習局限在一個大的理論框架之中,并不能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導致學生對“立德樹人”理念的理解不到位,思想政治課程所具有的德育功能被大大弱化,長期如此,學生對政治課程的興趣只會越來越低。
高中政治教學實踐中,在時間限制與教學方式的雙重影響下,灌輸式教學不乏少數,教師根據教學設計將重要知識點在課堂上一股腦兒地灌輸給學生,而學生則要全程跟著教師的思路記錄、勾畫,他們有時并未準確把握重點知識,只是出于從眾心理和學習壓力盲目地學習與背誦。有些教師對學生的主動性關注不足,更看重他們的學習結果,極少關注其學習過程,對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開發(fā)有限,欠缺相應的校本課程與校本作業(yè),學生疲于應對理論知識學習,未能從政治教學中接受啟發(fā)與激勵,直接影響了政治課程的育人價值,對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與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造成了阻礙。有些教師會根據政策要求將立德樹人理念簡單融合到政治教學設計之中,但缺乏深度融合的設計依然會局限政治課程對高中生的思想引導與行為影響。
在很多教師看來,每個學生只要走進社會便會自然而然地學會為人處世,這種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中政治教學立德樹人理念的滲透效果。我國大部分政治教學都以教室為主要環(huán)境,以教材為主要依據,以理論滲透為主要形式,相應的實踐活動很少甚至是不開展,這便使得學生接觸德育實踐的機會有限,他們所接觸的理論知識都虛浮在記憶之中,理論與實踐產生了巨大的裂隙,未能真正根植于社會、生活及學生的言行舉止之中。此外,有些學校也在嘗試推陳出新,基于立德樹人理念和政治課程內容組織實踐活動,但因為缺少成熟的實踐經驗,使得德育實踐存在各種各樣的障礙,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始終不夠深刻。
通過研究高中政治教材發(fā)現,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內容,有些內容淺顯易懂,有些內容則隱含在相關文字與圖片背后,這些思想道德內容均是滲透立德樹人理念的直接切入點。因此,在政治教學設計中,教師應圍繞教材有目的、有計劃地做好深度開發(fā)工作,科學運用篩選與延伸出來的內容,選擇時機合理滲透,使其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確保教材內容深度呈現,發(fā)揮德育價值。教材開發(fā)除了從人格修養(yǎng)與家國情懷等方面著手外,還要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民族文化、法治知識、生態(tài)文明、社會主義建設等方面的德育元素,優(yōu)化整合相關資源,或直接、或間接地向學生呈現出來,使其在學習新知的同時接受思想道德的引領,對其價值觀念與言行舉止做出正確引導。
例如,教學“多彩的消費”時,本課主要涉及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消費的類型、消費結構及消費心理等基礎知識,其中消費心理部分與學生心理和行為直接相關,要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是德育要點。因此,教師可以以教材理論知識和問題討論為基礎,提前對高中生群體的消費行為和消費觀念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他們的經濟來源及消費用途,根據結果劃分出不同的消費等級。課堂上利用多媒體呈現調查過程與結果,引導學生結合不同的消費行為分析相應的消費心理,把從眾心理、求異心理、攀比心理、求實心理等消費心理具象化。同時列舉近幾年出現的青少年偷盜案件及“套路貸”事件,引導高中生認識不正確的消費心理引起的不良后果,要求他們做理性的消費者,踐行正確的原則。
“立德樹人”的主體在于每一位學生,其身心發(fā)展狀態(tài)良好與否直接關系著立德樹人理念的滲透效果。分析高中政治教學中德育滲透面臨的困境,我們能夠看出:倘若教師忽視學生的主體性,便會讓政治教學變得乏味且低效。因此,在立德樹人理念指導下,政治教學不應局限在理論知識感悟層面,而要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順應其身心發(fā)展特征,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利用創(chuàng)設情境、列舉案例、媒體教學、實踐活動等方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引導他們在豐富的理論知識之余盡可能多地接觸、感悟和運用政治知識,通過知識積累和經驗積累主動轉變錯誤觀念,糾正不當行為,進而形成健全的人格,突出政治教學與立德樹人之間的緊密聯系。
例如,高中生能夠接觸到的信息相對多元,“追星”“追番”是常態(tài),反而對國際形勢與國家發(fā)展不夠關注。在教學“當代國際社會”時,為了調動學生熱情,教師可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轉變常規(guī)的口頭引導方式,聯系2022 年2 月20 日結束的北京冬奧會閉幕式視頻片段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在全球發(fā)展中的立場與態(tài)度,利用視頻素材滿足學生的心理期待。有些學生已經觀看過北京冬奧會閉幕式視頻,教師須有目的地節(jié)選一些畫面,定格“天下一家”“ONE WORLD”等畫面,利用美輪美奐的煙花情景讓學生直觀了解中國態(tài)度,思考“天下一家”的內涵,進而將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結合起來,明確和平與發(fā)展的真諦,在創(chuàng)新性的引導中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學生在自我發(fā)展的基礎上適應社會生活,并且促進社會發(fā)展?;诹⒌聵淙死砟铋_展高中政治教學,適時聯系現實生活顯得尤為必要,不僅能體現政治課程的實效性,讓理論在現實生活中有落腳點,還能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使其近距離接觸社會生活,深度思考與探究,基于自主意識獲取正確的為人處世方法。因此,教師可結合學情適當引入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熱點時事及一些爭論較大的話題,鼓勵學生主動了解相關話題的前因后果,再組織其圍繞特定話題辯證思考與交流,主動談談對事件的看法,最后進行升華總結,指導學生從正確的角度看待事物,通過反思糾正錯誤觀點,學會從發(fā)展的立場辨析與總結。
例如,教學“實現人生的價值”時,教師可選擇“感動中國人物——呂保民”的事跡作為教學素材,先出示頒獎詞“身在市井未曾放下心中豪情,曾經軍旅豈容兇殘鬧市橫行。于人群中挺立,喝斷暴徒的路,聚攏起民間的正氣。俠隱于市見義而勇,勇不在于強悍,而在于無所畏懼!”,隨后組織學生思考,呂保民的行為體現了什么樣的人生價值觀?此時,學生會產生不同看法,教師要鼓勵他們踴躍表達,并在最終環(huán)節(jié)升華引導:“我們經常能聽到有人說這是一個信仰缺失的年代,疾步而行的人們臉上掛著冷漠與懦弱,很多人便開始懷疑當代人的思想品德問題,也有很多人迷失在社會潮流之中。但是,當呂保民同志挺身而出之時,充分證明了中國人民內心強大的力量從未缺失,我們每個人都要激活這股力量,并以此作為人生支點,充實地學習與生活?!贝私虒W設計將思想道德教育定格在一個具體的事件與人物上,為學生的人生點亮了一束光,深化了思想道德教育成果。
德育并不是一句口號,一些學校和教師空喊德育口號后便將其束之高閣,很明顯,這樣的德育不具備實際效果,立德樹人理念的滲透也將流于形式。因此,在政治教學中務必要重視有效開展德育實踐,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相輔相成,在課堂上加強師生互動,在課外開展實踐活動,確保學生獲取到的政治知識是靈活且實用的,對其政治觀念、人生觀念有所啟發(fā),能夠指引其完成正確的社會實踐。課堂互動可通過問題討論、辯論、演講等形式展開,師生共同參與,選擇一些正面的、有深度的內容作為互動核心;課外實踐則可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興趣不定期組織開展,教師負責制定主題與框架,學生負責細化與實施,走進社區(qū),走進自然,走進派出所、消防隊等,讓學生主動接觸各種新鮮事物,滿足其對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豐富德育內容與形式。
例如,教學“傳統文化的繼承”時,教師可引入一個廣受討論的問題:“很多人都說過年越來越沒年味了。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很多學生都有話可說,教師應留出時間組織學生暢所欲言,師生之間展開深度對話,思考“春節(jié)”這一傳統文化的發(fā)展形態(tài),明確傳統文化消失的原因。此外,課后可組織學生搜集本地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及自己感興趣的傳統文化,詳細了解傳統文化的發(fā)展現狀,針對一些重要的傳統風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撰寫倡議書,讓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生生不息,讓高中生的文化意識生根發(fā)芽,勇擔文化傳承的責任。
高中生已大致掌握了認識世界的方法,且形成了獨立的思維模式,但教師對其始終具有直接且深刻的影響,教師的言行舉止都是他們學習的對象,倘若教師能以身作則,不但會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加以熏陶,而且會對其行為舉止加以約束,這無疑是立德樹人理念在政治教學中深度滲透的又一個切入點。因此,政治教師應在常態(tài)化教學中嚴格要求自己,師生之間做到尊重與理解,通過日常交流與實踐將德育具體化,讓德育深入到學生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為人處世等方方面面,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影響。同時,政治教師應明確立德樹人的具體要求與表現,并能將其細節(jié)化處理,根據教學設計充分滲透,通過一言一行不斷輸出,讓德育不再停留在口號層面,滿足學生的真正需要,使學生做到“親其師,信其道”。
例如,面對部分學生在政治課堂上的不積極表現及違紀行為,教師不宜采取一味批評的方式,應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犯錯的學生,運用諄諄教導代替厲聲指責,通過面對面交流、網絡交流等方式了解學生面對的困境,幫助他們出謀劃策,從根本上緩解學生的心理焦慮與學習壓力,增強其自信心,使其主動面對自己的問題,在如沐春風般的引導中主動改正,與教師建立信賴關系,進而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如此,才能真切體現教師的育人作用,更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與實現價值,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