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不計其數的文化單元構成了五千年的綿長歷史。其中的飲食文化,更是在爐火的烘焙中,散發(fā)出越來越誘人的四溢馨香。
今天,五月的晨風格外送爽,我要乘坐公交1路車前往淮南市大通區(qū)上窯鎮(zhèn),來品嘗這里的特色早餐,來看看這里的居家美景。
公交1路車穩(wěn)穩(wěn)地行駛著,路上不停地上著下著不同的乘客。坐在我對面的幾位六十開外的女性引起我的注意。她們都是全身戶外運動裝扮,頭上戴著遮陽帽,有的人手里還拎著一根登山杖,她們愉快地交談著。聽談話的內容,原來是到上窯森林公園徒步的。
我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欣慰,總是感覺上窯越來越蜚聲淮南或是更遠的地方,與包括我在內的許多淮南人的持續(xù)撰文等多種形式的宣傳有一絲絲的關系。若想讓別人關注,首先需要自己高看自己,工作總是千頭萬緒,哪一項都離不開文化工作者的熱情參與。
那些徒步的人們和我一樣,也是提前一站在上窯老街下車。道理很簡單,來到上窯,誰不先去吃一頓這里的早餐呢?
今天,當我再次只身走在上窯老街上的時候,就好像來到我的熟人社會,遍地都是我的好朋友,當然,這只是一種愉悅的心理感受,其實,我不認識這里的任何一個人。
我?guī)е蕾p的眼光觀察這里的一切。新鮮的蔬菜上市了,有翠綠的辣椒,圓圓的西紅柿,晚熟的蠶豆躺在籃子里,紫色的洋蔥頭,新挖的土豆都喜氣洋洋地被堆放在地上。
上窯鎮(zhèn)的文明創(chuàng)建力度很大,經過集中整治,街道外墻被粉刷一新,門面被統(tǒng)一裝飾,看上去整齊許多,儼然一副旅游小鎮(zhèn)的派頭。不過,看到這種擺放在地上的成堆的貨物,我沒有覺得臟亂差,反而會油然而生一種隔世的情感,仿佛看到過去的歲月,那是一種令人懷舊的生活方式。
我的鄉(xiāng)親在這一片自由的土地上,完成了簡便的交易,然后騎著他們的車,帶著他們的筐去吃一頓上窯的早餐,心滿意足地各自回家,接著忙碌其他的事情,畢竟,地里沉甸甸的油菜正在收割,還有那黃澄澄的麥子,也在伸著頭,興奮地四處張望著。
我一直提倡集中整治,規(guī)模經營。但是,我從來不否定這種簡便的買賣形式。尤其是,當我看到一位大爺蹲在街頭,蹲在他的辣椒秧、茄子秧,還有幾把剛剛割下的韭菜邊上,端著飯碗吃一頓早餐的時候,我的心里,不對!是我的眼里酸酸的……我們似乎,不對!我們應該給他們提供這種可以隨便擺放的區(qū)域,讓他們自由地來,自由地去,自由地完成一次簡便的交易,像露水一樣自由地降臨,像露水一樣自然地蒸發(fā)。
拙樸也是音色類型,在生活的這場盛樂里面,不能缺少質樸的渺遠的聲音。因此,我要感謝上窯,在上窯的生活樂章里,還可以聽到那份初始的萌動著生命原貌的成分,這其實是人性之音。
清晨的上窯老街,集市遠還沒有熱鬧起來。小鎮(zhèn)居民最先忙碌的多是自己的早餐。走在老街上,時??梢钥吹接腥耸掷锪嘀芰鲜称反锩嫜b著三把兩把剛出鍋的金黃色的馓子。這是上窯早餐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遇到熟人,拎著的袋子便被主人張開,這是在請人捏一根馓子嘗一嘗,于是,這一嘗便嘗出情誼,便拉近心理距離,便互通了最近的信息。
文化,不僅僅是簡單的兩個文字,它有著深刻的社會內涵。伴隨著地域上的差異,飲食上的差異,文化就有了各自的標簽。馓子和牛肉湯就是上窯飲食文化的重要標簽。
馓子作為油炸食品,起源有多種說法,我曾在《毓秀淮南:賴山集印象》一文中,說它是回族群眾發(fā)明的食品。因為回族群眾擅長面食制作,比如餛飩、香祈、馓子都是他們發(fā)明并率先食用的。當時,壽縣一中的李老師專門打電話給我,說馓子是漢族食品,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名士介子推才誕生的食品。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和歲月一樣綿長,融會貫通是大勢所趨,早已融合成中華文化。
馓子的做法有很多種,在我的老家懷遠縣,馓子都是死面的面條馓子,把子大,條子細,金黃香脆。當然,上窯曾是懷遠縣的轄區(qū),兩者一脈相承。不過,上窯的馓子已經和懷遠縣的馓子不一樣。這里的馓子是發(fā)面的油條馓子,形狀扭成麻花,把子小,條子卻很粗。傳承之中有變異,這就叫作發(fā)展。
上窯的馓子,有的金黃香脆,有的剛入鍋不到十秒鐘就被撈出,呈乳白色,軟軟的,叫作軟條。軟條用來卷水餅,非常好吃。
來這里卷軟條水餅的人很多。我問攤主,這些人都是上窯人吧?攤主說上窯能有多少人,有許多是從外地過來的。我的心里又是一陣竊喜,感覺像是在夸我一般,因為我的腦細胞快速運作,得出結論還是,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在為上窯的復興而做的各種各樣的工作是有成效的。讓外界了解上窯,讓上窯人更喜歡上窯,我們還會繼續(xù)這樣做下去。
上窯的水餅卷馓子如果配上牛肉湯會錦上添花?;茨吓H鉁劽谶?,以田家庵老街北菜市的為正宗,上窯牛肉湯是淮南牛肉湯的一個重要組成。二者區(qū)別在于,北菜市的湯清,上窯的湯濃,亦如上窯人濃烈的情感。我是感情豐沛的人,更喜歡濃烈的牛肉湯。
在上窯,牛肉湯生意異?;鸨?。大人和孩子,走了一茬又會來了一波。當地人和外來者,坐滿這一桌,又會坐滿那一排。大家吃得精致,又吃得豪放。吃得悅目,又吃得怡情。一碗牛肉湯完全折射出上窯山養(yǎng)育的這一方人的飲食品質和審美體驗,完全是碧波蕩漾的高塘湖水哺育的這一方人釋放的一場情感活動。
我們再來看“生活”一詞,生活=生+活,先有生、后有活。為了生,必須吃,所以吃是剛性需求,誰能離開吃呢?
上窯的“吃”與眾不同,這主要體現在早餐上,吃的隨性,吃的豪放,吃的雜亂無章。這種雜亂,是忙碌的雙手把土豆絲拌進了海帶盆里。是透過熱氣騰騰的牛肉湯看到的滿地用過的餐巾紙。是圍著早餐攤的母親一邊眼看著水餅卷馓子,一邊拽住多動的孩子。
在上窯,早餐就是一處微縮的景觀,天性而自然,如果你有時間,不妨過來做個觀瞻。
作者簡介:崔小紅,安徽師范大學本科畢業(yè),系淮南市中學教師。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