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曉
阿奇姆·瑞切爾。圖/受訪者提供
近期,朋友圈被抖音話題人物“張同學”在短視頻中使用的背景音樂《Aloha Heja He》刷屏了。隨著歌曲的走紅,中文版、方言版等也相繼出現(xiàn)。
這首歌曲是如何創(chuàng)作出來的,又有著什么樣的淵源和影響?神曲現(xiàn)象是一種怎樣的文化現(xiàn)象?我?guī)е闷嫘?,專訪了樂曲創(chuàng)作者——德國音樂人阿奇姆·瑞切爾(Achim Reichel)。阿奇姆于1991年創(chuàng)作了這首歌,現(xiàn)年78歲高齡的他仍在堅持開巡回演唱會,是一位傳奇的德國音樂人。采訪中,他表示做夢都想不到《Aloha Heja He》會在30年后成為中國的網(wǎng)絡熱門歌曲。
1944年阿奇姆·瑞切爾出生于德國漢堡,18歲時就組建了搖鈴樂隊(The Rattles ), 1963 年,搖鈴樂隊和披頭士樂隊(The Beatles)一樣,發(fā)行了他們的第一張專輯。1965 年,搖鈴樂隊是滾石樂隊( The Rolling Stones)、“搖滾之王”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和艾佛利兄弟( Everly Brothers )英國巡演的開場嘉賓樂隊。1966年,他們成為披頭士樂隊在德國巡演的開場樂隊。在此期間,搖鈴樂隊是德國最受歡迎的節(jié)拍樂隊之一。
瑞切爾來自一個航海家庭,并因此受到啟發(fā)創(chuàng)作出 《Aloha Heja He》這首有關(guān)水手生活的歌曲,歌名的意思是“你好”,講述了一個水手從新加坡到桑給巴爾的海上生活。其實,他早在1972年就完成了這首歌曲的旋律,整個旋律與披頭士曲風較為接近。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偶然聽到多年前自己寫好的旋律時,他當即寫下了歌詞。這首歌曲主要表達了這樣的理念:全球化下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小。
關(guān)于這首歌曲為何在中國走紅,在我看來,主要歸功于傳播媒介的巨變,尤其是來自中國的短視頻平臺。比如,在抖音應用的算法中,歌曲的熱度取決于觀眾的興趣,受眾對歌手的“熟悉度”并不起決定性作用。這就會打破常規(guī)的認識,短視頻帶動了大量神曲的產(chǎn)生。這種傳播選擇效應既有多元的特征,也帶有一定的民粹主義狂熱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張同學”帶火的這首《Aloha Heja He》,是阿奇姆·瑞切爾在演唱會上的版本,特別是眾人合唱的部分,讓人仿佛置身演唱會現(xiàn)場。這種合唱形式,在德國叫“海上棚屋”。海上棚屋是一種集體民歌,歷史上由漁民、捕鯨者、商船水手和其他航海民族在船上演唱。也許在這個以短視頻流量為王的時代,正是合唱歌曲的這種統(tǒng)一性,以及小調(diào)的憂郁瞬間吸引了大眾。
短視頻網(wǎng)絡神曲的共同點是旋律簡單易上口,且多為電子舞曲,能激發(fā)“多巴胺效應”,所以流傳較廣,適合大眾傳播,也因此不斷出現(xiàn)在各大音樂榜單里。當前中國人處在多種情感交叉的階段,很多人喜愛憂郁悲傷的歌曲,一聽到憂郁的小調(diào)歌曲,往往就會觸動內(nèi)心柔弱的弦?!禔loha Heja He》整首歌曲旋律簡單,“阿啰哈嘿呀嘿”反復出現(xiàn),歌曲節(jié)奏感強,在當前短視頻的巨大流量加持下,如同許多神曲一樣,快速走紅。
這種神曲現(xiàn)象和其生產(chǎn)、接受機制是對電臺DJ引導機制和原創(chuàng)機制的挑戰(zhàn)。其中前者比后者更帶波普文化的解構(gòu)力量,也更強調(diào)感性,拒絕主流資本主義文化的單向操控。傳播、接受本身又成為再生產(chǎn)性“創(chuàng)作”,各類加強版的各語種狂歡證明了這一點。神曲狂歡滿足于暫時性的解放力量,又由于資本力量的強大,它作為波普的子孫,融合了非理性和人民性的精神,終于鍛造成當下的一道閃電:狂歡節(jié)的犬儒主義——中世紀之狂歡節(jié)有人民顛覆解構(gòu)階級統(tǒng)治之意,今天神曲的篩選、傳播也類似于這種狂歡,但帶有非激進、躺平姿態(tài)。
時隔30年,你的歌曲《Aloha Heja He》風靡中國,你感覺如何?
對我來說,這是一種奇跡,因為這首歌的成功并不是商業(yè)運作的結(jié)果。 這首歌能夠呈現(xiàn)本身它所具備的音樂能量,這讓我感到非常自豪。
你想通過《Aloha Heja He》這首歌傳達一種什么樣的含義?
我寫這首歌曲的初衷是將人們聚集在一起,彼此之間沒有語言的障礙。 當大家一起歌唱慶祝的時候,我們通過歌聲獲得了彼此聯(lián)系的力量。
你的音樂生涯是如何開始的?誰影響了你的音樂?
我的音樂生涯始于上世紀60 年代初,當時我18 歲。我組建的第一支樂隊的名字是“The Rattles”,我們當時和披頭士樂隊、滾石樂隊一起巡演,認為節(jié)拍音樂(Beat-Musik) 必須用英語演唱。
我們發(fā)現(xiàn)你早期完全是用英文演唱的,后來改用德文。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轉(zhuǎn)變?
隨著年齡的增加,(我意識到)作為一名歌者只模仿國際藝人是遠遠不夠的,用英文演唱在我看來像是在制造贗品。
中國人經(jīng)常會聽一些英語國家的歌曲,比如Bob Dylan、The Beatles等,但我們對德國音樂知之甚少,除了德國戰(zhàn)車、蝎子樂隊和一些德國工業(yè)重金屬樂隊,很少能聽到其他的。我發(fā)現(xiàn)德國也有很多優(yōu)秀的音樂,為什么其在世界上不被人們所熟知?
這個問題非常有趣。德國音樂家的心態(tài)常常有一些問題,他們的祖輩大多曾參與過“二戰(zhàn)”和大屠殺,在德國的主流文化里,雖然已過去了70多年,我們對此仍感到羞愧??v觀歷史,(對音樂創(chuàng)作而言)這并不是一個好的基礎(chǔ)。同樣重要的是,就在我們的黑暗時期之后,上世紀50年代,第一次全球青年文化浪潮開始了,代表音樂是搖滾音樂(例如貓王),接下來 60 年代的代表音樂是節(jié)拍音樂(例如披頭士樂隊),這都發(fā)生在英語系國家。今天,也有很多德國藝術(shù)家非常重視母語,比如德國戰(zhàn)車樂隊,但對于多數(shù)希望在世界舞臺上獲得關(guān)注的音樂人而言,似乎常常有必要用英文歌詞(例如蝎子樂隊)。我的歌曲《Aloha Heja He》在中國的成功介于兩者之間,幸運的是,它既有德語歌詞又具有國際化的情結(jié),可以在情感上觸動人們的心靈,具有超越意義。
你認為美國流行音樂和德國流行音樂有什么區(qū)別?
美國流行音樂是相當年輕的多元文化的產(chǎn)物,它受到了來自歐洲、非洲、南美以及來自全世界的所有其他國家移民的影響,是綜合的產(chǎn)物。
與20年前相比,德國的流行音樂有變化嗎?現(xiàn)在,德國年輕人喜歡怎樣的音樂?
當收聽德國電臺廣播時,你會發(fā)現(xiàn)英語歌曲多于德語歌曲,當然,這也是全球化的結(jié)果。20年前我就意識到在繼承和發(fā)展德國流行文化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1975年,你的風格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從“前衛(wèi)音樂”到“民謠搖滾歌手”。你提出這樣的主張:民間音樂必須要有生命力,只有把它放到時代的背景音中,才能做到這一點。這句話里,你想表達什么意思?
對我來說,古老的德國民歌對于完善我們的本土文化非常重要,所以,我覺得應該把它們轉(zhuǎn)化成一種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的現(xiàn)代的音樂風格。
你有什么喜歡的德國音樂家和歌曲推薦給中國樂迷嗎?
上世紀70年代,隨著Kraftwerk、Tangerine Dream和La Düsseldorf等樂隊的涌現(xiàn),一場有趣的德國音樂浪潮出現(xiàn)了,它被稱為德國搖滾(Kraut-Rock),我也是這個浪潮中的一分子。我參與了一個名為“A.R.和機器”的項目,我的第一張專輯叫“綠色之旅”,其誕生基于“Technology”音樂,對Depeche Mode、Brian Eno以及后來DJ們制作的基于電腦合成的音樂,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你聽過一些中國音樂嗎?如果以后有機會,你愿意去中國演出嗎?
在我看來,今天中國的流行音樂與國際流行音樂非常接近。中國傳統(tǒng)音樂,在歐洲人聽來很特別,因為它是基于五聲音階的。1986年我在東南亞巡回演出,令我非常驚訝的是,雖然我所有的歌曲都用德語來演唱,但人們喜歡它。音樂比文字更能觸動人心?,F(xiàn)在我78歲了,還從未去過中國。如果中國朋友想邀請我去,請告訴我。
音樂對你意味著什么?
今天我確信音樂是我為之而生的東西,這讓我心存感激。
(翻譯:許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