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戲曲編劇的特定涵義
      —— 在安慶市戲曲研討班的演講

      2022-02-22 22:20:08
      黃梅戲藝術 2022年4期
      關鍵詞:唱詞黃梅戲戲曲

      □ 潘 軍

      在我看來,戲曲編劇是一個特定涵義,這是我今天演講的題目。寫過戲曲劇本的人,也許會感到有點突兀,但我要說的是,在這里“戲曲”是一個限制詞,作定語;“戲曲編劇”則是一個完整的概念,有特定的涵義——我沒有說是“含義”而說“涵義”,二者之間還是有細微的區(qū)別,不是字面上,也不是解釋概念,而是一種意思的外延和領會,不知道這是否屬于我的首創(chuàng)。我這么說,是拿戲曲和話劇作為一種參照和比較的。為什么強調戲曲編劇這一職業(yè)的特殊性呢?因為在話劇里,編劇的地位是排在第一的,是重中之重,是名副其實的一劇之本。諾貝爾文學獎有很多獲獎者,如塞繆爾·貝克特、尤金·奧尼爾等,都是靠自己的話劇作品去獲獎的。但是戲曲不可能,戲曲用我們習慣的話來說是國粹,實際上就是中國本土的一種表演藝術形式。我現(xiàn)在問在座的任何一位,曹禺寫過什么?都會說寫過《雷雨》《日出》;《茶館》的作者是誰?大家也都知道是老舍。但是我要是問《茶館》第一版的導演是誰?第一代的周樸園的扮演者是誰?繁漪的扮演者又是誰?在座的可能不一定都能說得出來??墒侨绻麊柲悖S梅戲《天仙配》是誰寫的?又一定多數(shù)人不知道,大家只知道《天仙配》是嚴鳳英、王少舫演的;《女駙馬》的編劇是誰?還是難以回答,大家想起《女駙馬》的,還是嚴鳳英飾演的馮素珍。我剛才進會館的時候看到幾位黃梅戲前輩表演藝術家的照片,心生感慨。他們都是我的父輩,我父母的朋友。我舉以上的例子,無非還是試圖說明,作為戲曲編劇和話劇編劇,二者在一臺戲中的地位是很不一樣的??梢赃@么說,戲曲永遠是以演員為中心,而話劇的劇本則是靈魂,這是一個最本質的區(qū)別。這個定性,是由不同的藝術形式決定的,絕非約定俗成。

      在座的一些已經是戲曲編劇的人,或者說想成為戲曲編劇的人,大家的腦子里要有一個冷靜的判斷:我們其實是在為演員寫戲,不是或不完全是根據(jù)自己的想象在寫戲,從前的說法叫“捧角”,只不過是以劇本的形式來捧。這個問題特別重要。過去的一些老先生,像梅蘭芳、馬連良、周信芳他們都是有專職的編劇跟隨,有些角兒就像久病成良醫(yī)一樣自己也能寫,周信芳就寫過很多劇本,包括《甘露寺》,他飾演的喬玄,唱詞都是他自己本人寫的,因為他自己的嗓音條件跟馬派、言派不一樣,明顯的不同,他必須要根據(jù)自身的條件來確定自己的演唱方式。所以他干脆把這個唱詞全部改掉了,這是一種本事。馬連良、李少春都有過類似的經歷。作家汪曾祺,當年他執(zhí)筆的《沙家浜》大家都知道。我跟汪老曾經有過幾次交談,我說《沙家浜》不是北京京劇院的原創(chuàng),是根據(jù)滬劇《蘆蕩火種》改編而成的。《蘆蕩火種》是為滬劇名角丁是娥寫的。他說對呀,你這個年紀怎么還知道丁是娥?我說我母親是演黃梅戲的,跟嚴鳳英一輩。他說那還差不多。汪老在談到1964年改編《沙家浜》(當時還叫《蘆蕩火種》)的時候,首先討論的問題就是未來的角色分配。誰演阿慶嫂?誰演郭建光?當初接受這個任務的是北京京劇院。于是阿慶嫂一角肯定就是趙燕俠,當仁不讓。某種意義上,這就是為趙燕俠量身定制的一臺戲,特別符合趙燕俠的個人條件。郭建光的扮演者則是譚派的傳人譚元壽。第一次交談中,譚元壽便提出了一個問題,說我來演郭建光,照你們現(xiàn)在這個劇本,唱詞韻轍都要改——譚派的特點就是高亢激昂,老是言前轍我唱不了,最好改成江陽轍。于是就改,所以后來大家就聽到了“朝霞映在陽澄湖上”“月照征途風送爽”“聽對岸,響數(shù)槍,聲震蘆蕩”——基本上都是江陽轍。你們看,這是不是以演員為中心?以角兒為中心?由于這么一改,譚元壽的譚派唱腔的特色就完整地呈現(xiàn)出來了。我舉這個例子,就是告訴大家,戲曲編劇首先要研究演員,你要明白你很大程度上是在為演員寫戲,為角兒寫戲。這是宿命。我回安慶后有一次碰見韓再芬,談到寫戲,我首先就問誰來演?我的潛臺詞是,只有大致確定了一臺戲的演員,一個編劇才好運作,否則就是紙上談兵,無從下手。我要知道具體的這個人是誰,我還要知道這個人身邊還有誰?將會和誰演對手戲。一臺戲的演員陣容對我這樣的編劇顯得尤為重要。幾年前在安慶看了浙江的婺劇《斷橋》和《穆桂英》,我無比震撼,也無比享受!那么好的演員陣容,安徽找不出,安慶也沒有,說得直白一點,安慶的演員和韓再芬個人的差距還不小,這是不爭的事實。

      記得幾年前在太湖戲劇讀書班上,當時也是受到方撼的邀請,那次我講的題目是:《戲曲的困境》。戲曲確實是在一個困境中掙扎,不僅僅是錢的問題,更多的是人的問題。從國家打造一個劇團,從政府扶持一個劇種的角度來看,我們今天做的遠遠不夠,越往基層就越艱難。有些縣里劇團下鄉(xiāng)演出的時候,有時候是幾臺廂車一拼就成了舞臺,樂隊換作現(xiàn)場放聲,演員要跟著錄音伴奏唱。這怎么發(fā)展?怎么提高?展開這個話題,無非就是要讓那些做編劇的人了解到,我們作為戲曲編劇,如果你心中沒有對劇團和演員的考量,而只是編一個故事,寫幾段唱詞,或者拿到某個雜志發(fā)表一下,然后得一個什么獎,演不演無所謂。這就成了問題,第一,這是沒出息的,第二,也是沒意思的,你做一件沒有出息更沒有意思的事情,你覺得有必要嗎?你可以做別的事情,你干嘛要做這個呢?你可以讀讀書,可以教書,做點實在的事情,這樣的事情就是毫無價值。我覺得,一個戲曲編劇應該有的放矢,有好的創(chuàng)意和構思,有熟練的表達技巧,心中有一個預期的劇團和匹配的演員,這樣才有可能做得好。我從小是在劇團長大的,當時的一些劇團是有專業(yè)編劇職位的,比如說懷寧縣,那時的編劇是劉云程。懷寧劇團的演員陣容,生旦凈末丑,臺柱子是誰,作為團里的專職編劇他最清楚,這就極大地避免了盲目性。其實對于任何編劇,在寫作的過程中總會有一個或多個演員的影子。你能想象京劇《曹操和楊修》沒有尚長榮和言興朋嗎?川劇《金子》沒有沈鐵梅嗎?再比如,浙江小百花越劇,以前基本上都是圍繞茅威濤來選擇劇目的,無論是《祥林嫂》還是《孔乙己》。再說回我們黃梅戲,當年的《徽州女人》就特別適合韓再芬演,因此達到了一個高度。好的劇本通過優(yōu)秀的演員呈現(xiàn)出來,這就是有的放矢,自然會獲得成功。我們不能孤立地思考,要聯(lián)系起來,要考慮到綜合因素。我之所以強調要以演員為中心,是因為演員是一個特殊的行業(yè),演員以自身作為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出來的產品(角色)還是自身,亦即表演的魅力。最近江蘇衛(wèi)視要播我前年拍的一部40集的電視劇《分界線》。這個戲是根據(jù)我本人的兩個中篇小說改編的,也由我編劇,在改劇本的時候,我就想到了未來的兩個男主角是誰?;蛘哒f,我只有想到了某個具體的人,我所了解的演員,我筆下這個角色才會寫得生動,我會不由自主地貼著演員的表演風格——戲路子去寫,所以演員拿到劇本就覺得演起來很舒服,好像這個劇本就是為他寫的。當然,我同時也是這個戲的總導演,有條件實現(xiàn)這個目標。

      接下來我講第二個方面,就是戲曲劇本本身,即劇作的問題。什么樣的劇本才是一個好劇本呢?判斷的標準自然很多,但我先要說點弦外之音。這就涉及到一個由吳祖光最先提出的戲曲分工。我很認同吳先生這個觀點,不是任何題材的戲任何劇種都能演的。昨天晚上我遇見省劇協(xié)的潘昱竹,初次見面,因為她曾經協(xié)助王曉鷹導演為省黃梅戲劇院排了《霸王別姬》,或許受到我的小說《重瞳》和話劇《霸王歌行》的某些影響(話劇導演也是王曉鷹)。我很直率地對她說,項羽的題材不是任何劇種都可以演的,我的潛臺詞是,像《霸王別姬》這樣的題材,在我看來,其實并不適合黃梅戲;京劇、秦腔、梆子或許可以。黃梅戲這種小家碧玉,小橋流水的范兒,與黃鐘大呂、氣勢恢宏不協(xié)調,不搭配。越劇、評劇或者昆曲來演,也不合適。以前安慶做《徐錫麟》,也是缺乏這方面的思考,怎么做力度都顯得不夠。這就是我一直琢磨的戲曲應該分工。任何一個地方劇種的誕生,與那個時代的人文環(huán)境、地域習俗、歷史文化背景都是有關系的,發(fā)展也受其制約,黃梅戲自然無法脫離這種條件。但凡可以成為條件的,都是雙刃劍,既成就你,也限制你。

      今天寫戲,最讓我不能接受的,是一種早已被淘汰掉的創(chuàng)作模式,就是主題先行,一味圖解。配合一項任務,編一個乏味的故事,寫幾句干巴巴的唱詞,以為這樣就完成了一個劇本了。既談不上圍繞某個演員的特點來寫,更談不上對劇種可能性的思考。對劇種的認知,是作為一個戲曲編劇必須具備的能力,你是為京劇寫的還是為黃梅戲寫?為越劇寫的還是為秦腔寫的?都是有區(qū)別的,至少有一個技術層面上的要求。比如說唱詞,你能說黃梅戲的唱詞跟昆曲的唱詞一樣嗎?完全不一樣,你把昆曲《牡丹亭》的本子挪到黃梅戲,演起來一定是不知所云。你會感覺到那種唱詞文人氣太濃,過于雅致,但這就是昆曲,要的就是這一點拽勁,要的就是這一點高雅的范兒,多少年養(yǎng)成的。什么叫“瑞腦消金獸”?黃梅戲肯定不要這個?!缎∞o店》中劉鳳英唱“要罵你就開口,要打你就伸手?!本瓦@么樸素。但是,正因為有了這種樸素,黃梅戲的味道才體現(xiàn)而出,樸素不是直白,更不是順口溜,它得符合人物性格,符合規(guī)定情境。所以我說一定要清楚我們自己在做什么,我作為編劇,我為哪個劇種寫?為哪個劇團寫?為哪位演員寫,都要大致清楚。這是一種職業(yè)心態(tài),隨之而來的則是專業(yè)上的要求。這是我講的第二個方面。

      第三個方面,好的編劇要為之后的二度、三度創(chuàng)作預留空間。這也是我個人的一點體會。顯然,劇本是一度創(chuàng)作,導演是二度創(chuàng)作,演員是三度創(chuàng)作。我姑且沿用這個習慣的說法往下說。剛才我講了作為一個戲曲編劇,你除了為演員寫戲、為劇團寫戲、為劇種寫戲之外,當然還要有一些專業(yè)上的要求。一臺戲怎么寫才是好看的?一個故事怎么說是精彩的?當然涉及到個人修養(yǎng)和個人能力。如果寫什么解決了,接下來必然就是怎么寫的問題。你怎么樣才能把一個戲寫得很精彩?不同的結構會有不同的結果。多年前北京人藝演過一臺話劇,就是美國作家赫爾曼·沃克的《嘩變》。這個戲我看過,當時看了就很激動。因為我跟人藝有過合作,所以知道一些事。比如說朱旭老爺子就說過,《嘩變》這個戲太讓人驚訝了,為什么驚訝呢?因為這是一個犯了忌諱的戲。第一,這是個“和尚戲”——沒有一個女演員,連個女龍?zhí)滓矝]有,滿臺都是大老爺們。這確實令人驚訝,一臺大戲竟然沒有女演員!在中國的戲劇史上好像還真沒有出現(xiàn)過。第二點,他說這是一個“開會的戲”,就像我們今天這樣的,我在上面坐著說,你們大家在下面聽,幾乎沒有調度。一臺“和尚戲”加“開會的戲”,居然就做得這么精彩,這里顯示了劇作的力量,也體現(xiàn)了導演的水平和表演的魅力,這些都值得研究。前面我已經說了,為什么編劇的地位在話劇是站在第一位的。再說回《茶館》——《茶館》最早不叫《茶館》。老舍當年寫了一個劇本叫《秦氏三兄弟》,原來的構思是北京有一個秦家三兄弟,有人要搞實業(yè)救國、有人要搞教育興邦、有人要投身革命等等。當時北京人藝院長是曹禺,首席導演是焦菊隱。老舍有個習慣,喜歡自己對大家朗讀劇本,接著就開會討論。曹禺還是保持著他一貫的那個風度,先是贊美,這個戲好。但是他也是綿里藏針的,他說最好的是第一幕。就是發(fā)生在老裕泰茶館里的戲最有意思,他的潛臺詞是后面的幾幕相對比較弱,不如第一幕。這時焦菊隱就說話了,他說《秦氏三兄弟》這種結構不好,能不能就以“茶館”作為主場,用茶館的掌柜和茶客作為角色,以此來構成關系,重新結構寫一臺戲?而且他建議劇名就叫《茶館》。這一說,老舍眼前一亮,因為焦先生是站在一個導演的立場上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我猜想,老舍在念劇本的時候,焦菊隱腦子里實際上已經是在排練他這個“茶館”了,戲應該怎么排?誰進誰出,誰上誰下,什么時候開幕,什么時候落幕,他已經有這樣的構思了。老舍回去以后用四十幾天的時間重新完成了《茶館》,這回輪到大家眼前一亮了!后來焦菊隱跑遍了北京的老茶館,最后在舞臺上得到了完美的呈現(xiàn)。我舉這個例子,就是想說明,一個好的劇本,應該為之后的導演和演員的創(chuàng)作,預留出創(chuàng)作空間,不能填得太滿。對于戲曲而言,則更為要緊。戲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寫意性和虛擬性,自然就需要更大的創(chuàng)作空間。比如《沙家浜》第四場“智斗”,這兩個字也就是所謂的劇情。但編劇把導演和表演的空間預留得特別好,唱詞優(yōu)美,唱腔動人,二人周旋,一人發(fā)呆,生、旦、凈三個行當?shù)妮喅?,讓人?lián)想到“二進宮”。編、導、演三方相得益彰,自然精彩紛呈。

      作為導演,當你拿到一個劇本的時候,你會考慮到很多因素,選角、調度、音樂唱腔、舞美燈光效果,這些都得管。那么,這些問題作為編劇是否也應該想到呢?我覺得應該有所覺悟。一個好的編劇必須要具備“舞臺感”,也就是導演意識。這就要求你得為導演預留出創(chuàng)作的空間,要給導演充分發(fā)揮的余地。我本人也經常做影視導演,拍過一些戲,從以前的《五號特工組》到最近的《分界線》。不要以為影視劇跟話劇、戲曲隔得很遠,其實不然,倘若彼此的認知是在一個層面上,那么肯定會有許多相通的地方,區(qū)別在表現(xiàn)手段和處理方法。當然,我都是拍自己寫的本子,自編自導,這樣就省去了編劇和導演之間的爭執(zhí)和磨合。編劇和導演,往往是兩張皮,互相之間溝通很困難。編劇會埋怨導演不理解劇本,導演會認為編劇不懂戲,永遠扯不完,最后大都是妥協(xié)的結果。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各人的立場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作為綜合藝術形式,這個問題不解決,就難以形成一次完整的有可能是精彩的藝術創(chuàng)作。某種意義上,我是站在一個導演的立場上來寫劇本的。劇本寫完,對我而言其實等于一部戲大致拍完了,到現(xiàn)場似乎是為了還原。我拍戲的時候,總是事先和主創(chuàng)人員、主要演員坐在一起聊,一直聊到大家心里都有底了,基本上達成了共識,然后再開工。我喜歡這種狀態(tài)。

      至于第三度創(chuàng)作,在戲曲中應該最為重要。我在前面已經涉及到這個問題了。戲曲就是要以演員為中心。過去看戲就是看角兒,甚至是聽戲,聽角兒的精彩唱腔?!端睦商侥浮防铩白鴮m”一折,幾乎沒有什么調度,也沒有高難度的表演,就是聽二位角兒坐在椅子上唱;一出《鎖麟囊》,劇情反復的唱也不讓人討厭。但這就是戲曲的特性,作為編劇應該深諳個中三昧。當年齊如山給梅蘭芳寫戲,肯定是貼著梅蘭芳那個階段的表演特點來寫的,演《霸王別姬》,梅蘭芳想要一段舞劍,于是就會出現(xiàn)一段“夜深沉”。翁偶虹幫李少春編《野豬林》,李要的效果是武戲文唱,那就會有一段抒情的“大雪飄”。有一次在北京,我和杜近芳的入室弟子丁曉君一起聊天,聊到了當年的戲曲電影《野豬林》,我說,李少春和杜近芳那是絕配,是頂配。往下是李光、沈健瑾;再往下是于魁智、李勝素,這個層次特別清楚。李少春出場的那幾步走,那幾句唱,真是風度翩翩,光彩照人!后來人怎么學,好像都缺幾分味道。什么是味道?聽起來很玄乎,韻味這東西從來就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馬連良有一次聽青年唱戲,旁邊人問,先生,孩子們唱怎么樣?馬說好,嗓子好啊,就是口淡——沒有味道嘛!《曹操與楊修》,拋開劇本,僅憑尚長榮、言興朋這兩位世家弟子的聯(lián)袂主演,那就是絕配,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這就是以演員為中心,一臺戲,在于誰演而不在于誰寫。演員的第三度創(chuàng)作空間,要根據(jù)一個演員的具體條件來設定,這是最合理的。田漢的《白蛇傳》最初是為杜近芳寫的,1954年,由杜近芳、李少春首演,后來又改成了杜近芳、葉盛蘭。到了1963年,北京京劇院也要演《白蛇傳》,趙燕俠飾演白素貞。一天,田漢到排練場,導演張艾丁認為,“合缽”一場中原來白素貞的幾句唱情緒顯得不夠飽滿,不能表現(xiàn)母子生離死別悲憤交加的復雜心情。趙燕俠也說,戲到這個時候就想多唱幾句。田漢回家,當晚把原來寫給杜近芳的“四問”變成了二十七行。這才有了后來成為經典唱段的“親兒的臉吻兒的腮”。但是,現(xiàn)在杜近芳的傳人,依然是只唱“四問”,老師怎么傳的就怎么學,師道尊嚴,毫不含糊。你看,同一個作者的本子,到了不同的角兒手里,處理也會有很大變化。

      我這么說,并非詆毀戲曲編劇的地位,只是一個提醒,我們千萬不要夜郎自大,我們也就是一個幕后英雄。但是也無須妄自菲薄,我們同樣也有一句硬氣的話——沒有劇本哪有后面的戲呢?我們要努力把本職工作做好。編劇需要的不僅是文字的技巧,更需要文化的底蘊。而所謂底蘊的形成,靠的是不斷積累,無法投機,也不會爆發(fā)。我父親雷風也是戲曲編劇,他的古典詩詞底子厚實,八十歲還能大致不差地背誦白居易的《琵琶行》,所以他的唱詞在同代人中屬于上乘。人跟人的差距其實就多讀幾本書的差距。不久前我為市里評論協(xié)會作了一個關于讀書的演講,我說,讀書是日常第一生活。讀書能提高你的認知能力,讀書也能增強你的底氣,所以我們才會把“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掛在嘴邊?!渡臣忆骸防铩皦酒鹌咝窃?,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汪曾祺就這么幾句唱詞流傳至今,沒有幾十年的功底能寫出來嗎?

      關于戲曲編劇,我大致就談到這里。其實我本人也只寫過兩個戲曲劇本《江山美人》和《愛蓮說》,還都沒有搬上舞臺。最后還有一點時間,想再談談黃梅戲。上一次戲曲讀書班上,我談到了黃梅戲沒有流派,可能有些人不理解。黃梅戲不是已經有了“嚴派”和“王派”嗎?對此我是不認同的。因為,流派的形成是相比較而成立的,京劇有,越劇也有。同樣一出戲,不同的角兒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不同的味道。這都是相比較而呈現(xiàn)的,有了這個存在,才會有后來的繼承。黃梅戲沒有這個比較,嚴鳳英跟誰比?所以只能說嚴鳳英、王少舫是那個時代黃梅戲的代表人物,旗幟性人物,這是比較合理的定位。我們習慣說,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流傳至今的國粹,比如戲曲。那么,這些發(fā)展到今天,情形又如何呢?上一次我講到了戲曲的困境,我認為今天戲曲這種形式應該作為一個繼承性、展覽性的方式留存下來。我不反對創(chuàng)新,但是我需要提醒的是,歷史上有些東西是只有繼承,難以發(fā)展。比如說古典詩詞、比如說書法,誰敢說好過李白、杜甫?好過蘇東坡、李清照?好過王羲之、王獻之?那么,戲曲是否也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呢?據(jù)我有限的觀察,至少京劇是沒有后浪超前浪的跡象的。前面說了京劇《野豬林》,再說《趙氏孤兒》——有人能超越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張君秋嗎?誰都不敢說這個話,你頂多只能講現(xiàn)在的《趙氏孤兒》在伴奏上,在舞臺氣氛上有很大提高。話只能說到這個程度,多一句你都不敢說。這是不是意味著京劇到了馬連良那一代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時候了?或許是,或許不是,但我希望,黃梅戲不是。因為黃梅戲經歷了還沒有完全綻放就凋零了的歷史階段,有苦難就有輝煌,黃梅戲應該有更廣闊的前景。謝謝大家。

      猜你喜歡
      唱詞黃梅戲戲曲
      黃梅戲《中國夢》
      黃梅戲藝術(2021年3期)2021-11-06 03:18:38
      戲曲其實真的挺帥的
      博采芬芳釀花蜜——“風流三部曲”唱詞創(chuàng)作談
      戲友(2021年5期)2021-04-04 09:43:14
      黃梅戲藝術(2021年1期)2021-03-29 06:07:54
      1961電影、1978舞臺藝術片《劉三姐》的唱詞文本研究
      用一生詮釋對戲曲的愛
      海峽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大型黃梅戲《寸草心》
      黃梅戲藝術(2018年1期)2018-07-08 01:52:40
      論戲曲批評的“非戲曲化”傾向
      戲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
      明代戲劇唱詞“白”范疇非原型顏色詞研究
      戲曲的發(fā)生學述見
      人民音樂(2016年1期)2016-11-07 10:02:41
      余江县| 阜平县| 阳朔县| 阜城县| 冷水江市| 黄冈市| 外汇| 正镶白旗| 民权县| 新化县| 南部县| 弥渡县| 思茅市| 墨竹工卡县| 丁青县| 龙川县| 吴桥县| 渑池县| 滨海县| 华阴市| 土默特左旗| 涪陵区| 邵东县| 永平县| 阆中市| 称多县| 邢台县| 江孜县| 新兴县| 澳门| 东丽区| 汝阳县| 惠安县| 合作市| 涪陵区| 苏尼特左旗| 依兰县| 阆中市| 唐山市| 南安市| 石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