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美花
莫言,一個充滿著民族責任感的名字,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的兒子,一個普普通通的勞動者,10年前成為中國歷史上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人。在我們埃及文學界看來,莫言的獲獎實至名歸,這無疑是轟動世界文學界的大事件,改變了世界文學的格局,可以推動和幫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學。莫言獲獎之后,其作品很快就進入了埃及的中文教學課堂。
事實上,阿拉伯世界里中文教學的重點在埃及。埃及的中文教學歷史悠久。隨著中國的發(fā)展,中文熱更是席卷埃及。自1956年中國與埃及建交后,埃及即開始了真正的中文教學,成為第一個在大學中設立中文系的阿拉伯和非洲國家。1958年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開始設立獨立的中文專業(yè),但由于受中東戰(zhàn)爭的影響中文系停開,直到1977年,才得以恢復并在艾因·夏姆斯大學語言學院正式設立了中文系。隨后,埃及開辦了很多中文教育及中國研究的機構:1999年艾大中文系成立了漢學研究所,2001年艾資哈爾大學創(chuàng)建了中文系,語言高等翻譯學院也成立中文系,2002年中國駐埃及開羅文化中心落成,是中國在中東地區(qū)和阿拉伯世界建立的第一個文化中心,2004年開羅大學建立了中文系,2005年艾大中文系又成立了中國研究中心,法尤姆大學成立中文系,2006年蘇伊士運河大學成立了中文系,2007年和2008年開羅大學孔子學院、蘇伊士運河大學孔子學院先后掛牌成立。另外,明亞大學、埃及科技大學、阿斯旺大學、亞歷山大法魯斯大學、扎卡濟格大學亞洲研究學院、曼蘇爾大學、哈勒旺大學、賽得港大學等政府和私立大學都已紛紛開設了中文系。
中非合作論壇成立以來,中文教學在埃及迅速升溫,埃及人對中國文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興趣,精通中文逐漸成為埃及年輕人職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優(yōu)勢。因此隨著中埃兩國交流合作的加深,為了更好地推進國際中文教育事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培養(yǎng)出更多的本土化中文高級人才,有必要研究好對阿中文教學。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是以語言為工具來塑造藝術形象的,雖然其具有形象的間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體性地展示社會生活,甚至表現(xiàn)社會生活的發(fā)展過程,展示人與人之間的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和人物的內心精神世界。閱讀一個民族的文學作品,是了解民族文化的一條重要途徑,可以接觸到支撐表層文化的社會深層現(xiàn)實根源,即民族文化中所蘊含的根本性的思想觀點、價值評判。由此可見中文的語言教學研究與文學教學研究的密切關系。
埃及對中國文學的教學十分關注。以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語言學院中文系為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教學是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在擁有50多名漢語教師的艾大中文系,從事中國文學教學、研究及翻譯的有30多位,而且艾大中文系的教學體制非常有利于促進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在埃及的教學發(fā)展,其教學體制的本科和??苾刹糠侄及ㄖ袊膶W專業(yè)及課程。埃及的中文師資也在隨著漢語教學的發(fā)展而不斷成長,中文系的教師隊伍結構合理,師資力量強。他們大部分有在中國學習或進修的學歷,有不少教師在中國獲得博士學位。整體看,中文系的教師職稱結構合理,形成梯隊,有利于教學和研究工作的持續(xù)發(fā)展。艾大教師大部分文學教學經驗豐富,能承擔從本科生到研究生文學教學的各門課程。有些教師還積極從事文學科研活動,深入到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比較文學研究和文學翻譯等領域,這支教師隊伍是中文系進一步發(fā)展中國文學教學的人才資源,也是埃及中國文學教學科研的中堅力量。
在艾大中國文學教學的完整系統(tǒng)中,教師既分別從小說、詩歌、戲劇、散文、文學理論批評等體裁文類的角度對中國文學進行回顧和反思,對中國文學的發(fā)展作預測和展望,又從總體上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品格進行概括和闡發(fā)。具體來說,本科二年級到四年級都有中國文學(古代、現(xiàn)代和當代)的課程。二年級的中國文學課程主要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三年級的課程主要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四年級的課程主要是中國當代文學史,其內容包括對十七年文學、“文革”文學和新時期文學等三個不同階段代表作家作品的介紹和教學。此外,四年級第二學期還有“中國當代文學中話劇作品選”等,其內容包括中國話劇、新時期話劇以及中國當代話劇作品選,如老舍的《茶館》、高行健的《車站》、趙耀民的《親愛的,你是個謎》等。??莆膶W專業(yè)的進修班開設的文學研究和文學選課還進一步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及其作品進行挖掘及探討。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正在改變著阿拉伯世界特別是埃及的中國當代文學的教學情況。無論如何,變化已經開始。莫言作品已經成功走進了埃及高校,不少教授中文的高校,都設置了對包括莫言在內的中國當代作家作品的研究課題,開設了相關課程。以艾因·夏姆斯大學語言學院中文系為例,在四年級的中國當代文學史課中,莫言獲獎當年就增加了莫言的作品特別是其代表作《紅高粱》和有關諾貝爾文學獎的相關介紹。因為中文系的教授法爾賈尼和哈賽寧都是埃及和整個阿拉伯世界學者中最早開始翻譯和研究莫言作品的,其中哈賽寧一直與莫言本人保持良好交流與友誼,所以兩位老師對莫言及其作品很了解,這也對莫言作品在埃及的教學發(fā)展起到了關鍵的助推作用。
在埃及,因為各方面的推動,雖然大家對莫言作品進入文學課本,表現(xiàn)出了非常明顯的積極性,但學術界對這一議題仍有討論。比如,莫言的作品讓埃及大學生學習,他們能理解多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是不是最適合埃及大學生學習?作為艾大的中文教師中的一員,我從教學實踐出發(fā),認為莫言的作品并不適合向埃及大學生推薦進入課本。因為,他的作品中有一些細節(jié)描寫得太逼真,有可能導致與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強烈沖突。不過,我們也不能完全拒絕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本土作家進入大學課堂,關鍵應該考慮的是,選擇哪些適合埃及學生學習的作品,來納入到文學課本中。莫言的作品在思想與藝術上所透露出的沉穩(wěn)、大氣、老到與圓融,確有不同凡響之處,是文學教材未來不應回避的內容。不妨從如下幾個方面考慮:
第一,在我看來,文學與電影向來是相輔相成的,文學為電影提供了可挖掘的深厚內涵,而電影又可以將文學作品以另一種藝術形式傳達給大眾。因此,電影可以更加激發(fā)學生的文學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莫言與中國電影淵源頗深,迄今為止,莫言已有許多作品被改編為電影,如《紅高粱》(1987)、《太陽有耳》(1996)、《暖》(2003)、《幸福時光》(2002)、《白棉花》(2000)等,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重量級作品。如果學生對文字不敏感,那么莫言的電影作品便是學生了解其文學的最好途徑。如果學生是資深莫言迷,已經熟讀莫言的作品,那么,這些導演們對他作品的解讀,或許可以為學生對莫言的認識提供一個新鮮的角度。
第二,也許是語言與文化的隔閡,讀中國文學作品無疑會給埃及學生帶來很大的困難。莫言作品中出現(xiàn)很多中國文化色彩的意象、表達、典故等,又有諺語、俗語、超常規(guī)搭配詞語、節(jié)奏詞、人物名字等,使用的敘述語言主要是鮮活的口語形式,這無疑對埃及學生都是很大的挑戰(zhàn)。因此,為了提高對埃及學生莫言作品教學的效果,我認為應該鼓勵學生讀的莫言作品阿語譯本,如哈賽寧教授翻譯的《紅高粱家族》和《透明的紅蘿卜》、法爾賈尼教授翻譯的《牛》《夢境與雜種》和《幽默與趣味》等,這將有利于打破這樣的困境。
第三,比較文學的主要功能在于把我們從個別國家傳統(tǒng)的狹窄天地解放出來,認識其他傳統(tǒng)的多樣性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我認為,在莫言作品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把莫言和阿拉伯埃及的某些作家進行比較,比如莫言和埃及著名作家海勒·沙拉比創(chuàng)作中的相同之處(兩位作家都受到了以拉美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為代表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巨大影響)、莫言與埃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納吉布·馬哈福茲創(chuàng)作中象征主義手法的異同等,這會有助于啟發(fā)學生理解莫言作品。
第四,因為艾大中文系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中阿翻譯人才,所以特別重視翻譯課,一年級第二個學期就有翻譯課程,翻譯課程有各種各樣的專業(yè),如新聞、政治、貿易、經濟、科學、文學等方面,我認為應該在翻譯課中增加莫言的作品,這將對莫言作品在埃及的傳播產生非常好的影響,也將為中國其他作家進入埃及大學課堂打下良好基礎。
總之,20世紀后,中國文學日漸成熟,成為真正獨立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學,并逐步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鮮明特色。中國本土作家的第一個諾獎,是對中國文化和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肯定。目前埃及對中國文學的教學十分關注。以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語言學院中文系為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教學是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埃及是與中國最早建立外交關系的阿拉伯國家,是與中國開展教育合作起步最早、成績最為顯著的阿拉伯國家,也是最早設立中文系的阿拉伯國家。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語言學院中文系規(guī)模和影響較大。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中文系是阿拉伯世界一個具有較強物質基礎和人才力量的辦學點,它辦學條件優(yōu)越,在埃及已頗有名氣,對非洲和阿拉伯世界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為中文教學在現(xiàn)有基礎上能獲得進一步的發(fā)展,以滿足埃及、非洲和中東地區(qū)對中文人才日益增長的需求。
(責任編輯:龐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