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安市長江路幼兒園 彭 燕
我園創(chuàng)建于2015年9月,在這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幼兒園飛速壯大,專任教師從一開始的12人發(fā)展到如今的73人。經(jīng)統(tǒng)計教師的年齡層次,20~25歲的有39人,26~30歲的有18人,共占全園教師人數(shù)的78%。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面對幼兒的頑皮和哭鬧一籌莫展;面對家長的質疑心生膽怯;面對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對教師的高要求一片茫然。一時間,園內的教研、科研培訓工作就成了業(yè)務管理的重中之重——面對龐大的年輕教師群體,幼兒園管理層該如何將方方面面的知識和理念根植于他們的頭腦中,使其盡快適應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需求,并在充分放手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促進幼兒的成長與發(fā)展呢?
園長室經(jīng)過仔細研究和甄選,初步擬定了一學年里教師需要的業(yè)務培訓內容,并邀請各級各類專家、園長來園進行講座,進行理論指引、課題指導、案例分析、讀書交流等,專家的講座內容豐富、涵蓋甚廣,旨在讓年輕教師盡快適應教學崗位,理解課程游戲化理念,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一學期下來,我們自認為在業(yè)務培訓方面精心組織、盡心盡力,殊不知,在年終進行業(yè)務學習情況總結時,老師的反饋結果卻不盡人意,如老師們普遍反應專家講座中講到的專業(yè)理念對他們來說過于高深,到了實際工作中不知該如何踐行;不懂得課題研究究竟該如何操作;讀書筆記流于形式……
為什么老師們會有這么多困惑?為什么看似高質量的專業(yè)培訓卻得不到老師的共鳴呢?是我們的培訓模式出了問題還是培訓內容不適合他們?針對老師們的反饋,園長室發(fā)放了業(yè)務學習情況調查表,以了解老師們真正需要什么?有何特長和專長?可以在哪些方面和大家進行交流與分享?哪些方面薄弱或存在困惑……
投下一顆石子,激起千層浪花。老師們很快就將調查表交了上來,我們一一進行了統(tǒng)計和匯總。老師們言真意切、暢所欲言——他們結合自身實際提出了自己的短板和需要進一步提升的方面,并大方地自報有哪些特長和優(yōu)勢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
工作已有8年的骨干教師曉雪說,自己對與人溝通交往和考編的技巧有一些心得,愿意給需要的老師提供幫助,但是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是否該弱化集體活動和怎樣提高同事之間的凝聚力有些困惑;月月老師工作也已有4年,對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較快,但性格柔弱、膽量較小,每次開展有家長參與的活動時總是不由自主地心生膽怯,她希望在自身的膽量和與家長溝通方面能有所進步;蘋蘋老師的美術造詣非常高,手工制作和班級環(huán)創(chuàng)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并且愿意針對班級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中紙藝、布藝、花藝和廢舊物品的利用等方面和大家一起學習研究,同時也希望自己的舞蹈、彈唱和寫作能力得到同事的幫助;實習生小孫老師是一個性格開朗、陽光灑脫的大男孩,唱歌、彈吉他、打籃球、操作多媒體技術都很厲害,剛到幼兒園時正趕上市里優(yōu)秀區(qū)域活動視頻的評比,他主動承擔起拍攝任務,制作的區(qū)域活動視頻榮獲了全市一等獎。
根據(jù)老師的特長和需求,園長室重新討論并制定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師業(yè)務培訓計劃,如經(jīng)驗分享(家長工作、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等)、專題講座(課程游戲化、觀察記錄等)、話題研討(班本課程、區(qū)域創(chuàng)設等)、技能輔導(美工、彈唱、信息技術等)、讀書交流等等。
組織模式也從由管理層進行培訓轉變?yōu)橐越處煘橹黧w進行交流分享,凡被安排到研討分享的老師必須認真準備,并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進行反思交流,還可以拋出話題調動其他教師積極進行研討交流,在思維碰撞中切實提高教研能力;同時將分享內容和PPT課件提前一周發(fā)至園長室,并闡述進行研討的思路和框架,園長室進行把關審核,負責記錄和整理的老師則及時記錄和拍照存檔,并認真撰寫報道稿件。
安排表一發(fā)布,老師們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他們認真準備內容,精心制作課件,主動請教如何才能激發(fā)其他老師參與研討的積極性,力求將自己分享的內容做到盡善盡美。分享時,主講老師時而論述、時而設疑、時而詼諧、時而暢談;聽課老師則認真地記錄、積極地思考,不時地針對分享的內容提出自己的疑問,然后再一起進行研討,教研氛圍濃厚且輕松愉快。
新的教研方式實施了一段時間,為了了解老師們目前的想法與感受,園長室第二次發(fā)放調查表,希望他們分析總結已分享的內容,并對今后的業(yè)務培訓內容提出進一步的設想和建議,以便園長室根據(jù)老師們的實際情況不斷地調整和完善業(yè)務培訓計劃。
經(jīng)過統(tǒng)計,老師們一致反饋:分享的內容中,理論和實際相融合且淺顯易懂,符合一線教師的實際工作,且有針對性地對當前教師各種的問題進行了答疑解惑。如,彭老師通過介紹自己的投稿歷程告訴大家論文撰寫和發(fā)表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幼兒生活中的事件,認真反思、靜心寫作、累積經(jīng)驗,多思、多寫、多嘗試;夏老師作為年級組長,從實際出發(fā),針對家長工作中一些相對共性或比較難解決的問題進行了有目的的研討,有提問、有交流,切實幫助年輕教師解決了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困難;曉雪老師認為要創(chuàng)設對孩子有用的環(huán)境,并結合圖片從層次性、幼兒參與、美感、深度學習等方面進行了闡述,讓大家知道了在進行主題墻創(chuàng)設時必須要考慮的要素,并為今后的墻面布置提出了實用的建議;曉麗老師雖然年輕,但語言功底扎實,她結合自己寫報道的經(jīng)歷介紹了撰寫報道的注意事項,從大標題到小標題,從框架到內容,條理清晰、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報道的要點、組成、寫作技巧等,為老師們今后撰寫報道提供了有力幫助……
當然,老師們分享的內容也許有缺點、有瑕疵,但正因為有了這些不完美才引發(fā)了老師們思維的碰撞。大家一致希望今后繼續(xù)采用這種寬松、自由、民主、有效的培訓方式,切實把培訓工作落到實處。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首先,在教研活動中應充分發(fā)揮每個老師的特長,凝聚全體教師的力量,形成“你趕我、我超你”的良好競爭格局,最終形成教研活動共同體。
其次,選擇實際工作中帶有普遍性的突出問題,采用“小切口、細分析,深挖掘、大作為”的理念,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地開展教研活動,才能在教中研、研中教、同教研、共進步。
此外,教研的形式也要豐富多樣,可以是案例研討,也可以是課堂觀摩;可以是行動研究,也可以是教學反思。教研必須是扎實的、有效的,要有一定的理念和思想引領,要有明確的目的,不能走形式、走過場,而要帶著問題去教研,充分發(fā)揮教研的時效性。
最后,要把教研的成果真正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切實推動教師專業(yè)能力的發(fā)展,進而提高整個園所的教學質量——讓我們一起展開培訓的翅膀奮力飛翔,讓我們的教研因為“為了孩子”而充滿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