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銀河幼兒園 馮 越 蔡麗萍
每個兒童都是不同的,在個性化、定制化的時代,教師如何關注不同個體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需求?在關注后如何做好對接與支持?又如何做到因勢利導、因人施教、應需支持的回應?這對于教師專業(yè)化道路的發(fā)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以我園“兒童行為觀察下個性化支持”課題作為課程背景,以日常生活中的師幼互動為行動案例,以教師行動后的思索為分析內容,探討不同情境下不同個體的行為反應性應答策略。
行為反應性應答是指教師以幼兒的行為反應為基礎做出適宜應答,以激發(fā)幼兒主觀能動為最終目的,幫助幼兒獲得情感滿足和行為支持的行為。從幼兒一日生活來看,行為反應性應答產(chǎn)生于師幼之間,因此師幼互動是最能滿足這一應答方式的發(fā)生條件。同時,行為反應性應答也是考量師幼互動中教師即時性專業(yè)行為的一種常態(tài)體現(xiàn)。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有著不同的生活經(jīng)驗呈現(xiàn),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中,教師往往會忽略這一點。例如在集體活動“有趣的多米諾”中,老師第一個問題是:“你們玩過這個多米諾骨牌嗎?”大部分小朋友都說玩過多米諾骨牌,那么沒有玩過的小朋友就會被忽略;直到有一個班級,大部分的孩子們都沒有玩過多米諾骨牌,只有一兩個小朋友有這樣的游戲經(jīng)驗,那么老師才會重視這個問題。再回想其他的教學過程中那些被“忽視”的幼兒——我們并沒有關注到少數(shù)幼兒的需求。
任何一個生命個體都需要情感的被關注、被重視、被呵護。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即師幼互動過程中站在幼兒立場設身處地去體會幼兒的情緒和想法、理解幼兒的立場和感受,并站在幼兒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但在實際活動中,教師想要“換位思考”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比如,中班幼兒在經(jīng)歷了“六一體檢”中的驗血之后,點點小朋友哭了,教師第一時間的回應是:“又不疼,有什么好哭的!”教師回應的目的是為了讓點點停止哭,但這樣的回應忽略了孩子對于“打針”這件事情的情感認同。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提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育環(huán)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jīng)驗的需要。但是在實際活動中,教師往往會忽視對于個體幼兒的及時滿足。比如,在“植物怎樣過冬”的課程實施過程中,孩子們體驗到了用石灰給大樹保暖的方法,同時又提出了稻草可以保暖。于是老師就和孩子們約定一起去尋找稻草來照顧大樹。最初幾天,總有孩子來詢問:“老師,稻草找到了嗎?”老師每一次的回復都是還沒有,于是長時間的等待磨盡了孩子們的興趣,這個活動也就不了了之,更不要說個性化地支持每個孩子了。
當孩子們出現(xiàn)了有教育價值的行為后,教師要第一時間捕捉并關注,如集體排隊的時候,孩子們排隊免不了會有些亂。教師看到這個場景,只是提醒:“大家排好隊,××看前面,××怎么跑出來了?”但凌亂的隊伍依舊沒有改變。教師并沒有思考孩子們凌亂背后的原因,所以語言提示是無效的。
區(qū)別于過去以集體性教學為主,同時預設在先、生成在后的師幼互動模式,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我園對大板塊時間、自選式游戲、混齡式運動、小組化(一對一)交流進行了改革,幼兒有了更多對時間、游戲、課程的自主權,而老師也有了更多時間和機會來保障師幼間的即時互動、動態(tài)互動、持續(xù)互動,更能充分地去接觸每一個孩子。且正是因為這樣,教師的視角會聚焦在每一個鮮活的孩子身上,發(fā)現(xiàn)孩子們每一個都不同,每一個都精彩。
在集體活動結束之后,教師舍棄傳統(tǒng)的提問方式——“誰來先介紹一下你是怎么做的?”“發(fā)現(xiàn)了什么?”,變成了“我看到每個小朋友都嘗試了,你們成功沒有?”“你們可以帶朋友去看看你的作品,介紹一下你的好辦法或者你遇到的問題?!苯Y果倒追過程的方式調動了每個孩子的積極性,讓他們敢說、想說、有機會說。
在“大帶小”的活動中,可樂制定了一份計劃來幫助小班的弟弟妹妹做一些事情——帶弟弟妹妹一起玩彩虹桶、玩沙池和秋千,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可樂的計劃并沒有實現(xiàn)。我們通過重溫游戲與個體談話的方式,了解了他沒有實現(xiàn)“大帶小”的現(xiàn)狀,再讓他考慮是否需要調整自己的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并沒有為了達到課程目的而忽略沒有完成計劃的孩子,而是通過個別談話的方式引導孩子想辦法完成自己的計劃。
行為反應性應答能夠反映出教師“潛意識”中對于幼兒行為的看法以及對待態(tài)度,并從中折射出教師的兒童觀與回應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存在著看待結果多于關注過程、對待能力提升強于關注情感的問題。
戶外活動結束后,渾身是泥的兩個孩子興沖沖地從外面跑回來,情緒高漲。教師在幫助孩子處理身上的衣物時,就問道:“玩得這么高興啊!”“哪個地方這么好玩?我也好想知道?!比缓蠼處熢籴槍⒆觽兺娴脑竿屯娴姆绞阶龈m宜的引導——“在地上打滾雖然好玩,可是衣服弄臟了就不合適了。你們想想看哪個地方又能打滾又不會弄臟衣服呢?”教師的回應第一時間滿足了孩子的情感需求,這樣的回應價值遠勝于強調結果、強調規(guī)則的價值。
孩子們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不同的孩子在同一情境中的行為反應是有差異的,如面對上幼兒園這件事,孩子們有的開心、有的沮喪、有的會嚎啕大哭、有的則風平浪靜,我們如果都用同一種應答方式去回應,顯然是不能夠滿足他們的;而同一個孩子在不同情境中的行為反應和需求也是不一樣的,如在面對一件已有經(jīng)驗的事物和面對一件毫無經(jīng)驗的事物時,情緒狀態(tài)、行為變化、需求興趣都是不一樣的。
小班幼兒剛入園,常常會有“哭”的現(xiàn)象,這時就是教師很好地觀察、判斷和即時回應的契機。如果孩子是因為想念家人,教師可以這樣回應——“我知道你想媽媽,你想哭就哭一會兒吧,找個地方坐下來,旁邊有餐巾紙,可以擦擦眼淚?!比绻⒆邮且驗榍榫w過于激動想往外跑的,教師可以這樣回應——“你可以在教室里隨便什么地方,不過你不能出去,如果想出去,待會兒老師陪著你一起?!倍行┖⒆与m然不哭,但是也不會主動去游戲,老師可以這樣回應——“我們一起來看看好看的書吧,今天老師給你講個好聽的故事,可有意思了?!?/p>
對于教師來說,“即時又高效”是行為反應性應答的終極目標。“即時又高效”的行為反應性應答能讓幼兒感受到自己是被關注的、是被呵護和滿足的,同時也能有效支持幼兒的興趣和需求,并給予幫助。強調“即時和高效”,既能促使教師第一時間看到幼兒,有關注幼兒的意識,同時又能讓教師在一次次的案例中積累正確且有效率的支持行為,并練就以多變應萬變的專業(yè)能力。
晨檢來園時,孩子們有的會主動和老師打招呼,有的則是需要老師的引導才會有回應,這個時候老師要懂得及時捕捉孩子的行為。如教師在碰到一個孩子主動打招呼,旁邊正好有一個習慣于等老師主動招呼的孩子時,就可以略微夸張地回應:“哇,××真是個有禮貌的好孩子。讓我看看×××是不是個有禮貌的好孩子呢?”這時旁邊的孩子受到鼓舞,也會主動地打招呼。老師要在孩子主動做出打招呼的行為舉動時,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真是一個有禮貌的好孩子!”
行為反應性應答考驗的是教師眼里是否看到了真孩子。作為教師要做到真教育,即時回應、有效回應,才能讓師幼之間的關系更深入、更有保障,也讓教師的支持性行為更加具備專業(yè)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