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微
[摘? ? ? ? ? ?要]? 自我決定理論指出人的心理成長具有先天性,能利用經驗自我選擇,在接收環(huán)境信息及了解個人需求的前提下針對個人行為靈活做出選擇,自我決定可指引個體做出有益自身發(fā)展或自身感興趣的行為,自我決定幫助個體形成內部動機,加之外在信息更新擴充可調節(jié)個人行為。自我決定理論包括較多動機類型,動態(tài)觀察這些動機能對學習者進行綜合性評估,為教育方案設計與實施助力。如何應用自我決定理論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成為教師要解決的問題?;谧晕覜Q定理論探析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方略,以期為提高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質量提供參考。
[關? ? 鍵? ?詞]? 自我決定理論;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 G441?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2)07-0178-03
基于自我決定理論加強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價值如下:其一,關注學生心理成長先天因素,以驅動學生自我選擇為指向進行教學實踐,使心理健康教育阻力得以減輕,幫助學生在感興趣且利于個人發(fā)展的行為作用下解決心理問題;其二,挖掘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潛能,將外在環(huán)境信息轉化為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動能,使高職心理健康教育事半功倍;其三,為發(fā)揮自我決定理論的育人作用,高職院校會加強心理教育改革,推動育人舉措更新,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夠與時俱進?;诖?,為提高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基于自我決定理論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方略尤為重要。
一、基于自我決定理論的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要點
(一)把握動機促進課改
自我決定理論主要動機有以下幾個,這些動機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動因:一是內部動機。高職學生固有的能力發(fā)展、追求新奇、接受挑戰(zhàn)、勇于探索的傾向屬于內部動機,這與學生滿足感、興趣點等方面有關,屬于自我決定原型。其中,了解刺激型指的是學生為獲取新知、探析客觀事物、滿足好奇心而自學;取得成就型是指學生為完成某項任務、達到某個目的而學習;體驗刺激型是指學生可從學習中獲得快樂,將令自己感到愉悅視為學習動機;二是外部動機。外部動機指的是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本身不感興趣,而在獲得可分離結果的傾向下參與學習實踐。其中,外在調節(jié)型指的是學生遵循外部規(guī)則,期待獲得心理健康教育“附加值”,外部動機可有效改變學習結果;攝入調節(jié)型是指學生并未完全遵循外在規(guī)則,對動機有所控制,若外在規(guī)則與個人價值追求不符那么將失去驅動能力;認同調節(jié)型主要是指學生對某個規(guī)則或目標有意識地加以識別評價,若發(fā)現(xiàn)評價結果對個人發(fā)展有益就會將其一部分納入自我動機,學生將自己視為心理健康知識學習的主體,學習沖突相對較少,自我決定成分相對較多,屬于自主性最強的外部動機;三是無動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生缺乏自我決定能力,其特點是學生意識不到學習行為與結果兩者間的關聯(lián),對心理健康教育絲毫不感興趣,并無任何內在或外在調節(jié)促其學習實踐,無動機學習心理知識讓學生感到毫無意義,學習興趣較低,自主性較差,育人阻力較大?;诖耍呗毿睦斫】到逃n程改革需在認同調節(jié)型動機及內部動機上下功夫,為學生探索內心世界、優(yōu)化學習體驗、改善行為結果給予支持,使學生能感覺到心理健康課程對自己發(fā)展有益,繼而能主動學習,疏通心理健康教育阻力,實現(xiàn)課程改革目標。
(二)理論整合加強課改
自我決定理論于20世紀80年代由瑞安、德西兩位美國心理學家研究提出,該理論的基礎為人本主義動機,此動機強調個體的能動作用,基本假設為人具有積極自主性,心理成長傾向與生俱來,通過努力可適應環(huán)境并迎接挑戰(zhàn),將自我與實踐經驗整合到一起。理論指出,內在心理成長傾向應有外部環(huán)境作為支撐,為內在成長源源不斷提供養(yǎng)分,其間涉及基本心理需求理論及有機整合理論,使個體可整合調節(jié)、認同調節(jié)、內攝調節(jié)、外部調節(jié)。自我決定理論指出自我高度整合是決定自我行為的動機,主要包括內部動機、外部動機,整合需建立在關系需求、能力需求、自主需求的前提下,繼而促進個體發(fā)展,保障個體心理狀態(tài)積極且能更好地適應外部環(huán)境?;诖?,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需對學生基本需求有所了解,使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汲取可建立在自主選擇的基礎上,而非受教師或考試的控制,引領學生相信自己可以完成心理健康學習任務,同時可強化心理素養(yǎng),將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個人與外界相互關聯(lián)的重要條件,促其外部動機內化及內部動機生成,能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感動輕松愉悅。
(三)深入全面高效課改
自我決定理論內涵豐富,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需意識到該理論綜合性強的特點,拓寬課改思路,深入全面地開展課改活動。研究指出,自主學習心理健康本質是動機驅動,將動機與元認知策略關聯(lián)在一起,可增強自我決定動機的連續(xù)性,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自我決定程度與元認知策略應用頻率呈正相關?;诖?,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需“教”“學”兼顧,一方面從調動學生心理健康學習自主性為出發(fā)點深入教改,豐富教學舉措,另一方面從元認知典型學習策略視角切入引領學生認知過程自我監(jiān)控,有策略地學習心理健康課程,主要策略分為調節(jié)、監(jiān)控、計劃三類,其中調節(jié)策略與教學舉措關系緊密,教師的教學行為可促進學生采取補救措施調整認知策略,達到“教”“學”聯(lián)動的目的。這就需要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具有發(fā)展性及靈動性,不斷吸納生成性教育資源,依據高職學生接受能力、學習反饋、隨堂表現(xiàn)、綜合需求深入課改,繼而基于元認知幫助學生獲取學習動機,提高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有效性[1]。
二、基于自我決定理論的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框架
(一)前期調研
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受益對象是學生群體,基于自我決定理論進行前期調研,了解學生個體發(fā)展需求極為重要,為的是在發(fā)現(xiàn)影響學生心理健康主要因素的同時可抓住學生外在動機、內部動機加強課改,規(guī)避無動機因素對課改帶來的阻力,將社會適應、人際交往、自我認知、關注個人心理健康視為課程改革著力點,保障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興趣,認為學習可對個體身心健康發(fā)展有益。在前期調研中還需注重凸顯高職院校育人優(yōu)勢,從學生專業(yè)發(fā)展及高職人才專業(yè)培養(yǎng)角度出發(fā)確定課改目標,如助學生提升自我調節(jié)能力、自我認知能力、心理危機自我干預能力等,促進學生在掌握專業(yè)知識及技能的同時心理健康得到成長[2]。
(二)結構合理
通過前期調研在了解“教”“學”情況的基礎上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保障課程結構合理:一是結構組織。打造問題、經驗、學科一體化的綜合課程,為的是圍繞高職學生心理問題及成長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課改,注重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經驗的充分利用,還需將心理健康視為包括選學課程、必修課程在內的系統(tǒng)性學科,使學生可根據需求有效解決個性化問題、普遍性問題,同時設置隱性課程、顯性課程,前者側重對高職學生價值觀、職業(yè)觀、人生觀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環(huán)境,后者是一切對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有益課程的統(tǒng)稱,包括各類實踐活動,有家庭、社區(qū)、企業(yè)及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機構等主體參與其中;二是結構設計。以認知取向、行為取向、人格取向為基礎設計心理健康課程結構,上述三點既獨立又并存,通過課程結構設計兼容并蓄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層面上達成共識,使高職學生健全人格、養(yǎng)成良好習慣、樹立法治意識,塑造正確“三觀”,繼而滿足自我發(fā)展需求;三是結構發(fā)展原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結構并非一成不變,基于自我決定理論相關課程變革需遵循本土性原則,為的是展現(xiàn)高職教育特色,把本地區(qū)育人資源融入課程,還需推行開放性原則,助力課程靈活多樣并不斷向外延展,拓寬課程覆蓋范圍,有效發(fā)揮自我決定理論整合性強的育人作用,在過程性原則要求下理順結構變化思路,不可隨意變動課程結構,保障課程改革規(guī)范高效。
(三)科學評價
基于自我決定理論的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無法一勞永逸,要在過程性原則、開放性原則及本土性原則共同作用下推動課程發(fā)展,使改革活動可持續(xù)開展,為使階段性、周期性、生本性課改有據可依,除根據以往經驗、課改標準制定實踐方案外,還需做好課程改革成果評價工作,定量、定性得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成果,對選修課程、必修課程、活動等課程進行專項評價,將主題是否明確、內容是否充實、資料是否廣泛、教案是否靈活等方面視為評價的支點,同時把學生需求滿足度及內部動機、外部動機的發(fā)展情況轉變?yōu)樵u價依據,繼而為高職院校進一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指明方向[3]。
三、基于自我決定理論的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路徑
(一)針對課程內容進行改革
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主要涉及人際關系、挫折、情緒、自我意識、人格等方面的內容,基于自我決定理論改革后需圍繞學生行為及需求動機保障課程內容相互關聯(lián),形成具有整體性的課程,在學生內在動機影響下從感性認知視角切入輸出教育內容,學生受經驗、成長需要、學習興趣帶動主動學習理論知識,促進學生改變行為,用新知識健全內在動機,指引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保障有關課程集心理訓練、實踐體驗、知識傳授于一體。課程改革后固有育人內容合并拆分,可依托“導課—認知”“發(fā)展長處—理解并運用正向心理資源”“發(fā)現(xiàn)美好—提升正向感知能力”“點亮希望—學習并形成正向思維”等課程單元聚合教育內容,注重強化學生內在“自我”,助其形成健全人格,磨礪意志品質,增強抗挫折能力,提升社交能力,可感受到幸福,繼而達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育人目的[4]。
(二)針對課程理念進行改革
首先,形成信息化課改理念。注重運用數字技術聚合線上資源,將微課、慕課等云端課程視為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擴充來源,使教師可根據學生內在動機、外在動機靈活調整育人內容,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學生來講有吸引力,可幫助學生人格、習慣、“三觀”等方面有所發(fā)展,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意義,同時在視頻、音頻、圖片等媒介助力下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繼而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發(fā)揮自我決定理論的育人作用。其次,推行校政企合作課改理念。新時代課程思政要在所有教育內容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亦需涌入“大思政”熱潮,挖掘思政元素,使學生能在旗幟鮮明、“四個自信”的前提下學習成長,同時了解行業(yè)發(fā)展動態(tài),可擺正崗位實訓心態(tài),迎接實訓挑戰(zhàn),在此過程中磨礪意志、優(yōu)化品格、拔高能力,如合作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自學能力等。高職院校亦需給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提供機會,豐富課程活動,多思路育人,例如組織學生進行拓展訓練,學習攀巖、滑冰等體育運動,參與公益活動,使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會得以優(yōu)化,樹立自我意識,協(xié)調人際關系,學會控制情緒,達到基于自我決定理論多場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目的。最后,實施三全育人理念。其目的是全程、全員、全方位地發(fā)揮自我決定理論的育人作用,引領校園環(huán)境、社團活動、輔導員工作等方面重視心理健康教育,驅動相關課程改革,使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得以提高。
(三)針對課程體系進行改革
第一,注重基于自我決定理論做好頂層設計,在凸顯高職教育優(yōu)勢、借鑒教育實踐經驗、充分把握學情的前提下制定課改方案,使課改目標、思路、標準等內容更為清晰明確,為自我決定理論滲透與起效理順思路。第二,關注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自我決定理論的應用動態(tài),側重剖析學生的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根據動機調整教育計劃,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被學生所期待,可優(yōu)化其學習感受,對學生思想情感、人格、習慣、“三觀”等方面?zhèn)€性化發(fā)展有益。第三,加強課程改革監(jiān)督,立足第三方發(fā)現(xiàn)基于自我決定理論的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改阻力,在教育資源聚合、教法創(chuàng)新、專業(yè)培訓等方面協(xié)助課改,加之考評機制、教育反饋等機制的合理運用,推動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深化改革[5]。
四、結語
綜上所述,自我決定理論在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中有點燃學生自學熱情、滿足學生發(fā)展需求等積極意義?;诖?,高職院校需把握動機、理論整合并深入全面地運用該理論,做好前期調研工作,保障課程結構合理且契合學情,做好課改評價工作,在此基礎上針對課程內容、課程理念、課程體系進行改革,使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質量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宋秀麗.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設計與實踐探索[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1(11):50-51.
[2]林月丹.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效果評價報告[J].中外交流,2021,28(2):1223-1224.
[3]戴朝暉.基于積極心理學的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與改革思考[J].才智,2021(10):100-102.
[4]鄭春雨.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創(chuàng)新與實踐[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21,39(20):42-44.
[5]程小紅.網絡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改革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yè),2020(16):85-88.
編輯 尹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