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永仙
(中國社會科學院 民族文學研究所,北京 100732)
我國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簡稱西雙版納)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簡稱德宏)是傣族的兩個主要聚居地,兩地有不同的史詩傳統(tǒng)。目前,在西雙版納有《巴塔麻嘎捧尚羅》,在德宏傣族聚居地區(qū)則有《當甘帕》(傣文版名《創(chuàng)世紀》)和《甘琵甘帕》。這三部史詩都是貝葉文化的結(jié)晶,吸收了佛教所帶來的印度文化元素。盡管印度佛教神話與印度神話二者的范疇有區(qū)別,但追根溯源都源于印度神話。印度神話是一個非常龐雜的系統(tǒng),學界普遍將其分為幾個階段,即前雅利安時期的原印度神話,吠陀神話、印度教神話和佛教、耆那教神話。其中,印度佛教神話是同佛教宗教—哲學體系相關(guān)聯(lián)的神話形象、人物和象征的總和,這一體系于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產(chǎn)生于印度,之后廣布于東亞、南亞、東南亞和中亞等地區(qū)。[1]16我國的傣族也因此吸收了印度文化以及佛教流布經(jīng)過的東南亞文化。
我國傣族具有豐富的史詩傳統(tǒng),但限于篇幅,本文重點以《巴塔麻嘎捧尚羅》作為分析對象?!栋退楦屡跎辛_》是傣語音譯,意思是天神最初創(chuàng)世的詩歌。該史詩長達13 000多行,內(nèi)容極為豐富,涵括英叭的誕生和開天辟地、英叭創(chuàng)造四大洲和江河湖海、眾天神誕生、火水風“三劫”毀世界、布桑嘎西和雅桑嘎賽補天補地并創(chuàng)造人類與萬物、諸天神制定歷法制度、谷種的起源、人類大興旺以及兩個泐族女王帶領(lǐng)子民南遷等敘事。通讀這部史詩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含有許多外來的梵語、巴利語借詞,有許多獨特的神祇及其敘事,通過比較還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與印度神話中的某些神祇有著淵源關(guān)系。總體來看,史詩描繪了垂直系統(tǒng)的多層空間,水平系統(tǒng)以須彌山為中心的世界結(jié)構(gòu),以及火水風“三劫”導致世界毀滅又重生的循環(huán)時間觀。這些都是傣族創(chuàng)世史詩受到佛教影響的主要體現(xiàn)。
創(chuàng)世敘事(史詩或神話)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內(nèi)核,反映了該民族對宇宙、社會和歷史的整體認知和基本看法。傣族文學受到印度文化和佛教文化的涵化影響是學界的共識,然而有待于以創(chuàng)世史詩為文本深入系統(tǒng)地剖析這種影響?!栋退楦屡跎辛_》是傣族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史詩作品,以它作為樣本進行剖析更能檢視出傣族文化的多元形態(tài),可以為南傳佛教如何涵化傣族社會提供一個研究案例。
傣族受到南傳佛教影響,而佛教又是源于古印度,所以在傣族的創(chuàng)世史詩(神話)中就會發(fā)現(xiàn)許多印度神話中的元素。這種影響首先體現(xiàn)在傣族創(chuàng)世敘事中含有的大量梵語或巴利語借詞。這些借詞以下面三類數(shù)量最多,也最為普遍。
第一類是音譯的專有名詞。梵語里稱世界為“羅迦”(Loka),意思是地域、疆界。傣族史詩和神話也簡稱世界、地球為“羅”,如“捧尚羅”意思是天神創(chuàng)世,“羅宗補”是人類居住的地球(“宗部”是Jambu的音譯,也寫作“瞻部洲”)。梵語里稱定天柱為“毫沙涅羅”,“毫”是角,引申為山峰;“沙涅羅”是梵語Sumeru(須彌山)的音譯。英叭圍繞著定天柱將大地分成“戲梯立”(四大洲),造了3種動物守護各洲大門。史詩里說道:“雌獅身居的西邊,命名‘烏欒柯’,雄獅站立的南方,叫‘阿臘麻戈冉’……東面大門黃牛站,名叫‘宗補滴別’,北邊大門大象守,名叫‘布拔惟帝哈’”。①該文獻原文無標點符號,由筆者根據(jù)語意增加,后同。[2]43所謂“烏欒柯”“阿臘麻戈冉”“宗補滴別”“布拔惟帝哈”,分別是梵語Uttara-kuru、Apara-godaniya、Jambu-dvipa和Purva-videha的音譯,漢文佛典中一般把它們譯作北俱蘆洲、西牛貨洲、南瞻部洲和東勝神洲?!栋退楦屡跎辛_》中這類外來的專有名詞不勝枚舉。
學界普遍認為黃道十二宮起源于古巴比倫的歷法,在公元4世紀至5世紀前后從希臘逐步傳入印度,后來又隨著佛教的傳播而傳入東南亞各國以及我國傣族聚居地區(qū)?!艾F(xiàn)在西雙版納歷法中的十二宮宮名和二十七星宿的星名與泰國、老撾、緬甸南傳佛教的名稱是一致的。”[3]237《巴塔麻嘎捧尚羅》第十一章“神制定年月日”中講到,大天神瑪哈捧派捧麻遠冉神官去制定歷法,后者為日神月神劃定了一條軌道稱為“西雙萊西”,即黃道十二宮。這十二個宮名皆是簡化的梵語音譯,傣族先民音譯這些外來詞匯的過程中往往將其簡化,通常省略了尾音。例如,稱白羊?qū)m為“滅”(Mesa),金牛宮為“帕蘇”(Vrsabha),雙女宮為“滅圖”(Mithuna),巨蟹宮為“嘎臘嘎”(Karka),獅子宮為“欣”(Simha)……人馬宮為“塔弩”(Dhanus),摩羯宮為“芒觀”(Makara),寶瓶宮為“公”(Kumbha),雙魚宮為“敏”(Mina)。[4]35
傣族創(chuàng)世史詩中的七位太陽神以及后來演變成一周七天的時序觀念也是源自印度。在《巴塔麻嘎捧尚羅》中詳細地介紹了太陽神七兄弟的名字:“大哥‘帕阿敵’代表星期日,二哥‘尖答惟’代表星期一,三哥‘昂敢臘’代表星期二,四哥‘普塔’代表星期三,五哥‘帕薩’代表星期四,六哥‘蘇哈’代表星期五,最小七弟‘梢里’代表星期六?!盵2]119后來這些稱謂簡化成“敵”“尖”“敢”“普”“帕”“蘇”“梢”。實際上,“這七個太陽神七兄弟的名字代表著:日、月、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音譯自Aditya、Canda、Angaraka、Budha、Brhaspati、Sukra、Saniscara?!盵5]169其中,大哥“帕阿敵”就是“帕雅-Adity”,簡稱為“帕-Adi”;而二哥“尖達惟”是月神官Candra(漢譯為嬋娟)的音譯,與Soma(蘇摩)相同,是月神的不同稱謂。劉巖認為這些名字中,日、月是巴利語音譯,其余是梵語音譯。[3]238傣族在吸收這些外來詞匯時幾乎都進行了音節(jié)省略處理,其中一個原因是為了適應傣語詩歌的韻律要求。
第二類是特定神祇名稱的相關(guān)詞匯。《巴塔麻嘎捧尚羅》中有許多外來的神祇,他們的名字大多是梵語音譯。其中,可以幻化成綠蛇的“帝娃達”(民間也讀作丟瓦拉)就是梵語Deva-ra的音譯。所謂“天”(梵文Deva),音譯“提婆”又是神之另稱。[1]378傣語中最初稱“神”為“皮”和“社”,佛教傳入后才開始用Deva一詞取而代之,產(chǎn)生了“Deva-曼”(寨神)和“Deva-勐”(勐神)等詞匯,逐漸與原有的“皮曼皮勐”“社曼社勐”等詞匯共存。
傣族創(chuàng)世敘事中“帕雅英”是最重要的天神之一,“帕雅英”是對Indra(因陀羅)的敬稱,“帕雅”(phya)意為天神、王、佛,用“帕雅”尊稱Indra就是“帕雅因陀羅”,又簡化成“帕雅因(英)”。同樣的,“帕雅納”是對那Naga(伽龍王)的尊稱,此外還有“帕雅捧”“帕雅真”“帕雅恬”等詞匯。
部落首領(lǐng)“帕雅桑木底”之名也與梵語有關(guān),“桑木底”應是Sammato的音譯,意思是大眾選舉出來的人?!栋退楦屡跎辛_》中說天神看到人類社會秩序混亂,需要選出一個首領(lǐng)來管理人間。于是帕雅英選派美男神嘎古納投胎到世間,讓他“成為人類的王,去管人類的心,去教給人智慧,去教會人生產(chǎn)”。[2]366他出生后是一個相貌英俊有智慧的男子,后來被眾人選為部落首領(lǐng),人們尊稱他為“帕雅桑木底”(phaya-sammato)?!啊肚鍍舻勒摗分杏幸欢卧捴档脜⒖迹骸驗樗谴蟊娺x舉出來的,所以稱他為‘大眾選的’(Mahāsammato),又因他是剎土之主,故稱他為‘剎帝利’(Khattiyo),又因他依法平等公正為眾人所喜,故稱他為‘王’(Raja),于是便以這三個名字稱呼他。我們查巴利語辭典,Mahāsammata意:‘大選出’(Mahasammato是Mahasammata的主格單數(shù))Mahā:大。Sammata:選出?!D康住恰甋ammata’的對音?!盵3]238《巴塔麻嘎捧尚羅》中塑造的“帕雅桑木底”形象與《清凈道論》中對剎帝利的角色是相互吻合的。前者是傣族歌頌他們的部落首領(lǐng),后者是印度族群頌揚他們的國王(土田主)?!氨M管歷史條件不同,國度不同,而他們使用了一個共同的名字——Sammata?!盵3]239
《巴塔麻嘎捧尚羅》中眾多天神、英雄人物形象大體有這幾類:一是“原汁原味”的本土神和人物,如修補天地的始祖神“布桑嘎西和雅桑嘎賽”,在葫蘆中躲避洪水的“約相和宛納”兄妹;二是本土神但名字是外來詞或是傣語和外來詞的組合,或者賦予他們外來神的身份和敘事。發(fā)明房屋、劃分田地的部落首領(lǐng)“帕雅桑木底”具有外來名稱,帶領(lǐng)子民南遷的兩位泐族女王“雅罕冷和蘇米答”盡管有傣語名字,卻被解釋為是住在達娃丁沙的兩個神女之轉(zhuǎn)世;三是外來神而具有了傣語名稱,如“捧雙拿”意思是兩面神,“捧桑拿”是三面神,“捧戲拿”是四面神,他們都是佛教傳入的神祇。以上這些多樣性的神祇名稱反映了傣族吸收外來敘事時使之“傣族化”同時也將本土敘事“經(jīng)典化”的過程。
第三類是度量衡和數(shù)字借詞,最典型的是“約扎拿”(yojana),即漢譯的“由旬”。傣族史詩、神話中大量出現(xiàn)這個詞,是表達長度、廣度以及距離的單位,有時為了符合傣族詩行的押韻規(guī)律就簡寫為“約”。例如,《巴塔麻嘎捧尚羅》中說英叭“身高有十萬約扎拿,臂長三萬九千約,腿長四萬約扎拿。兩只神眼比太陽大,能望穿十億約扎拿。”[2]5yojana一詞傳入傣族地區(qū)后逐漸被大眾接受并普遍應用到日??谡Z中,可以說是深深融入本地口語的外來詞匯之一。
“八萬四千”是佛教的一個數(shù)字符號,也是印度文化中泛指數(shù)目眾多的數(shù)字觀念,佛經(jīng)中處處可見這個數(shù)字。例如《法華經(jīng)·藥王菩薩本事品》:“火滅已后,收取舍利,作八萬四千寶瓶,以起八萬四千塔,高三世界,表剎莊嚴,垂諸播蓋,懸眾寶鈴?!盵6]284當然只是泛指,形容寶瓶和塔數(shù)量極多。傣族神話敘事中也有許多關(guān)于“八萬四千”的說法,民間隨處可聽到人們?nèi)缡钦f“有八萬四千部經(jīng)書”。在《巴塔麻嘎捧尚羅》中多次提到這個數(shù)字,如“他是創(chuàng)世的天神,天地是他開辟,萬物是他創(chuàng)造,福氣使他智慧無窮,壽命長達八萬四千‘嘎’”[2]6;英叭用污垢做的定天柱“隨水退延長,隨水退變高,向上高八萬四千約,向下長八萬四千約”[2]129。
史詩中還有許多關(guān)于“七”的數(shù)字,如英叭派出七個太陽(神)炙烤大地,捧麻遠冉有七個女兒。布桑嘎西拔出自己的七顆神牙插入大地,“從此天地間,聳立著七根神牙,七根神牙七根柱,七根牙柱撐著天,七根牙柱鎮(zhèn)定地,桑嘎西和桑嘎賽,給牙柱取了美名,叫‘毫達臘盤檔節(jié)’”[2]177布桑嘎西從天界找到了人類果“麻奴沙羅”,“這種仙果,千倍珍貴,萬般稀奇,果有七個眼,果有七層皮,果有七個瓣,瓣里有花蕊,果名叫‘麻奴沙羅’?!盵2]206布桑嘎西和雅桑嘎賽將之搗碎揉成藥果人,他們“對藥果人吹仙氣,對藥果人作禱告,禱告了七次,吹了七次氣,三對藥果人,就有了生命。”[2]209數(shù)字七還會衍生出“七千”“七萬”“七億”等。在印度人眼中,“七”代表大圓滿的寓意,因其具有神圣色彩而備受人們的喜愛。葉舒憲指出:“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七’總是作為宇宙數(shù)、作為宇宙觀念的象征而出現(xiàn)的,因而常常與描述宇宙發(fā)生的創(chuàng)世神話相聯(lián)系,或‘可用作宇宙樹描述中的常數(shù)’。”[7]236
傣族史詩、神話中偏愛以上這些數(shù)字,極大可能是因為受到印度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響。這些外來借詞和觀念只是傣族史詩、神話受其影響的冰山一角,更深刻的還體現(xiàn)在系統(tǒng)吸收和借鑒了一整套的神祇系譜和宇宙觀。
傣族創(chuàng)世敘事中的創(chuàng)世神英叭與印度神話中的創(chuàng)世神梵天(Brahma)有相似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他們的誕生、神格、與其他眾神的關(guān)系以及他們的功績等方面。
第一,兩者具有相似的誕生過程。這兩個創(chuàng)世神都屬于“卵生”,在他們誕生之前已經(jīng)有了水作為初始物質(zhì)。眾所周知,梵天、毗濕奴、濕婆并稱印度神話中的“三相神”,梵天是世界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毗濕奴是維持者,濕婆是毀滅者。梵天又名Hiranyagarbha,意為“金胎,宇宙智性,宇宙心意”[8]210,也可以理解為“出自金胎者”,金胎意指金雞卵,因為梵天是從金胎或金蛋中誕生的,故《古印度神話》敘述道:
創(chuàng)世之時,什么也沒有;沒有太陽,沒有月亮,也沒有星辰;只有那煙波浩淼、無邊無際的水?;煦绯蹰_,水是最先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后,水生火。由于火的熱力,水中冒出一個金黃色的蛋。這個蛋,在水里漂流了很久很久。最后,從中誕生了萬物的始祖——大梵天。這位創(chuàng)造之神將蛋殼一分為二,上半部成了蒼天,下半部變?yōu)榇蟮亍槭固斓胤珠_,梵天又在它們之間安排了空間。這位始祖在水中開辟了大陸,確定了東南西北的方向,奠定了年月日時的概念。宇宙就這么形成了。[9]5
傣族史詩《巴塔麻嘎捧尚羅》中對英叭名字的解釋是:“‘英’通常指天上的神,‘叭’(叭月)指的是氣浪或光波,連起來英叭就是氣浪或光波之神的意思?!盵2]4史詩中提到他的誕生是這樣說的:
相傳在遠古時候,太空是茫茫一片,分不清東西南北,四周也沒有邊緣,它沒有天地,它沒有萬物,沒有日月星辰,沒有鬼怪和神,只有煙霧在滾動,只有氣浪在升騰,只有大風在逞能,只有大水在晃動,嗡嗡隆隆的大風,不停地吹呀刮呀,整整吹刮了十億年……氣浪慢慢聚集在一起,冷風使它漸漸凝結(jié),就像那巨大的蜂窩,隨風勢游動,跟煙霧沉浮,飄游十萬年,終日不停息,氣浪孕育十萬年,生出太空第一神,他樣子像巨人。[2]2-3
英叭誕生后,他坐車翱翔在宇宙中觀察,并未見有任何生物。他又到太空底部,那里和上面一樣沒有什么物體?!安灰娪辛凉忾W爍,卻見浩瀚的大水,水面灰蒙蒙啊,水花卷著氣浪,氣浪裹著水波,水波和氣浪呀,在大風中洶涌,在大風中喧囂。”[2]12-13也就是說,英叭從卵狀的“蜂窩”中誕生,誕生之時世界已經(jīng)有了水。
第二,梵天和英叭都有著太陽神的神格。印度神話說“梵天居住在彌盧山之巔,像一千個太陽般光輝奪目?!盵10]7《薄伽梵歌》中贊頌梵天道:“阿周那喲!我放射著光和熱,我操縱潑灑著雨水。我為永生又為死滅,我亦是亦非(顯現(xiàn)和不顯現(xiàn))?!盵11]95梵天的外貌也具有太陽的形象,《摩詞婆羅多》說他膚呈紅色、目似蓮花、有長須、呈四面八臂?!按箬筇焱鹑缜?,光輝奪目,威力無窮,不可戰(zhàn)勝。又說,他居于高峻無比的彌盧山之巔,以天鵝為坐騎?!盵1]693葉舒憲認為:“正因為創(chuàng)造主大梵天本身有太陽神格,《摩奴法典》和《梨俱吠陀》才將他描繪為發(fā)光的生命之源、時空的創(chuàng)造主?!盵7]239
傣族創(chuàng)世神英叭也具有太陽神格。從語音來分析,傣歌中對英叭的全稱是“英叭葉練召”[?in55pha33jεp33dεt35tsau13],“英”[?in55]是天 神之名,“叭”[pha55]是 氣浪或 者光波 的 意思,“葉”[jεp33]有 陽 光閃爍的既視感,后面的“練”[dεt35]是指日光,“召”[tsau13]是王、神,“英叭葉練召”可以理解為太陽神。從人物形象來分析,在《巴塔麻嘎捧尚羅》中說英叭用污垢造了一輛如鳳凰一樣的飛車,然后他乘坐鳳凰飛車翱翔和觀察宇宙,這與人們熟知的“羲和馭日”,即太陽之母羲和駕著威嚴無比的六龍之車行走在空中的形象相似。印度科納拉克的太陽神廟,整座神廟建造成太陽神蘇利耶的金色馬車模樣,臺基的兩側(cè)共雕塑了24個巨大車輪,車子前面有7匹騰躍的駿馬,仿佛是太陽神在拉著輝煌的神車奔馳在天界。[12]190可見,英叭與他們相似,都具有太陽神的形象。
第三,兩者用相似的方法創(chuàng)造了眾神。梵天又被稱為“原人”,是被視為全知全能的宇宙創(chuàng)造者以及宇宙的本原和宇宙的體現(xiàn)。《梨俱吠陀》中對“原人”(梵天)的贊頌說道:
其口稱為婆羅門,其雙臂稱為剎帝利,其雙腿稱為吠舍,其雙足稱為首陀羅。月生于其心;日生于其目;因陀羅和阿耆尼生于其口;伐由生于其氣息??諝馍谄淠毑浚惶煊顬槠涫姿?;地生于其雙足,方位生于其耳。[1]25
梵天造出了子神,子神又生出許多孫神,形成了一個父系神祇系統(tǒng)?!按箬筇煲云渚瘢葱模┥T子:摩哩質(zhì)、阿陀利、鴦吉羅、補羅私底耶、補羅訶、羯羅圖、達剎、婆利古等。他們成為諸神和世人的始祖?!盵1]499在印度神話敘事中,大梵天是諸善神和諸惡神的祖父。除了諸神外他還造出動植物、飛禽走獸和魔怪,總之,梵天是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或本源。
英叭同樣地用身上的泥垢捏出了諸子神,子神們又模仿造出孫神。英叭造的第一個神來不及取名就飛走再沒回來;英叭又用脖子上的污垢捏出了第二個神——捧麻甲,接著用額頭的污垢捏出了瑪哈捧。之后英叭讓瑪哈捧統(tǒng)管“十六層天”,瑪哈捧也模仿父神用自己身上的污垢捏出捧臘哈,捧臘哈也按自己的模樣捏出捧雙拿,以此往下,上一代神捏出下一代神來。史詩《巴塔麻嘎捧尚羅》中說道:
捧桑拿也同樣,學著前輩神,搓下神污垢,來捏好后代。他捏的天神,頭長四面臉,名叫“捧戲拿”,讓他住在“蘇達沙”,四面臉天神,整日閑不住,飛東又飛西,去探望父親,去護理天王,神中他最勤。……天神造天神,父親做孫子,一代接一代,神種不間斷,千億年以后,億億年以后,在廣闊的十六層天里,就出現(xiàn)許許多多天神。眾多的天神啊,長得不一樣,有圓臉天神,有尖臉天神,有一面臉天神,有三面臉天神,有四面臉天神,有多頭多臂天神,什么怪神都齊全,算起來啊,各種各樣天神,數(shù)目達十六億九千。[2]71-74
如同梵天的子孫神既包含天界諸神也有地下的阿修羅和羅剎等惡神,英叭的子孫神中同樣既有善神也有惡神,可以幻化為蛇的“帝娃達”可以歸入惡神之列,他是四位天神用石頭上的污垢共同捏成的,《巴塔麻嘎捧尚羅》中說他自大而囂張,幾次冒犯神王英叭,最終被趕下天庭周游在人間,后來還成了佛祖的死對頭,因為他是石頭上的污垢做成的。
十萬年以后,四個加都羅神,就用神石上的污垢,揉攏在一起,共同捏了一個天神,取名叫蒂娃達。由于蒂娃達,是四天神捏做,他的神威和本領(lǐng),匯集了四天神的能量。他是石污垢神,所以心堅硬如石。[2]76-77
通過上述比較可以看出,梵天與英叭都是眾神之(祖)父,形成了相似的父系神譜。盡管造神的方式不盡相同,梵天是自身不同部位化生出諸神,而英叭則是用身上不同部位的污垢捏出諸神,但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
英叭與梵天相似的第四點是二者后來都喪失了最高的神權(quán)和話語權(quán),不過原因不盡相同。梵天既創(chuàng)造了善良的天神也創(chuàng)造了邪惡的阿修羅和羅剎,他對所有的子孫都一視同仁,常常允諾惡神的祈禱從而導致世界混亂,給人間帶來災難?!盀榱绥P除這些得到恩惠的惡魔,天神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走上戰(zhàn)場或下凡化身,人類和生靈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遭受災難折磨?!盵10]9正是梵天的“善惡不分”導致世人逐漸對他失去了尊敬。此外,也因為梵天娶了自己的女兒為妻,這種違反倫常的行為逐漸被后世唾棄。后來,作為梵天眾孫之一的毗濕奴和從梵天額頭上出生的濕婆地位逐漸崛起,最終和梵天并列成為印度的“三相神”。如今,作為眾神之父的梵天其地位已經(jīng)大大下降,遠不如濕婆和毗濕奴受世人愛戴,人們往往將某件禍事怪罪于他??偠灾?,“梵天創(chuàng)造善,也創(chuàng)造了惡;他是神的祖父,也是魔的祖父。正是因為如此,他在今日的印度失去了人們對他的崇拜。”[10]10
與梵天不同,英叭是自動讓渡自己的神權(quán),主要原因是他的衰老。史詩中說道:“我已靠近晚年,需要有個好天神,來接我的位,做神仙首領(lǐng),當天層的王,好把眾神管。”[2]62于是他讓“瑪哈捧”(大天神)來接替自己管理整個天界,使之住在最高的天層“阿嘎尼塔捧”,這就相當于宣告了自己“讓位”。盡管如此,英叭是一位受人愛戴的創(chuàng)世神,史詩中多次提到子孫神專門派神官去服侍英叭以表“孝心”,這大概是傣族受到中原漢文化影響之故。退居二線的英叭即使沒有了管理權(quán),但是尊敬和孝順這位父神是“倫常正確”。與梵天相比,英叭依然善惡分明,當?shù)弁捱_冒犯他后即刻被趕下天界。此外,守神果園的貢曼神偷食禁果變成最初的人類,他們結(jié)為夫婦繁衍后代,人口泛濫將大地弄得烏煙瘴氣,英叭看到這些后大怒,于是派出火神將大地燒毀,然后用洪水洗滌。綜上可見,英叭仍具有生殺予奪的權(quán)利。
在一些文本中人們直接將英叭與梵天等同起來,比較下面三則敘事就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的“英叭”逐步被“梵天”取代?!墩摯鲎逶姼琛分姓f英叭用污垢捏出了“布桑嘎西”和“雅桑嘎賽”:
“我得造出和我一樣有本事的神仙,下到地球去開創(chuàng)人類?!闭f完就用他的污垢捏成兩個神……成為一個男神和一個女神。英叭覺得一切如愿以償,心中高興,便給他們?nèi)×嗣?,男神叫“布桑嘎西”,女神叫“雅桑嘎賽”。末了,英叭讓他們結(jié)為夫妻,對他們說:“你們倆下到地球去,在那里開創(chuàng)世道人類。”并且交給他們一個金葫蘆,吩咐說“一切活的生命都在金葫蘆里面?!盵13]15-16
泰國傣泐古籍中記載著相似的敘事:
梵天把他的化身造成布桑嘎西和雅桑嘎塞以創(chuàng)造世界。夫婦倆擦去他們的頭皮,用魔力把頭皮變成泥土,然后帶來果實的種子,種植了成千上萬棵不同的植物,也創(chuàng)造了各種各樣的動物。然后用磨碎的木屑雕刻出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梵天的呼吸施過咒,這兩個木屑雕刻就活過來成為人,然后結(jié)婚生活在起,成為世界上的第一對夫妻。[14]368
泰痕支系也有類似的記載,內(nèi)容略有差異:
居住在天堂梵天界里的布桑嘎西和雅桑嘎塞想要創(chuàng)造地球,所以他們擦去頭皮,用魔咒把它變成一個世界。他倆下到地上,打破了天堂禁止梵天神吃地上的香土當食物的規(guī)則。他們被罰變?yōu)橐荒幸慌畠蓚€人,梵天給他們的心臟施咒,包括雕刻許多不同的動物生活在一起。兩人做了夫妻,不斷生育子孫。[14]369
梵天和英叭是不同文化中的神話人物,他們之間必定也有許多差異。英叭主動將權(quán)力移交給子神瑪哈捧后,自己的神權(quán)就有所失落。瑪哈捧分擔了英叭的重任,負責管理“十六層天”。這種管理者的角色與印度神話中的維持之神毗濕奴相對應。印度神話中的毀滅之神職已經(jīng)由濕婆分擔,而傣族史詩中的英叭依然具有毀滅世界的能力和權(quán)利。梵天逐漸失去了世人對他的崇拜,成為子孫神魔沖突的和事老和惡神行惡的頂包者,而英叭一直受人敬愛和擁戴。梵天有妻子是智慧女神(辯才女神),英叭則從始至終是個單身漢。梵天早已具象化,在印度有梵天神廟。傣族民間則沒有英叭的神龕和廟宇,他只是“活在”民間神話敘事中。盡管有凡此種種諸多細節(jié)上的差異,也無法掩蓋英叭與梵天之間的映射關(guān)系。
在印度神話中,阿底提被稱為“眾神之母”,她原是達剎的第三個女兒,后來嫁給迦葉波為第三位妻子,生下的兒子統(tǒng)稱為“阿底多”。因陀羅就是阿底提的第七子,是十二“阿底多”中最強大的一個,是力大無比的戰(zhàn)神。因陀羅管轄的天界叫做“室婆哩迦”(Svarga),也是人們常說的天國,因陀羅因此也被稱為“天帝”。《印度神話》寫道:“它位于太陽和北極星之間,這里有世上最美的花園難陀那圣林……所有的天神、半神和仙人,時常聚集在這所殿堂里朝見天帝。有德的凡人和戰(zhàn)死的勇士,死后就能來到這里,和天帝坐在一起,享受富足安樂的生活,觀賞天女的歌舞。”[10]25-27
傳說因陀羅喜歡喝蘇摩酒,他會因此獲得無窮的武力而打敗敵人?!八翘焐裰酰诜屯颖娚裰惺亲钪匾纳?,僅《梨俱吠陀》中就有近二百五十首詩是贊揚他的,其中他與旱魔的斗爭故事在印度廣為流傳。”[10]11這里所說的旱魔就是蛇妖弗栗多(Vrtra),印度神話中說:
天神陀濕多的兒子被因陀羅殺害,他怎么也不甘心,非要治一治這個天帝不可,于是他用蘇摩酒和火制造了一個怪物——弗栗多。他樣子像龍,但沒有腳,身體長得飛快,沒過多久就在山上盤了九十九圈。水從山上下來才能流成河,可是水被他擋住了,所以河里干了,草木枯黃不再生長,連天神們的花園里都沒有一點兒綠色。[12]8
世間沒有了水源,大地變得干枯,莊稼枯萎了,世人祈禱眾神擊敗蛇妖,把世界從干旱里拯救出來。然而眾神都不是弗栗多的對手,他們請求力大無比的因陀羅去消滅弗栗多,他答應了。麓戰(zhàn)之前,他連喝幾碗蘇摩酒使其力量倍增。因陀羅舉起金剛杵朝著弗栗多投擲過去,把這條不可一世的巨龍攔腰截成兩段。弗栗多死了,被截之水就奔涌而出沖向田野、滋潤大地,人間再度生機勃勃。因陀羅的主要業(yè)績就是降除蛇妖弗栗多,因而他有“殛殺弗栗多者”的稱號。他斬斷惡龍后被堵截的水源得以釋放,因此也被稱為“水中取勝者”。
前文已說過傣族創(chuàng)世敘事中的“帕雅英”應是對Indra(因陀羅)的敬稱?!芭裂拧币鉃樘焐瘛⑼?、佛,“帕雅因陀羅”簡化為“帕雅因(英)”。《巴塔麻嘎捧尚羅》第十一章“神制定年月日”和第十二章“賀掌的由來”是以帕雅英為線索,講述的是他降除旱魔的敘事。其中,在“神制定年月日”篇中,大天神瑪哈捧派神官捧麻遠冉去制定歷法,然而捧麻遠冉粗心大意,劃分的年月日時不夠精準,導致節(jié)令混亂鑄成大錯,他沒回去向瑪哈捧稟報工作,反而跑到第三層來玩樂。
這件事啊,急壞了帕雅英,這是因為——達娃丁沙天層,是帕雅英管轄,他害怕被牽連,得罪了天王,受到天規(guī)懲罰,神官帕雅英,他提心吊膽,好歹去勸說,離開達娃丁沙,快去稟報天王。[2]278
帕雅英害怕受到牽連,于是一方面勸告犯錯的捧麻遠冉回天庭認錯,另一方面又去找大天神通報。后來,捧麻遠冉因此受到懲罰,喪失了生命氣息但身軀不腐,不生不死如同睡著一樣躺倒在天宮中,其巨大的軀體無法挪走。帕雅英用甜言蜜語向捧麻遠冉的七個女兒獲悉他的不死秘密——只有女兒的發(fā)弓才可以切斷父神的頭顱。英叭哄騙捧麻遠冉的七個女兒用發(fā)弓切斷了魔父的頭顱,然而頭顱一斷血水灑落引發(fā)大火。帕雅英讓人砍來一頭大象的頭顱接在捧麻遠冉的脖頸上,他于是就成了“捧賀掌”,即象頭神。為了止住魔頭引發(fā)的大火,捧麻遠冉的七個女兒輪流抱著頭顱互相潑水,把大火澆滅、把邪惡驅(qū)趕,也為贖自己的罪。
捧麻遠冉作為天界最古老的神祇失去了頭顱,導致世間大火,這一切都發(fā)生在帕雅英所管轄的天層,他負有一定的責任因此獲罰。史詩中說他向大天神匯報工作時,瑪哈捧了解到事情的來龍去脈后指責道:“(你)不問明原因,竟挑唆七女,斬斷神官頭,給天地惹來大禍,你們的手段,兇狠又毒辣,砍斷頭不算,還取大象頭,接在神尸上,侮辱了天,侮辱了地,侮辱了眾神?!盵2]349-350最終,帕雅英被免去了天界的神官之職,被貶到茫茫大海里贖罪,從此帕雅英改名為“帕雅納”(龍王Naga)。
通過上述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傣族創(chuàng)世史詩中的帕雅英與印度神話中的因陀羅有相似的地方。一是名字有淵源關(guān)系,帕雅英是帕雅因陀羅的簡稱和敬稱。他們都(曾)是第三層天的管理者,因陀羅還曾被稱為“眾神之王”“天帝”。二是他們都除掉了旱魔,在帕雅英的引導下捧麻遠冉被分為兩段,后者的頭顱和血水引發(fā)大火,可見捧麻遠冉本質(zhì)上是旱魔。因陀羅除掉的栗多者,它堵住山上的水源,是導致世間災難的旱魔,后來也被因陀羅扔出的金剛杵斬斷。三是他們都與水、雷電有關(guān)聯(lián),帕雅英后來被罰下天宮到大海里贖罪,并改稱為“帕雅納”,意味著他有司雨之職。在印度神話中,因陀羅被視為威風凜凜的戰(zhàn)神和叱咤風云的雷神。四是他們的地位逐漸降級,甚至成為眾人取笑的對象。帕雅英被瑪哈捧斥責而失去了神界官職,因陀羅后來也成為眾神仙揶揄的對象。
印度神話中有33位天神,即阿底多(12位)、婆蘇(8位)、樓陀羅(11位)、雙馬童(2位)。其中,前面31位天神同父同母,后面的雙馬童(2位)與前面31天神不是同父同母,這里主要介紹前面的31位天神——梵天創(chuàng)造了許多子神,其中從他右腳拇指生出的兒子達剎仙人,左腳拇指生出的女兒毗里妮,兄妹二人結(jié)為夫妻然后生出50個女兒。其中,13個女兒嫁給了迦葉波,27個嫁給了月神蘇摩,另外10個嫁給了閻摩。嫁給迦葉波的阿底提生下共計31位天神,“阿底提所生的天神有三組,分別被稱為‘阿底多’‘婆蘇’和‘樓陀羅’”。[10]10第一組是12位“阿底多”,他們當中比較有名的有密多羅、伐樓那(海洋之神)、陀濕多(工匠大神)、伐由(風神)、蘇里耶(太陽神)、因陀羅(天帝、雷神、戰(zhàn)神)、普善(道路之神)等;第二組是8位“婆蘇”,他們象征各種自然現(xiàn)象,分別是阿訶(白晝)、陀魯婆(北極星之主)、蘇摩、陀羅(大地的維持者)、阿尼羅(風神)、阿耆尼(火神)、波羅底逾舍(拂曉)、波羅跋娑(光輝)。第三組是11位樓陀羅,有黑有白,善惡不同。以上諸神共計31位,分布在三界。
傣族創(chuàng)世史詩中也有“31對泥人”?!栋退楦屡跎辛_》第四章“綠蛇與人的傳說”中說,英叭在大地上創(chuàng)造了神果園,又用污垢造出兩個貢曼神讓他們負責守護神果園。善耍詭計的帝娃達幻化為綠蛇引誘他們偷吃了仙芒果,他們變成人類男女后結(jié)為夫妻,后來生下一對孿生兄妹,即古麗瑪和古里曼。這對兄妹長大后告別父母走入森林尋找食物,卻一去不返。父母非常想念古麗瑪和古里曼,于是他們用黃泥巴捏出了30對男女青年,派他們分頭去尋找兄妹二人。時間過去很久以后,兄妹二人終于碰頭并結(jié)為夫妻,其他30對“泥巴人”也紛紛配對成夫妻。因此,“古麗瑪和古里曼”這對兄妹夫妻加上30對泥巴人夫妻,一共形成了31對最早的人類。詩中說道:
這時古麗瑪,認出了古里曼,離別十萬年,今日才想起,他倆是兄妹,他倆是夫妻,三十男群中,站著古里曼,他也認出了,三十一女中,有妹妹古麗瑪,她是自己的妻,兄妹倆相認,夫妻重相見,兩人抱著哭,又重做夫妻,三十泥巴男,三十泥巴女,學著他們倆,配偶成雙對,結(jié)對成夫妻,要繁衍后代。[2]107-108
傣族史詩中的這個“三十一”和印度神話中的“三十一”具有相似的結(jié)構(gòu),形成了如下的對應關(guān)系:
創(chuàng)世神梵天—心生子摩里質(zhì)—迦葉波與阿底提—31對子孫
創(chuàng)世神英叭—貢曼神兄弟—貢曼神夫婦—31對子孫
這是一種巧合嗎?傣族在吸收印度文化的過程中,必定會做出一些修改和增刪。筆者認為傣族史詩中出現(xiàn)的“三十一”母題應該不是簡單的“純屬巧合”,可能是外來母題落地后的變異,不過這里有待更多的信息做補充。
宇宙觀是一個民族對空間和時間的總體認知,“宇”是指人們對四方上下空域的把握,是物質(zhì)得以存在的空間。《呂氏春秋·下賢》有注:四方上下曰宇,以屋喻天地也?!爸妗笔沁^去、現(xiàn)在和未來構(gòu)成的時間總和,是古往今來的延續(xù)?!肚f子·庚桑楚》有注:宙者,有古今之長。宇宙觀奠定了一個民族文化中最基本的思維架構(gòu),是人們解讀客觀世界的基石,是民族民間信仰的核心和個人生命歷程的指南。南傳佛教對傣族社會的深刻涵化主要體現(xiàn)在傣族吸收了印度神話中的宇宙觀,這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垂直系統(tǒng)的多層空間,水平系統(tǒng)以須彌山為中心的世間結(jié)構(gòu)以及火、水、風“三劫”造成的循環(huán)時間觀。
印度神話認為:“整個宇宙大略分為三界,即天界、人界和地界。天界是天神、星辰、仙人和有德靈魂的居所,諸多的人類、動物和精靈居住在人界,地下世界則屬于天神的敵人——阿修羅和龍族那迦?!盵10]2《印度神話》介紹了各個天層的情況,簡單來說地面以上分為七層,越往上越是美好的地方。第一層世界是人類居住的大地,叫“菩利羅迦”;第二層世界是先人們和半神居住的空間,稱“菩婆利羅迦”;第三層天叫“室婆哩迦”,住著因陀羅和所有的天神;第四層至第七層天中住著梵天的兒子們,他們都是具有威力的古老仙人。梵天本人住在彌盧山之巔,稱為“商底耶”。地面以下也分為七層,統(tǒng)稱為“波陀羅”,大部分被龍族和阿修羅占據(jù),天神的勢力無法延伸到這里。其中,最下一層是母牛及其兒女的居所,他們支撐著這個世界。南方的地下是死神閻魔統(tǒng)治的地獄,那里充滿了毒蛇猛獸。[10]24-29
傣族吸收了印度神話中的宇宙觀,《巴塔麻嘎捧尚羅》中闡釋了一個相似的多層空間:宇宙最初是白茫茫一片,只有翻騰的氣體、煙霧和狂風,底下是無邊的海水。英叭在云霧團中誕生后,發(fā)現(xiàn)除了水外世界一片空無。后來他用身上的污垢捏出大地盤漂浮在水面上,再捏出神架子投落下去罩在大地上,變成一只神象四肢穩(wěn)穩(wěn)夾住大地,他又用神柱插入大象的背部?!吧裰椭绷⒎€(wěn)當,把天和地支撐,從此才有天,從此才有地,太空被隔開了,分為天與地,上方是天空,下方是大地?!盵2]35至此,宇宙大體分為天空、大地和水域三個立體區(qū)域,形成了三元空間的基本架構(gòu)。
史詩中說架在大地上的神象身重不夠,每當波濤洶涌時大地盤就會晃動不已。英叭于是再用污垢捏成三座大山重疊壘在大象背上,稱之為“班魯崗”巨峰,成為宇宙中的大巖塊。后來,英叭的指甲脫落變成大地邊緣。“天地分開了,上是天,下為地,中間隔著神指甲,指甲連在象腳底,指甲又是地平線?!盵2]48這個地平線就像一層薄膜一樣分開了天界和人界。接著,英叭把天界劃分成十六層天,從下往上分別是巴里沙扎、達娃丁沙、麻哈捧、巴里達沙阿嘎、阿巴瑪納阿嘎、阿帕沙臘阿嘎、巴里達蘇帕、阿塔瑪納蘇帕、蘇批幾哈、月哈巴臘、阿月巴臘、阿底巴、蘇達沙、蘇達西、加嘎瓦底、阿嘎尼塔捧。英叭最初住在最高的阿嘎尼塔捧天,后來他讓大天神瑪哈捧居住在這里管理天界,自己則住到第二層天,伺神官捧臘哈與之同住。其他的天神分別住在不同的天層中,其中兩面神捧雙拿住在第十二層的阿底巴天;三面神捧桑拿住在第十一層的阿月巴臘天;四面神捧戲拿住在第十三層的蘇達沙天;無心神住在第十四層的蘇達西天,無身神住在第十層的月哈巴臘天。千萬億年以后,在廣闊的十六層天里就住滿了諸多天神。
中間的大地是人類與動植物的家園自不必多說。水下則是龍族的王國,傣族也稱之為“勐矮孫”,該詞來源待考,但它既出現(xiàn)在佛經(jīng)文本里,也出現(xiàn)在口頭流傳的神話敘事中。例如,英雄史詩《十二頭魔王》說帕雅英(一些學者將傣語發(fā)音Phya-Yin漢譯為“叭英”)所在的地方就是“勐矮孫”,與龍王宮殿等同:
捧瑪哈的岳父,蘇干塔的父親,住在海底的勐矮孫。原是天上的叭英,他做了十萬年天王,自信威力無比,膽子越來越大,無視天規(guī)天法,有一天他把酒杯倒?jié)M,喝得昏昏癲癲,被一個嫉妒他的天神,一把推下人間,他從天上翻滾下來,(才)墜落到海底的勐矮孫。[15]56-57
民間流傳的《蘭嘎西賀》故事說:
捧瑪加一當王,外公就替他找了一個漂亮的妖女配給他做妻。妖女名叫蘇晚妮,是叭干塔巴加妖魔的女兒。貪淫好色的十頭王不滿足,私自竄到海底,又把勐矮孫國王的兩個女兒蘇千塔和曼達娶來做妻。一年后,三個王妃給他生了三個兒子和一個姑娘。
有一年,矮孫國王帶兵去打天神叭英,打了七個月不能取勝,十頭王就派兒子米卡去援助,結(jié)果把叭英打敗了……[16]319
傣族民間的《叫魂詞》中也常出現(xiàn)“勐矮孫”,如下面這段:
魂啊魂,你不要胡思亂想,亂想會迷失方向,向水去的路,你不要去走,那里通向勐胡納矮孫,勐胡納,有怪鷹,勐矮孫,有紅冠龍,它們都是捉拿人魂的鬼,走時是好魂,回來也要做好魂,別亂窄亂跑,別違背“寨神勐神”。[17]119-120
無論“勐矮孫”是隨佛教傳入的外來詞,還是早已有之的傣語,可以確定的是關(guān)于地底下有龍族的觀念已普遍成為傣族人的底層認知。
簡而言之,傣族創(chuàng)世敘事中所描述的垂直系統(tǒng)的宇宙空間是:大地在中間,天界細分為十六層天,水域有那伽龍宮(勐矮孫),沒有細分層級。盡管與印度神話中所描述的多層空間不盡相同,但是仍能看出傣族的宇宙觀深受前者的影響。
在印度神話中,大地是以須彌山為軸心展開的?!绊殢浬健笔氰笳ZSumeru的音譯,也譯作蘇迷盧山、須彌盧山、須彌留山等?!皳?jù)印度教的宇宙志,地被描述為平盤狀物體,中央為神幻的彌盧山(即須彌山)。周圍有四大部洲,其間有海洋相隔。太陽、月亮和星辰,環(huán)繞彌盧山運行?!盵1]15須彌山是眾山之王,以此山為中心周圍有八山八海環(huán)繞,往外延展是四大部洲,分別是跋德羅婆洲、計都魔羅洲、北俱蘆洲和南瞻部洲。其中住在西面計都魔羅洲的人有金黃的皮膚,人們無病無憂能活一萬歲。在北面的北俱蘆洲,樹木常年開花結(jié)果,可以結(jié)出各種各樣美味的水果,還流淌出乳汁和衣服。那里的人都是天神轉(zhuǎn)生,個個容貌美麗,可以活一萬一千歲。東面的跋德羅婆洲是太陽升起的地方,這里的人膚色白凈,男人威武雄壯女人美麗潔白,他們能活一萬歲。四大洲中間有四大海,大海中還分散著眾多島嶼,上面也有不同的動植物和人類。圍繞著須彌山所包含的山、海、洲、島嶼總體構(gòu)成了一個須彌世界,后來的佛教神話豐富了這種敘事?!丁锤袼_爾〉大辭典》寫道:“一千個須彌世界稱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此即一佛之化境?!盵18]531
傣族創(chuàng)世敘事中描述的世間大地也是以“毫賽尼羅”(須彌山)為中心向四周延展形成四大部洲?!昂辽衬_”是英叭用污垢捏出的撐天神柱,“毫”原意是牛角、鋒芒,引申為山峰,“沙涅羅”是梵語Sumeru的音譯?!栋退楦屡跎辛_》中說道:“天空像什么,大地像什么,天空像樹蓬,大地像宗補果,污垢柱是樹干,樹干撐著天與地,這樹干大柱呀,就是豪沙涅羅?!盵2]35-36圍繞著“毫沙涅羅”,英叭將大地劃分成四大洲,即烏欒柯(Uttarakuru)、阿臘麻戈冉(Aparagodaniy)、宗補滴別(Jambudvipa)和布拔惟帝哈(Purvavideha),之后英叭還用污垢做了四道大門,捏出動物分守四方:“西門放雌獅,南門放雄獅,北門放大象,東門放黃牛。讓它們站著,守衛(wèi)羅宗補,這樣地才無事,一只動物啊,表示一個洲,四只代表四大洲。”[2]42-43值得注意的是,《巴塔麻嘎捧尚羅》中的“羅宗補”有時指整個大地果(地球),有時又僅指四大洲之一的“宗補洲”,要根據(jù)上下文的語境來判斷具體所指。
史詩中說英叭的汗水落到須彌山上分流出原始的五大河流:“一個是阿爾臘瓦里,一個是貢嘎大海,一個是榮麻納沙管,一個是巴麻納沙布,一個是沙臘普”。[2]53這五大河流后來又分叉出無數(shù)的江河支系縱橫交錯在大地上。詩中說道:“這時羅宗補,才有了河流,才有了湖泊。它們是神的汗水,湖是河的母親,也是江的母親。英叭汗水,神力實在大,湖生子,湖生女,生出無數(shù)大江與小河,遍及羅宗補?!盵2]52-53
綜上分析,盡管在細節(jié)上有區(qū)別,傣族創(chuàng)世史詩所描述的水平系統(tǒng)中的世界結(jié)構(gòu)與印度神話中的格局大體一致??梢钥隙ǖ氖牵@些敘事或母題基本都是隨南傳佛教傳入傣族地區(qū)的,龐雜的哲學思想已被系統(tǒng)地吸收到創(chuàng)世敘事中,可見佛教文化對傣族的涵化之深刻。
傣族創(chuàng)世敘事中,火、水、風毀滅世界的“三劫”敘事很顯然是吸收了印度神話中的“劫波”論。劫波即梵語Kalpa,這是一個很長的時間單位。印度神話中說一“劫”就是梵天的一個白天,是一萬兩千個天神年,而天神的一晝夜就是凡人的一千年。一個“劫”包含一千個大世紀,每個世紀分為“圓滿時”“三分時”“二分時”和“爭斗時”四個不同的時代,這四個時代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10]4-6當一劫結(jié)束時,天上就出現(xiàn)七個太陽,大火將燒毀世間萬物。屆時,毀滅之神濕婆會駕著可怕的濃云出現(xiàn),放出烈焰焚燒世界,這就是“劫火”。佛教沿襲了“三劫波”的觀念,認為一個大劫的循環(huán)要經(jīng)歷一次“成—住—壞—空”的循環(huán):
(1)成劫(Vivarta-kalpa),世界與有情產(chǎn)生時期;(2)住劫(Vivartasiddha-kalpa),又稱“續(xù)成劫”,世界與有情相對穩(wěn)定存在時期;(3)壞劫(Samvarta-kalpa),水、火、風等毀滅世界時期;(4)空劫(Samvartasiddha-kalpa),世界已不存在,空無一物。[19]282
在“壞劫”到來時,世界將發(fā)生大火災。屆時七日并出,大??萁?,人世和地獄將被焚燒殆盡,然后進入“空劫”,一切歸零。
傣族創(chuàng)世史詩中說,當英叭看到貢曼神的后代人口眾多,他們把大地弄得污穢不堪,于是決定毀滅這代人類,他召喚七個太陽神燒毀世界,后來再召喚水神沖洗大地,最后再讓風神吹干洪水。創(chuàng)世史詩的異文本之一《巴塔麻嘎費芒羅》意思是火燒地球,該文本被吸納到《巴塔麻嘎捧尚羅》中成為第五章“神火毀地球”,文中交代了英叭毀滅世界的原因:
蛇爬滿,人死滿,腥氣濃,臭味熏,腐氣臭氣啊,充滿羅宗補。英叭神惱火,惱火他發(fā)怒,憤憤大聲說:“我造的地不純,我造的天不好,留下它有什么用,不如用神火燒毀,不如用神水沖洗,把臭氣燒盡,把臟腐洗干?!庇捎谏裆鷼猓捎谏癜l(fā)怒,要懲罰大地,要毀滅人類,大火才毀天,大水才淹地。[2]116-117
接著英叭叫來七個太陽神噴火燒毀地球,這就是“火劫”。書中說道:
七兄弟是七團火,七兄弟是七個太陽神。他們的神力和本領(lǐng),個個是火與熱……他們各顯神通,把千億倍光,千億倍熱,千億倍火,一起投到大地上……五萬年不熄,十萬年燃燒,后人把這火災,叫做“裴忙羅”,也稱“裴忙嘎”。[2]119-123
大地被燒得只剩下三層,英叭趕緊叫雨神過來降雨滅火,又導致了洪水泛濫,產(chǎn)生了“水劫”。書中說道:
天水變大雨,鋪天蓋地落。天雨下不停,雨越下越大,開始像豆粒,下了一萬年,澆不滅大火,雨神很生氣……大了又再大,雨點如巨石,雨點如房棚,轟轟烈烈,混混濁濁,成峰成嶺,如海傾,似洋翻,整整下了十萬年,才把大火滅??墒怯暌煌#蠡鹩謴腿肌吞煊滞痰?,勢如十億層浪涌,一下就淹沒羅宗補,天下成了一片汪洋。[2]124-126
關(guān)于“風劫”,史詩中描述道:
風把水掀散,氣把浪吹干,洪水漸漸退,退回大海洋……大風又再刮,掀散大水層,大地才露出,只剩下三層……英叭的定天柱,隨水退延長,隨水退變高,向上高八萬四千約,向下長八萬四千約,把幸存的羅宗補,固定在大水面上,大地終于恢復原樣。[2]128-129
世界恢復平靜但已變得殘缺,于是英叭再次派布桑嘎西雅桑嘎賽夫妻二神下界修補天地,二神再次開創(chuàng)人類和萬物,可稱為“二次創(chuàng)世”。
上述傣族史詩中的“三劫”敘事在許多方面都與印度神話、佛教神話中的“三劫”相呼應,當然也有一些差異,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個“三劫”母題來自佛教神話,歸根到底是印度神話系統(tǒng)的一部分。
綜上所述,由于傣族接受了南傳佛教,其創(chuàng)世敘事中含有許多印度神話的元素。眾所周知,佛教分南北兩路傳入中國,其中北傳佛教對漢族以及藏、蒙等北方民族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南傳佛教則主要流傳到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聚居地區(qū),其中又以傣族為甚,傣族的哲學思想因此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我國傣族既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又吸收了佛經(jīng)帶來的印度文化。傣族幾千年來在社稷信仰、歷法制度、行政區(qū)劃、語言、生產(chǎn)工具諸多方面都受到漢文化的滋養(yǎng)。傣族有龍蛇崇拜,信仰萬物有靈和寨神勐神為核心的祖先崇拜。當傣族在南面遇到佛教后,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不斷沖突、交流并融合,佛教在傣族地區(qū)不斷涵化。同時,受到南傳佛教的影響是傣族與其他百越民族最大的不同之處。大量的巴利語、梵語詞匯豐富了傣語系統(tǒng),諸多神話母題就像一顆顆種子落地扎根,印度和東南亞各民族民間故事的傳入為傣族文學輸送了新鮮血液。傣族的“文化之樹”猶如得到了額外的養(yǎng)料從而綻放出旺盛的生命力,結(jié)出了創(chuàng)世史詩、英雄史詩和其他敘事長詩等累累碩果。其中,創(chuàng)世史詩是一個民族的記憶之根,通過剖析《巴塔麻嘎捧尚羅》這一“果實樣本”,我們看到了印度神話、佛教神話在歷史上深遠地影響著我國傣族文學乃至傣族的哲學思想。